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目的】明确从我国芒果主产区分离获得的89株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以期为葡萄座腔菌引起的芒果病害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海南、云南、四川、广东和福建芒果主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进行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测定,并利用DPS 9.01和SPSS 20分析供试菌株对3种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结果】供试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对咪鲜胺的EC50介于0.0048~38.5037 mg/L,平均值为2.8637 mg/L,最大EC50是最小EC50的8021.6倍;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介于0.0147~8.8935 mg/L,平均值为1.1761 mg/L,最大EC50是最小EC50的605.0倍;对吡唑醚菌酯的EC50介于0.0195~145.0578 mg/L,平均值为8.1939 mg/L,最大EC50是最小EC50的7438.9倍。采自不同芒果产区的芒果葡萄座腔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采自广东的菌株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的平均EC50最大,分别为8.1127和15.7240 mg/L,采自四川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平均EC50最大,为1.6730 mg/L。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其中毛色二孢属(Lasiodiplodia)菌株对3种杀菌剂的平均EC50均高于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和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菌株的平均EC50。【结论】采自我国不同芒果产区的89株芒果葡萄座腔菌菌株对苯醚甲环唑较敏感,咪鲜胺次之,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最低。供试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合理混合或交替施用。不同来源、不同属的芒果葡萄座腔菌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具体的区域及病原菌种类合理地科学施用。  相似文献   

2.
何洁  梁霜  张国俊  赵致  李忠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8):2124-2132
【目的】明确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并探究6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制活性,以期为太子参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对具有典型叶斑病症状的太子参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依据柯赫氏法则进行验证,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多基因(ITS、tef1、LSU、SSU、GAPDH和rpb2)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常见杀菌剂(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30%苯甲丙环唑乳油)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aria tenuissima),菌株编号为TZSYB1。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6种杀菌剂对菌株TZSYB1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30%苯甲丙环唑乳油的抑制活性最强,对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10.81 μg/mL;其次为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EC50分别为21.31和27.31 μg/mL。【结论】引起贵州省施秉县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进一步开展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菌核净、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和代森锰锌对靶斑病菌的生物活性,为防治烟草靶斑病寻找新的高效替代药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苯醚甲环唑、菌核净、嘧菌酯、代森锰锌4种杀菌剂对烟草靶斑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抑菌活性,并评价其田间药效。【结果】10%苯醚甲环唑WP、25%嘧菌酯SC、40%菌核净WP和80%代森锰锌WP 4种杀菌剂对靶斑病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均表现不同抑菌活性。其中,对菌丝生长抑制最强的是菌核净,其平均EC50值为1.72 mg/L,其次为嘧菌酯(15.71 mg/L)和苯醚甲环唑(16.80 mg/L),最弱为代森锰锌。对菌核形成抑制最强的是菌核净,2.5 mg/L处理抑制率达100%,其次为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代森锰锌最弱。40%菌核净WP 120 g/667m2、25%嘧菌酯SC 40 mL/667m2、10%苯醚甲环唑WG 60 g/667m2及80%代森锰锌WP 200 g/667m2处理,9 d后防效分别为90.59%、61.76%、52.12%和13.41%;对病斑抑制率分别为53.55%、75.10%、64.09%和7.31%。【结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可作为烟草靶斑病防控的优选药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供试5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安全性,为甘蔗黑穗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药剂或药泥浸泡甘蔗种茎处理、甘蔗收砍后药液喷淋蔗桩处理等方法进行5种杀菌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和250 g/L丙环唑乳油)对新植蔗、宿根蔗黑穗病的防治试验。