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斑鲮属鲇形目,鳞科,鲮属,俗称西江钳、白须钳,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的西江和北江,是江河中名贵鱼类。斑鲮主要以虾类、小杂鱼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属底层温和肉食性鱼类,适宜生长水温为18~30℃,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  相似文献   

2.
2011—2017年在室外土池塘繁殖饲养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2018年3月、4月和5月采集湘华鲮子一代样本共计154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测量和组织学方法,观察湘华鲮性腺的形态结构与特征。观察表明:湘华鲮子一代卵巢和精巢发育均分为6期,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5+,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4+。5龄以上湘华鲮卵巢在3—5月从Ⅲ期发育至Ⅳ期,在5月中下旬经过催产可发育为Ⅴ期,在一个性周期内产卵一次,为同步产卵型。4龄以上的湘华鲮精巢在3月处于Ⅲ~Ⅳ期,4月下旬—5月初发育到Ⅳ~Ⅴ期。池塘养殖条件下,湘华鲮可达到性成熟,进行全人工繁殖。本研究为湘华鲮的全人工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唇鲮作为北盘江九盘段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特有保护鱼类品种之一,为进一步探索了解唇鲮生长繁殖习性,鱼苗生长过程,从保护区内采集唇鲮亲本进行人工繁殖鱼苗生长试验探索.试验结果:成功进行人工催产受精,孵化鱼苗至鱼苗生长出唇鲮特有嘴型.  相似文献   

4.
叶星  刘家照  洗炽彬 《水产科技》1990,(3):23-24,31
麦瑞加拉鲮鱼(以上简称麦鲮)是南亚次大陆国家传统的养殖鱼类之~。1982年自国外引进珠江水产研究所。麦鲮为杂食性底层鱼类,生长快,个体较大,易养殖。在池塘中混养净亩产可达50—100公斤。麦鲮的人工繁殖,在南亚次大陆国家已获成功。为了使麦鲮迅速地在我国繁衍并发展其养殖,作者于1985—1986年进行了麦鲮人工繁殖试验.并取得成功。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3种野鲮亚科鱼类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野鲮亚科(Labeoninae)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中的鲤科(Cyprinidae,约有26个属近300个种。为研究其在鲤科鱼类中的系统发育关系,以16S rRNA基因作为遗传标记进行鲤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分析。通过PCR方法, 扩增了长度为361-362 bp的3种野鲮亚科鱼类的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序列比对得到364个排列位点,其中94个为信息位点,占全部位点的26.8%。用Mega 2.1软件的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野鲮亚科鱼类没有形成单系类群,野鲮亚科的鲮、角鱼与鲤亚科的鲤、鲫形成姐妹群,然后再与野鲮亚科的麦鲮和露斯塔野鲮聚在一起,说明鲮与鲤亚科鱼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麦瑞加拉鲮鱼简称“麦鲮”,属亚热带鱼类,在南方常作为肉食性鱼类的饵料鱼。2004~2005年,笔者在湖北汉川桂康水产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麦鲮池塘主养试验。  相似文献   

7.
林易  陆露 《内陆水产》2004,29(4):21-21
露斯塔野鲮简称野鲮.1978年从泰国引进我国养殖,属底栖鱼类。其体形呈棒状,腹部圆,头部扁平.吻钝.体色为深青绿色.背部颜色较深,腹部灰白.鳞片大.多数鳞片有红色斑.眼带红色.各鳍条粉红色。水温低于12℃停止摄食,最低临界温度7℃,最适生长水温20℃~30℃;耐肥、耐低氧、抗病力强、食性杂、生长快、群体产量高、外形美观。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现将野鲮池塘养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高白鲑属鲑形目、鲑科、白鲑属的一种冷水性淡水鱼类,原产于于北纬50度以北的俄罗斯、北欧、北美等地区。其食性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适宜环境水温12℃~16℃,pH6~9,产卵水温1℃~3℃,在原产地一般3年达到性成熟,每年冬季11月下旬到翌年1月上句为其繁殖季节,最大个体达3kg。我国黑龙江、新疆、内蒙古等省区相继开展了高白鲑移植养殖工作,  相似文献   

