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重庆市南川区柏树湾表层岩溶泉及其出露地表后形成的溪流柏枝溪为例,对碳酸钙沉积时的地球物理化学指标和生物作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了解岩溶溪流碳酸钙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碳酸钙沉积主要受到泉口处 p (CO2)、泉水流量、脱气速率和生物作用等因素的制约,①泉口处 p (CO2)较低,表明泉水从出露到达泉口已发生较充分的脱气作用.②水流量小的旱季,溪水流速慢,扩散边界层薄,水体扰动剧烈,加上较高的C a2+浓度,这些都有利于碳酸钙沉积.③较大的水力坡度加快了脱气速率,促进碳酸钙的沉积.④生物具有岩溶沉积作用,但同时其释放和自身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不利于碳酸钙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中梁山为例,通过野外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土壤CO2收集装置和进行亮蓝染色示踪试验,测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土壤CO2浓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孔L隙度等性质,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下溶蚀速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形成特定的岩溶微环境,进而影响土下不同层次的岩溶作用:土壤CO2浓度是影响林地和草地旱季土下溶蚀速率的重要驱动力;土壤含水量和供水能力是影响旱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溶蚀速率的关键因素;菜地产生的酸性物质较多,土壤pH值最低,其平均溶蚀速率高于林地;土壤DOC随水下渗迁移性强,是林地土下50 cm处溶蚀速率高于土下20 cm处的原因之一.该文为西南岩溶区土下岩溶机理、岩溶碳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
浙江义乌市城镇化对溪流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4月调查了浙江省义乌地区5个参照和9个城镇溪流样点的理化性状、底栖硅藻群落及所在流域土地利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流域城镇化强度指标——不透水地表面积比与电导率、总氮和磷酸盐等理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也与喜富营养型硅藻与耐污型硅藻比例呈显著正相关。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与相似性检验(ANOSIM)分析表明,参照溪流与城镇溪流的底栖硅藻群落具有显著差异。参照溪流底栖硅藻平均密度(5.67×105cell.cm-2)低于城镇溪流(6.11×106cell.cm-2),并且参照溪流运动型、富营养型和耐污型硅藻比例也显著低于城镇溪流。城镇溪流优势种是Na-vicula minima(50.75%),参照溪流为Rhoicosphenia abbreviate(55.71%)。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森林面积比、底质组成、二氧化硅、电导率、钙离子和镁离子是影响研究样点底栖硅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证实,城镇化会显著改变城市溪流底栖硅藻群落结构,底栖硅藻可作为评价溪流生态质量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4.
受到低山林地改植茶园影响的溪流各水体理化指标数值都比参照溪流高1倍左右.与参照溪流相比,林地改植茶园对相邻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表现在节肢动物物种比例下降(47.54%),EPT丰富度和昆虫纲物种丰富度显著下降(P<0.05).水体营养指标的升高可能是导致低山林地改植茶园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低山茶林(茶园与溪流之间有成片林地间隔)对溪流影响小于低山茶园,说明沿岸带林地对减缓茶园对相邻溪流的牛态影响有积极作用.低山茶园、低山茶林、农田和参照溪流3个季节的群落相似性的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表明,溪流群落相似性主要与干扰类型密切相关,干扰对溪流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要大于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雪玉洞地下河系统水文水化学在暴雨前后的动态变化特征,利用Davis Vantage Pro2小型自动气象站获取当地的降雨量,用多参数水质自动记录仪(CDTP300)监测地下河的水位、水温、pH值和电导率,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河水位随降雨暴涨暴落,其水温、电导率、pH值对降雨响应迅速,能敏锐地感应和反馈外界环境的变化.