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探讨城郊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野外采样及试验室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城郊区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土壤养分含量而言,0~60 cm土层有机质和碱解氮均以水田最高;速效磷0~40 cm以旱地最高,表现为:旱地>菜地>水田>果园,40~60 cm表现为:旱地>水田>菜地>果园;速效钾0~20 cm以果园最高,其次是水田,再次是旱地,最后是菜地。土壤脲酶活性在0~20 cm具体表现为:旱地>菜地>水田>果园;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20 cm具体表现为:水田>果园=菜地>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速效养分在各层基本达到显著水平,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性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2.
湖南典型土壤磷素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流失风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晰不同土壤类型、利用方式土壤磷素分布特征,评估其流失风险的大小,研究了湖南3种典型土壤(红壤、潮土、紫色土)磷素含量特征及其剖面分布。野外采集3种母质发育土壤的旱地和水田土壤剖面样品进行室内分析,按张守敬等提出的酸性土壤无机磷形态的分级测定方法,对土壤无机磷进行分级。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中磷素含量和形态分布有明显差异:磷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潮土>红壤>紫色土;红壤发育的土壤以磷酸铝和磷酸铁占优势,潮土和紫色土的Ca-P含量占优势较高。土壤磷素在剖面中的分布均为表层最高,且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后趋于相对稳定;无机磷中的Al-P、Fe-P以及O-P主要集中在0~20 cm的土层中,其剖面分布于全磷类似,而Ca-P剖面分布上相对变化不大。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导致全磷的差异:水田均大于旱地。土壤类型及利用方式均对磷素含量和形态特征有明显影响,应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利用方式控制其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利用方式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在土层中的分布,进而对土壤有机碳及土壤碳储量产生影响。本研究以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0~40 cm土层由表及里每20 cm进行取样,对不同的耕作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数据统计分析,探索在不同土壤耕作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垂直剖面中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耕作利用方式下,耕作层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幅度较大,而在20~40 cm之间的有机碳变化幅度较小。且在土层0~40 cm剖面上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均由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即有机碳含量顺序为菜园地>水稻土>玉米地,菜园地有机碳含量最高,为11.87 g/kg,玉米地有机碳含量最低,为3.07 g/kg,降低幅度不一致,以菜园地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不同植被建设措施设置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了解不同植被建设措施对沙化土地理化性质的影响,在黄羊滩地区选取不同树种、不同配置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建设措施,按随机抽样布点,分层取土样。制成混合土样后测定其各项理化性质数据,并对不同治理措施内的沙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纯林地土壤肥力以小叶锦鸡儿最佳;乔灌混交林改良土壤的效果好于乔木纯林。该成果为采用植被建设措施改良沙化土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不同工程复垦措施下采煤沉陷区土壤质量的演变特征,基于1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晋东南采煤沉陷区在表土剥离和混推复垦两种工程复垦方式下,10年间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地生产力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复垦初期,表土剥离处理的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土地产出能力均显著高于混推复垦。复垦7年时,土壤的物理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和土地产出能力基本一致,差异不显著。复垦10年间,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始终表现为表土剥离>混推复垦;10年间表土剥离较混推复垦收益累计增加6609元/hm2,因此,表土剥离复垦方式在保持耕层土壤肥力及综合收益上要优于混推复垦。但复垦10年后,2种复垦方式土地生产力和肥力水平均很低,说明复垦方式只是矿区复垦过程的一个前置环节,矿区土壤的生态恢复是必须要结合施肥措施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天津市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镉的积累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对天津市郊西青、东丽、北辰和津南四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330个农田土壤样品中的Cd含量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天津市郊四区中土壤Cd含量范围在0.07~3.89 mg/kg,均值含量为0.33 mg/kg,高于天津土壤Cd背景水平,已经有明显的积累现象。四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北辰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Cd含量的变异系数普遍较小,为0.24~0.34,而东丽菜田、大田和津南菜田、园田土壤Cd含量变异系数较高,均在0.9以上,各样点之间土壤Cd含量变化较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内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Cd含量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同一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Cd含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四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农田土壤Cd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全部监测点位中,有4%的监测点位处于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36.3%的土壤Cd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而16.2%和15.9%的土壤Cd达到了强和很强的生态风险水平,7.6%则达到了极强的生态风险水平,应采取积极措施对强生态风险水平以上的农田土壤区域进行治理和修复。