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探讨和推广北方玉米栽培最新种植技术的"双行交错"玉米种植方式对玉米高产栽培的作用,进行了玉米"双行交错"种植技术的试验。结果表明:同传统的大小行平行种植方式、等行距种植方式相比较,"双行交错"种植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棒三叶的光合能力,在农业性状方面显示出高产的优势,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的玉米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索我国最新专利技术—"双行交错稀植"种植方式玉米增产的生理生态相关机理,为我国玉米及其他作物高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新思路。以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材,在玉米种植密度为12.1万株/hm2的高密度栽培条件下,比较了双行单株交错(简称"双行交错,"SHJC)、双行平行(SHPX)和单行平行(PX)3种种植方式下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的日变化,探索"双行交错稀植"玉米的生育特征及其增产机理。结果表明:与相同种植密度的不交错种植方式相比,双行交错稀植玉米具有明显的生理生态优势,其穗位叶光合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且上升为最大光合速率的时间早,其群体各层的相对光强均小于其它种植方式,量子效率高,热耗散少,可以充分利用强光,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110cm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一种以改进玉米传统种植方式,即由常规栽培的65-70 cm增加至110cm的大垄,采用垄上双行,小行距40cm,垄间相邻苗行间大行距70cm,全田苗行平均行距55cm的栽培方法。通过合理密植,提高玉米光、热、水、肥利用率,调节密植群体内单株个体的田间配置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在生产中增产潜力大、栽培技术新。是一种适合于大型农机作业的先进玉米栽培  相似文献   

4.
密植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群体光分布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不同行距配置下高密夏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形成对群体光环境变化的响应,本试验在75 000(D1)和90 000(D2)株/hm2 2个种植密度下,研究了3个行距配置(等行距S1:60cm+60cm;大宽窄行S2:80cm+40cm;小宽窄行S3:60cm+45cm)对夏玉米(郑单958)群体光分布、全株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夏玉米群体上层光截获显著增加,下层光截获显著降低。与等行距相比,大宽窄行处理中下层透光率增加,但群体光总截获降低。小宽窄行处理显著增加了穗位层的光截获。2)全株叶片SPAD值、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同一光照水平下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Pn)随冠层垂直深入呈现出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穗位层;随密度增加全株叶片SPAD值、Fv/Fm和Pn呈现降低趋势,下部叶片降低显著,行距配置之间全株叶片光合生理活性总体上表现为小宽窄行大宽窄行等行距。叶片Pn与冠层内光照强度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光照强度是限制玉米冠层中下部叶片Pn的主要原因。3)密度增大后产量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同一密度处理下,小宽窄行处理产量显著增加。随着密度增加,宽窄行增产效应增加。总体表明,密植条件下,小宽窄行处理下玉米冠层内光分布比较合理,群体穗位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较多,光合能力和干物质生产能力增强,更有利于夏玉米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高产玉米杂交种冠层结构与光能利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产玉米杂交种郑单958、浚单20、浚单22和登海3719为材料,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探讨了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冠层结构和光能利用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玉米杂交种的群体冠层具有叶面积指数大、上部茎叶夹角小、穗位叶受光好、光能截获率高、光合效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对比研究高产栽培和一般栽培灌浆期群体内光和CO2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产群体中层有较高的光强,高产群体冠层截获光的能力大于对照,在穗位处截获率达到94.67%,120 cm以上高产群体的叶面积指数大于对照群体,高产群体内CO2浓度上午大于对照,下午小于对照。高产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率较高,光合能力较强,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新疆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光能利用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春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光截获率的变化,探讨通过改进栽培措施,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的技术途径.[方法]选用新疆当地推广玉米品种新玉41号、较耐密性品种中单909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4.5 ×104、7.5 ×104和10.5×104株/hm2;分别在玉米生长的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乳熟期、蜡熟期测定不同密度下玉米冠层光截获率、生物量累积等,计算光能利用率.[结果]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增大,冠层光截获率增加,玉米光能利用率增加.在适宜种植密度范围内,光能利用率与作物生长率、籽粒产量呈线性关系.[结论]冠层有效光截获量是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的主要因素,玉米叶面积指数对光能利用率和作物群体生长率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及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种种植方式比较其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探索"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玉米增产机理。结果表明:"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玉米根的数量和干物重明显提高,茎秆粗壮。播种50 d后"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的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比"双行平行"和"单行等距平行"的分别高25%-40%和60%~80%。结论是:"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玉米可合理地协调密度增加后群体和个体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我国玉米栽培历史上的一次革命,为我国玉米栽培上继续增加密度、获得高产创出了一条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110cm大垄双行栽培模式是利用大地块,发挥大机械整地、耕作方面的优势,配合先进农业技术,全面提升玉米种植科技含量。玉米110厘米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38-40 cm小行距比大双覆30 cm小行距利于缓解垄内苗行间争光压力,抑制倒伏,垄内受光环境的改善利于个体增产,70 cm大行距与传统垄作基本对接,宜于中耕,同时获得了比传统垄作更好的垄间边际效应。在应用耐密抗倒伏品种的前提下,通过"扩垄、增行",寻求"行间适度加密"  相似文献   

10.
玉米通透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植品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或化控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改为现在的105cm或130cm大垄,垄上双行种植,使植株形成大小行。不但增加玉米密度,而且改善玉米植株在田间分布,增加了玉米通光透风。有利于玉米的  相似文献   

