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两种互为正反交的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及对照高油玉米115子粒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胚、非胚及整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单粒干重随子粒的发育而逐渐增加。非胚和子粒的单粒干重都表现为单峰变化规律,非胚单粒干重的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8d,子粒单粒干重出现峰值的时间一般为授粉后35d。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胚、非胚和子粒的单粒干重含量在授粉后21~49d都明显低于高油玉米115。  相似文献   

2.
甘凤琼  吴子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539-13540
[目的]研究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在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磷酸化酶活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中淀粉磷酸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测定。[结果]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在授粉后21—28d达到峰值,其峰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玉米高油115。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间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峰值存在极显著差异。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玉米非胚部位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平均值或最大值均与单粒淀粉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微胚乳玉米非胚部位,较高的淀粉磷酸化酶活性水平使其淀粉降解迅速,最终导致其收获时积累的淀粉含量极显著低于高油115。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胚乳消减和油分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玉米115为对照,研究2种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籽粒的胚、胚乳、种皮及相应油分的积累规律。[结果]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在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干重在发育的第27 d达最大,第37 d消减基本结束;胚的重量一直增加,种子成熟时和胚乳的重量相当;整粒干重第32 d达最大。3个玉米品种授粉后的种皮干重一直增加,第32 d基本稳定,整粒油分37 d前一直增加,之后趋于稳定。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的油分在17~27 d增加较慢,27~37 d增加迅速,37 d到成熟期下降,比高油115的高很多;胚的油分在17~27 d增加,27 d到成熟期略下降。高油玉米115胚和胚乳的重量一直增加,胚乳的油分一直很低,胚的油分在17~27 d增加。[结论]该研究为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的籽粒胚乳消减机理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胚和非胚部位中蛋白质的积累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类玉米胚部位中的单粒蛋白质重均呈直线增长趋势;在非胚部位,高油115玉米非胚单粒蛋白质重没有消减现象,微胚乳玉米非胚单粒蛋白质重在授粉后28 d达到峰值,之后下降,但其非胚蛋白质质量分数则有明显增长。收获时微胚乳玉米整粒子粒的蛋白质质量分数可达20%,为高油115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积累规律。[方法]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胚和非胚部位中淀粉的积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微胚乳玉米胚部位的淀粉积累速度稍低于高油115,非胚部位的淀粉积累速度则远低于高油115,收获时高油115的淀粉百分含量达微胚乳玉米的3.4—4.5倍。高油115收获时的胚淀粉重比只有3%-4%,而微胚乳玉米中胚淀粉重比可达16%-22%。此外,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淀粉积累速度不尽一致,收获时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的淀粉含量也具有较大差异。[结论]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积累缓慢。  相似文献   

6.
以高油115玉米作为对照,对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籽粒发育期间,微胚乳玉米和高油115胚部位单粒淀粉酶活性基本上随籽粒发育而呈增长趋势;不同微胚乳玉米材料非胚部位单粒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未见有一致规律,高油115非胚部位淀粉酶活性主要呈现下降趋势;微胚乳玉米胚与非胚部位均未见其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高油115。  相似文献   

