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议:在阅读本文前,请参阅本刊2013年第5期和第6期刊载的《猪菜同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简介》和《用农副产物做发酵床垫料更适合农户养猪》两篇文章。一、猪菜同生棚舍内关键技术及注意事项(一)猪菜同生棚舍内关键技  相似文献   

2.
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是将猪群的排泄粪便进行无污染处理与养殖过程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发酵床内的有益菌群将排泄物进行科学处理转化,将粪便转化为热量和无害的气体,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做到科学利用、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发酵床从源头上实现了养殖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不仅能降低养  相似文献   

3.
猪-沼-菜-厕四位一体生态养猪模式主要是依据能量循环利用原理,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分出一部分用于养猪,在猪舍下面建沼气池,养猪排除的粪尿可直接进入沼气池,作为沼气原料,发酵后产生的沼气一方面可用于棚室照明、提温,另一方面可以烧水、做饭、洗澡等。粪便经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渣沼液又是大棚蔬菜的优质有机肥料。  相似文献   

4.
《北方牧业》2012,(23):11
<正>据悉,河南省濮阳市创新思路,推出了"地控温三循环养猪法",也称"半地下三循环大棚养猪法",即建设半地下式温室大棚,一半种菜,一半养猪,夏季盖防晒膜,冬季盖草苫,实施沼液冲圈、猪喝沼液、沼液种菜的生态养殖新模式。所谓三循环,一是种养循环。将猪的排泄物冲入发酵池发酵,生成沼气作为绿色能源,沼液喷在菜叶上不仅是有机肥料,还可起到灭虫的效果,废渣可用做蔬菜或其他农作物的肥料,粮食等又可作为养猪饲料,完成了"猪-沼-菜(粮)-猪"的循环。二是沼液循环。将沼气池中的沼液抽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效益分析以猪菜同生2号试验棚舍为例)猪菜同生2号棚舍地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丰收乡武安州古塔北侧,地理坐标为北纬42°30′,东经120°01′,海拔550米,气候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太阳辐射强烈,日照丰富,气温日差较大。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回暖快,夏季短而酷热,秋季气温骤降。雨热同季,有效积温高,年降水量310~460毫米,蒸发量2000~2600毫  相似文献   

6.
鱼菜共生系统是一种将植物水培技术与循环水养殖技术有机结合的复合型生态种养系统。以“鱼菜共生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述其系统运行原理,并依据水培蔬菜种植方式的不同介绍4种主流鱼菜共生模式。将蔬菜种植于过滤基质中的基质填充生长床模式、将蔬菜种植于联通养殖尾水PVC管道中的营养膜技术模式、将蔬菜种植于泡沫等漂浮材料上的浮床栽培模式、将养鱼尾水雾化后喷洒于植物根系供植物吸收利用的气雾栽培模式。该文阐述鱼菜共生系统的构建方式和日常运行管理,并对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7.
发酵床养猪是根据猪场微生态原理和发酵技术,采用优势菌种发酵床技术,将含有高活力浓度的来自于猪场和猪肠道内的酵母菌、乳酸菌、功能芽孢菌等专用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按一定比例与锯木屑搅拌均匀,制作成发酵床,在合理的养殖密度下,猪的排泄物被微生物分解逐步发酵转化而除去猪舍臭味,同时猪的粪便也通过发酵分解转化为菌体蛋白被猪作为饲料重新利用的一种生态循环的养殖模式.笔者以双坡式双排发酵床猪舍为例介绍发酵床保育仔猪技术要点,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武汉某公司的猪-蔬菜种养循环示范基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猪-蔬菜种养循环生态农业的生产应用。通过产品品质测定、土壤检测和水体检测,分析猪-蔬菜种养循环模式对提高蔬菜品质和产量、改善土壤质量、减少水体污染的作用。结果显示,该模式使蔬菜产量提高了30%,能显著改善土壤质量,基本没有废水排放到示范区以外,不构成水体污染。该生产模式绿色环保,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生物热垫料发酵床养猪技术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有益微生物在生物热垫料发酵床内发酵,将猪排泄物和废水直接排入畜床上,再利用猪的拱食习性和嬉戏活动,使排泄物和废水与垫料充分混合均匀,通过微生物群落发酵后,不但产生大量的热量来维持冬季猪舍的温度,而且经发酵后,猪粪尿和废水以及废弃物内所含有机物质得到了充分的降解和转化,从而可变成有机农家肥料,并施入农田。阐述了生物热垫料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的优越性,并遵循低成本、高产出、无污染、低碳环保的原则,在猪舍内一定部位(畜床)上铺垫生物热垫料。  相似文献   

