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亚辉  祝凤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21-19824
根据1978~2008年有关甘肃省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在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方法综述的基础上,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第一、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小,而第二产业较大;产业结构偏差系数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对称;朝阳产业比重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三次产业竞争力都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是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充分就业的根本途径.以重庆市1998-2009年以来的数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直辖以来重庆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剖析,运用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和就业弹性理论,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拉动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不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加快城乡统筹进程等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充分就业目标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结构调整效应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分析了1978年以来农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的相互关系,并以全国和4个典型的省区为例.利用对数线性函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内部结构变动对不同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总结了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成熟度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由产值结构、资产结构和就业结构3部分构成。产值结构由资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形态决定,同时也反映了资产结构和就业结构。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了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资产结构的协同关系。并通过对福建省的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分析,结合福建省区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进行成熟度实证分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福建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存在劳动力冗余,表现为劳动生产率低下;第二产业产值结构、资产结构、就业结构渐趋合理;第三产业资产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产生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影响因素;[方法]人口红利的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运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约束条件的IS-LM模型描述了这两种状态;[结果]资源约束对人口红利产生“挤出”效应,人口机会窗口更多的表现为就业压力;从劳动力市场分割、产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落后、就业理念未更新是影响就业难与用工荒主要因素;[结论]解决这两难问题的途径必须从劳动力市场分割障碍的消除、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校专业的设置、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改变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方面人手解决.  相似文献   

6.
皖北地区城镇化水平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该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直接制 约整个地区就业结构升级.基于2001—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回归模型,考察皖北地区第 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和城镇化之间的动态关联过程,结果显示:在皖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历 程中,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对劳动力的吸纳起主导作用,非农产业就业结构与皖北地区城镇化 发展长期保持在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应采用优化产业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等措施来推动皖北 城镇化和就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新疆兵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并利用回归分析、弹性系数、结构偏离度等理论方法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兵团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而且两者之间协调性较差.最后,从新疆兵团实际出发提出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尚荣  陈晓玲  王琦  王景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18-19121
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09》中的数据,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演变历程和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从需求收入弹性、区位商、产业贡献率、产业关联度4个方面对青海省主导产业进行了分析评价。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表明青海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偏离;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初加工领域;产业关联度低,轻重工业之间发展失衡。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生态立省"的战略,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区域优势;重视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前景;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提出青海省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青海省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重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  相似文献   

10.
采用我国1990-2014年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相关数据,通过多指标的交叉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金融发展(戈氏指标和麦氏指标)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结构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从长期来看,我国的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相对弹性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无论是金融发展的“戈氏指标”还是 “麦氏指标”都对产业结构优化率及就业结构优化率具有正向的敏感性;第二,在剔除物价因素后,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更具真实性,一国的金融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或者敏感性远远大于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第三,从短期来看,无论是选择金融相关率还是麦氏货币指标衡量产业结构优化,都具有正的相对弹性,即短期内,两者都具敏感性,并以不同的调整力度把非均衡状态调整到均衡状态。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徐玉霞  李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62-2064,2100
对陕西省调查队渭南分队2006年对临渭区70户农村住户外出劳动力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从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建立城镇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提高农业生产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Wachs M 《Science (New York, N.Y.)》1989,244(4912):1545-1549
Public transit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depended increasingly on public subsidies since the inception ofthe federal mass transit assistance program in the early 1960s. The subsidies are associated with declining efficiency and labor productivity, as urban transit systems have overcapitalized, simplified fare structures, and extended service into sparse suburban markets. Despite these subsidies, transit has not proved successful in countering the effects on its market of increased automobile ownership and use and of decentralizaton of residences and places of employment.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轨期间的一大突出矛盾。作者在阐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农村就业服务体系现状,最后,就如何有效加强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壮大县域工业经济、增加县级财政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和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等作用,并从原料基地建设、加工产能布局、技术创新提升、发展现代物流4个方面提出了依托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山东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探索城乡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原因。从城乡居民收入、财产状况和生活水平3方面介绍了其发展差距,从城乡区位条件、城镇化水平和农业产值比重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山东省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应深化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城乡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实悖论,基于马克思的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观点,使用我国1978 ~ 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农业部门潜在剩余劳动力进行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农业部门的潜在剩余劳动力数量大约在2亿左右,并且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潜在优势持续时间最短为20年左右,最长为30年左右.要充分利用劳动力供给的潜在机遇,必须尽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和农业劳动力培训力度,并加速城乡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调查整理了南湾水库渔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域生产率、资金产出率三个渔业经济指标,并与参照体系进行比较,从而客观评价了南湾水库的渔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熊德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94-17096
以协整理论为基本计量分析方法,以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为研究变量,通过对1978~2006年相关数据整理分析,建立贵州省城乡收入差距与城乡劳动生产率之间的长期对数模型的协整关系。结果表明,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1.06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受农村各生产要素制约效率难以发挥造成,并提出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强化规制的角度, 分析了发挥政府在劳务派遣中主导作用的原因, 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主要有实行劳务派遣用工分类管理、设立行政许可制、建立行政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20.
汤进华  钟儒刚  宋成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468-10470
采用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就业人员素质3个指标对中部地区就业状况与东、西部地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部地区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应从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加快发展非国有经济;加大教育投入,重视教育与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