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牡蛎蚧壳虫是危害花椒树生长的毁灭性害虫之一。其若虫和雌成虫刺吸花椒树枝条汁液,导致树势衰弱,甚至使树枝干枯或全株死亡。近年来,韩城市盘龙、西庄、王峰等乡镇的盛果期花椒树屡遭危害,使大量老椒树整株枯死、据笔者在西王村调查,受此害虫危害,仅韩城市每年损失近几十万元。1形态特征1.1成虫雌蚧壳3mm左右,长形,后部稍大且稍弯,呈牡蛎状。蚧壳暗褐色或黑褐色,被一层灰白色粉粒。雄蚧壳小,约为雌虫的三分之一,呈一字形。1.2卵卵长0.27~037mm,椭圆形,乳白色。1.3若出若虫长0.33~0.38mm,体扁平,椭圆形,初乳白色,…  相似文献   

2.
松大蚜CinarapineaMordwiko又称松蚜,属同规目蚜科。我区各地都有分布。其成虫、若虫都吸食松树幼嫩枝梢,影响植株生长,使松外变黄早落,还诱发煤烟病。成虫分无翅和有超两型,有翅型雌体长约3毫米,体黑褐色,有黑色刚毛,腹末稍尖,翅膜质透明,前缘黑褐色。胎生的无翅型成虫与雄成虫相似,但雄虫体型略小,腹部稍尖。无翅型均属雌性,体较有翅型成虫粗壮,腹部散生被有白色蜡质粉的黑色颗粒状物。卵黑色,长椭形图,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若虫与无翅成虫相似。胎生若虫为淡棕褐色,体长约1毫米。3月中旬,在广西博白县松林内已出现…  相似文献   

3.
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蜡是一种由白蜡虫2龄雄若虫分泌的天然化工原料.传统白蜡生产采用"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异地生产模式.本研究在白蜡虫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基础上构建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新模式.白蜡虫具有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卵从10℃以上开始孵化.在15~20℃条件下,若虫16~2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9~11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4~15天;在25 ℃条件下,若虫约12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4~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0~11天;在30 ℃条件下,若虫约1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3~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6~8天.根据不同温度下白蜡虫孵化速率,建立雌虫孵化的回归方程为:D=12.5-0.35T.在自然状态下,根据白蜡虫孵化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建立回归方程:Ha(♀)=(33.767+0.465K)%.在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中,雌虫和雄虫分别放养在产虫区和产蜡区.根据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将种虫在产虫区放养10,15和18天后转移到产蜡区.放养10天后转移,产虫区雌虫占65%左右,雄虫占15%左右;放养15~18天后转移,产虫区雌虫占70%~80%,雄虫占65%~75%.在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模式中,培育种虫产量与传统产虫区相同;产蜡量低于传统产蜡区,约为传统产蜡区70%左右,可以通过台理密植寄主植物和选择阴湿环境提高白蜡产量.分析和讨论高山产虫不产蜡、低山产蜡不产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柿树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龟蜡蚧危害柿、枣、苹果、梨等果树生活史及危害症状 该虫 1年发生 1代 ,树上产卵树上危害 ,以授精雌成虫在树枝树干上越冬。次年 3月~ 4月开始活动吸食 ,5月底至 6月初发育成熟 ,卵产在母壳下面 ,每雌产卵 2 0 0 0粒左右 ,6月下旬孵出若虫在树枝或叶上危害 ,能随风传播。 7月份 3龄初期雌虫分化 ,形成龟甲蜡壳 ;8月下旬到 9月初为雄虫集中发生期 ,雄虫交尾后死亡 ,雌虫继续危害 ,并从叶上转到枝条上越冬。防治方法 落叶至发芽前 :1喷柴油乳剂 ,喷后半小时用木棒敲打树枝树干 ,使虫体遇震落地而死 ;2戴上手套或拿麻袋片捋掉树枝树干上…  相似文献   

5.
中华松针蚧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松针蚧在云南宣威1 a发生1代,危害云南松,以2龄无肢若虫在针叶上越冬,3龄雄若虫3月上旬出现,并爬出蚧壳结茧化蛹,雄成虫4月上旬—5月中旬羽化,雌成虫4月上旬出现,4月中旬开始产卵,初孵若虫5月下旬—7月中旬孵化涌散。3月中旬、4月下旬、6月中旬为该虫最佳化学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6.
中华松针蚧Sonsaucoccus sinensis Chen雌雄异型,1a发生1代,雌虫2龄,终生被蜡质蚧壳,不爬出壳外。雄虫3龄,3龄若虫爬出壳外化蛹,进而羽化成虫。滞育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滞育期解除后1龄寄生若虫蜕变为2龄无肢若虫,继续危害至10月份,并以2龄无肢若虫越冬。各虫态出现期因海拔和气温变化而有差异。海拔高、气温低发育迟,反之发育早。该虫主要是通过风、雨和人为活动等途径传播。化学防治的有利时机在初孵若虫期。  相似文献   

