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选取中越边境元江-红河地区作为研究区,在全面分析斜坡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影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评价因子及其权重,构建了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并进行了模型应用,按其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程度划分为不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4个等级.野外查证表明,该模型构建能较好地刻画研究区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程度,模型构建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破碎山体,包含了全部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导致原有山体裂缝塌陷、岩石松动、植被损毁而失去稳定性,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暴洪等地质灾害的所有山体及区域。破碎山体的主要成因有地震、集中降水及人为开发破坏等。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模式和经验,区分轻重缓急,坚持分类施策、重点治理、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原则,着力开展对破碎山体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遏制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对破碎山体实施生态修复治理,不仅需要在宏观层面加强指导、强化法律保障、机制模式创新,也需要在微观层面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标准规程、加强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3.
在对长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形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方法,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长安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进行了易发性区划评价。结果表明,长安区滑坡崩塌易发性分区分为6个高易发区域、3个中易发区、1个低易发区(C)和1个不易发区(D),高易发区总面积为190.94 km2,中易发区为382.93 km2,低易发区为299.21 km2,不易发区为707.56km2。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忻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通过对忻州市各县区的地质、地况、地貌及灾害发育程度等因素以及诱发地质灾害的降水因子(特别是暴雨、连阴雨)进行科学、客观的统计与分析,建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数据库、预报集成等先进技术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级分为5级,1级为不可能发生,2级为可能性不大,3级为可能性较大,4级为可能性大,5级为可能性很大。2004年8月运用该系统向公众发布了2004年入汛以来第一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测忻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气象预报等级为3~4级,发生崩塌、滑坡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西乡县已发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地质灾害受滑坡影响最为严重,根据其分布规律将地质灾害划分为高、中、低易发区,通过研究降雨量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给出西乡县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2—2012年的降水、气温气象资料,对临夏地区30年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冻融性作用与冻融侵蚀造成的春季滑坡地质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临夏地区春季滑坡地质灾害主要是由冻融侵蚀造成,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取决于上年度秋季降水量和翌年春季日平均气温;当上年度秋季降水量≥20 mm时,翌年春季连续5 d平均气温≥7℃,就会导致冻融侵蚀造成的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并据此提出了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也不断提高了对地质灾害治理的相关问题的重视程度.以湖北襄阳地区为例,从边坡稳定性概述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出现山体滑坡事故的主要原因,以及地质灾害中边坡稳定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措施,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处理嘉禾县近年来发生地质灾害以及地形地貌、降雨等数据,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机理;采用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滑坡易发性等级区划图;结合2022年汛期强对流强降水过程,在暴雨来临之前,通过手机短信、QQ、微信群发布地质灾害提醒信息;在暴雨来临之时,及时电话叫应服务,特别是行廊镇、袁家镇、坦坪镇、晋屏镇、珠泉镇;暴雨之后,结合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布图,对行廊镇、袁家镇、坦坪镇、晋屏镇、珠泉镇的乡镇负责人进行特别的电话警示。将气象服务从县一级延伸至乡镇,甚至村一级,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影响地质灾害活动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隶属函数的建立方法及模糊支持向量机(FSVM)模型的建立过程,最后运用该模型对周宁县地质灾害易发性程度进行评价,把周宁县地质灾害易发性程度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个级别,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油气管道安全运行构成了潜在的重大危害.阐述了遥感(RS)、GPS、GIS等新技术在评价和定量预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状况,建立了两个非线性滑坡预测模型.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几条主要油气输送管道,提出了一套动态监测与定量预报系统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矿产分布情况、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和地下水分布特征等资料,分析了该区主要地质灾害的特点和成因。结果表明,该流域南部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为主,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矿山以及不稳定地质结构和软弱岩性在强降水等触发作用下形成的;北部民勤主要地质灾害以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等为主,主要原因是该区三面被沙漠包围,沙化区面积和沙层厚度较大,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沙尘暴频繁,自然植被遭到破坏,超量开采地下水,利用高矿化度水灌溉等,并根据不同灾害形成机制和特点,提出了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郭力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234-2237