7.
微胚乳玉米8个主要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微胚乳玉米)在胚乳很少的状态下,其含油率等主要性状的特性表现。【方法】利用10大类型24个玉米材料,通过测定籽粒重和含油率,胚和去胚籽粒(即籽粒除了胚以外的其它部分)的重量和含油率及蛋白质含量等性状,并分析胚重/籽粒重比值及对以上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分析3大类微胚乳玉米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性状差异。【结果】在籽粒含油率、去胚籽粒含油率、胚重与籽粒重之比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大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籽粒重和去胚籽粒重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均小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的值;在蛋白质含量性状中,3大类微胚乳玉米的值排在10大类中第1、3、5位。以上性状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微胚乳玉米与非微胚乳玉米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结果还显示,微胚乳玉米的油分不仅存在于胚,而且在去胚籽粒中也含有6.21%~12.92%的油分。【结论】3大类微胚乳玉米以上的6个性状与7大类非微胚乳玉米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微胚乳玉米籽粒胚乳少、胚大、含油率高、蛋白质含量高、具有良好的育种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田间种植的春玉米高油(通油1号)和高淀粉(郑单19号)为材料,探讨玉米高油杂交种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脂肪积累的关系。从授粉后7d开始,每隔7d选取果穗测定籽粒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2个杂交种玉米籽粒油份的百分含量在整个灌浆过程中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成熟时略有下降。整个灌浆过程中通油1号的油份百分含量始终高于郑单19号。2个玉米杂交种籽粒蔗糖含量峰值在授粉后14d出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通油1号的峰值明显高于郑单19号;其籽粒的果糖含量在授粉后14d出现峰值,然后急速下降,通油1号的峰值高于郑单19号;籽粒葡萄糖含量从授粉7d后开始下降,42d后趋于平缓,在授粉后21d前是通油1号葡萄糖含量低于郑单19号。说明籽粒灌浆前期,碳水化合物供应不是脂肪合成的限制因素,而果糖向乙酰CoA的转化速率可能是脂肪合成的限制步骤。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建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与籽粒充实期相关性状的关系。【方法】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和平展型玉米品种(长城799和农大364)为试验材料,于授粉后3,5,7,10,15,20,25,30,35,40,45,50,55,60 d取果穗中部籽粒,观测胚乳细胞数目、单粒质量、灌浆速率、淀粉含量、籽粒淀粉磷酸化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变化动态,并分析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增殖动态与籽粒灌浆期相关生理指标的关系。【结果】随着灌浆期的延长,不同玉米品种籽粒胚乳细胞数、单粒质量、淀粉含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籽粒胚乳细胞数在授粉后20 d基本稳定。胚乳细胞数与单粒质量、淀粉含量和灌浆速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充实期的生理状态影响着籽粒灌浆,淀粉磷酸化酶和蔗糖转化酶活性在灌浆期呈现单峰曲线,但峰值出现时间因品种而异,紧凑型玉米酶活性最高点出现时间要晚于平展型玉米;籽粒胚乳细胞数与这两种酶活性均呈显著相关。【结论】玉米籽粒中胚乳细胞数与胚乳细胞的充实状态、籽粒单粒质量、灌浆速率、淀粉含量、淀粉磷酸化酶蔗糖转化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要提高玉米产量,应在灌浆前期提高胚乳细胞增殖速率和灌浆速率,保证光合产物快速充分地运送到籽粒中去,使籽粒淀粉积累达到最佳状态,进而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10.
微胚乳玉米籽粒中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微胚乳玉米ME558和ME5912为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组配的F1组合。高油115(Gaoyoul15)购于中国农大种子公司。1.2田间种植、取样和测定方法田间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2006年3-7月在广西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种植,姊妹交人工授粉。授粉后第7-42天取样,每隔7d采样1次。将授粉21d后的玉米籽粒的胚与非胚部位剥离,之后分别测定淀粉含量、水分含量。水分含量用烘干法测定。  相似文献   

11.
王艳玲  姚运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14-5815
[目的]提高高油玉米品质。[方法]设计8个播期和4个收获期,研究不同播期和收获期对高油玉米吉油1号灌浆速率和淀粉、蛋白质、脂肪积累速率的影响。[结果]4月30日播种的吉油1号籽粒灌浆速率最快。吉油1号蛋白质、油分的最大积累速率均出现在授粉后25 d左右,说明高油玉米在灌浆期油分和蛋白质可以同时积累并使积累速率快速达到最大值,而后积累速率放慢;淀粉积累高峰出现在授粉后30 d左右,授粉后10~30 d淀粉含量快速增加,30 d后增加变慢。[结论]高油玉米吉油1号在吉林省东部的最佳播期为4月30日左右,最佳收获期为10月5日左右。  相似文献   

12.
选取3种不同基因型紫玉米品种即水果黑糯、黑甜糯631和晋糯20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灌浆期籽粒种皮颜色变化以及种皮颜色(R、G、B值)与花青素含量的相关性,并分析了灌浆期籽粒花青素和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积累。结果表明:籽粒RGB值与花青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 < 0.05);随着籽粒的发育,花青素、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呈动态变化,变化趋势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均在授粉后13 d达到最大值;花青素含量在授粉后25 d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呈增加趋势。花青素含量与可溶性总糖、蔗糖和可溶性蛋白极显著负相关(P < 0.05),与淀粉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P < 0.05)。上述结果3个品种表现一致。由此可见,RGB值可作为快速检测花青素含量的指标,另外,授粉后21 ~ 25 d可作为紫玉米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茄子种子发育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为新品种种子快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开花后15d起,每隔5d,取种测定茄子鲜干重、含水量及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直至花后55d。[结果]茄子种子发育过程中含水量持续下降;在种子发育前期干物质迅速积累;花后第45天可溶性糖含量积累达到最高峰,随后缓慢回落;花后第35天开始,淀粉积累速度加剧,随后较缓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呈明显的双峰曲线,分别在花后第25、40天达到峰值,花后第40天后开始明显下降。花后第50天,茄子种子具备基本发芽力,此时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已经达到峰值或越过峰值。茄子各项指标与对照品种差异较显著,其有机物质积累水平均低于对照。[结论]花后50d茄子种子已经达到生理成熟度。  相似文献   

