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俗云:“古来天下名山僧占尽”,又云:“茶佛一味”。黄山和武夷山同样汇集了一批又一批的僧人,他们除了佛事以外,对祖国茶业科技的发展都曾做出了各自重要的贡献。如武夷茶的制造,从蒸青散茶发展到炒青散茶,是从明朝中期到清初的100多年间,历经许多方面人士、许多次的试验,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黄山高僧。从此,武夷茶的品质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获得全国第二的殊荣。清初黄山僧到武夷山传授制茶工艺,使武夷茶取得历史性的进步。这项功绩从未发现有人持疑义,更无人否定。然而,《福建茶叶》1999年第4期第53页第5段载…  相似文献   

2.
分茶始见于唐而甚于宋,她既是品饮,又是极具观赏性的一门艺术,称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其特点就是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文字和图像。“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自古以来文人便与分茶结下不解之缘。文人游戏、品赏、论述和赞美分茶,对分茶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武夷岩茶是我国茶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具有众多受众。而在武夷岩茶当中,水仙茶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良好品质的同时,在武夷山当地也具有很高的产量和销量,是国内外广大受众群体饮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武夷水仙茶的加工过程中,不同加工工艺对于茶叶品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会出现茶叶品质的全面降低,影响到武夷水仙茶产量和销量的同时,也难以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对于武夷水仙茶产业整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不同的武夷水仙茶加工生产单位、机构、企业需要重视不同加工工艺的运用,促使武夷水仙茶质量得到稳定的提升。因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武夷水仙茶不同加工工艺对品质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福建茶叶》2005年第一期第48页《武夷茶史话二则》,尤以第二则《建茶改制话常衮》,疑窦不少,浅析如下,请多指正。1唐朝,建茶包括武夷茶,还是武夷茶包括建茶?武夷茶在六朝时就“颇有名气”,但不叫武夷茶,而是以其别称,如晚甘侯。而建茶,在唐朝“开元天宝”时,就  相似文献   

5.
巩志 《福建茶叶》2004,(4):44-45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明·许然明<茶疏>)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给茶下定义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赵估<大观茶论>赞武夷茶曰:"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为草木之灵品.  相似文献   

6.
巩志 《福建茶叶》2002,(3):49-49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是位不寻常的才子。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四年后,补放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年甫四十即告归”,致仕后居江宁小仓山,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不学仙、不信佛,唯极喜饮茶,晚年厚爱武夷茶,他的武夷《赏茶》和(试茗》一文一诗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辞官归里后,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饱览世界奇异风物,遍尝天下名茶。登临黄山、游历天台、…  相似文献   

7.
茶文三题     
(一)武夷识茶 很长时间,我对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知道的不多,偶尔也坐茶馆,听朋友侃茶道,却没有人脑、人心,真正识茶,还得从去武夷山说起……  相似文献   

8.
叶国盛 《福建茶叶》2015,37(2):54-55
赤石作为盛极一时的茶市,是武夷茶输出的交通要地,记录了武夷茶的贸易史。它又是民国时期茶叶研究与教育的基地,承载了一段振兴中国茶业的历史。本文通过挖掘文献,论述赤石在武夷茶史中的角色。通过调查、走访赤石,调研遗存现状,在"一带一路"、"万里茶路"之大背景下,提出相关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福建武夷山除盛产武夷岩茶外,还生产工艺独特的龙须茶。龙须茶外形壮直,似蘸满墨汁而直立的毛笔,又似神话中的龙须,因而得名。因武夷山麓八角亭一带所产龙须茶品质为优,故名"八角亭龙须茶"。八角亭龙须茶在理条制作时,采用了五彩线捆扎成束状,故又名"束茶"。  相似文献   

10.
武夷岩茶名闻国内外,说它好的不计其数。清·梁章钜在他所著的《归田琐记·品茶》(卷七)中写道:“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接着又写道:“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极大反响。由此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人品高尚、学识渊博的祖父连横。笔者早先在编写武夷茶书中,见到两则连横载记、评说武夷岩茶的文辞。在被后人誉为“一辈子做了一件天大的大好事”的连横所编的《台湾通史》卷二十七·农业志中载:“……台北产茶近约百年。嘉庆(1796~1820)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盖以台北之地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由此说明台湾之茶是祖国大陆武夷山传去的,并在台湾得以传播发展,成为台…  相似文献   