酸雨可能引起地下河pH值的降低,因此应重视酸雨对岩溶地下河水文地球化学的影响.雨水的稀释作用是降雨过程中地下河水化学变化的主要控制过程.进一步利用WATSPAC软件计算泉水方解石饱和指数(SIC)、白云石饱和指数(SID)、石膏饱和指数(SIG)和p(CO2),发现SIC,SID,SIG在降雨期间均呈明显降低趋势,推断可能受雨水稀释的影响,而p(CO2)值升高,可能受CO2效应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并判断烤烟成熟度指标,以烤烟龙江911为供试品种,测定了其叶片主要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叶片CO2羧化效率、细胞间隙CO2浓度(Ci)饱和时的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量子产额、光饱和时的光合速率、光饱和点也随之增加,CO2饱和点随之下降;随着移栽后天数的增加,叶片CO2羧化效率、Ci饱和时的光合速率降低。移栽后不同天数之间CO2羧化效率、Ci饱和时的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量子产额的差异极显著,CO2补偿点、CO2饱和点、光补偿点的差异显著;不同烟叶部位之间叶片CO2羧化效率的差异极显著,Ci饱和时的光合速率、表观光合量子产额的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西湖名胜区溪流富营养化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检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西湖风景名胜区内3条流入西湖溪流(金沙溪、龙泓涧和茅家埠)水质的富营养化现状。结果表明,溪流中的总氮平均含量达6.45 mg.L-1,远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的限制值(≤2.0 mg.L-1)。溪流总氮超标主要是由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态氮引起的,水体中的氮浓度水平已经达到了湖库发生富营养化的水平;总磷含量都在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标准之内,对水体没有产生污染。提出相应的富营养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皱瘤海鞘是亚热带海域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附着生物种类之一.2012年1月-7月在典型的亚热带养殖海湾-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利用沉积物捕集器现场测定了皱瘤海鞘(Styela plicata)的生物沉积速率,并测定了生物沉积物中有机物(OM)、总碳(TC)、总氮(TN)、有机碳(OC)和有机氮(ON)含量.结果显示:皱瘤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变化范围为每天145.5-1011.8m/个,平均每天516.0mg/个,海鞘的生物沉积速率变化范围为每天154.8-1065.8 mg/g干重,平均每大463.3 mg/g干重.海鞘生物沉积物中OM、TC、OC、TN和ON含量分别为14.38%、10.80%、2.87%、3.06%和0.86%,高于自然沉积物中的含量,分别为13.39%、7.36%、2.32%、2.29%和0.67%.其中TC和ON含量要显著高于自然沉积物(P<0.05).皱瘤海鞘的OM、TC、OC、TN和ON的生物沉积速率分别为每天74.20,55.73,14.80,15.79和4.43 mg/个.实验期间附着在浮筏养殖设施和养殖牡蛎壳上的海鞘密度变化范围为54.9-222.1个/m2,平均147.5个/m2,养殖海域单位面积的海鞘生物沉积速率平均为每天76.1 g/m2,是自然沉积速率(平均每天62.7 g/m2)的1.21倍,其中OM、TC、OC、TN和ON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每天10.94,8.21,2.18,2.32和0.65 g/m2.据此可推算,大鹏澳筏式牡蛎养殖海区(约103 hm2)皱瘤海鞘的年生物沉积物负荷为29000 t,其中OM,TC,OC,TN和ON分别4100,3100,820,870和240 t.研究结果说明,海鞘等附着生物在大规模浅海贝类养殖中对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岩溶洞穴CO2的传输机制对于碳循环研究意义重大,但旅游洞穴中人为活动和天然岩溶作用产生CO2的贡献很难区分,其影响因素不明确.该研究以2021年7月(“21·7”)河南特大暴雨前后鸡冠洞景区关闭为契机,利用高分辨率在线洞穴CO2监测设备和现场昼夜监测及采样,对河南栾川县鸡冠洞(旅游洞穴)和毗邻的东石崖洞(天然洞穴)进行不同时空的连续监测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昼夜尺度上,鸡冠洞和东石崖洞CO2摩尔分数变化的驱动因素不同.旅游活动人为产生的CO2是鸡冠洞CO2变化的一个主要来源.东石崖洞内CO2主要源于天然岩溶作用,受控于上覆土壤CO2的变化;但在强降雨事件期间,会受东石崖洞上覆土壤CO2和洞内水体脱气(CO2)的共同影响.(2)鸡冠洞人为活动产生的CO2摩尔分数是没有游客时(“21·7”河南特大暴雨造成景区关闭期间)的2~3倍.虽然游客呼吸在短期...  相似文献   

10.