11.
以大面积推广的多穗型品种矮抗58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宽幅带播(幅宽8 cm)种植模式下不同带间距7 cm(KF7)、12 cm(KF12)和17 cm(KF17)对冬小麦冠层光截获、冠层温度、湿度、水分利用效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带播群体光截获量、相对湿度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而冠层温度较低,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9%~13.72%,穗数增加13.82%~17.33%,产量提高3.12%~15.39%。宽幅带播下带间距增大,冠层光截获量以及湿度降低,而冠层温度则升高;宽幅带播随带间距增加,成穗数减少。在本试验条件下,KF12处理的小麦冠层结构合理,光能截获充分,冠层微环境适宜,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因素最为协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适宜广西的春大豆与玉米间作种植模式,为当地推广大豆玉米间套种技术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5种间作模式,分别为:玉米宽行120 cm、间种2行大豆(M120S2),玉米宽行160 cm、间种2行大豆(M160S2),玉米宽行160 cm、间种3行大豆(M160S3),玉米宽行200 cm、间种2行大豆(M200S2)和玉米宽行200 cm、间种3行大豆(M200S3).对照为常规种植的玉米单作模式(CKM)和大豆单作模式(CKS).调查不同种植模式下春大豆、玉米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并对比分析不同种植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结果]2013~2014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玉米宽行行距增加,春大豆的茎粗、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呈递增趋势,产量随之增加.在相同宽行行距(160和200 cm)条件下,种植3行春大豆较种植2行的产量高.玉米的穗粗和百粒重随着其宽行行距的增加呈逐渐变小趋势,产量逐渐降低.5种间作模式中,以M160S3和M120S2模式的经济效益较好,分别为18345.53和18094.18元/ha.[结论]综合考虑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及小型机械操作,以在160 cm宽行玉米中间作3行春大豆较适合在广西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玉米—大豆合理间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玉米—大豆不同间作模式对主作物玉米生长和产量以及单位土壤面积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Ⅲ的玉米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冀东地区玉米—大豆间作中,适宜推广种植带宽150 cm,玉米大行距120 cm、小行距30 cm、株距20 cm,大豆4行种植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4.
行距配置和覆反光膜对夏玉米产量及光能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近些年来夏玉米生长期阴雨寡照时有发生,光照不足已经成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重要限制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高密度下,采取适当调节行距配置和覆反光膜等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及优化群体冠层和内部的光环境,缓解高密度造成的遮阴加重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进行大田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常规密度(67 500株/hm2)和高密度(82 500株/hm2)条件下,设置3个行距配置((60+60)cm、(80+40)cm、(100+20)cm,覆反光膜(FM)和不覆膜(NM)2个处理,研究覆反光膜和行距配置对夏玉米光能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高密度种植,玉米产量增加。密度67 500株/hm2时,“60+60”和“80+40”行距配置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100+20”行距配置;但密度82 500株/hm2时,覆反光膜处理下“FM80+40”的行距配置能够有效改善群体内部光照环境,使光能在玉米群体冠层内的分布更加合理,显著提高干物质积累量、LAI、冠层光能截获率、Pn及叶绿素含量,2年平均产量较“FM60+60”和“FM100+20”处理提高6.6%和10.8%,在不覆膜条件下“NM80+40”处理较“NM60+60”和“NM100+20”处理增产5.8%和8.7%,且“FM80+40”处理较“NM80+40”处理增产5.1%。【结论】82 500株/hm2密度下,采用“80+40”的行距配置,辅以覆反光膜处理,可显著改善夏玉米光合特性,提高下部透射光的反光率,进而增加中下部叶片的受光,防止叶片早衰,提升光合能力,是实现夏玉米再高产较理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黑龙港流域干旱少雨、地下水资源由于超量开采而严重匮乏的局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立足于黑龙港流域的生产和气候特点,以区域内两大主要节水作物——油葵和夏玉米为试验材料,以7月5日轮作直播玉米为对照,在套播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60cm等行距,40cm+80cm宽窄行)和玉米不同播期(6月20日、25日和30日)对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葵.夏玉米套播时,采用宽窄行种植、6月25日播种玉米,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最高,达到了40080元/hm2。在黑龙港流域可以采用油葵一夏玉米套播种植模式,部分替代目前耗水量巨大的小麦一夏玉米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栽培模式。通过选择适宜品种,缩小行距,扩大株距,使植株在田间里均匀分布,最大限度地提高光能利用率,达到依靠群体提高单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宽窄行与常规耕作方式下玉米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7、2008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香山村玉米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田,宽窄行和常规耕作方式下分别进行了密度试验。通过分析宽窄行条件下密度与产量关系以及两种耕法之间的对比研究。明确了吉林省中部地区玉米宽窄行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我国最新专利技术——双行交错稀植(SHJC)种植方式玉米(Zea mays L.)增产的生理生态相关机理。[方法]利用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比较3种种植方式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探索SHJC种植方式玉米生育特征和增产机理。[结果]SHJC种植方式玉米与相同密度的不交错种植方式玉米相比较具有明显的生理生态优势,且地下根数量多,重量明显增加。SHJC种植方式改变了株间根系的生长环境,干物质积累高;SHJC种植方式光合日变化呈双峰曲线且上升为最大光合速率(Pn)的时间早,且其玉米群体各层的相对光强均小于其他种植方式,可充分利用强光,产量高。[结论]该研究可为我国玉米及其他作物高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及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