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选取江苏省分别建设于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时期的3个水利工程,以比较制度分析理论为指导,结合3个不同时期耕地资源、农民收入结构、就业环境等要素对水利工程移民征地补偿安置方式演变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非农安置逐渐成为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的主要方式。现阶段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移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可以采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非农就业培训、积极探索城镇化安置方式等多种举措。  相似文献   

2.
《安徽农业科学》2019,(12):261-263
将移民安置问题与失地农民问题的结合,针对丹江口移民管理的现状,剖析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从社会保障安置、民生、身份认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障安置模式对于土地资源少、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达且移民专业技能较强的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介绍社会保障安置模式的基础上,结合XL水库的实践,总结和讨论了相关经验,以期为水利水电项目生产安置方式提供新的探索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小浪底农村水库移民的数量特征、质量特征以及结构特征后,提出提升小浪底农村水库移民人力资本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制定人力资本开发战略;二是要多渠道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三是要制定针对小浪底农村水库移民的社会保障安置制度。  相似文献   

5.
魏佩周 《农业考古》2006,(6):350-352
当前,失地农民面临住房、就业和社会保障三大难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征用制度存在重大缺陷.因此,要完善有关法律、政策,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积极扶持农民就业,落实好住房安置,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吴明作  孙志伟  黑小明  王记  王娜  张美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21-4123,4126
水电建设项目通常会引起淹没与移民,其搬迁将对安置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实例分析了某水电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区的移民容量,评价了移民搬迁对安置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安置区条件对移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等问题,依此提出了项目建设过程中减缓生态环境破坏的相应措施,并对安置区工程建设提出了必要的监理制度。分析结果可为类似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借鉴,为更好地落实各项生态环保措施及"三同时"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凯  孙饶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104-9106
以三江源地区为例,分析了我国生态移民基本社会保障效益的现状,研究了生态移民社会保障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我国生态移民社会保障效益的对策,即建全社会保障机制,增加财政支持,推广生态管护员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亚行贷款公路项目移民安置外部监测评估主要是聘请独立的机构对移民安置活动进行定期的监测与评价,以检验是否达到移民计划安置的目标。外部监测评估分外部监测、内部监测;总体依据包括亚行政策及中国的相关法律及政策;与移民监测评估相关的主要组织机构有:亚行、项目业主/实施机构、移民实施机构以及外部监测评估机构;移民安置监测评估工作的指标体系来自经过批准的移民安置计划。监测评估活动是以项目安置机构提供的计划和实施数据为基础进行的。目前,我国的外部监测评估存在若干问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对,最终构建起符合亚行政策与国情的移民安置外部监测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
宅基地"三权分置"是推动现代农村宅基地制度变革的制度性轮子,作为一项重大的创新性制度,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应该对宅基地退出中的风险加以重视。文章以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宅基地退出试点为例,阐述了九台区宅基地退出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在宅基地退出中农户安置、农户收益、农户社会保障和法律等方面的风险,提出了建立宅基地退出社会保障机制、建立收益风险监管机制和建立宅基地退出专项法律制度等加强宅基地退出风险防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一直游离于国家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之外,农民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新农村社区发展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设置应该以农民权益保护为原则,以农村社区为载体,构建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农村社区保障是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新导向,将成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最主要的形式。笔者从农民权益保护、社区发展和社区保障等方面论述了社区发展背景下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12.
玉米破碎形成原因及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破碎率是反映玉米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文章主要综述了玉米破碎形成原因以及玉米破碎之后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小麦生产区域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优质专用小麦品质及其相应指标的概念,介绍了国内外小麦生产区域化的情况,并分析了生态环境因素与小麦品质的关系,提出了结合各生态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进行优质小麦生产区划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对云南省12个地州91个县的植烟土壤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较丰富,有25.48%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了4%,78%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在 100 mg/kg 以上;全省绝大部分土壤pH值在植烟的适宜范围,只有少数(约16.69%)的极酸或碱性土壤;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植烟土壤较为适宜,但变异系数较大,均匀性较差,局部地区的磷含量过高或过低;土壤钾含量全省总的较丰富。在12个地州中,昆明、玉溪、大理、楚雄等老烟区的土壤养分较丰富,生产上施肥要适量控制;新烟区丽江和临沧的土壤养分也较高,应注意合理平衡施肥;土壤养分相对较贫乏的烟区如思茅在生产上需适量增加施肥量并注意各种肥料的合理搭配比例。  相似文献   

15.
周常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722-972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1996和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实际情况,将广东省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等其他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湿地、水域和难利用地10种分析地类。然后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计算出广东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和年均变化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探讨了广东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广东省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从1996年的6 350.36亿元减少到2008年的6 323.94亿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6.42亿元,减少率为0.416 1%。农田、林地、草地、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均有减少;而园地、交通运输、水域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都有增加。广东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农业结构内部调整和建设用地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调整方向基本合理,生态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以红太阳(RedCreole)洋葱为试材,研究抽薹与未抽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一时间,抽薹植株与未抽薹植株存在一定的差异;鳞茎形成期,未抽薹植株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抽薹植株可溶性糖含量、C/N值及POD活性较高。抽薹期,抽薹植株游离氨基酸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未抽薹植株可溶性糖含量、C/N值及POD活性较高。这可能是不同处理植株发育进程不同的原因。电泳结果显示,二者蛋白质组分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旱地农田肥水耦合效应及其模式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旱地农业的基本问题是如何在水分胁迫下,合理施用肥料,充分发挥肥和水的激励机制和协同作用,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和在不增加施肥量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肥料对土壤、地下水、大气的污染,节约水肥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本研究主要探讨农田水分与养分之间、各养分之间、作物与水肥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对这些相互作用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试验设置在河南省洛阳农业科学研究所旱棚内,本区多年平均降水为500~600mm,地下水位为4~5m。供试土壤为潮褐土,母质为洪…  相似文献   

18.
云南植烟土壤主要养分特征及在生产上的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4年对云南省12个地州91个县的植烟土壤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较丰富,有25.48%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超过了4%,78%的土壤速效氮含量在100 mg/kg以上;全省绝大部分土壤pH值在植烟的适宜范围,只有少数(约16.69%)的极酸或碱性土壤;土壤速效磷的含量从总体上看绝大部分植烟土壤较为适宜,但变异系数较大,均匀性较差,局部地区的磷含量过高或过低;土壤钾含量全省总的较丰富。在12个地州中,昆明、玉溪、大理、楚雄等老烟区的土壤养分较丰富,生产上施肥要适量控制;新烟区丽江和临沧的土壤养分也较高,应注意合理平衡施肥;土壤养分相对较贫乏的烟区如思茅在生产上需适量增加施肥量并注意各种肥料的合理搭配比例。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高氰戊菊酯在小麦上的残留试验和样品分析方法,认为该药剂性质稳定,消解较缓慢,在春季小麦穗上的半衰期为7天左右,小麦用药后的残留量很低(全麦粉中低于0.012mg/kg),食用安全,本文中还提出了该药的安全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20.
多效唑和缩节胺对小麦形态及生理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小麦不同的发育时期,拌种和喷洒多效唑(MET)和缩节胺(DPC)对小麦胚芽鞘和地中茎伸长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增加单株分蘖数,提高分蘖成穗率,拔节前处理能有效地控制节间长度和株高,并增加茎基部机械组织厚度,有利于培育壮苗和防止倒伏;能提高小麦植株的生理活性,可有效地防御冬季冻害。浸种与喷施的多效唑浓度不宜过高,超过100×10^-^6抑制地甚,不利生长和子粒灌浆,甚至造成贪青晚熟和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