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学术论坛于2016年11月28日-11月29日在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功举办。论坛以“主要作物遗传育种”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政策专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以及国内遗传育种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站博士后作主旨报告。从国家战略规划和现实需求出发,针对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国家粮食供给侧改革、作物育种前沿、遗传改良策略、科学精神及科研人员基本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二届,每届论坛以“立地”文化为主要命题,结合农业前沿、科技发展、科研匠心为副命题,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博士后及广大青年学者作报告,旨在形成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融会国际科研力量,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激发优秀青年人才科研潜力,搭建学术思想吐故纳新、技术经验交互提升、人才培养薪火相传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
第二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学术论坛于2016年11月28-29日在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功举办。论坛以"主要作物遗传育种"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政策专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以及国内遗传育种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站博士后作主旨报告。从国家战略规划和现实需求出发,针对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国家粮食供给侧改革、作物育种前沿、遗传改良策略、科学精神及科研人员基本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二届,每届论坛以"立地"文化为主要命题,结合农业前沿、科技发展、科研匠心为副命题,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为博士后及广大青年学者作报告,旨在形成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融会国际科研力量,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激发优秀青年人才科研潜力,搭建学术思想吐故纳新、技术经验交互提升、人才培养薪火相传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学术论坛于2017年11月18-20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以"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为主题,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种质资源领域的专家及青年学者、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种质资源中心青年以及在站博士后作主旨报告。从国家战略规划和现实需求出发,针对种质资源的特性,围绕种质资源的"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二十字方针、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及科研人员基本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学博士后学术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每届论坛以"立地"文化为主要命题,结合农业前沿、科技发展、科研匠心为副命题,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同行业优秀的青年人员和博士后为在站博士后及广大青年学者作报告,旨在形成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融汇国际科研力量,切实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激发优秀青年人才科研潜力,搭建学术思想吐故纳新、技术经验交互提升、人才培养薪火相传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分子农业”时代,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植物基因资源发掘的基本科学平台,分子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加强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应用基因与组学植物分子育种科学的发展。TheGeneration Challenge Programme(全球挑战计划)、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于2007年3月23-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第二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1主办单位The Generation Challenge Programme(全球挑战计划);中国农学…  相似文献   

5.
《分子植物育种》2006,4(4):488-488,582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分子农业”时代,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植物基因资源发掘的基本科学平台,分子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加强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应用基因与组学植物分子育种科学的发展。The Generation Challenge Programme(全球挑战计划)、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于2007年3月23-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第二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分子植物育种》2006,4(6):785-785,818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分子农业”时代,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植物基因资源发掘的基本科学平台,分子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加强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应用基因与组学植物分子育种科学的发展。The Generation Challenge Programme(全球挑战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于2007年3月23—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第二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分子植物育种》2006,4(5):720-720,725
现代农业已经发展到了“分子农业”时代,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植物的遗传育种,基因组学的研究成为植物基因资源发掘的基本科学平台,分子育种成为植物育种的最主要手段之一。为加强与国际植物分子育种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应用基因与组学植物分子育种科学的发展。The Generation Challenge Programme(全球挑战计划)、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发起定于2007年3月23—27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第二届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日本农林水产首农林水产技术会议事务局,面向21世纪,预测了今后10年间日本作物育种的推进方向。于1986年1月制订了新的“推进作物育种基本计划”,现将该计划概述如下: 1.作物育种的推进方向。在农业生产上主要包含作物育种的重要性,作物育种的现状与动向,作物育种的理想状态三个方面。作为推进作物育种基础的四项必要条件,即加强专家的联合、协力,确保遗传资源,开发育种技术,提高选择规模和选择方法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各有关单位、专家及理事:在国家“十五”计划即将结束、“十一五”计划即将开始的关键时刻,有必要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取得经验,找出不足,为今后争取项目和课题论证提供依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分会共同主办的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学术研讨会定于2004年12月26~28日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会议将邀请有关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做大会主题发言,并以分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一、学术交流主题:1 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保护生物学研究;2 植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评价研究;3植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第一届亚洲植物染色体研讨会将于 2 0 0 1年 9月 2 7~ 2 9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大会主题 :面向新世纪的植物染色体研究。它将反映亚洲地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 ,促进本学科的学术交流及发展。竭诚欢迎从事染色体研究及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大会由中国作物学会、日本遗传学会、日本育种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及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共同举办。第一届亚洲植物染色体研讨会预备通知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作物栽培学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于振文 《作物杂志》2003,19(1):11-12
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栽培作物的实践过程,概括起来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三个方面,品种是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导因素,是内因。但是,有了优良的品种并不一定能够获得产量高和品质好的结果,因为作物只有生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运用配套的栽培技术,才能使品种的遗传特性充分表达,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作物栽培研究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各种作物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品、产量……  相似文献   

