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地区薄壳山核桃不同时期嫁接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南京地区通过生长季不同时期方块芽接及春季不同时期切接的枝接试验,结果表明,生长季节芽接成活率呈抛物线趋势变化,8月初到9月初嫁接成活率高达84.2%~90.0%。春季枝接的成活率相对较低,8月22日后嫁接,方块芽当年不萌发,通过带芽过冬。嫁接时间越早,苗木的株高、粗度、叶片数越大。  相似文献   

2.
试验主要对5种接骨木在不同季节用不同嫁接方法进行嫁接,进而找出适宜的嫁接时间与方法。结果表明:方块芽接和T形芽接,因芽片生长点不易剥离,嫁接虽能较好愈合,但不能萌发,因而方块芽接和T形芽接不适宜;带木质部芽接从3月份至9月份均可嫁接,但以3月份嫁接成活率最高;插皮接以3月份成活率高,劈接在3月份与9月份均可。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美国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嫁接成活率低的问题,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美国山核桃不同嫁接时期(2016年7月26日、8月6日、8月16日、8月26日和9月6日)和不同嫁接方法(方块芽接、"T"字形芽接和"工"字形芽接)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嫁接时期之间和不同嫁接方法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并且二者间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在8月中旬、下旬和9月上旬采用方块芽接法嫁接成活率较高,分别达到80.85%,81.67%和78.47%。研究不同嫁接时期和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对美国山核桃良种繁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核桃芽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较适宜核桃方块芽接时期,了解接穗上芽的发育状况;在不同的嫁接时间,不同人员采用相异的嫁接工具,利用不同类型的接芽进行芽接试验;随后对成活率和成苗状况进行研究;最终找出核桃方块芽接最适宜的接芽类型、嫁接时间和嫁接工具。  相似文献   

5.
针对昭阳区历年来低劣核桃高枝嫁接成活率低的难题,在2012年进行了春季枝接与夏季芽接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枝接中,采用常规方法嫁接,成活率为52.7%,而采用蓄热保湿法嫁接,成活率则高达89.3%;在"方块形"芽接中,疤芽的位置不同,则成活率大不相同,枝条的年龄越大,则成活率越低。  相似文献   

6.
不同嫁接方法对黄连木嫁接成活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立黄连木嫁接育苗技术体系,促使黄连木提早结实,以黄连木实生苗和优良株系为试材,就不同嫁接方法对黄连木嫁接成活和生长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插皮接、方块芽接、带木质芽接和"T"形芽接的成活率分别为78.99%、87.69%、42.81%、40.24%;插皮接后新梢长度和直径最大,分别为68.6和1.32 cm,均显著高于方块芽接、带木质芽接和"T"形芽接。  相似文献   

7.
在良种核桃苗培育过程中,嫁接成活率低或不稳定成为制约进一步发展优良品种的瓶颈因素.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2009年初夏采取大方块芽接、下包式方块芽接、工字型芽接和环状芽接4种芽接方法进行了嫁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下包式方块芽接具有成活率高(86%)、方法易学、嫁接工具简单、便于动手操作和嫁接速度快、省工等优点,适宜推广应...  相似文献   

8.
对影响"峨山清香核桃"嫁接成活不同因素的试验研究表明:不同嫁接方法,其成活率影响极为显著,改良方块芽嫁接法平均成活率最高达到88.00%,嫩枝劈接法为45.00%,带木质部芽接法最低为33.00%;不同嫁接时间对其成活率差异不显著,5月~9月份均可嫁接,其中6月份嫁接成活率最高达到90.00%;考虑培育商品苗,最佳嫁接时间在5月~6月,其中5月份嫁接可在当年全部培育成核桃Ⅰ级苗,6月份嫁接当年生长量达到Ⅰ级苗标准占78.89%,Ⅱ级苗占21.11%。  相似文献   

9.
在甘肃陇东地区庆阳市对核桃采用方块芽接、带木质芽接、T字型芽接3种不同芽接方式,选择不同嫁接时间进行实验研究,然后将2年的成活率试验结果进行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庆阳核桃芽接以方块芽接的嫁接成活率最高,T字芽接的成活率次之,而以带木质芽接的成活率最低。总结出最佳核桃芽接方法和最适时间,为甘肃陇东地区核桃繁育推广提供更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嵌芽接是经济林树种常用的嫁接方法.其优点:一是节约接穗,只用1个幼芽接在砧木上;二是对砧木要求不严,1年生苗即可嫁接;三是嫁接时间长,一般在梨树新梢停止生长后,芽已充分肥大,且砧木和接穗皮层均易剥离时进行,时间7月上旬至9月下旬;四是芽片与砧木接触面大,成活率高;五是嫁接技术容易掌握,效果好.嵌芽接主要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