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稻白叶枯病菌鸡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免疫产蛋母鸡制备了针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菌株ZJ-173的卵黄抗体(IgY),比较了一种中草药佐剂和福氏佐剂对抗体产生和效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福氏佐剂相比,中草药佐剂对免疫母鸡的生活力和产蛋影响较小,母鸡恢复产蛋较早(免疫后7天)。卵黄中抗体出现后,两种佐剂处理的抗体都能在抗体出现后15天达到较高效价,并维持较高效价达2个月以上。卵黄抗体经PEG方法提纯后可得到比较纯净的IgY。提纯的IgY蛋白含量平均为11.843mg/ml,双扩散效价为1:128~512。将卵黄抗体IgY作为包被抗体用于异动物抗体双夹心ELISA可有效地检测水稻病叶病种上的白叶枯病菌,其检测灵敏度为104cfu/ml。  相似文献   

2.
用植物病毒、细菌抗源(加福氏完全佐剂)免疫家兔,从末次免疫后7天开始,1—5个月内进行耳静脉连续采血,1周2次,能获得比心脏采血多15倍的抗血清。耳静脉抗血清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电镜、反向间接血凝、乳胶凝集试验、免疫双扩散、对流免疫电泳技术检测抗原,均得到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稻细条菌R29免疫大耳白兔获取的抗血清,同湖北的以及广西福建和湖南的共11个菌株进行琼胶双扩散反应,结果是同其中9株菌产生清晰吻合的沉淀线,说明这9株为同一血清型,但同广西的RI和福建的R17不产生沉淀线,说明这两株为不同血清型。  相似文献   

4.
 经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菌株K-s-6-6免疫的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筛选和克隆化,获得3株稳定分泌抗该病原细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k1,K2和K31。分泌抗体稳定性试验、封闭试验、染色体数计数、交叉反应试验等表明具有株特异性;抗体分属IgG3和IgG26亚类;腹水抗体滴度在1:104左右。初步用于检测白叶枯病菌菌株,病叶和病种证明特异性高,匀质均一,在理论和生产上都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水稻白叶枯细菌噬菌体在胨蔗糖(PBS)平板培养基上其溶菌斑有两种类型:Ⅰ型为大斑型PK,直径范围约4毫米;Ⅱ型为小斑型(PSS)直径约1毫米。电子显微镜形态观察结果:两者均呈蝌蚪形,具六角形头部,但小斑型PSS为收缩性短尾,大斑型PK为非收缩性的长尾。Ⅰ型PK头部大小为60×59nm,尾部为133×12nm;Ⅱ型PSS头部为70×59nm,尾部短为95×16nm。研究比较了两种噬菌体抗血清,大斑型抗血清K值为14,小班型K值为300。通过溶斑大小、电镜形态和血清学交叉反应测定的结果,认为北京地区水稻白叶枯细菌的噬菌体有两种不同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从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46份马铃薯块标本中分离到25株菊欧氏杆菌(Erwinia carysanthemi).经58项细菌学性状的研究,发现它们在酒石酸钠,乳酸钠,丙酸钠,菊糖,蜜二糖,D—山梨醇等项反应中有差别.据此将这25个菌株分为3个生物型,其中生物型Ⅰ是来自江苏的10个菌株;生物型Ⅱ是来自四川仁寿县和彭县的,也是10个菌株;生物型Ⅲ共4个菌株来自河北和内蒙。生物型Ⅰ和Ⅱ与Dickey系统中的生物型Ⅱ相似,而生物型Ⅲ则与任何已划分的生物型都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前言目前在各港口所检测玉米细菌性枯萎菌(745-1)Erwinia Stewartii 的血清学方法只有琼脂扩散和反问间接血凝试验两种方法。琼脂双扩散试验方法简单,易做,但灵敏度较低。10mg/ml r-球蛋白才能检测出7.2×10~9个/ml745-1菌,反向间接血凝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但致敏血球  相似文献   