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氮素特征的影响,阐明土壤氮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深度下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花溪河流域中凯掌水库周边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草地、河滨带、水田、旱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全氮、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分析了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状态下土壤不同形态氮素空间分布特征、氮素的组成比例以及氮素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用地(水田、旱地)土壤全氮含量均值高于非农用地(草地、河滨带)垂直方向上呈“表聚”现象,整体呈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特征;硝态氮受农业活动影响,农用地含量要高于非农用地,在垂直方向上在农用地中变化幅度较大,整体呈随着深度而减少的趋势;铵态氮含量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差异不大,在垂直剖面上整体较为稳定;对比硝态氮及铵态氮在无机氮中的占比,表明研究区土壤无机氮主要以铵态氮为主;研究区各环境因子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各氮素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pH与氮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农用地土壤氮素含量普遍高于非农用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氮素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紫色土壤氮素不同流失形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氮素流失形式及其量化研究是农业小流域氮素管理及流失过程模拟的核心内容之一,以紫色土区3个具有不同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典型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了区域土壤氮素在降雨侵蚀过程中流失的主要形式。结果表明,紫色土区土壤氮素以硝态氮为主要流失形式,其流失浓度一般占硝态氮和铵态氮总浓度的80%以上,农田利用为主流域的则高达90%以上。氮素流失的平均浓度因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而显著不同,农田的一般为(5.36±2.13) mg/l,而非农田利用的变化在1.70~3.15 mg/l之间。农田硝态氮的精确管理应作为减控流域土壤氮素非点源流失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令凡  焦健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6):237-241
通过对青藏高原边缘祁连山东段天祝金强河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水土流失状况的定点观测,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土流失特征,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降雨量分布不均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径流量、泥沙量随降雨量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径流量大小依次为:坡耕地(4199.96 mL)>退耕自然恢复地(3614.28 mL)>天然草地(1190.3 mL);泥沙流失量由大到小为:坡耕地(0.329 t/hm2)>退耕自然恢复地(0.256 t/hm2)>天然草地(0.087 t/hm2)。坡耕地和退耕自然恢复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天然草地在自然环境综合因素下进行更新,有利于防止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量比坡耕地和退耕自然恢复地小,水土保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吕爽  王虎  王安  王涛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194-198
为了全面掌握西安市耕地养分现状及动态变化,以期为今后农作物施肥推荐提供数据支持,笔者分析了2006年以来西安市采集的3万多个土壤样本养分数据,对西安市不同土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区县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评价,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土壤普查至今西安市土壤养分变化动态。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均在中等或中等偏高水平,仅土壤有机质含量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其中,不同土类主要养分含量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区县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且尤以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明显。虽然西安市土壤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仍然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通过增施有机肥等多种途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1.
六种稻田土壤冬季种植黑麦草功能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选取我国亚热带地区6种主要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黑麦草产量、碳氮环境效应和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6种稻田土壤冬季均适合生长黑麦草,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产量,在河沙泥田表现最好,分别为11 324.8 kg hm-2和8 227.3 kg hm-2。6种稻田土壤黑麦草地上部和根系碳蓄积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地上部分碳蓄积量在河沙泥田最高,为4 495.3 kg hm-2;根系碳蓄积量在河沙泥田和麻沙泥田表现最好,分别为2 799.6 kg hm-2和2 711.8 kg hm-2;黄泥田最低,为1 852.9 kg hm-2。而黑麦草氮蓄积量,在河沙泥田最高,地上氮蓄积量为238.1 kg hm-2,地下氮蓄积量为60.1 kg hm-2。6种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种草区和冬闲田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除灰泥田外种草区均大于冬闲田,冬季种植黑麦草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商。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几种母质类型水稻土土壤肥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土是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有机质和土壤氮、磷、钾含量等常作为水稻土肥力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可有效的表征土壤的基本肥力状况和供肥强度。选取长沙市郊5种母质类型的水稻土,按土壤发生层的分层取样,研究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养分肥力指标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点,探讨亚热带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的供肥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剖面各层次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耕作层(A)、渗育层(P)显著高于母质层(C)。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稻田土壤层次间供肥强度各不相同,碱解氮供应强度介于5.55~7.26之间,有效磷介于1.04~6.31之间,速效钾介于0.45~2.41之间,麻沙泥田的W2层、黄泥田Ⅱ的C层、红黄泥的We层供氮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层次,河沙泥田、黄泥田Ⅰ则是随深度增加强度减弱。供钾强度和供磷强度在稻田土壤剖面中变化趋势相似,A层相对较强,P层和W层较弱。