【结果】在新植蔗试验中,播种后240 d调查,250 g/L丙环唑乳油250mg/kg、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 mg/kg、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66.7 mg/kg、300 g/L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0mg/kg和325 g/L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216.7 mg/kg处理在网室无病试验地对黑穗病的防效均达90.00%以上,在有病试验地的防效分别为73.37%、80.63%、83.43%、84.06%和87.61%,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125 mg/kg药泥浸泡甘蔗种茎处理的防效为89.57%,显著好于单纯药液处理。在宿根蔗黑穗病防治试验中,用上述药剂在甘蔗砍收后次日喷淋蔗桩,于甘蔗分蘖期调查的防效分别为75.51%、81.90%、81.53%、83.61%和85.83%。5种杀菌剂对甘蔗生长均安全。【结论】5种参试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防治甘蔗黑穗病的药剂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鱼腥草炭疽病病原菌种类,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为鱼腥草炭疽病大田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两河镇鱼腥草炭疽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致病性测定,并对病原菌的ITS、GAPDH、TUB2、ACT和CAL基因序列进行扩增,结合多基因序列分析和形态学特征对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5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病叶样本中共分离获得6株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菌株YXC26进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测定。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YXC26为鱼腥草炭疽病致病菌。结合菌株YXC26形态观察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菌株YXC26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YXC26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YXC26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6,最佳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提取物和牛肉浸粉,菌丝致死温度为53℃处理10 min。5种供试杀菌剂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菌株YXC26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0.04 mg/L;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其EC50为0.14 mg/L;62%嘧环·咯菌腈水分散粒剂的EC50为1.16 mg/L,抑制效果也较好;30%甲霜噁霉灵水剂和250 g/L嘧菌酯悬浮剂的EC50均超过30.00 mg/L,抑制效果较差。【结论】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两河镇鱼腥草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和62%嘧环·咯菌腈水分散粒剂对鱼腥草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鱼腥草炭疽病田间防治的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6.
9种杀菌剂对樟子松枯梢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修春 《吉林农业》2012,(12):38-39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松球壳孢菌的毒力,筛选出有效控制松枯梢病的高效杀菌剂。主要结果:抑制菌丝生长试验,25%苯醚甲环唑效果最好,对病原菌抑制的EC50值为0.0797mg L-1,32.5%苯甲+醚菌酯次之;在抑制孢子萌发方面,32.5%苯甲+醚菌酯效果最好,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值为0.0481mg L-1,25%苯醚甲环唑次之。综合分析,32.5%苯甲+醚菌酯和25%苯醚甲环唑不但可以抑菌菌丝生长,还可以有效抑制孢子萌发,同传统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比较,苯醚甲环唑和醚菌酯等新型杀菌剂更具优势,可以作为防治樟子松枯稍病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筛选对芹菜叶斑病(病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具有良好防治作用的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琼脂片法分别用14种杀菌剂对细极链格孢(A.tenuissima)菌丝和孢子萌发做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14种杀菌剂中对病原菌菌丝抑制效果最好的分别为3%甲霜恶霉灵、5%香芹酚、10%苯醚甲环唑、其EC50分别为10.8、19.9、26.2 μg/mL;对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的分别为3%甲霜恶霉灵、25%嘧菌酯、43%戊唑醇,其EC50分别为15.7、29.5、38.7 μg/mL。只有3%甲霜恶霉灵具有最佳的防治效果。防效最好的药剂为3%甲霜恶霉灵和5%香芹酚,其防效分别为96.3%和83.9%。【结论】3%甲霜恶霉灵最适用于田间芹菜叶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引起栝楼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其有效防治药剂。【方法】2019—2020年采集安徽省大别山区的栝楼果实腐烂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35株分离物,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依据菌株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结果】共分离纯化得到4种不同菌落形态特征的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均为栝楼果实腐烂病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引起栝楼果实腐烂病的病原菌分别为藤仓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果生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辽宁刺盘孢C.liaoningense,分离频率依次为31.4%、8.6%、20.0%和40.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和百菌清对F.fujikuroi和F.proliferatum的抑制效果较好,EC50为0.104 6~5.178 1μg/mL;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咯菌腈对C.fructicola和C.liaoningense的抑制效果较...  相似文献   

9.