9.
《科学养鱼》2004,(3):9
池塘施肥是发展养鱼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是提高苗种下塘成活率的关键手段。成鱼养殖池塘施肥的作用,主要是繁殖浮游生物、附生藻类、底栖动物等,增加鲢、鳙、鲮、鲤、鲫等的天然食料;施肥后微生物大量繁殖,有机碎屑大量增加,也为这些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料资源;一部分腐烂的有机肥料,则可被鲮、鲤、  相似文献   

10.
麦瑞加拉鲮是衡阳市郊区1991年引进的热带鱼类品种。1999年《麦瑞加拉鲮池塘养殖技术推广》被列入湖南省农业丰收计划项目 ,为进一步摸索高产技术经验 ,特选择了三口不同池塘进行高产试验。结果表明 :每667 水面投放鱼种2000~6875尾 ,养殖时间180~190d ,出水商品鱼213.4~504.8kg,增加产值700~1300元  相似文献   

11.
鱼类混养是中国传统的、有效的池塘养殖方法之一。鲮(Cirrhinusmolitorella)是中国南方,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1种重要的底层性养殖鱼类。其产量约占池塘养殖总产量的30%[1]。但鲮的个体生长速度较慢,经过1个养殖周期的生长,个体体重通常为0.125~0.170kg,而且耐寒能力较差。麦瑞加拉鲮(C.mrigala)为底层杂食性鱼类,是南亚次大陆国家淡水养殖的主要对象之一[2]。为客观地评价麦瑞加拉鲮在我国的养殖效果,开展了个体生长速度、群体产量、耐寒能力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实验,并与…  相似文献   

12.
宋超  赵峰  杨琴 《海洋渔业》2018,40(6):670
为评估长江口北支水域凤鲚(Goilia mystus)深水张网捕捞对凤鲚及其它鱼类的危害性,2017年6-9月,在长江口北支水域进行连续8个航次采样,共采集凤鲚样本11 630尾,其它鱼类495 440尾。所获鱼类隶属15科,26种,其中海洋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9种,洄游性鱼类2种。渔获物中凤鲚多为洄游至长江口的繁殖亲体,而其它鱼类多处于幼鱼阶段。不同采样时间所获第一优势种不同,其中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和9月的第一优势种分别为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91. 44%)、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90. 32%)、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51. 67%)和凤鲚(36. 92%)。研究结果表明,凤鲚深水张网作业不仅对凤鲚繁殖亲体产生重大危害,对其它重要经济鱼类幼体的损害也很严重,尤其对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幼鱼损害最大。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口鱼类的繁殖群体和增加补充资源,建议渔政等管理部门根据不同优势种繁殖群体和幼体在长江口的繁殖和育幼时间及主要分布范围,限制和调控凤鲚深水张网的作业船只数量、作业时段和区域,并严格控制网具规格。  相似文献   

