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5 毫秒
1.
君子醉其中兰花香幽远——张学良将军爱兰趣事在台湾近半个世纪的幽居生涯中,张学良将军酷爱花草树木,养花栽树自娱。但万木群芳之中,张学良将军独钟情于兰花。提到“王者之香”———兰花,张将军曾无限深情地说:“兰花是花中的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2.
朱德爱兰花轶事赵兴华朱德爱兰花,大概已是"举世闻名"了。据说早在战争年代朱德就开始收集培养兰花,有株手植兰竟然还陪伴他度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岁月,在井冈山地区,群众至今流传着当年朱老总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八百里的美谈。有首歌谣中还唱道:"朱军长挑来湘...  相似文献   

3.
花是美的象征。我国现代有不少名人都非常爱花,而且爱花又各有所好,留下不少趣闻佳话。 毛泽东爱梅花他很赞赏梅花不畏风雪、品格刚强的性格。他的居室、工作室都摆着数盆梅花,还写下脍炙人口的《咏梅》词,以此证明他对梅花之深情。 周恩来爱马蹄莲 1961年 11月,周恩来出使苏联回到北京,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去机场欢迎,送给他的是马蹄莲。周恩来认为,马蹄莲洁白纯正,这正是他为之终生追求的品格。因而他平生喜爱马蹄莲,他的办公室常摆着马蹄莲以随时观赏。 朱德爱兰花他平生酷爱兰花,敬佩兰花的飘逸、高尚,他常说,花中惟有兰…  相似文献   

4.
何锐 《云南林业》2010,(4):28-29
<正>创办一流兰花基地刘忠贵,一位从事铁路货运机修,手下有2000多名员工的民营企业家,却从小就爱花花草草,对兰花情有独钟,并在兰花领域也做出了不俗的业  相似文献   

5.
殷商至秦汉时期的兰花文化 中国的花木文化始自《诗经》,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我们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并记载花木的生态环境、物候特点,并赋予花木浓厚的象征意义。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花木是兰花。兰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干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他在《离骚》中多次吟咏兰花,并以兰花自喻,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因此兰花又有楚兰、湘兰、楚畹、九畹之称。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米,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6.
肖晓 《绿色天府》2019,(4):60-61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的品种。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独爱兰花,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他的爱兰情怀也一直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7.
中国兰花,历来与梅、竹、菊称为四大名花,并列为“四君子”;又与水仙、菖蒲、菊花列为“花草四雅”。中国兰花学会会员,省兰花协会理事、家住我市机械二村的许晋初爱兰、养兰、赏兰、画兰数十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至今已是“不可一日无兰”。中国兰花有芳香的花朵和优美...  相似文献   

8.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明代诗人余同麓这首咏兰诗,反映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画兰、咏兰、养兰、爱兰,与兰花结下的不解之缘,以致兰花被人们称为祖香、国香、天下第一香。野生兰花,因长年生长在罕无人迹的深山密林中,以其沁人的馨香荡涤着尘世的浮华,被誉为“幽谷佳人”。然而时至今日,人们痛心地看到,市场销售的兰花,绝大多数是现挖现卖,许多兰农“竭泽而渔”,导致产兰山区满目荒废,野生兰花几近绝迹。一些不法之徒,名曰“爱兰”,实则视兰花为发财之道,伙同投机商、外商代理人,贩卖珍稀品种以牟…  相似文献   

9.
3月24日,容县人民政府在侨乡广场举行广西容县2006“春兰行动”启动仪式。容县兰花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兰花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爱兰、养兰在容县蔚然成风。目前,全县种兰养兰人数达3000多人,兰花种植面积近1000亩,具有一定规模的兰花基地5个,兰花产业已成为容县继沙田柚后的又一品牌,一些下岗工人、农村困难户通过种植兰花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鉴于容县兰花资源优势及兰花产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前景,容县县委、县政府决定组织开展“春兰行动”,通过对城镇下岗工人、农村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困难户(包括五保户)提供兰花种苗,进行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之后,37岁的张学良被蒋介石幽禁,时间长达53年,漫长的人生失去自南,可谓经历坎坷。但是,张学良却在坎坷之中活了101岁,成了名副其实的长寿老人。那么,张学良长寿之秘诀何在?  相似文献   

