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指出了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推进自然教育的过程中所做的实践和对策方面的研究,为推动区域内自然教育的模式形成、活动开展、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以石首麋鹿保护区自然教育为例,分析了推进区域内自然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式方法,推动开展有效的自然教育活动,是自然保护区应当主动承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周边中小学生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推行生态教育课程、强化系统建设和理论研究是保护区建设生态文明的最好实践。  相似文献   

2.
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工作是自然保护事业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介绍了昆嵛山保护区的动植物资源、科普宣教载体和内容等现有优势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昆嵛山保护区多年来开展科普宣教的情况,总结了开展科普宣教以来在生态环境保护、周边村民意识、干部职工态度和科研成果上取得的效果,对下一步保护区开展科普教育的方式、人员和对象方面提出了积极规划。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是我国大熊猫重要栖息地之一,然而甘肃大熊猫的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却一直较低,这与宣传工作开展不足有着直接联系。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展开了SWOT分析,针对保护区当前环境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扬长补短、把握机遇、降低威胁的工作策略,以期全面推进甘肃省大熊猫保护区的环境教育工作,将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展示的窗口,为自然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生态旅游近年来的迅速发展,保护区内独特的以及丰富的物种资源成为旅游者青睐的对象。然而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自然保护区又面临着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鉴于此,为了更好地亲近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平衡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建设一套完整的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起着关键性作用。该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大量有关国内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展的文献,得出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研究进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现,为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模式的创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蔚县和涿鹿两县境内,海拔变幅在753~2882米之间,东台海拔2882米,为太行山脉主峰、京津冀最高峰。保护区总面积2.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7.3%。据调查,保护区已知有野生高等植物1637种,陆生脊椎动物199种,昆虫有2768种,享有华北地区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保护区现有博物馆2座,收集动植物标本700余份。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系统良好,是开展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一、自然教育基本概念“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  相似文献   

6.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建立的20个保护区之一,总面积56325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45725公顷,森林覆盖率82%。保护区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独具特色的生物资源、景观资源、自然历史遗迹和以宗教为特色的古文化遗产,是进行科普教育的理想之地,教学实习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7.
小五台山保护区自然条件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通过对该区昆虫资源的野外考察、标本鉴定和资料整理,摸清了保护区的昆虫资源家底,按其对人类的作用将其分为7类,并提出了昆虫资源保护和利用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走进并欣赏自然,促进健康全面发展。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自然教育提供了适宜场所。目前,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教育工作尚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评估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为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9.
摘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进行分析。指出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健全组织结构是优势所在;自然景点相对分散,自然教育场所相对单一,品牌课程仍待开发,专业人才力量薄弱是其劣势;提出了挖掘特色资源、优化场所路径、开发特色课程和加强队伍建设的策略,以期为保护区自然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西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进行分析。指出动植物资源丰富,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健全组织结构是优势所在;自然景点相对分散,自然教育场所相对单一,品牌课程仍待开发,专业人才力量薄弱是其劣势;提出了挖掘特色资源、优化场所路径、开发特色课程和加强队伍建设的策略,以期为保护区自然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自然保护如何与周边社区互利互惠进而达到和谐发展,是保护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从1995年开始,利用全球环境基金(GEF)和世界银行资助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等项目,通过采取社区共管技术信息服务等方式,逐步探讨和解决自然保护与周边社区群众经济发展这一矛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柳步摸索出太白山保护区周边社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保护区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周边社区发展,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在全球环境基金资助下,开展了环境教育.为加大自然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省林业厅为项目保护区制定了社区教育规划,向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人群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以增强其环境保护技能,转变不重视环境教育的旧观念,促进和发展社区与保护区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周边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出台了相关文件及指导意见,推进了我国保护地的建设与改革。针对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的下降、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等问题,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愈发凸显。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为例,根据保护区的价值和地位,为找准其管理的定位,分析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3点管理的对策与建议:①科学化分类分区管理;②建立完善的科学监测体系,实现分层多点的网格化管理,通过多学科合作研究,并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形成保护区科学发展的基础平台和管理运作体系;③加强保护区的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相似文献   

14.
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创建于1979年3月,同年7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12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与武夷山风景区联合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获得通过,成为我国仅有的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 建区以来,本着严格高效、规范协调的原则,保护区管理局在林政执法、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社区发展、环境教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高,我国的自然教育行业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自然教育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认知教育,能够在新时期为景观行业拓展新内涵。对自然教育理论体系和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和景观设计三者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自然感知、认知参与和系统学习的新设计理念,结合千岛湖小黑鱼儿童乐园和唐山皮影主题乐园开展的实践,提出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主题、规划符合自然教育逻辑的场地、应用多样化的自然教育科普媒介和强调公众参与的后期运营的融合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于2016年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以纸质信息为载体的落后管理方式向以3S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的转变。目前GIS已应用到三维空间的测量与分析、生态监测管理、野外调查和巡护、虚拟展馆和办公室自动化5个方面,实现了保护区建设的数字化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初步建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员技能的不断提高加速了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最终实现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权属——保护区实施参与式管理的钥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和权属现状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保护区管理部门强调“保护区内一草一木不能动”,社区群众强调保护区强占社区生存空间和资源。故保护区同社区在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冲突严重; 2.保护区和社区常各自为政,即“保护是保护区的事情,发展是农民自己的问题”,彼此对对方都不关心,自然无法让社区把“保护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故社区对保护工作一般都不热心、不支持;  相似文献   

19.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历史遗迹和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综合性保护区,保护区地处暖温带到亚热带过渡地区,为我国南北生物的过渡地带,是秦岭地区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是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A级保护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行动区之一。一、太白山保护区的区位优势太白山保护区位于秦岭山脉的中段,周至、太白和眉县的交界处,总面积56325公顷,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  相似文献   

20.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过60余年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类自然保护地已逾12 000个,覆盖陆域面积约18%。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自然保护地间交叉、重叠、管理目标冲突越来越严重,没有形成真正的保护地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与规律,首次以保护管理效能为划分标准,提出了新的保护地分类体系构建方案,即以管理目标为主线、保护管理效能为导向,可将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遗迹景观保护区、自然资源保育区和自然保护小区等6类。国家公园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原真性为首要目标,能够涵盖最广泛的管理目标,将成为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