用LCA4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测定青钱柳的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暗呼吸速率(Rd)、气孔阻力(rs)等的日进程,并结合其环境因子分析影响青钱柳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青钱柳光合速率日进程是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经分析“午休”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影响青钱柳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和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沟渠花叶芦竹(Arundo donax var. versicolor)为材料,采用便携式CID–340光合仪,在晴朗天气测定花叶芦竹成熟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叶温(Tl)、叶周围气温(Ta)和蒸腾速率(Tr)等影响因子,对花叶芦竹光合特性日动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花叶芦竹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峰值为19.76 μmol/(m2•s),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②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主要受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叶温和气温的影响;③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也是影响花叶芦竹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因子,且胞间CO2浓度的影响比蒸腾速率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2.
亚硫酸法糖厂滤泥改良石灰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研究区石灰土的特点,采用亚硫酸法(亚法)糖厂滤泥改良石灰土对比试验,从岩溶地质过程来探讨其改良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亚法糖厂滤泥呈弱酸性,且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钙镁含量、降低pH值等方面,表现出较常规有机肥料更好的效果;滤泥腐化产生的有机酸和CCO2,促进岩溶作用的正向运动,进一步降低土壤pH值和Ca、Mg元素含量,更利于土壤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有效化,土壤改良效果与溶蚀速率、土壤CO2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滤泥与其它常规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区系、数量和多样性,增强了改良效果,但不同的搭配类型,土壤微生物活性、中间产物有机酸和CO2浓度差异大,导致岩溶作用强度和改良效果的显著差异.均表现出:S4>S2>S3>S1.当搭配方式适宜时,滤泥改良经济效益高于常规有机肥料,滤泥处理增加产值以S4最大,达到3578.9元/hm2;增加投资的产投比以S3最大,达到4.88.  相似文献   

13.
确定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是保护溪流鱼类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基础。该研究选取了安徽省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殷溪河及其周边的焦村河为研究水域,分别于2018年2、5、9和11月4次取样,比较分析了2条溪流的局域栖息地、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异同,进而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溪流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显示,相对于殷溪河而言,焦村河在丰水期(5月和9月)栖息地的空间异质性略高,而在枯水期(2月和11月)的栖息地空间异质性相对较低。尽管2条溪流间的鱼类物种数和个体数无显著差异,但焦村河的β多样性显著高于殷溪河;同殷溪河相比,光唇鱼、原缨口鳅等亲流性敏感鱼类的数量明显下降,而泥鳅、麦穗鱼等缓流/静水性耐受鱼类的数量明显增多。说明城镇化、水坝建设等人类活动可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原有的栖息地环境,导致溪流鱼类物种群落多样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红松光合特性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选取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01液化CO2钢瓶提供不同的CO2浓度(400、600、800 μmol·nol-1)测定红松光合特性,同时对净光合速率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3种CO2浓度处理下:净光合速率表现出单峰曲线的日变化格局,随CO2浓度增大,净光合速率增大且差异显著,没有明显的"午休"现象;气孔导度呈缓慢下降趋势,并随CO2浓度增大而减小;蒸腾速率基本呈减小趋势,且差异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格局有所不同,且随CO2浓度增加而增大.在不同CO2浓度处理下,对于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影响因子有所变化,在对照试验中,蒸腾速率是主要因子;在其他(600、800 μmol·mo1-1)两个处理中,主要影响因子为气孔导度.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复合网袋法,对五角槭(Acer mono)和稠李(Prunus padus)两种树叶在帽儿山溪流中的分解速率进行了为期105 d的研究。