7.
枣树虱子在我们华北平原地区一年一代,以受精雌虫在枝条上越冬,次年3-4月间虫体发育,在树条上吸食为害,4月中旬在腹下膨大成熟。在冀鲁平原地区6月初开始腹下产卵,气温在23℃左右时为产卵盛期,孵化后母体收缩于死在蜡壳内,6月中旬开始孵化出若虫,虫卵自6月底至7月中旬为孵化期,7  相似文献   

8.
枣球蜡蚧是林木上营寄生生活的小型昆虫。它在林木上当初步固定后,就在极小有限范围内爬行。喀什地区气候温和、少雨、光照充足,给枣球蜡蚊虫害提供了环境和条件。近年来,枣球蜡以在莎车县21个乡镇传播危害,发生面积466.7公顷。为杂食性故壳虫的寄主有红枣树、巴旦杏树、酸枣树、合欢树、榆树、桃树、杏树、白蜡树、刺槐树、锦鸡地树、铃档刺等30余种乔灌木。受危害轻者,经济林减产10%—15%,重者林木枯死,甚至整株枯死。枣球蜡初严重地威胁着县城绿化和巴旦杏经济林商品基地建设。该虫在莎车一年发生一代,通过雌成虫和若虫刺吸植…  相似文献   

9.
银杏不同类型枝条叶片萜内酯含量年周期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不同时期银杏不同枝型叶片萜内酯的含量,采用气相色谱法对银杏雄叶丛枝、雌叶丛枝、雄长枝、雌长枝和雌短枝银杏叶萜内酯含量的年周期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枝型按照银杏叶的总萜内酯含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雄叶丛枝、雌长枝、雌叶丛枝、雄长枝、雌短枝,除雌短枝外,其它枝型总萜内酯含量均在9月初达到1年中的最大值;GA是所测4种萜内酯中含量最丰富的,不同枝型按照GA含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雄叶丛枝、雄长枝、雌叶丛枝、雌长枝、雌短枝,除雌短枝GA含量在10月初到达含量的高峰外,其它均在9月初达到高峰;GB、GC和BB含量低,变化规律较一致,落叶前含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0.
草履蚧壳虫(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简称草履蚧,属同翅目蚧壳虫科,雌、雄异形,雌虫无翅,以卵越冬。原为果树花卉害虫,随着杨树面积的扩大,已成为杨树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若虫或雌成虫吸食林木枝条树液而生活,从而造成枝条干枯、林木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死亡。由于若虫在温度适宜时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从土中上树,在时间上给喷药防治带来了困难。同时若虫上到树梢后,一般手压喷雾器无法喷洒到位,担架式高压喷雾器因受到多因素(如沟坝、农田、风向)的影响,防治效果也很不理想。2002—2003年我们在蒙城县小涧镇用透明胶带等不同材料对草履蚧进行阻隔试验,并对阻隔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喀什地区巴旦姆主要危害的蚧类害虫有大球蚧、糖槭蚧、吐伦球坚蚧、桑白盾蚧、橄榄片盾蚧。蚧壳虫的若虫和雌成虫,体微小,无翅,大多无足、触角和眼,树上常见到的是蚧壳,虫体在蚧壳下,蚧壳小的仅0.5毫米,较大的仅有5-10毫米,形态有近圆形、椭圆形等多种,蚧壳有红色蜡质,白色的棉花状,有的成糠粉状、绒状等,蚧壳群集固定枝、叶和果面上,雄成虫体微小、有翅、足、触角和眼,田间不易找到。  相似文献   

12.
粘捕法可用于日本松干蚧3龄活动雄若虫、雌成虫、雄成虫、初孵若虫发育进度、虫口密度变化的监测调查和预测预报。胶环设置时间:越冬代为4月25日至7月20日,越夏代为7月25日至10月15日。  相似文献   

13.
枣球蜡蚧化学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球蜡蚧Eulecaniumgigantea(shinji)通过雌虫和若虫刺吸枝干及叶片,吸取养分和水分,引起林木生长势衰弱或枝干枯死。在喀什地区,1992年发生面积达1000公顷,结合生产进行了化学防治研究,得知在雌虫膨大前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选用氧化乐果、久效磷刮皮涂干、效果较好;初孵若虫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用氟氰菊酯、久效磷喷雾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草履蚧怎样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 《河北林业》2008,(4):43-43
草履蚧国内分布很广,为害树种很多。雌成虫背面有皱褶,体被白色蜡粉,体形大,形似草鞋,易识别。草履蚧以卵在土里越冬,来年早春卵孵化成若虫后陆续出土上树,在嫩枝、幼芽处吸汁为害。春夏间雌雄成虫开始下树钻人树干周围石块下、土缝里,分泌卵囊产卵。草履蚧的雌成虫体表有一层很厚的蜡质,用喷药的方法很难根除。  相似文献   