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病原鉴定及抑菌药剂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引起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病原菌种类,研究常用杀菌剂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选用常用的18种杀菌剂分别对病原菌进行抑菌效果测定,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筛选出有效的抑菌药剂,为防治该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从不同病斑上分离出了3个纯化菌株,其形态特征相同。通过病原菌rDNA-ITS克隆测序、比对分析,3个菌株为同一致病菌,应用BLASTn比对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该致病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Fr.) Keissler)。在10 μg•mL-1含药PDA平板上,7种杀菌剂对链格孢菌菌株的抑菌率均大于80%,分别为400 g•L-1氟硅唑、500 g•L-1异菌脲、80%戊唑醇、10%多抗霉素B、12.5%烯唑醇、33.5%喹啉酮和10%苯醚甲环唑。【结论】确定中华猕猴桃褐斑病由链格孢引起,400 g•L-1氟硅唑、500 g•L-1异菌脲、10%多抗霉素B和10%苯醚甲环唑对链格孢抑菌效果较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药剂。[方法]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不同杀菌机制的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毒力。[结果]5种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作用效果差异很大,其中咪鲜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仅为0.067μg/ml;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噻呋酰胺的抑制作用次之,EC50在0.102~0.372μg/ml;多菌灵的抑制作用最小,EC50为30.588μg/ml。[结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安徽分离株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剂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  相似文献   

11.
7种杀菌剂对牡丹黄斑病菌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牡丹黄斑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并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及嘧菌酯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含药平板上测定了对产孢量影响。结果表明,嘧菌酯和醚菌酯可强烈抑制菌丝生长,EC_(50)分别为0.247、0.865 mg·L~(-1),嘧菌酯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均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但对产孢量影响较弱。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EC50分别为2.808、1.268、4.078、0.446 mg·L~(-1);苯醚甲环唑对孢子萌发的影响较弱,但对病菌产孢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多菌灵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为1.034 mg·L~(-1),对孢子萌发及产孢量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3类杀菌剂均可用于牡丹黄斑病的化学防治,根据其不同的形态毒理学效应应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嘧菌酯可作为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期喷施;苯醚甲环唑可作为治疗剂在病害发生期使用;多菌灵可在病害发生前同嘧菌酯混用或病害发生期同苯醚甲环唑混用,以防止抗药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甘草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草根腐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嘧菌酯、多·福·溴菌腈、百菌清、咪鲜胺、代森锰锌和恶霉灵9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丝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甘草根腐病的主要病原为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9种药剂对病菌菌丝的EC50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福·溴菌腈<多菌灵<百菌清<嘧菌酯<甲基硫菌灵<恶霉灵<代森锰锌。咪鲜胺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002 mg/L;代森锰锌最弱,EC50值为117. 175 mg/L。其中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多·福·溴菌腈的EC50均小于1 mg/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引起吉林省长春市蓝莓茎褐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侵染特征,筛选对其菌丝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的杀菌剂,为蓝莓茎褐斑病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蓝莓茎褐斑病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对分离纯化的病原菌进行回接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病原菌对蓝莓茎组织的侵染特征,用生长速率法筛选高效抑制病原菌生长的杀菌剂。【结果】据鉴定,引起长春市莲花山蓝莓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细极链格孢仅通过伤口侵染蓝莓幼茎,对多年生老茎无致病作用,且细极链格孢菌丝侵入到蓝莓幼茎后仅沿着表皮及皮层组织细胞向前扩展,不能侵染其皮层以内的细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供试8种杀菌剂对细极链格孢菌丝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氟啶胺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442 2 mg/L;苯醚甲环唑抑菌活性次之,EC50值为0.721 4 mg/L。【结论】蓝莓茎褐斑病由细极链格孢侵染引起,其对蓝莓茎为弱寄生性,氟啶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细极链格孢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4.