12.
作物节水栽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作物节水栽培以至整个节水型社会是一项功在当代、泽被子孙的事业,人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人人都要参与。并归纳了作物节水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13.
土壤是联系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的纽带,土壤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和作物吸收中起关键作用,被称为土壤质量的指标。土壤微生物通过分解土壤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利用,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随着现代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种植制度的改变,地上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常常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调控着作物生长发育,农田有害生物的发生,而影响农作物生产。综述了现代农业中几种主要种植模式,如轮作、连作和覆盖等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与农作物有害生物的影响,强调科学合理选择种植模式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这些种植模式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作物生长模型同化SAR数据模拟作物生物量时域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生物量是监测作物长势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作物产量有密切关系。遥感获取生物量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基于矢量辐射传输方程的微波冠层散射模型反演,但多数模型反演方法并未考虑作物生物量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特征。运用数据同化方法,将SAR数据提取的生物量信息和作物生长模型结合,描述作物生物量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提高生物量估测精度。通过分析生物量和SAR数据提取的后向散射系数的时域变化关系建立反演模型估算生物量。在构建代价函数的基础上,采用共轭梯度法对生长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使模型估算的生物量和SAR数据反演的生物量差值最小。结果表明,引入SAR数据修正后的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生物量和实测值的时间分布基本吻合,且比未引入SAR数据的结果精度有明显提高。因此采用SAR数据提取的作物实时生长信息可以修正作物生长模型关键参数以提高模拟生物量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作物产量差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前作物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缩小这个差距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针对我国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其意义更为重要。本文首先阐述了作物产量差研究的重要性,并从产量差定义的提出与发展、研究涉及的尺度及分析方法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作物产量差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作物产量差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作物产量差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沙晓丽 《种子科技》2010,28(12):30-32
<正>农作物种子从收获到再播种,要经过一段较长的贮存时间。在贮存期间,看似种子已处于休眠状态,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停止生命活动。本文从种子在贮存期容易发生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进行论述,以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关注,确保种子安全贮存,为农  相似文献   

17.
姜向阳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109-113
探讨不同农作物各器官的热值含量,为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种植结构调整及农艺调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山东地区23 种农作物籽实或块根及5 种农作物不同器官,采用氧弹式量热仪测量其热值。农作物籽实或块根热值变化范围在16357.72~29513.69 J/g 之间;油料作物芝麻的热值达到了29513.69 J/g,是水生作物中莲藕(块根)的1.8 倍。不同类别农作物籽实热值的高低顺序为:油料作物>豆类作物>禾谷类作物>水生作物;陆生薯芋类块根热值略高于水生作物莲藕。相同作物不同器官的热值顺序为籽实(20005.80 J/g)>叶(17452.77 J/g)>茎鞘(16911.04 J/g);不同作物的籽实和茎鞘热值最高的是花生,叶片热值最高的是甘薯。农作物种类及类别不同,其籽实或块根热值之间差别巨大;相同作物不同器官的热值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作物相同器官的热值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长期轮作连作对不同作物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长期轮作连作条件下的大豆、玉米、小麦土壤磷组分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在不施肥情况下,土壤全磷以轮作区降幅最大,而土壤有效磷以小麦连作区降幅最大,土壤磷组分以大豆连作区土壤中的Ca2-P降幅最大;在施有机肥的情况下,土壤全磷以大豆连作区增幅最大,而土壤有效磷以轮作区增幅最小,土壤磷组分以轮作土壤中的Ca2-P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9.
根据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及相关专家对2020年秋作物生产、新品种试验和展示示范考察情况,结合各地市统计结果,对2020年河南省秋季作物生产情况与特点、品种利用以及布局意见进行分析,为2021年秋季作物品种利用选择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年产量达7亿t,如何充分利用庞大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让其变废为宝,促进农业及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秸秆饲料加工调制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加工法、化学加工法和生物加工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