陕西省佛坪县地处秦岭南坡,是山地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其中以2002年6月9日及2007年8月30日2次山地灾害最为严重和典型,发生大量山体崩塌、河岸坍塌、滑坡及泥石流山地灾害事件,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通过野外实地考察研究,认为此次山地灾害的形成主要受地质因子、物质因子、地形地貌因子、人为活动因子等主导因素和暴雨诱发因素所影响。同时强调山地城市建设应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重视灾害环境评估、加强日常人为生产生活行为管理等是预防山地灾害发生、降低山地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湖南山洪灾害成因及防治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湖南省山洪灾害的成因,主要考虑降雨、地形地质与社会经济等三方面,根据山洪灾害的分布位置与强度以及承灾体的特征,按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三级进行山洪灾害的防治区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山地灾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 认识该区内灾害的分布特征与规律, 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方法利用ARCGIS10.2作为处理平台, 分析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同时选取断层、岩性、坡度、坡向、多年平均降雨量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 并对各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结果3类灾害在距断层0~6km范围内分布最多, 占总灾害个数的86%;在距断层0~2km内灾害点密度达到0.83个/km2, 其敏感性系数(Sci)为1.95;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花岗岩分布最多, 其Sci分别为7.05、3.46、5.89;3类灾害受降雨影响具有一致性, 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别在年均降水量区间为710~730mm、710~730mm、630~650mm时Sci值最高, 分别为1.14、1.68、0.90;3类灾害在平均坡度5°~15°区间内Sci最大, 分别为0.75、0.53、0.93;崩塌、滑坡在西南方面最易发生, Sci分别为0.37、0.64, 泥石流多发生于流域内, 灾害发生坡向不固定。结论通过对灾害不同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赋值, 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叠置分析与栅格累加功能, 得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3类灾害的敏感性分布图, 对北京山地灾害的发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刘华中  王柏泉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233-2234
以建始县长梁乡、巴东县信陵镇等几处较大滑坡为例,对恩施州滑坡灾害的形成原因、发生机理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滑坡灾害主要分布在江河沿岸、沟谷坡地、公路沿线等坡度较大和地质结构脆弱的地带;诱发因素主要有工程因素与降水等;形成机理主要包括坡体结构上松下密、滑动体透水性好而基面透水性差导致的基质抗剪强度下降,滑体前缘有足够的临空面,植被的严重破坏等,若再遇一定强度的降水便可诱发滑坡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杜曼  赵东风  孟亦飞 《油气储运》2012,31(8):564-568,647
依据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结合评估管道失效危险性的主要指标,建立了滑坡地区长输天然气管道失效危险的多级评估指标体系。以可拓学为核心,结合层次分析法构造多级可拓评估模型,通过多级评估,获得不同子指标各自的危险性等级以及评价对象综合危险等级。选取陕西省枣树坪地区境内的某长输天然气管道开展实例验证,得到其在滑坡灾害下的失效危险性等级为3.18,更接近于“危险”,且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的危险等级较高,应急响应的危险等级最低。多级可拓评估综合考虑了各级指标的关联度和权重影响,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危险等级。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山洪灾害易发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因其复杂的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成为我国山洪灾害发生最为密集的地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划分是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针对长江流域大尺度(跨省级)区域的山洪灾害易发性研究可为长江流域及相似区域的山洪灾害评价研究以及规划、部署、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合考虑影响山洪灾害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以县域为评价单元,构建各类山洪灾害易发程度指标体系,基于Matlab,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类山洪灾害易发性指数。据此,利用ArcGIS自然间距分类方案将长江流域划分为4个山洪灾害易发区,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防治区。结果表明:溪河洪水灾害呈现由东向西灾害易发程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布较为密集的区域在流域的中东部地区;滑坡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上游干流附近滇北和陇南山地,尤以四川盆地以东地区最为集中;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其中以断裂带发育的第一、二阶梯过渡带最为密集。划分结果显示各类山洪灾害在流域内的分布差异较为明显,不同类型山洪灾害的历史发生次数在高易发区的集中程度均在80%以上,表明分区结果能够较好反映各灾害的区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气象干旱等级标准(GB/T20481-2006),统计分析陇南市8县1区九个气象站1971—2010年年平均各类干旱频率得出:近40年陇南市平均出现干旱的年频率为60.3%,其中,春旱39.3%,夏初旱20.5%,伏旱38.5%,秋旱35.3%。利用各站经度、纬度、拔海高度与各站平均干旱年频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陇南市各地平均干旱年频率,结合各地人口、GDP、耕地比等资料,利用ArcGIS软件,得到干旱灾害危险性图层,再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灾害的孕灾背景进行叠加、合并以及等级划分操作,最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结果表明:陇南市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干热河谷和徽成盆地及文县东南部干旱危险性等级最高,干旱年频率大于60.0%,由此向北向高干 旱危险性等级递减,武都区的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宕昌西北部及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干旱危险性等级最低,干旱年频率小于50.0%。徽县、成县、两当中部及西和北部以及武都、文县境内的白龙江、白水江流域低海拔区为干旱高风险区;宕昌与武都池坝乡、马营乡高海拔区和文县西北部高海拔区为干旱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甘龙镇灾害发生日前一周降雨资料,灾害发生日过程性降雨资料,结合开展的“三个叫应”气象服务分析致灾气象因子及服务情况,研究表明: 灾害前一周降雨量偏多,特别是灾害发生前近两天降雨量多是松桃县甘龙镇石板村发生山体滑坡的气象成因之一;灾害发生前出现连续性短时强降雨、降雨强度大,量级高是诱发山体滑坡的主要气象成因;“三个叫应”气象服务开展及时,但针对前期降雨多、雨强大、存在连续性短时强降雨的“三个叫应”服务机制,需细化服务标准,提前叫应。  相似文献   

20.
2019年7月23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发生一起特大山体滑坡灾害。以此次特大山体滑坡前期精密监测、精准预报预警服务和中后期精细应急气象保障服务为案例,梳理了六盘水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在此次突发公共事件服务过程中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经验和做法,总结了存在的不足,并思考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