6种杀菌剂防治剑麻茎腐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种防治剑麻茎腐病的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最好的是50%咪酰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效达60%以上;其次是4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和7.5%氟环唑乳油,防效均为57.3%;而40%五硝基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3%甲基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差,防效低于40%。通过药剂防效和成本分析,建议生产上可使用50%咪酰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40%硫磺.多菌灵悬浮剂交替使用防治剑麻茎腐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出防治芝麻枯萎病的有效化学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芝麻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芝麻尖孢镰刀菌的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氟硅唑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仅为0.232 mg/L;其次是吡唑醚菌酯,EC50为0.759 mg/L,此外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对芝麻尖孢镰刀菌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结论]为药剂混配和防治芝麻枯萎病提供药剂筛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筛选防治山药炭疽病的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混合物的最佳配方。【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及其不同比例混合对山药炭疽病菌的毒力,并通过大田药效试验评价了其对山药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质量比为1∶1.6的混合物对抑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最明显,EC50值为2.88μg/mL,联合毒力测定增效系数为4.75;在大田药效试验中,2种药剂质量比1∶1.6混用对瑞昌山药炭疽病的防效最好,第3次药后7 d、14 d防效分别为70.56%和66.54%,均高于其他药剂处理。【结论】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配对山药炭疽病的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杀菌剂对火龙果革节孢属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对火龙果革节孢属病菌(Scytalidium sp.)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有10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该10种杀菌剂EC50值和毒力回归方程中斜率比较分析认为,腈菌唑的毒力效果最好,其次为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及咪鲜胺锰盐4种杀菌剂,异菌脲、氟硅唑+恶唑菌酮、多菌灵3种杀菌剂抑菌能力也较强。以上8种杀菌剂均可作为防治火龙果革节孢属病菌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8.
从江苏省南京地区草莓病株上分离的2株炭疽病致病菌,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胶孢炭疽复合种中的暹罗炭疽菌和果生刺盘孢。为筛选有效防治草莓炭疽病药剂,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这2个菌株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2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不同,各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2种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根据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效果的综合表现,75%肟菌·戊唑醇和10%苯醚甲环唑的EC50值在供试药剂中是相对较小的,在推荐使用浓度下对2种病菌相对抑制率均可达80%以上,可作为南京地区草莓炭疽病防治候选药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防治花椒流胶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缓解和控制病菌对药剂的抗性.【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室内离体条件下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花椒流胶病主要病原真菌——三线镰孢菌(Fusarium tricinctum)和小穴壳菌属(Dothiorellasp.)的抑菌效果.【结果】6种杀菌剂对三线镰孢菌和小穴壳菌属均表现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多菌灵对两种供试菌种的毒力最强,其对三线镰孢菌和小穴壳菌属的EC50值分别为0.144 6g/L和0.568 0g/L,烯酰·福美双次之,硫磺·三唑酮对两种供试菌种的抑菌效果不好,其中三线镰孢菌对其最不敏感,EC50值为10.249 4g/L.【结论】多菌灵、烯酰·福美双对三线镰孢菌和小穴壳菌属均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可作为防治花椒流胶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进一步在田间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出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好协同作用的药剂组合,为田间防治水稻纹枯病和开发增效组合制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0种常用杀菌剂原药(包括嘧菌酯、啶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等8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2种三唑类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及丙环唑·肟菌酯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的协同作用;采用电导率法、可溶性蛋白试剂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和过氧化物酶(POD)试剂盒等评价杀菌剂组合对水稻纹枯病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2019年8月进行田间试验,评价250 g/L丙环唑EC、50%肟菌酯WDG及组合(250 g/L丙环唑EC与50%肟菌酯WDG有效质量比1:5)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10种杀菌剂原药对水稻纹枯病菌均有较高的毒力,EC50为0.20~1.61 μg/mL,除唑菌酯和醚菌酯对纹枯病菌的毒力相对较弱外,其余8种杀菌剂对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小于1.00 μg/mL,以吡唑醚菌酯的毒力作用最强,EC50为0.20 μg/mL。丙环唑原药与肟菌酯原药按有效质量比1:10、1:5和5:1组合时对水稻纹枯病菌均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其中以1:5组合时协同作用较明显,EC50为0.24 μg/mL,共毒系数(CTC)为393.41;用该组合处理水稻纹枯病菌后,能提高病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明显抑制蛋白的合成,降低SOD和POD活性。田间喷施250 g/L丙环唑EC与50%肟菌酯WDG组合后21 d,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94.08%,高于单剂250 g/L丙环唑EC(88.79%)和50%肟菌酯WDG(92.72%)处理。【结论】丙环唑·肟菌酯对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可极大减少药剂使用量,具有开发成水稻纹枯病增效组合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