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南海区海洋捕捞渔船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有关南海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状况资料,对1979-2013年南海区(广东、广西、海南)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吨位、主机功率的总规模以及主机功率结构、作业类型结构的变迁和现状进行评价分析。2013年南海区海洋捕捞渔船总计81 647艘,156.6万吨,其中机动渔船78 671艘,382.3万千瓦;机动小型渔船数量最多,超过75%,早期增速快,近十年较为稳定;大型渔船数量极低,增速缓慢,目前仍不足0.6%;中型渔船较为稳定;刺网作业渔船数量最多,拖网渔船次之,各类型渔船均已从增长期进入调控管理期。南海区捕捞渔船目前存在总体规模过大、数量结构上小型渔船偏多、捕捞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建议进一步压减捕捞渔船总体规模,在结构上重点压减小型渔船,适当保留大型渔船规模,同时应进一步调整捕捞作业结构,压减小型渔船拖网、刺网作业,积极发展钓捕,适当发展围网和深水拖网。  相似文献   

2.
《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以下简称《规则》已于1980年4月1日在我国开始生效。但是三年多来的实践证明,我国仍有80%以上的渔船,作业号灯的间距和高度都没有达到《规则》的要求。本文从我国客观实际出发,提出缩小渔船作业号灯的间距(由原来的2米缩小为1米左右),、从而也降低桅的高度。这样既避免了渔船作业号灯改装上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又保证了渔船原有的稳性,也基本满足《规则》的要求。除此而外,本文还对渔船号灯的规格、数量、位置等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本文不仅适应于我国中、小型渔船,也将适用于第三世界和其他各国中、小型渔船。  相似文献   

3.
拖网渔船总布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总布置的基本原则 对拖网渔船而言,根据尺度的不同通常可分为: (1) 大型拖网渔船,指柱间长在60米以上的渔船; (2) 中型拖网渔船,指柱间长在40~60米之间的渔船; (3) 小型拖网渔船,指柱间长在40米以下的渔船。 渔船总布置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具有良好的航海性能前提下,主要根据海上渔业生产的  相似文献   

4.
小型渔船在风浪中要求有足够的稳性是困难的,但可用小型双体渔船来解决。作者还对小型双体渔船的总布置及阻力特征作了阐述,并对我国发展小型双体渔船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大连水产学院负责研究与制订的SC150.1-3——86《小型钢质海洋渔船建造标准》经中国水科院渔船标准化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牧渔业部批准,于1986年12月15日发布,1987年4月1日开始生效,由此结束了我国船长12~24米小型钢质海洋渔船在设计、建造、检验时无章可循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拖网渔船的经济寿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我国当前数量众多的8101和8154两型拖网渔船的调查数据为根据,分析了影响渔船经济性的主要变量,运用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计算出两型渔船的经济寿命,分别为16年和18年。并根据渔船技术进步的发展概况,论述了更新渔船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木质渔船简易稳性衡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省小型木质渔船典型船型进行了多方案的大倾角稳性计算,在此基础上,兼顾到国内外现有的木质渔船简易稳性衡准,给出了适用于辽宁省小型木质渔船的简易稳性衡准。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化技术以及信息化手段的飞速发展,小型木质渔船坞修检验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海上 生产工作中,渔船自身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其不仅会对船员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还会影 响到渔船自身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因此,文章首先对小型木质渔船坞修检验中的重点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 上,提出小型木质渔船坞修检验中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以求进一步保证小型木质渔船自身的安全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近海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逐渐由大型的钢制渔船向木质小型经济型渔船发展,基于此,就近几年关于小型木质渔船在建造中的部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运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渔船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生命周期特征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我国渔船产业发展动力模型,最后根据动力模型提出相对应的渔船产业发展战略的4个创新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在我国农村的推行,有利于在不影响承包权的前提下,解放经营 权,对于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三全分置”在我国农村的实施 还存在着承包权与经营权权力关系和土地经营权能否抵押土地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主要 是对“三权分置”在我国的农村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三权分置”实施问题的相应 策略,以期推动“三权分置”制度在我国农村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三品一标"是当代农产品的重要健康标识,大力推广"三品一标"有助于我国农业产品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农业向着标准化、完善化、有机化、信息化、持久化方向发展。就以"三品一标"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规范性作用文论点,着重论述了"三品一标"对我国农业生产标准化生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来,我国园林城市建设飞跃发展,但"快速园林化"不符合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只有按照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来进行规划和管理,城市园林绿化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4.
根据我国渔民经济收入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结果,对渔民经济收入现状进行了分析。统计数据分析表明:(1)全国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总体上高于农民,但远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地区渔民收入有所下降;(3)沿海地区渔民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内陆省份渔民,沿海各省之间差异较大。实地调查表明:(1)部分沿海渔区捕捞渔民收入下降,低于农民收入,一些渔民家庭生活贫困,负债经营;(2)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捕捞渔民处于相对贫困状态;(3)内陆渔区渔民收入低,生活贫困等。渔民收入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渔业资源衰退、渔场缩减、生产成本上升、经营方式落后等。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目前,我国的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但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却存在着"无法可依"的状况.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图书馆立法工作的滞后呢?解决的途径在那里呢?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从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图书馆立法面临的障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渔民经济收入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渔民经济收入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结果,对渔民经济收入现状进行了分析。统计数据分析表明:(1)全国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总体上高于农民,但远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渔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部分地区渔民收入有所下降;(3)沿海地区渔民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内陆省份渔民,沿海各省之间差异较大。实地调查表明:(1)部分沿海渔区捕捞渔民收入下降,低于农民收入,一些渔民家庭生活贫困,负债经营;(2)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捕捞渔民处于相对贫困状态;(3)内陆渔区渔民收入低,生活贫困等。渔民收入下降的原因主要有:渔业资源衰退、渔场缩减、生产成本上升、经营方式落后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有1.5亿~2亿剩余劳动力,并且每年以500万的速度递增,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形成这样的论断:20世纪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则是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是我国农村发展最迫切的现实需要。但2003年以来,在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进程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民工荒”,并且愈演愈烈,这有悖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动因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剖析。  相似文献   

18.
论图书馆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图书馆在文化传承中有资源优势、技术设备优势和人才优势,是公民终身学习的学校、文化交流的中心,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五大农区农业生产在全国的地位、灌溉地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的要求。2004年五大农区粮食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74.6%,棉花总产占全国棉花总产的95.1%,肉类总产占全国肉类总产的66.8%,苹果总产占全国苹果总产的89.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0.5%,人均粮食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2003年五大农区耕地灌溉率为49.2%。灌溉地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的81.2%。灌溉地粮食产出量与非灌溉地粮食产出量之比为4.5。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1.2倍和1.1倍。提出今后五大农区应继续发挥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棉花、优质苹果主产区的作用。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的要求。提出了“重点农业区域水利支撑战略、产粮大县水利保障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动向水利跟进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运行的瓶颈,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不同,转移模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推进和拉动两方面来探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历史成因,从而对选择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