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夏花生地膜覆盖高产机理及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莒南县夏花生地膜覆盖栽培连年获得高产稳产。其增产机理是,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了抗旱耐涝能力,促进了光合产物积累和合理分配,增大了经济系数;解决了积温不足,提高了结果率和饱果指数。所采取的技术是选好肥水地,配方施肥,合理密植,抢茬早播种发芽率高适时盖膜,喷施生长调节剂,及时防疫治虫,防早衰等。  相似文献   

2.
阿土 《茶叶通讯》2013,(4):53-53
茶是一盏有气质的水,含蓄内敛,蕴藉深厚,品味独特雅致。 突然想到这句话,不知是否自己想的,或是以前听到别人说了,也说不定是从文章里读到,反正是想到了这句话,且不由得为这句话叫好。茶是有气质的水,但不一定要渴了才喝,因为茶是用来品的,就像人生,并不是走完了一辈子就是人生,只有品味出了自己的价值才是人生。  相似文献   

3.
汪光荣 《茶叶》1999,25(1):26-29
武义县在红壤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红壤普遍存在的“酸,瘦,粘”等影响茶树生长的障碍因子,因地制宜地贯彻“资源利用为基础,改造提高为重点,治理开发为途径,增加效益为目标”的茶叶生产方针,进行低产茶园改造和新茶园建设,经过5年努力,明显提高了小流域茶叶生产水平,不仅使茶农增加了收入,而且改良了红壤,改善了生态环境,保证了红壤开发项目目标的实现,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菏泽市牡丹区庞楼村青年农民庞须嗣,种植2/3hm2牡月石榴,石榴园里种牧草,花期放蜜蜂,牧草养羊,羊粪施入果园的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了良性循环,取得了好的效益。庞须嗣原先种植石榴的地块土壤瘠薄,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在石榴园间作了紫花苜蓿等牧草,购买了5箱蜜蜂和30只小尾寒羊进行饲养。石榴盛花期放养的蜜蜂生产的蜂蜜品质上乘,市场价格高,增加了养蜂收入,通过蜜蜂授粉,大大提高了石榴的座果率。当年收获的牧草足够小尾寒羊1年所需的饲料,而生产的羊粪,又可作为果树和牧草的肥料。这样,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空间,抑制…  相似文献   

5.
屯溪绿茶检验借鉴了祁门红茶的经验,检验程序与检验内容也多与祁红检验类似,他们都是以全国检验条例及标准为基础,结合了当地条件,免收检验费用,得到了茶商、茶号的支持,进展也较为顺利,取得了成功。屯绿检验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和实施大纲,事前也登报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动员,检验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茶商的实际困难,所以开展更为顺利,成绩更大。  相似文献   

6.
新洋农场地处沿海地区射阳县境内,北临黄沙河,南部有利民河横贯其中,水利设施齐全,自然生产条件较好,土壤肥力较高,增产潜力大。近年来在实施“少数人种多数田,多数人种少数田”的双重承包、双重经营的“两田制”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加大了投入,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力度,提高了复种指数,调整了种植结构,已形成了“麦一稻”一年两熟的栽培体系。为了适应啤酒工业的发展,满足啤麦市场的需求,现在种植的大麦全部是啤麦,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亩左右,占总面积的60%,平均单产450kg以上,千粒重高…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业由于充分发挥了多种生物种群的作用,实行了多级利用的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强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新能源开发。  相似文献   

8.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周鲁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1],漫长的饮茶历史,不仅充分利用了茶的自然属性,也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形成了各种民间饮茶风习,品茶活动成为一种美和艺术的创造,成为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茶文化不仅凝聚着各个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也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明的水平,中国茶文化成为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中国人品茶有其独到之处,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饮茶风习和品茶技术,表现了茶艺类型的丰富多样。一、传统茶艺的基本类型与特色中国饮茶历史悠久,饮茶文化源远流…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外资料以及国内制麦生产的实践,赤霉酸应用于麦芽生产,能提高麦芽质量,我省的麦芽厂和啤酒厂进行了试验和应用,结果表明采用了赤霉酸处理工艺,缩短了发芽期2天左右,增加浸出物2%左右,促进淀粉酶,β-葡聚糖酶,半纤维素酶,蛋白酶等多种酶的产生和活化,增加了色度,有利于休眠大麦的荫发,提高了发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灰茶尺蠖的田间防治措施,在长沙县百里茶廊万亩生态茶园进行实施,全园不施用化学农药,局部施用植物源农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控制了灰茶尺蠖的为害,降低了用药成本和农药残留,保护了茶园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