14.
试验对9个不同熟期的超甜玉米品种以授粉后不同时间采收果穗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进行测定,及对籽粒3个面的果皮厚度采用显微测微法进行测量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的超甜玉米品种籽粒的3个面的果皮厚度在授粉后灌浆期间均出现相对独立的变化趋势,同时不同品种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在授粉后18~22 d出现了最大值,结合两者分析,春季播种的不同熟期超甜玉米适宜采摘期不同,早熟的超甜玉米品种鲜穗采摘期适宜在授粉后第18天左右,中熟超甜玉米品种鲜穗采摘期适宜在授粉后第20天左右,迟熟超甜玉米品种鲜穗采摘期适宜在授粉后第22天左右。  相似文献   

15.
银杏胚乳发育过程中养分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雪芹  潘烨  陆彦  王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475-2476
[目的]研究银杏胚乳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规律。[方法]选择银杏核用主栽品种"佛指"为试材,对胚乳发育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银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胚乳的长、宽和单粒重生长表现为盛花期至授粉后60 d生长速度迅速,之后逐渐趋于平缓;胚乳的干物质含量在授粉后50 d迅速增加,至授粉后141 d其含量达到最高值,之后含量略有下降;胚乳中可溶性糖含量在授粉后50 d较高,后出现下降,授粉后95 d至种实成熟又显著升高;胚乳中淀粉含量在授粉后50 d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至95 d含量增加趋于平缓;胚乳中蛋白质含量在授粉后65 d上升趋势加快,至授粉后110 d含量增加趋于平缓。[结论]银杏胚乳生长发育过程中快速增长期为授粉后65-110 d。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该项目在山西省糯玉米主产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调查研究,旨在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适期有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采取成虫诱集、卵和幼虫定点和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结果]调查结果表明,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年发生两代,世代基本不重叠,两代间有较明显的间隔。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上中旬,一代成虫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一代卵盛期为6月上旬末至6月下旬初,二代卵盛期为8月上旬中期至8月下旬。亚洲玉米螟对不同生育时期糯玉米的产卵趋性表现为,在糯玉米抽雄之前,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增强;而在糯玉米抽雄之后,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减弱。生育时期基本相同、长势基本一致的糯玉米上的落卵量较普通玉米上为多。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一代发生危害轻二代发生危害重。一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早播田重于中播田,而晚播田基本上不受一代幼虫的危害,由于一代幼虫发生轻,不论早播还是中播糯玉米虽然受害但一般较轻。二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晚播田重于中播田,早播糯玉米在二代幼虫危害初期即采收,一般年份不受二代幼虫的危害或受害较轻,由于二代幼虫发生量大,因而对晚播和中播偏晚播种的糯玉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糯玉米果穗穗腐病的发病率与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密切相关,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者,穗腐病发病率高。[结论]糯玉米产区应加强中、晚播糯玉米田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挖掘青贮玉米品种高产潜力性状的途径,为青贮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试验以粮饲兼用型玉米、优质青贮玉米、多分蘖型青贮玉米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产量形成特点和干物质积累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1-4].[结果](1)青贮玉米品种与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随着生长发育进程均呈S形曲线变化.生育期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无分蘖型青贮玉米品种>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有分蘖型玉米品种.(2)干物质和鲜重的积累速率:粮饲兼用型玉米干物质积累速率峰值出现在出苗后的92~111 d,为灌浆期;鲜重积累速率峰值则出现在苗后57~ 72 d,为大喇叭口期.无分蘖型青贮玉米品种干物质与鲜重的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峰值均出现在苗后92~ 111 d,为灌浆期.分蘖型青贮玉米品种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苗后111~128 d,鲜重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苗后57~ 72 d.(3)干物质在各器官中分配量大小因玉米品种类型不同而异,青贮玉米科多4号因生育期较长,在新疆石河子地区雌穗基本不能成熟,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秆中;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干物质则主要分配在雌穗中.[结论]从植株干物质积累动态看出:对三种类型玉米的干物质生产情况比较,全生育期均以无分蘖青贮玉米品种的新饲玉10号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粮饲兼用型SC - 704次之,多分蘖青贮玉米科多4号最低.从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看出: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为雌穗>茎秆>叶片>苞叶>叶鞘.  相似文献   

18.
不同O2浓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松  窦森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75-2077
[目的]研究特定的O2培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分解期间SMBC对不同O2浓度的响应。[结果]土壤添加玉米秸秆后,激发了土壤微生物生长,在培养第1天各处理SMBC达到了整个培养期最高峰后迅速下降,90d后SMBC下降趋势趋于平缓。在不同浓度的O2培养条件下,0~15d短期培养期间,各处理SMBC间差异不显著,O2浓度为0的SMBC一直保持较高数量。长期培养期间(30~270d),SMBC随着O2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各处理间差异显著。[结论]各处理SMBC分别与土壤有机碳、腐殖物质、富里酸和胡敏素间均呈显著正相关。O2浓度为21%的SMBC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呈正相关(r=0.649,P〈0.05),表明正常大气条件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