8.
 以A蛋白-金颗粒复合物(Protein A-Gold complexes)标记植物病毒粒体。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A蛋白与抗体中免疫球蛋白IgG结合的特性,在电镜下观察到同源关系中的金颗粒吸附于病毒粒体周围;而异源关系中,金颗粒则被冲洗掉或随机分布。该法专化性受抗血清稀释度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影响。对杆状、线状病毒粒体来说,抗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102-103倍,对球形病毒粒体来说,抗血清稀释度以1.2×103倍为佳。抗血清吸附时间以3-10分钟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外首次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 aureus)的No.180菌株用于病毒细菌协同凝集试验(Virobacterial agglutination test简称VBA)检测了来自马铃薯的4种不同形态粒子的病毒: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丫病毒(PVY)、烟草花叶病毒(TMV)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其灵敏度达2.7~6.1ng/ml,检出病汁液的最大稀释度达104~105(PLRV1:500),较国内、外采用的Cown I菌株的灵敏度提高5~10倍。与血清学方法相比,VBA在2~3分种内就可获得结果,无假阳性反应,其灵敏度显著高于间接酶联法和免疫电镜,而接近于A蛋白酶联法。经抗血清致敏的菌体在4℃下保存4个月,对VBA检测的灵敏度没有影响。用VBA对采自田间的93个马铃薯病样进行检测,它们大多受2~3种病毒(PVX、PVY及PLRV)的复合侵染;和用间接酶联法及鉴别寄主检测的结果趋向一致。室内和田间试验均表明VBA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和经济,尤其适合在基层单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甘薯青枯病菌毒素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致病力不同的甘薯青枯菌株(Pseudomonas solanacearum)进行毒素产生条件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pH值、培养天数、菌株浓度及不同致病力的菌株所制备的毒素毒力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但不同培养温度所制备的毒素毒力差异不显著。用Lotus1-2-3电脑软件综合分析以上产毒条件对所制备的甘薯青枯菌毒素的毒力影响程度,计算出强、弱和混合菌株产生毒素的3个最优回归方程。分别用Basic和Fortran语言编写程序,求出强、弱和强弱混合的甘薯青枯病菌产生毒素的3个最优模式为:①强菌株:pH=7,菌株浓度108菌细胞/m l,培养天数3 d。②弱菌株:pH=7,菌株浓度1012菌细胞/ml,培养天数2 d。③混合菌株:pH=7,菌株浓度1014菌细胞/ml,培养天数1 d。培养温度均为25~35℃。  相似文献   

11.
 用国际鉴别寄主及中国鉴别寄主分别在华南及菲律宾两地,同时多次重复研究、比较、分析两地的稻白叶枯病病原菌株的致病力。用人工剪接法测定明确了中国及菲律宾的病情分级调查记载标准呈显著相关,均能反映华南与菲律宾的病情调查实际结果。对4个菲律宾和5个华南菌群而言,"金南风"及"脱脱普"全感,而"早生爱国3号"和"爪哇14号"则全抗。"黄玉"对华南菌群Ⅰ及Ⅱ抵抗,但对Ⅲ及Ⅳ群与4个菲律宾菌群则全感。"IR8"及"Cas209"对5个华南菌群全感,而"DV85"则全抗。"IR20"及"IR1545-339"抗华南菌群Ⅰ、Ⅱ、Ⅲ及Ⅳ,但感染Ⅴ群。"TN1"及"金刚30"等品种全部感染华南及菲律宾菌群。"IR26"抗华南菌群Ⅰ、Ⅱ、Ⅲ、Ⅳ和菲律宾菌群Ⅰ,但感染华南菌群Ⅴ和菲律宾菌群Ⅱ、Ⅲ、Ⅳ。试验结果指出:华南菌群Ⅲ、Ⅳ的,致病力与菲律宾菌群Ⅰ相仿,而华南菌群Ⅴ则与菲律宾菌群Ⅳ相类似。此外,还研究比较分析了华南菌株与东南亚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诸国菌株间的致病力的异同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研究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65  
 在1975-1980年初步测定的基础上,近4年来,先后从国内各病区又采集了835个菌株,分别在北京、南京、扬州和广州等地,在30个鉴别品种上接种测试其致病性差异,根据在5个最基本的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可将供试的菌株区分为7个致病型。它们在IR26,Java14,南粳15,Tetep和金刚30上成株期的反应模式分别为(Ⅰ):RRRRS;(Ⅱ):RRRSS;(Ⅲ):RRSSS;(Ⅳ):RSSSS;(Ⅴ):SRRSS;(Ⅵ):RRSRS;(Ⅶ):RSSRS。在北方粳稻区的菌株,多属Ⅱ型和Ⅰ型,在南方籼稻区的菌株以Ⅳ型为最多,还有少量Ⅴ型菌存在,在长江流域籼粳混栽稻区的菌株,则以Ⅱ、Ⅳ型为多。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了23个东南亚和华南(广东)稻白叶枯病菌株在5个中国鉴别品种上的致病力反应。无论按病斑反应型或斑长平均值衡量,均可将这些菌株划分为Ⅰ、Ⅱ、Ⅲ、Ⅳ及Ⅴ等5个不同菌系群。其中以Ⅳ及Ⅴ群为强毒菌群,Ⅴ菌群能使抗病品种"IR26"丧失抗性,Ⅲ、Ⅳ、Ⅴ三个类型菌群在东南亚和我国广东省都存在。试验结果还表明了菌株间致病力、品种间抵抗力和菌株与品种间(Ⅴ×Ⅰ)的互作反应极显著,茵系的变异性是菌株与品种间互作的结果。试验结果还初步认为我国华南沿海籼稻区的白叶枯病菌系在致病力反应上较近似于东南亚。此外,由于Ⅳ菌群是广东地区的优势种群,同时毒性更强的Ⅴ菌群已经出现,因此在抗病育种的策略上,目前除仍以育成具Xa 4抗性基因品种为主外,从发展趋势看,必须及早考虑开发和评价具有抵抗Ⅴ菌群的抗性资源和选育相应的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稻白叶枯病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上连续转管培养后致病力和胞外酶活性的变异。经长期连续转管培养后,细菌的生长速度、粘多糖产量和蛋白酶活性都有降低的趋势,病菌的致病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异不显著。血清型也未发生改变.对病菌发生这些变异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用50个稻褐鞘病菌株与5个Xanthomonas campestris致病变种(pv.campestris,pv.translucens.pv.oryzae,pv.oryzicola和pv.citri)的对照菌株,测定其生理生化性状所得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同的.4个稻褐鞘病菌菌株和5个对照菌株的DNA G+C含量测定栩近。4个稻褐鞘病菌菌株与5个对照菌株以及对照菌株之间DNA—DNA杂交率低,而稻褐鞘病菌菌株之间杂交率却很高。因而认为稻褐鞘病菌为Xanthomonas cempestris的一个新致病变种,命名为X.campestris.pv.brunneiveginae nov.pv.Luo,Liao et Chen.  相似文献   

