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当前,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玉米产量也在不断提高,促使我国杂交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积极做好杂交玉米种子生产、提高玉米种子质量已成为玉米杂交种植生产管理的重要目的。结合杂交玉米种子的生产技术进行了探究,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作义 《种子世界》2021,(12):0093-0095
当前,我国玉米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满足了市场上对于优质玉米的需求,也带动了农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种子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玉米后期的产量以及品质。目前,随着农业科技化水平持续提高,形成了现代化的栽培管理理念,给玉米种子生产也带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杂交玉米种子集合了不同品种的优势,在杂交玉米种子生产过程中需要重点针对加工环节进行管控,这样才能够确保种子的质量水平。玉米种子生产过程中需要重视对种子实施科学化处理,加强苗期管理以及田间管理力度,并落实各项加工注意要点,提升生产效率以及质量。但是,在对玉米种子生产活动进行管理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当对种子基地进行规范化建设,增加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对农户进行栽培技术培训,确保可以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为玉米生产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北京农业已由传统型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特用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甜玉米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特色食品。昌平作为北京的后花园、旅游地,每年接待外国游客数十万;据调查,欧美及东南亚国家有食用甜糯玉米的习惯.鲜食甜玉米品种的市场将很大;为此,昌平区种子管理站在进行普通玉米育种的同时,不断加强特用玉米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历年播种面积在133万hm2左右,年需玉米种子6000多万千克.我区不但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玉米生产基地,而且也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之一,每年玉米种子生产面积在2万多公顷,年生产玉米种子近1亿kg.玉米种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乃至我国商品玉米的生产水平,因此,抓好玉米种子质量至关重要.自1996年以来,我们不断加强领导,强化质量意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使我区的玉米种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区种子生产企业玉米种子样品合格率从1995年不足30%提高到了1999年80%,样品平均纯度达到95.4%.农业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近几年对我区重点企业生产的玉米种子进行抽检,样品合格率均达到了90%以上.特别是我区生产的亲本种子质量,这几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为提高我区玉米制种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广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玉米生产在广西粮食生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但目前在调减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形势下,正面临着甘蔗、木薯、蚕桑等作物的竞争,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广西玉米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对措施是在抓好玉米生产、确保广西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积极发展专用特用型玉米和玉米产品深加工,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玉米综合利用率,并利用东盟平台,促进玉米良种的出口,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玉米作为食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早在墨西哥的Tehuaeanvalleg,古老的印第安人已经把玉米当作主要的食用作物,玉米被他们称颂为"人之本源”"神的礼物”"生命的象征”(maize希腊语意为"生命之源”),玉米孕育了印第安人部落的文明.在玉米的发展史上,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1492年9月哥伦布从库巴岛把这种"非凡”的食物带上西班牙餐桌,随即这种作物在欧洲栽植,约1530年传到中国.玉米生产发展至今,已经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估计在全世界的"基因种质库”中约有5万种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根据其质量、数量和胚乳的组成,玉米可划分爆裂玉米(pop)、马齿玉米(dent)、硬粒型玉米(Flint)、粉质玉米(Flour)、甜玉米(Sweet)等类型. 玉米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除用作饲料外,也作为人们直接食用及食用产品.1997年世界玉米总产量约60亿t,其中78%用作饲料,13%用作食用及食用产品,6%用作能源,剩下的3%用作淀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需求,各种特殊的食用玉米生产育种也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将给各种食用玉米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发展效益农业,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确保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推动畜牧业的发展,是我国当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较好地发挥我省种业的优势,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大做强专用玉米种子产业,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强化专用玉米种子的生产,这对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面对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要,研究和探讨如何抓住机遇,搞好专用特用玉米的生产与开发,形成优质、高效、高产的特色农业,有效地壮大和发展辽宁的种子产业,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玉米制种产业优势、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以来,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达N3333.3万hm^2,年需要玉米种子量约12亿奴。巨大的市场需求使玉米种子生产成为一个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赢利丰的“黄金产业”。2012年,加强生产建设兵团的玉米制种面积已经超过2.7万hm^2,比2008年翻了1番。随着国家加大对种子生产基地的投入和建设,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建设也将呈现跨越式的发展,新疆将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兵团紧紧抓住机遇,把玉米制种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制定了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面积到卿达到6.7万hm^2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甜玉米的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不但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创新,特用玉米品种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甜玉米品种尤为广大农户和消费者喜爱。因此,了解甜玉米的特征特性,掌握甜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作为全国最具优势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玉米制种已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产业,还有着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作用.