12.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13.
亓元 《福建茶叶》2016,(3):334-335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对我国古代的文人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的茶文化往往杂糅了儒释道文化,代表着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茶是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极为喜爱的饮品,饮茶、咏茶也是许多朝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的一种文化风气,可以说茶和古代的文人墨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贬官作为古时候文人墨客中的一群特殊团体,茶对他们来说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本文主要选择了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他写茶作品的研究,来探讨茶对贬官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核心,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世思想,“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思想,“中和”思想皆深深地影响了文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当文人与茶结缘,茶诗成为文人思想的表现媒介,文人寄情于茶,以茶会友,以茶寓理,儒家思想的治世观、伦理观、中和观等也就自然在茶诗作品中流露出来。本文旨在从众多茶诗作品中挖掘儒家思想,从而探讨儒家思想对我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茶韵与岩韵     
巩志 《中国茶叶》2011,(11):38-39
当代茶圣吴觉先生在《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中,对武夷岩茶的品质特征是这样评说的:“方臻山川精英秀气之所钟,品具岩骨泉冽花香之胜。”说明福建武夷山这个地方茶叶的品质已达到“日臻完善,渐臻佳品。”其“岩骨花香”形成武夷岩茶的独特的韵味。这是对“岩韵”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唐宋的文人多是通过寄情于茶中,从而体现自己对山水间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茶诗通常又都含有很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在历史时光的洗涤下,展现的是更加深厚的文学色彩。因此,本文将会从唐宋茶诗形成的过程,发展的概况以及品茶中蕴含的哲理等几个方面来研究茶诗词中"茶意象"之审美。  相似文献   

17.
人们都说,神通八极的是酒,思联四方的是茶.有人说酒醉人,醉在让人麻木、浮躁、虚幻,飘飘欲仙.也有人说,茶醉人,醉在让人冷静、清醒、真实,心旷神怡.我不怎么喝酒,但却不时喝杯极香的凤凰单丛茶,那茶香茶韵,却让我常常醉在那单丛茶的清香蜜韵里.那是今年的清明时分,正是潮州凤凰单丛茶的采摘季节.平时不怎么喝茶的我和几位老朋友,应茶乡朋友周兄之约,来到了“中国乌龙茶之乡”潮州凤凰山茶区.  相似文献   

18.
聂霖 《福建茶叶》2024,(2):131-133
武夷岩茶是一种具有独特品质和口感的茶叶,其制作过程需要高超的制茶技艺和适宜的制茶环境。“做青”的实现不光和作为原料的鲜茶叶有关,而且还和制茶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做青不仅要“看青做青”,还必须“看天做青”。文章研究了制茶环境对武夷岩茶品质的影响,并强调了制茶过程中的气流、湿度、温度和光照等因素的重要性。制茶师需要准确掌握这些环境因素,以调节茶叶的发酵和氧化过程,从而影响茶叶的化学成分和风味特征。加强对制茶环境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提升武夷岩茶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茶叶是一种营养、浓香葱郁和有保键机能的食品,广泛为人们所饮用。目前,消费者有的饮用毛条,有的饮用精制条。究竟饮用毛茶或饮用精制茶哪一种卫生安全呢?本实验对精制茶和毛茶加以比较剖析,以辨明精制茶与毛条的优劣。1材料、设备与方法1.1材料①毛茶:选取七个毛条样品,分别为:永春佛手(春茶)、永春毛蟹(春茶)、安溪包种(春茶)、安溪铁观音(夏茶)、安溪本山(夏茶)、武夷肉桂(春茶)、武夷水仙(春茶)②精制茶:精制条是将同一毛条精加工而成,也七个样品。精加工过程中采用供培温度150-16()。1.2设备①水分测定设…  相似文献   

20.
邵武市肖家坊镇,素有小武夷之美称,是邵武市旅游开发的重地,结合京福高速公路开口、南武夷旅游开发为契机,重点开发高档名优茶,以茶叶促旅游,以旅游促生产,同时加大力度进行产业化建设和实行品牌化经营。雪绒茶就是重点开发的名优茶之一。雪绒茶又名黄花银针(安徽峨桥茶市称呼),是邵武市邵南片茶区总结多年经验自发研制的。我市大部分茶区生产雪绒茶,2002年年产雪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