10.
在桑园的桑树行间养殖蚯蚓,同时放养土鸡,利用鸡吃虫、吃草的特点,既可减少除草和杀虫成本,又可减少养鸡成本,提升鸡肉品质,从而提高种养综合效益。试验作为"发酵床养猪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一项技术创新环节,探索了"桑园─蚯蚓─放养土鸡"的新型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农村面源污染、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内乡县畜牧局通过对畜禽粪污多元利用机制的探索,总结出了包括粪污全量收集、粪便堆积发酵、粪水厌氧处理、牛粪制作草腐菌等在内的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特别是牧原公司通过三级干湿分离,粪便制作有机肥,沼液通过"猪-沼-果(田)""猪-沼-菜"等方式的循环利用模式被国家畜禽养殖废弃物利用科技创新联盟推广。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第三方粪污处理中心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县基本上实现了粪污就近消纳和肥料化转化,实现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桑园的桑树行间养殖蚯蚓,同时放养土鸡,利用鸡吃虫、吃草的特点,既可减少除草和杀虫成本,又可减少养鸡成本,提升鸡肉品质,从而提高种养综合效益.试验作为“发酵床养猪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一项技术创新环节,探索了“桑园-蚯蚓-放养土鸡”的新型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发酵床养猪的原理就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分解猪的粪、尿等排泄物,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微生物发酵会释放出热量,在春、秋、冬季等低温季节既能为猪群提供舒适温暖的环境,又节约大量的取暖费用。但夏季天气炎热,加上发酵床中微生物产生的热量,可能会对猪只造成不利的影响。作者通过对山  相似文献   

14.
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畜禽产生了大量的粪污,处理利用不当易造成面源污染。本文通过对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实施利用现状深入调研发现,生产中采用农业生态循环养殖发展模式,可实现环境控制化、免疫程序化、消毒经常化、养殖现代化、粪污资源化,将产出的粪污输送到沼气池发酵,产出沼气可作为清洁能源发电自用,沼液可作为肥料还田,种养一体化生态循环利用,是一条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之路,可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接上期)4.7生态种养技术生态种养技术是根据养殖规模,配套足够的种植面积,将养殖产生的排泄物全部用于种植施肥的一种循环利用技术模式,此种模式是比较适合河北省农业发展与需求的一种经济、有效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模式,但这种治理方式是最难于控制和管理的模式,必须在管理上从严要求。典型生态种养技术模式工艺流程见下图。  相似文献   

16.
发展规模养猪.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用来做饭;沼液、沼渣是良好的有机肥料,用来种菜:蔬菜下脚料用来补充猪的青饲料.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有机结合,始终保持物质循环.这就形成生猪-沼气-蔬菜高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1 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方式 目前,我国规模养殖场存在以下五种方式,一是堆肥发酵还田;二是利用沼气技术,生产沼气;三是猪-菜-沼模式:四是生态循环养殖;五是生产有机肥。粪污治理效果也由于各场规模和技术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武汉东泰畜牧有限公司的猪-茶种养结合示范园为基地,研究猪-茶种养结合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土壤检测和生产实践,分析猪-茶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模式对土壤改良、土壤元素平衡的作用,以及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结果显示,该模式对土壤改良作用明显,能较好地平衡土壤中的肥效元素;用猪场粪污作为有机肥种植茶叶可取得较高产量,其中粗茶产量为320 kg/667 m~2(亩);种植园区的粪污消纳能力达到0.5 t/667 m~2(亩)。该生产模式绿色环保,效益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利用冬暖式大棚饲养肉仔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暖式塑料大棚原用于种植蔬菜等作物,但若在温度较低的冬春季节且鸡肉价格较高时将其适当改造后饲养肉仔鸡,在菜价较好的季节再将其改回种植反季节蔬菜,养鸡后堆积发酵的鸡粪及其垫料用于蔬菜生产,具有对环境污染少、肥效高等优点。这一种养结合的方式,可使冬暖式塑料大棚得到充分利用,获得较好的循环种养效益。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第一畜禽养殖业大国,现在由于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产生了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大、种养脱节、资源化利用水平低、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养殖业升级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也给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而合理进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构建种养循环农业体系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提出要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荐农业现代化建设。本文通过探究种养循环模式的实施意义以及目前国内种养循环模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然后对种养循环农业模式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