因此,借助“张掖玉米种子”荣获全国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有力契机,转观念、明思路、抓关键、促发展,可起到打造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基地、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可靠保障的作用.近年来,甘州区制种产业以科技为先导,以品种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对种子生产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在发展壮大制种产业的过程中采取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种社会化服务,形成了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特别是张掖市委、市政府将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工程作为“十大工程”之一,使玉米制种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探讨辽宁西部地区玉米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通过玉米分期播种试验,运用数理统计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玉米出苗速度、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发育速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在水分基本满足的条件下,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温增加,玉米播种至出苗阶段生长速度加快,出苗至抽雄、抽雄至成熟阶段生长速度减慢,日照时间增加可延长玉米生育期。≥10℃积温每增加(减少)100℃·d,产量每公顷增产(减产)约455 kg。在气候变暖环境下,延长生育期可提高单产,应考虑引用偏晚熟玉米品种,增加喜温作物比例。辽西地区最佳播种期在4月20—30日之间。研究成果可为农业结构调整、提高玉米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陕单19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饲兼用玉米单交种陕单1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1997年用自选自交系Y75作母本,本所自交系武308作父本杂交育成。经过2000~2002年陕西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生产示范试验,表现出结实性好,适应性强,综合抗性突出,成熟青枝绿叶,子粒产量高,茎叶产草量高,可籽粒饲用和粮草兼用等特点。适用于陕西乃至黄淮海区夏播或华北春播地区推广种植,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玉米产业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由于区位因素、资源禀赋造成玉米成为吉林省农业不可替代的主导产业。玉米生产又出现销售难、收储难、农民收入增长难,摆脱这种状况的现实的选择是以玉米生产为基础,构建一个全方位、系列化、具有多重产业关联度的玉米产业框架,建立合理的玉米产业运行机制,提高玉米产业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玉米生产现状和增产潜力,提出了玉米生产发展的对策。即提高玉米单产、强化区域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15.
生物新技术在甜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玉米是新兴的保健型农作物,生物新技术育种发展很快。转基因抗虫甜玉米品种于1998年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商品化生产,商品化率提高10%。利用分子标记方法,将花丝抗虫基因、耐寒基因、抗矮花叶病基因、幼苗长势基因和甜玉米食用品质相关基因等定位到相应染色体上。利用甜玉米作物生物反应器研究和分子标记应用资源特征鉴定研究也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全球生物质能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人类对开发利用各类新能源寄予厚望,生物质能就是其中之一。生物质能的发展对保障能源安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具有积极意义。不过,对生物质能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也可能会威胁粮食安全,并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对全球生物质能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认为目前以粮食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应积极发展基于纤维素乙醇的不消耗粮食的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  相似文献   

17.
有机农业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适应生态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是我国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应当前资源供需严峻形势的重要措施。有机茶更是有机农业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有机茶的发展将对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通过对有机茶的相关研究综述,可以充分了解我国有机茶将面对的问题、机遇和有关措施,这将对我国有机茶的发展研究方向提供较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下茬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正常施肥、不施肥,不浇水、浇2次透水条件下全量、2倍量和无小麦秸秆还田,共8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生物学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出苗率、根系2次活力、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在水肥充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小麦秸秆还田和2倍量还田的玉米幼苗,小麦秸秆还田的有无与多少都会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秸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减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长势均良好。玉米成熟期考种结果表明,2倍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861.95 kg/hm2,增长率达68%;全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567.34 kg/hm2,增长率达61%;而仅浇2次透水无小麦秸秆还田的对照2较对照1增产2525.25 kg/hm2,增长率为60%。可见,通过农艺措施调节,能减轻过量秸秆的负效应,降低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施肥条件浇2次透水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有显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9.
雨养条件下玉米穗位叶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华北地区是我国夏玉米主产区,但该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玉米生育期内经常干旱缺水,雨养玉米已经成为节水农业发展的趋势。筛选简单易行的抗旱指标,对抗旱节水高产玉米品种的评价和选育有重要意义。在雨养水分亏缺条件下,对华北地区广泛种植的10个玉米品种穗位叶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10个参试品种中浚单20的叶面积中等、叶鲜重和叶干重较重,物质的转运能力较高,其产量最高,具有抗旱节水高产特性。穗位叶各性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叶面积对叶干重的影响较大,穗位叶干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并具有共线性关系。因此,建议将穗位叶干重作为雨养条件下品种鉴定及选育的指标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鲜食玉米相关标准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旨在分析我国现有的鲜食玉米相关标准《NY/T 523-2002甜玉米》和《NY/T 524-2002糯玉米》自身和产业衔接不足的问题。自身细节问题主要有:与其他专用玉米标准分散、鲜食抽样细则不明确、甜玉米定等指标模糊、可溶性糖检测方法缺失、外观评价要求简单笼统、蒸煮品质评价无具体描述;与产业衔接不足表现在:新种类甜加糯鲜食玉米空缺、甜玉米关键指标过低、感官评价缺乏时效性要求、外观品质要求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感官评价品质评分要求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产业需求,提出整合鲜食玉米,明确鲜食用途,制定有针对性的抽样规则,选择合适的检测评价方法,贴近市场优化品质评价,按需提高分级定等要求,标准中增加甜加糯类型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