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茶文化呈现之命题,早在一千多年前陆羽所著《茶经》中便有论述,明确表达在被许多人忽略的《茶经·十之图》中。陆羽在"十之图"写道:"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十之图"论述的精神实质,也就是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茶的所有品质,并全方位地传递给关注者。茶文化呈现,正是以"目击而存"为滥觞,并在这一理念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3.
唐·陆羽《茶经·八之出》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大意是说,黔中(茶区):茶产于思州、播州、费州和夷州…一但是常常获得这些州所产的茶,滋味都极好。  相似文献   

4.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3,35(2):51-52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论煮茶方法时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赋》所谓:水则岷方注,挹彼清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荈赋》所说的水,就要饮用像岷地流注下来的那样的清流。)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接着又说:"其  相似文献   

5.
陆羽《茶经·七之事》载:“《晏子春秋》: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大意是说,《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担任齐景公的国相时,吃糙米饭,和三五样荤菜,以及茶和蔬菜.”从陆羽所引内容可以看出,他是想通过晏子在做齐景公的宰相时,吃的菜只有一些野味,其中就有茶,可见他的节俭.  相似文献   

6.
<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一开头就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大意是说,茶是我国南方最珍贵的常绿树。《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周武王伐纣后,地处中国西南的巴蜀之地的小国向武王进贡包括茶在内的许多珍品。"又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各种版本的茶书都较统一地认定,我国地处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是茶的原产地,随江河交通传人四川巴  相似文献   

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古茶书解读之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在他的《茶经·六之饮》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杨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间,以为比屋之饮。”意思是说,将茶作为饮料,开始于神农氏。  相似文献   

8.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0,32(11):50-50
<正>唐·陆羽《茶经·一之源》载:"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个词,《辞海》和《现伐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词。"俭德"倒常见,宋·晁说之在《长句饷新茶》中也写到"俭德":"信美江山非我家,兴亡忍问后庭花。明时不见来求女,俭德唯闻罢供茶。"所谓"精行俭德"之人,也就是指那些追求"至道"的贤德之士。"精行"是指行事而言,茶  相似文献   

9.
唐·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文中提到“醍醐”和“甘露”两词,“甘露”容易理解,而“醍醐”现代人可能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0.
李玉富  傅秋燕 《茶叶》2011,37(3):176-178
唐朝陆羽《茶经》所载浙江省长兴县茶叶产地,今故址依然清晰可考。十处产地分布于以顾渚山山脊为中心的两条山谷间。考证显示,唐朝时全国所有产茶之地,陆羽对浙江长兴最为熟悉,其既是陆羽曾长期旅居长兴、培植品鉴茶叶、著述《茶经》、肯定长兴茶叶品第的有力证据,也暗示顾渚山山谷作为两浙联系中原的陆路走廊,是天成、便利的交通方衍生陆羽...  相似文献   

11.
<正>陆羽《茶经·八之出》在叙述岭南茶区时说"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还特别注明"福州,生闽县方山之阴"。闽方山究竟在福州的什么地方?《茶经》中没有说明。并且也没有交代方山所产的是什么茶?研究表明,福州于唐朝有两种茶作为贡茶,即"腊面茶"与"方山露芽"。方山露芽又称"方山之芽"。  相似文献   

12.
品茗杂说     
秦威 《福建茶叶》2000,(4):48-49
1 茶之精神古今中外的茶人对茶都一些十分独到的认识 ,形成的别具特色的茶之理念 ,或称之为茶礼、或称之为茶道。唐朝的陆羽写了一本《茶经》 ,书中提到了茶的精神 :精、俭。“精”是专精 ;“俭”是简约。唐朝时喝“煮茶” ,用风炉来煮水。陆羽在风炉上铸了六个字“伊公羹、陆氏茶”。伊尹是商汤时代的宰相 ,他本是以做羹汤的道理 ,建议治国之道 ,伊尹用鼎的功夫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陆羽希望通过泡茶 ,对社会有帮助。宋代的徽宗皇帝痴迷于茶 ,以“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传世 ,宋徽宗著有《大观茶论》 ,序中写道 :“茶之为物 …  相似文献   

13.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引《永嘉图经》云:"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主编《温州市志》的章志诚先生说:隋唐,温州地方官员开始编纂《永嘉图经》,"图"为书中的舆地部分,"经"是记事的文字。所以《永嘉图经》是绘有温州水陆交通,山川形势的图经,图文并茂,惜为失佚,使得"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成为历史上难解之题。对这句引文的理解,人言各殊。茶学专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所谓陆羽“更著《毁茶论》”一说提出剖析意见。《陆羽传》撰写者误引《封氏闻见记》这条不实的孤证,显系排茶者造作之辞,是个莫须有冤案。应为陆羽昭雪千年不白之冤,恢复陆羽一生始终爱茶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5.
正我认为茶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姜"——和谐健康、英的享受。我的这个理论观点,首先来自陆羽《茶经》的启示。何谓文化?广义来说,一切由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均可称为文化。多数人认为茶文化侧重从人的意识形态或精神现象结合茶的物质现象。陆羽所著的《茶经》,对茶开宗明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为饮最宜。"这可视为对茶的定位与定性的首创性评价。陆羽不仅对茶的物质现象作出概括,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提出"精行俭德"这一个可视为"茶道精髓"  相似文献   

16.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17.
再论陆羽在湖州写《茶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钱时霖 《茶叶》2003,29(3):130-132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8.
唐·陆羽《茶经·三之造》一开头就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说,采摘茶叶,一般在农历二月、三月、四月的时候。唐代使用的是农历,换算成阳历大约在3~5月之间,亦即在立夏以前采摘。作为茶圣的陆羽为什么在一年中只提到"二月、三月、四月之间"采摘茶叶,并一年只采一次。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之间",是清明前后,所采摘制造的茶叶称为春茶。  相似文献   

19.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并以陆羽所作的《茶经》为代表,在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战略输出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内容和组成部分。在对陆羽所作的《茶经》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翻译的"等效性"的视角,对陆羽的《茶经》译本语言加以解读和领悟,依循等效性翻译的原则,以《茶经》文本的效果为核心,使阅读者在感受不同文字的赏析过程中,完整而全面地领悟《茶经》的深邃思想和文化内涵,从而推动我国传统茶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