11.
兰花是我国名花,分析了我国目前兰花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兰花产业化的几条途径,并强调了对野生兰花种质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兰花组织培养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家平  戴思兰 《广东园林》1997,(2):29-31,28
对兰科材料的组织培养及组培中激素的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得出了兰花且培过程中形态成途径,指出目前关于兰花育种的研究多集中于兰花的组织培养及激素的应用上;对兰花共生菌根的研究及应用是今后深入探讨的重要课,培育切花品种兰花是未来兰花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今后我国兰花育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庭院有兰,清香弥漫;居室有兰,幽香满堂”,朱德元帅禁不住吟诗赞叹:“清芳谁及胜兰花?”。在中国,兰花栽培有7000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兰花就和迁客骚人、文人墨客、风雅韵事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兰花不仅仅是一种观赏花卉,是高雅的象征,同时兰花凝聚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兰花已经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进而演化成为像有价证券、邮票、古玩玉器等收藏品一样的投资工具,甚至成为非法谋取暴利的投机手段和载体。  相似文献   

14.
兰情(散文)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未秆过我香”。佳句出自苏拭(林兰)诗。也许是为了“香”字的缘故吧?我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爱兰、林兰,每天都被那洁白成环黄关有的色彩,纯朴典雅的叶片,清远四溢的幽香所陶醉。兰属植物种类较多,全世界有五六十种,国兰有30多种。对兰总的记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人工栽培兰花则始于宋,而炽于清。时至今日,养兰之风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似投拉普尤甚。有“囊王”、“香祖”等美称的兰花,藏于深山薄丛,不为孤独而不劳馨;踞于高堂雅宝,也不因受宠而激世。宋代王青学称:“挺挺花卉中,…  相似文献   

15.
建立仿生型兰花驯化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仿野生兰花的生长环境,选择适宜的林地小气候条件建立兰花驯化园,在不搭荫棚、不搭防雨棚下、使地产兰花在林内安全越冬,既达到了保护野生兰花种质资源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又节约了建园投资用80%~90%,为山区农民节省耕地、养兰政官提供了一条新门路。  相似文献   

16.
绝大多数兰花生长在树干、树枝、悬崖峭壁、石头表面上,也可以生长在地面上。但是你很难相信世界上竟然还有长在地表下面的兰花。澳大利亚就有这种生长在地表下面的兰花,而且不止一种,至少目前已经发现有两种地下兰花。这些地下兰花完全隐居在地下,并且经过特殊的进化发展变得与其它兰花在许多方面均不一样了。兰花如何能安然无恙的在地下这种极端环境中生存?这引发了许多科学家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兰花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兰花资源调查报告张黎明,戴波,陈岱开(四川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成都市公安局)兰花是兰科植物的总称。四川是兰花的重要产地,野上兰花资源极其丰富,在国内享有一定声誉。1993年,笔者对四川省的兰花资源进行了调查.结合历年掌握的资料.基...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的兰花资源对海南省不同生态区兰花种质资源全面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岛的兰花资源十分丰富。计有野生兰花57属161种;栽培兰花14属50多个品种,其中海南省特有种21个。华南热作研究院与海南农科院联合考察还发现海南岛兰花新记录属5个,新记录种13个。...  相似文献   

19.
兰花文化和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古以来,养兰、咏兰、画兰、写兰者来去匆匆,留下了大量的珍贵品种和墨宝。纵观古今中外,不乏通过兰花联结友谊、促进交流、陶冶心性、培养情操的事例。兰花活动已涉及经济、文化、民俗和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兰花文化。  相似文献   

20.
兰花     
兰花是我国名贵花卉之一,我国兰花约有一万个品种,其中栽培较多的有惠兰、春兰、建兰、墨兰、寒兰和多花兰。兰花产于山谷林下,与草木为伍。 兰花喜温湿、阴湿,忌高温、干燥和强光。它的生长适温为18~24℃。兰花喜欢在疏松肥沃、微酸性腐叶土中生长, PH值5.5~6.5最好。 栽植兰花的盆,口小、盆深、底孔大为最好,栽植时盆底放一层粗砂,上面再放一层细砂,这样有利于排水。然后选用腐叶土或草炭土6份、堆肥土3份、沙土1份混匀的土壤。由于兰花生长慢,所以隔1~2年换一次盆即可。 兰花对水的要求,根据兰花种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