结果表明:五角槭和稠李树叶在溪流中的分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4和0.030,符合指数衰减模型,均属于快速分解组。定殖在五角槭和稠李树叶上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分别有30种和26种,均以蜉蝣目小蜉属(Ephemerella spp.)为优势种。两种树叶上大型底栖动物的摄食功能群的多度和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而5次采样间的差异显著。定殖在五角槭树叶上的直接集食者比例最高(45.9%),其次是捕食者(23.8%)和撕食者(22.4%),最少的为过滤收集者,仅占4.6%;定殖在稠李树叶上直接集食者的比例最高(44.6%),其次是捕食者(26.1%)和撕食者(25.4%),过滤收集者仅占1.8%。说明在帽儿山溪流中,随着溪流增大,撕食者种类减少,直接集食者类群的密度对树叶分解速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土壤被认为是大气氧化亚氮(N2O)的重要生物排放源.随着大气CO2浓度升高,土壤N2O排放规律可能发生改变.无锡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基地至2003年已运行2年,分别采集Ambient(背景大气CO2浓度处理)和FACE(背景大气CO2浓度 200 mmol·mol-1处理)农田土壤,调节含水量至40%WFPS,在25℃室内有氧预培养7 d后,按250 μgN·-1添加NH4NO3,将含水量调节至80%WFPS,在25℃进行有氧培养7 d.在此培养期间,定期测定施肥后土壤N2O和CO2排放速率,探讨来自田间Ambient和FACE土壤N,2O排放差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所有土壤N2O和CO,2排放速率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迅速递减,来自Ambient处理的土壤N,2O和CO,2排放速率均高于来自FACE处理的土壤相应排放量,且土壤N,2O与CO,2排放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比较培养前后土壤交换态NH,4 和NO,3-含量的变化,显示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相当量的微生物氮固持,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利用CI-340便携式光合系统,对猫爪草果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相关的生理因子(叶温、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生态因子(光合有效辐射、大气CO2浓度、气温、大气相对湿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先缓慢增加后显著降低,蒸腾速率呈现高-低-高趋势,胞间CO2浓度随密度增加显著升高。经过相关性分析,影响猫爪草光合蒸腾特性的主要因子为大气相对湿度(RH)、大气CO2浓度(Ca)、气孔导度(Gs)和叶温(Tl)。在高密度条件下非气孔因素影响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在中低栽培密度条件下,气孔因素影响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μmol/mol增加到目前的400μmol/mol,并且仍将持续增加。作为光合作用的主要底物,CO2浓度增高对作物光合生理和产量形成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利用开放式CO2浓度富集(FACE)系统,以北方水稻松粳9号和稻花香2号为供试材料,设置高CO2浓度(600μmol/mol)和正常大气CO2浓度(400μmol/mol),同时进行覆膜增温处理,研究CO2浓度与温度增高对水稻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覆膜与否,大气CO2浓度增高均提高了水稻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地上部生物质量和产量,降低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覆膜处理增强了净光合速率、地上部生物质量和产量增高的趋势,同时减缓了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在高浓度CO2下降低的趋势。研究说明,覆膜处理下的增温会提高高CO2浓度下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促进增产潜力,增强水稻在高CO2浓度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武夷山风景区溪流污染状况,2008~2009年间对武夷山风景区溪流水体中TN、NH3-N、NO-3 -N和NO-2 -N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该流域溪流水体中氮素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景区溪流水体中氮素污染存在季节变化特征,NH3-N丰水期和枯水期均高于年平均值,NO-3 -N丰水期低于年平均值,枯水期高于...  相似文献   

20.
间作模式下大白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庚飞  孙磊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299-4301
为分析间作模式下大白茶(Koilodepas hainanense)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因子,在生长初期(5月)、生长盛期(6月)和生长末期(10月)分别对大白茶茶树的净光合速率和对其影响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间作模式下3个时期茶树净光合速率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在影响净光合速率的指标中,光合有效辐射是主导因素,并和气温、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共同作用影响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