不同母质稻田土壤整体供肥强度差异明显,黄泥田Ⅱ和红黄泥田供肥强度较高,其次分别是黄泥田Ⅰ、河沙泥田、麻沙泥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氮磷的表聚系数存在显著相关,综合供肥强度及表聚性系数,黄泥田Ⅱ的土壤肥力相对较高,红黄泥田、黄泥田Ⅰ的土壤肥力水平次之,河沙泥田和麻沙泥田最低,这与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地力分级标准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对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南省双季稻区水稻土具有成土母质多样的特点,研究不同母质水稻土下双季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特性,对于湖南省不同母质水稻土上的双季稻产量潜力挖掘及双季稻高产创建的优化布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将选自湖南双季稻区6种典型成土母质发育的水稻土置于长沙市郊同一生态条件下,采用池栽定位试验,进行了双季稻稻谷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对早稻稻谷产量及双季稻稻谷总产量(早稻+晚稻)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晚稻稻谷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其中第四纪红土和河流沉积物母质发育的水稻土有利于早稻及双季稻高产,两处理2009-2011年3年平均早稻稻谷产量分别为6896.9 kg hm-2和6908.3 kg hm-2,双季稻总产量分别为14 308.0 kg hm-2和14 446.3 kg hm-2。花岗岩和紫色页岩不利于早稻及双季稻稻谷产量的增加,2009-2011年3年平均早稻稻谷产量分别为6217.0 kg hm-2和6180.2 kg hm-2,双季稻总产量分别为13 635.4 kg hm-2和13 274.5 kg hm-2。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对双季稻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不同。第四纪红土、板页岩及河流沉积物处理双季稻氮素总吸收量较高,石灰岩不利于水稻对磷素的吸收。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稻氮素吸收量、吸钾量与早稻稻谷产量,双季稻氮素总吸收量与双季稻总产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本身理化性质的差异是造成双季稻稻谷产量及养分吸收规律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研究双季稻区6种不同土壤类型冬季种植黑麦草对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对晚稻不同器官重金属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可为水稻质量安全生产和产地安全适宜性评价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7年定位试验为基础, 研究了南方双季稻区冬季种植黑麦草对6种不同水稻土耕层土壤重金属Cd、Pd、Hg和As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晚稻不同器官重金属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6种不同土壤类型中, 灰泥田土壤Cd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黄泥田土壤Pd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土壤Hg含量以红黄泥田最高, 达0.029 mg kg-1, 与其他土壤类型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土壤As的含量以黄泥田最高, 为29.5 mg kg-1, 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6种不同土壤类型晚稻植株Cd、Pb、As含量均为根>茎叶>糙米。在晚稻植株根系、茎叶和糙米的Cd含量以红黄泥田最高, 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植株根系Pb、As含量以黄泥田最高, 分别为33.0 mg kg-1和119.5 mg kg-1, 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 河沙泥水稻植株茎叶的Hg、As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说明黄泥田种植水稻有利于降低稻米中重金属含量, 改善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5.
水土流失是当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江淮丘陵区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本研究以肥东县为例研究土壤侵蚀问题,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采用分段3次Hermite插值法对土壤质地粒径进行转换及几何平均粒径修正模型进行计算,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及SPSS相关性分析和ArcGIS软件地统计分析对研究区土壤质地类因子和可蚀性K值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土、黄褐土土壤质地组分含量变异系数差异较显著,黄棕壤变异系数差异较低;(2)水稻土、黄褐土质地类各因子主要通过CLA和Dg对土壤可蚀性进行作用,且均为负向作用;(3)肥东县土壤可蚀性K均值为0.02797,水稻土0.0279,黄褐土0.0281,黄棕壤0.0263;(4)不同土壤质地K值平均值中粉壤土最大,砂壤土最小,且土壤质地K值均呈弱变异性;(5)肥东县土壤可蚀性以中等可蚀性、高可蚀性为主。肥东县土壤可蚀性K值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向南先降低、后增高、再降低的趋势,由东向西逐渐增高的趋势,存在极大的土壤侵蚀风险。  相似文献   

16.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壤风蚀严重、沙尘暴频发等生态问题,分别选择典型压砂农田、沙质旱作传统翻耕农田、人工灌木林地、封育草场和流动沙地5种风蚀环境为研究对象,利用TOPSIS法综合评价不同风蚀环境抗风蚀性能。结果表明:灌木林地的抗风蚀性能最强,其Ci值为0.674257,其次为压砂农田、封育草场;抗风蚀性能最弱的是翻耕农田、流动沙地,Ci值分别为0.087007和0.003552。可见翻耕农田和流动沙地是当地主要沙尘来源。  相似文献   

17.
安徽主要土壤酸碱性及其酸缓冲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了解安徽省土壤酸碱性分布状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酸雨可能给土壤带来的酸化影响,选取采集了安徽省不同地理区域4种主要土壤的0~20 cm表层样品,通过收集资料、室内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土壤酸碱性和酸缓冲容量的大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主要土壤pH值和酸缓冲容量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趋势;pH值大小顺序为: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红壤,土壤酸碱性与年均降水量、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和水解性总酸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010~0.9039**);土壤酸缓冲容量大小顺序为:潮土(87.6 mmol/kg)>砂姜黑土(36.4 mmol/kg)>水稻土(29.2 mmol/kg)>红壤(23.0 mmol/kg),土壤酸缓冲容量与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631~0.9494**);由此可见安徽几种主要土壤的酸碱性存在很大差异,土壤基本性质和环境条件强烈影响着土壤酸碱性和对酸的缓冲性能,由此也必然影响着土壤受酸雨影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新郑市土地资源利用水平,采用机制法的逐步订正模型对新郑市的耕地生产潜力进行定量估算;用耕地生产力指数模型中的PI指数作土壤修正系数对气候生产潜力做修正;用生产潜力指数,对耕地生产力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郑市的平均土壤修正系数为0.54;平均生产潜力为19393.84 kg/hm2;平均生产潜力指数为47.39%,因此新郑市尚有较大的耕地生产潜力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