16.
 将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 Dye,简称Xco)小种3菌株JXOⅢ中克隆的hrp基因片段(pNAX3103),用三亲交配法向病菌其它小种及其毒性基因突变体转移,结果表明pNAX3103可以进入其它小种,但对不同小种毒性基因突变体的转移能力则不同。功能互补分析表明;该hrp基因片段在不同小种中对病菌的生长,以及蛋白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和分泌无明显影响;在野生型菌株中能增加亲本菌株对水稻品种IR26的致病力(JXO I)或亲和性(JXO V),对于毒性基因突变体,pNAX3103虽能进入JXO I经Tn5诱变的毒性基因突变体XcoM1107,但不能恢复其致病性和淀粉酶阴性反应。用hrp基因片段作为探针,对10个来源不同的小种或菌系群进行DNA同源性分析,结果与所有Xco菌株都有明显的同源性杂交带,但杂交带型不同,与甘蓝黑腐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柑桔溃疡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的DNA有同源杂交带,但与水稻基腐病菌DNA无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PCR技术专化性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专化性引物,并建立相应的PCR检测体系,分别对31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和15株水稻白叶枯病菌及其它相关菌株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检测体系可专化性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而水稻白叶枯病菌和其它菌株均没有扩增信号。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20个细菌菌体,从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发病的水稻种子成功地检测出条斑病菌。实现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快速和专化性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盾壳霉所产抗细菌物质的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研究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生态特性中,我们首次发现了该菌可产生抗细菌物质。本试验测定了盾壳霉产生的抗细菌物质对13种(或类型)细菌的抑制作用。并对该物质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纸层析和纸电泳迁移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物质可抑制多种革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尤其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抑制作用最好;可耐121℃ 1h高温处理;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在pH值大于或等于11的碱性溶液中丧失活性;纸层析和纸电泳分析表明该物质含有2种有效成份,皆为非水溶性物质,其中一种是中性化合物,另一种是弱酸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烟草野火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云南省主要产烟区收集到的45个烟草野火病菌菌株在15个供试烟草品种上的接种试验研究,筛选到一套烟草野火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体系.同时,以发病率作为抗感划分标准,可将供试菌株划分为4个生理小种(即生理小种Ⅰ、Ⅱ、Ⅲ、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