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良好的饲养管理环境下,一个生产周期内,每只入舍肉种母鸡可以生产大约145只健雏,而每只成熟的肉种公鸡的精液可以生产出大约2000只健雏。但是,目前的实际饲养情况普遍不理想,很多肉种鸡场在产蛋中后期不得不替换种公鸡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受精率,公鸡的生产力远没有发挥出来。本文拟从公鸡在育雏期、育成期、生产期的管理措施着手阐述如何使种公鸡发挥出最佳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从生产实际出发,地面平养,自然交配,如何在种公鸡不合格或数量不足时,保持生产种鸡具有较高的受精率。本试验的目的,就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和提高优良种公鸡的自然配种能力,来减少非生产性种公鸡饲养数,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试验设计 1.试验材料:本场饲养的同日龄健康的星布罗父母代鸡种。 2.试验分组:按试验要求分试验Ⅰ、Ⅱ组和对照组。试验Ⅰ、Ⅱ组各100只CD系生产母鸡,共10只AB系公鸡进行巡回配种;  相似文献   

3.
种鸡饲养生产中,人工授精技术应用较广泛,主要是该技术可以减少公鸡饲养量,充分利用优良种公鸡,加强选育,从而提高种蛋受精率、孵化率和健雏率,增加种鸡饲养效益。同时还解决了种公鸡与种母鸡之间体重差别大、疫病传染、踏伤母鸡脊背等自然交配带来的问题,值得生产上推广应用。本人从事种鸡饲养多年,创出了连续多年受精率达96%以上的好成绩。现将操作体会与同仁交流如下: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都不太重视种公鸡的饲养管理,这是不对的。要提高综合效益,单靠母鸡的努力是有限的。我们应该挖掘公鸡的潜力,努力提高受精率。这样,公鸡的专门饲养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现在我们公司所提供的公鸡全为改良型的新品系公鸡,其特点是宽胸、生长速度快,若体重控制不好,体重易超重;加强种公鸡的饲养管理,充分发挥种公鸡优良遗传潜力,表现良好的生产水平。因此,这需要我们更精心去养好公鸡。1育雏期1.1.1温度、湿度与母鸡相同1.1.2饲养密度密度要比母鸡小,采食面积、饮水面积都要大些。推荐的饲养空间密度:第一周:…  相似文献   

5.
种鸡的人工授精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将种公鸡的精液输送到母鸡体内,让母鸡受精,从而使母鸡所产的蛋具有孵化能力的过程。人工授精技术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优秀种公鸡的利用率;提高种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减少种公鸡饲养数量,节省种公鸡饲养费用,同时还可以减少种鸡配种时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在种鸡饲养生产中,种蛋受精率是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的因素,而种鸡笼养必需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人工授精不仅可以提高优秀种公鸡的与配母鸡数,而且还可大量节省饲养公鸡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胡入胜 《山东家禽》2014,(11):21-23
在我国现代肉种鸡的生产中,公鸡和母鸡都是影响受精率的重要因素,但是公鸡对受精率的影响更大。因为公鸡的问题影响受精率主要是受公母配比、有效交配次数、精子浓度与质量等三方面的影响。为了获得良好的受精率,就需要从细节入手管理好鸡群,确保种公鸡在各个不同的周龄阶段获得正确的骨架发育、睾丸发育和体重均匀度,坚持公母分饲、合理的公母比例以及种公鸡适宜的体况是获得良好受精率的根本保障,笔者结合种公鸡的饲养管理实践,现归纳如下几点需要注意的管理细节,对指导生产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养禽业的发展,种蛋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为提高受精率、孵化率和解决笼养母鸡的配种问题,可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给母鸡配种。人工授精记载准确,同时可以减少饲养公鸡的数量。常规自然配种一只公鸡仅能配10~15只母鸡,而人工授精一次采精量一般为0.5毫升,用全牛乳1:1稀释后,即可达到稀释精液量1毫升,可配10只母鸡。公鸡精子在母鸡体内存活7天,仍保持90%的受精率,如每隔5天输精一次,则一只公鸡可以负担50只母鸡的配种任务。具体方法是:  相似文献   

9.
刘胜军  杨隽 《中国家禽》2001,23(15):25-26
近几年来我院实习牧场种蛋的人工受精率一直保持在 92%以上,入孵蛋孵化率不低于 82%,总结经验如下: 1种公鸡的饲养管理   精液品质的好坏是决定种蛋受精率的先决条件,而种公鸡饲养条件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精液的品质和数量,因此种公鸡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如果说健康的雏鸡是养好种鸡的基础的话,则育成期的管理则是保证公鸡质量的关键一步。在公鸡的管理中运动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种公鸡的饲养也是如此,育成时期有条件的鸡场最好不要把公鸡和母鸡一起放在中雏笼中饲养,公鸡的体型较大,生长发育也比母鸡快,中雏笼空间狭小,公鸡…  相似文献   

10.
种公鸡的管理目标是饲养出优质公鸡,使其足以在19周龄时能与母鸡配种,并在母鸡的整个产蛋期内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优良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