15.
榉树枝毡蚧Eriococcus abeliceae Kuwana在上海部分地区首次发生,严重危害榉树Zelkova serrata的健康生长。为有效控制虫害发生,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等,结果表明:榉树枝毡蚧在上海地区1 a发生1代,以2龄雌若虫及雄蛹越冬。3月上旬始见雄成虫,3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5月上旬受精的雌成虫开始孕卵,5月中旬达到产卵盛期,每雌平均产卵265粒。6月上旬卵开始孵化,6月中旬至下旬达到孵化盛期,但孵化不整齐,可持续到7月初。8月底第1次蜕皮进入2龄,9月底雄若虫蜕皮变成预蛹,7~8 d后进入蛹期,10月下旬进入越冬状态。  相似文献   

16.
湿地松粉蚧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松粉蚧在广东省疫区1年发生4-5代,以4代为主。越冬虫态为一龄若虫。若虫爬动能力强,具有涌散、聚集、泌露和泌蜡的习性;雌虫在白色蜡包内,产卵量大;卵的孵化率高。粉蚧最适发育温度为24-25℃。在疫区边缘,存在8-10km宽的种群高密度区。粉蚧主要分布在树冠上层。上半年虫态整齐、种群密度大;下半年世代重叠、种群密度小;全年种群密度变化呈单峰型。经对粉蚧侵入林分持续5年的观察,越冬代以第2年的种群密度最大,非越冬代各年度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明显。夏季高温和春季抽梢是影响粉蚧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东方绛蚧KermesorientalisShietLiu一年1代,10月中、下旬以2龄若虫在芽基、枝干裂缝等部位越冬。第二年3月下旬开始为害,雌若虫在原处脱皮2次进入成虫期,雄若虫转移到枝干或地面杂草处作茧,经预蛹和蛹期,5月上旬羽化为成虫,5月下旬是雌成虫产卵和卵孵化高峰。1龄若虫初期是化学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寄主松树对松突圆蚧耐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试验,比较不同寄主松树上松突圆蚧的耐寒性.寄生黑松和马尾松松突圆蚧雌成虫的过冷却点比寄生湿地松和火炬松的显著较高,2类过冷却点的平均值相差0.9~2.3℃,但寄生黑松和马尾松的雌成虫之间、寄生湿地松和火炬松的雌成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寄生马尾松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的过冷却点比寄生湿地松的显著较高(高2.08℃);而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则无显著差异.寄生马尾松的初孵若虫、1龄若虫、2龄性分化前若虫、2龄性分化后雌若虫、2龄性分化后雄若虫、雌成虫及种群总体,对低温暴露致死的起始敏感温度和-20℃低温暴露的死亡率,均比寄生湿地松的相应虫态和种群总体更低;寄生马尾松松突圆蚧种群的致死中有效伤害低温累积(LSIT50)比寄生湿地松种群的低;2种寄主松树松突圆蚧各虫态及种群总体在低温暴露下死亡率的变化规律均符合改进后的双变量逻辑斯谛模型.研究结果说明:寄主松树能够影响松突圆蚧的过冷却点和低温暴露死亡率,寄生湿地松种群的耐寒性比寄生马尾松种群的弱.  相似文献   

19.
东方绛蚧Kermes orientalis Shi et Liu一年1代,10月中,下旬以2龄若虫在芽基,枝干裂缝等部位赵冬。第二年3月下旬开始为害,雌若虫在原处脱皮2次进入成虫期、雄若虫转移到枝干或地面杂草处作茧,经预蛹和蛹期,5月上旬羽化为成虫,5月下旬是雌成虫产卵和卵孵化高峰。1龄若虫初期是化学药剂防治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20.
云斑天牛头部附器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观测云斑天牛成虫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的感器类型、形态及分布特征,并分析比较雌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云斑天牛触角上共存在5类感器,即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乳突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分5种亚型,刺形感器分2种亚型。云斑天牛雌、雄成虫触角存在性二型现象:1)虽然雄虫体型明显小于雌虫,但雄虫触角却显著长于雌虫触角;2)乳突形感器只在雌虫触角上发现,且雌虫触角上的粗长锥形感器(BⅠ)、粗短锥形感器(BⅡ)和长刺形感器(ChⅡ)在数量上多于雄虫,但发锥形感器(BⅢ)少于雄虫;3)雌虫触角上的刺形感器(包括ChⅠ和ChⅡ)的长度显著长于雄虫。其他感器的形态及数量在两性触角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下颚须和下唇须上都发现了毛形感器、长刺形感器、末梢锥形感器(包括TBⅠ和TBⅡ2个亚型)、钟形感器和隙缝感器5类。下颚须和下唇须的长度在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下颚须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下唇须,隙缝感器少于下唇须;雌虫的末梢锥形感器数量多于雄虫,钟形感器少于雄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