13.
<正> 露斯塔野鲮(以下简称野鲮)是比鲮鱼(以下简称土鲮)生长快、个体大,群体产量高、生产潜力大、深受生产者欢迎的淡水养殖鱼类。初步品尝认为野鲮肌纤维较粗,鲜味逊于土鲮。为探讨其原因以及进行营养学的评价,作者于1982年对野鲮和土鲮进行了营养成分的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生态调度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繁殖的影响,并了解影响家鱼产卵的关键生态水文指标的量化范围,于2013—2017年5—7月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期间在长江中游监利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同时对采集到的四大家鱼卵苗与生态水文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家鱼卵苗量与流量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每年6月下旬的生态调度,监利江段涨水持续时间为4 d及以上,流量增长率为1 600~2 833 m~3/(s·d)时,家鱼卵苗发生量较大,可占年总规模的45%以上。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涨水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监利江段四大家鱼繁殖的水文需求,对减缓三峡水库运行引起的长江中游鱼类繁殖的不利影响和维持鱼类种群资源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珠江水系唇鲮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世勋  王广军 《海洋渔业》2005,27(3):182-186
唇鲮(SemilabeonotabilisPeters)是珠江水系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本文从唇鲮的形态特征、年轮特征、体长与体重的关系、繁殖习性以及食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唇鲮的年轮分为疏密型和切割型2种,新年轮形成期主要是在2~4月份;体长(L)与鳞长(R)之间的关系可用R=0.1998L-0.7624表示,体长(L)与体重(W)之间的关系可用W=0.0236L2.9538表示;自然界中以3龄鱼为主;产卵季节为2~5月份,属一次性产卵类型,相对怀卵量2350粒/g,绝对怀卵量为17575粒/ind;雌雄比例为1.91∶1。唇鲮以摄食硅藻为主,对硅藻有较高的消化率,可达86.3%。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资源动态,统计了1961-2005年沅水流域湘华鲮分布水域和年产量数据,2006-2010年实地调查了湘华鲮历史分布区域(湘江、资江、沅江、澧水流域及洞庭湖)的资源现状。结果表明,湖南境内沅水流域湘华鲮产量在1961-1980年保持较高水平,年均产量在160t以上,此后的产量急剧减少;2006-2010年,年均产量仅0.85t。近5年均在资水新邵段发现了湘华鲮,而在湘江、澧水流域和洞庭湖均未发现,目前湘华鲮主要分布于湖南怀化的沅水干流和资水新邵段中。近5年在湖南境内沅水流域仅发现5个小型的自然产卵场。湘华鲮体重(W)与体长(L)关系为:W=0.0439L2.9026(R2=0.9788);年龄组成为1~6龄,以2龄最多,占总数的27.50%;繁殖群体以3龄鱼为主,占总数的57.75%。雌雄比为0.76∶1,性成熟系数(15.72±2.26)%,相对怀卵量(273±28)粒/g,属1年1次产卵类型。湘华鲮栖息在底质为砂石地带、透明度(175±34)cm、溶解氧(8.84±0.55)mg/L、pH值(7.6±0.3)的流水中,已属濒危物种,其致危因素主要为水利电力拦河建坝与违禁捕鱼。  相似文献   

17.
李建华 《内陆水产》2005,30(8):23-23
麦鲮又称麦瑞加拉鲮,是印度的四大养殖鱼类之一,属鲤科、鱼巴亚科、鲮属,亚热带底栖鱼类。体形似河中的刁子鱼(鲴鱼类),眼睛为红色。具有适应性强、耐低氧、食性广、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起捕率高、肉质细嫩味美等特点,在长沙地区得到很好的推广利用.现将麦鲮的池塘养殖方法总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8.
蒋金华 《内陆水产》1992,(3):25-25,40
露斯塔野鲮是个体大,食性广、杂的淡水养殖鱼类。但其苗种期阶段成活率低,1984,1990年我区池塘套养野鲮苗成活率仅28%。为提高野鲮苗种成活率,探讨其培育方法,为生产单位提供规格40克/尾左右的隔年鱼种。作者于1991年在和平渔场开展了野鲮苗种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19.
<正>华鲮[Sinilabeo rendahli(Kimura)]又名青龙棒、青鳙、野鲮鱼,属鲤形目,野鲮亚科,华鲮属。我国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中,贵州省主要分布于乌江水系,赤水河水系,为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加上市场对名优鱼类的需求造成捕捞量增加,导致华鲮的  相似文献   

20.
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繁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施兆鸿 《水产学报》2006,30(5):647-653
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对舟山渔场银鲳和灰鲳进行了周年的取样调查分析,并对其性腺做石蜡切片,观察性腺发育情况,对银鲳和灰鲳的繁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银鲳和灰鲳在繁殖季节性比为1∶1;两者的性腺发育和卵母细胞发育没有显著差异(P>0.05),Ⅴ时相的卵母细胞卵径都为700~870 μm,油球1个,油球径260~400 μm,初级卵膜厚度12~19 μm;都为一个繁殖期内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繁殖期内银鲳、灰鲳雌性生殖群体的平均叉长分别为22.5 cm、29.0 cm,银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主要集中在14.0~17.0 cm,灰鲳雄性生殖群体叉长为23.0~25.5 cm;银鲳的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月初至6月初,繁殖高峰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银鲳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可达25%;而灰鲳的繁殖期在每年的6月初至8月中旬,繁殖高峰在6月下旬到7月下旬,灰鲳的卵巢成熟系数最高只有12.6%。银鲳繁殖期的水温为18~24 ℃,灰鲳为24~28 ℃;其他环境条件差异不大。另外还对银鲳和灰鲳卵母细胞发育的特征、繁殖期内卵巢成熟系数的变动以及繁殖期内环境因子的变动对产卵群体的数量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