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世界重要经济鲍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旭光 《齐鲁渔业》1998,15(4):20-22
对分布世界各地的22种鲍皱纹盘鲍,杂色鲍,盘鲍,大鲍,西氏鲍,耳鲍,黑唇鲍,绿唇鲍,罗氏鲍,黑足鲍,黄足鲍,白足鲍,红鲍,绿鲍,桃红鲍,白鲍,线鲍,黑鲍,平鲍,瘤鲍,米氏鲍,堪察加鲍的形态,生态,生理等生物学特征及其经济价值,引进情况作简明介绍,为养鲍业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杂色鲍与九孔鲍消化酶活力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勃 《水产学报》2003,27(2):119-123
对人工养殖的、不同体长的杂色鲍与九孔鲍消化酶活力大小进行了研究。酶学分析表明,无论是杂色鲍还是九孔鲍,其纤维素酶随着鲍的体长的增大活性逐渐增强;淀粉酶随着其体长的增大活性逐渐减弱;脂肪酶活性均很小;九孔鲍的纤维素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均大于相同体长的杂色鲍。  相似文献   

3.
主要综述了环境因子、饲料种类和营养成分对鲍生长发育的影响,详细叙述了鲍的最适生长盐度、温度,介绍了投喂鲍喜食的饵料和必要的营养元素对鲍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环境因子及饵料对鲍能量代谢的影响,以期为鲍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曾莉婷  骆轩  柯才焕  游伟伟 《水产学报》2023,47(1):019618-019618
绿盘鲍和西盘鲍作为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水产新品种,在生长和耐高温性能上表现出显著优势,已在产业上广泛推广养殖,但其营养品质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本研究以这两个鲍新品种以及西氏鲍、皱纹盘鲍和绿鲍为对象,对其营养成分与质构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绿盘鲍的肥满度为(0.76±0.14) g/cm3,相较于其母本提高了35.71%,相较于其父本提高了72.73%;足肌的粗蛋白含量为62.26%±6.62%,相较于其母本提高了9.83%,相较于其父本提高了14.26%,因此在肥满度和粗蛋白含量方面,绿盘鲍具有明显的超亲杂种优势。5种鲍的脂肪酸营养价值为皱纹盘鲍>绿盘鲍>西盘鲍>绿鲍>西氏鲍,可见杂交种的脂肪酸营养具有中亲杂种优势。在质构指标上,西氏鲍的弹性和脆度最高,绿鲍脆度最低,杂交种各项质构指标都未表现出杂种优势。熵权法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皱纹盘鲍营养品质最优,绿盘鲍和绿鲍在风味上优于西氏鲍与西盘鲍。本研究结果将为未来鲍的品质育种及产品精深加工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八大海珍品之首——鲍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鱼是世界公认的美味佳肴和珍贵食品,我国主要经济鲍鱼的种类有皱纹盘鲍、杂色鲍、羊鲍、耳鲍、平鲍和多边鲍。综述了鲍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繁殖与培育、常见疾病及防治等。应结合海区特点,改进养殖方式和提高养殖技术,实施鲍与海带、裙带菜、紫菜的套养和与海胆的混养,减少筏式养鲍的代谢物对养殖海区的水质和底质的污染;严格选种;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鲍海区吊养在福建省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随着成品鲍价格的下跌,人工费的增加,养鲍的效益在逐步降低,为了进一步综合利用海上养鲍设施,同时不影响鲍正常养殖方式和养殖生长的前提下,在福建省平潭流水小庠海区养鲍笼内进行皱纹盘鲍和刺参混养试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1试验条件1.1养殖设施养殖设施为传统的海上鲍养殖设施,养鲍笼子为黑色塑料箱,规格为30 cm×40 cm×12 cm,每6层  相似文献   

7.
杜守恩  万荣 《海洋渔业》1997,19(4):172-175
<正> 我国自古以来把鲍鱼列为海产“八珍之冠”,从食用到药用都有很高的价值,目前鲍鱼国内外市场走俏,世界市场缺口达5000t。由于国内养殖对虾虾病流行,扇贝出口销路不畅,养鲍已成为热点。国内沿海一些有条件养鲍的省市,都把养鲍列入渔业的新经济增长点,一些跨行业的企业也把投资的目光转向养鲍业,沿海的个体业者也自发联合承包岩礁滩涂,投资修堤安闸养鲍。本文根据国内养鲍的实际情况、鲍鱼生物学特性、养殖工程技术和多年的生产实践,分析了养鲍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介绍了潜堤拦网养鲍工程设计技术,以为投资养鲍的领导、企业家和个体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鲍低温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鲍既是美食,又可入药,经济价值极高,是珍贵的海产品。七十年代初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东山县水产局联合攻关,开创杂色鲍(1970)和皱纹盘鲍(1973)人工育苗生产工艺以来,推动了我国养鲍业迅速发展。九十年代福建省自台湾引入杂色鲍的台湾种群----九孔鲍及其集约式养殖技术,使得鲍的养殖规模和产量发展更为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鲍的最重要养殖区,养鲍场和鲍苗场已遍布我省沿海各地, 2001年我省鲍的养殖面积已超过43万平方米,产量2800t以上,产值约4亿元;我省还是我国的鲍苗主要输出地,2001年生产鲍苗6.7亿粒,产值8646万元。…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与绿鲍(Haliotis fulgens)种间杂交的受精、孵化和苗种发育规律,对皱纹盘鲍和绿鲍进行种间杂交,检测了不同组合受精率和孵化率,并以同期培育的皱纹盘鲍与绿鲍种间杂交F1(DF)、自繁F1(DD、FF)及回交F1(DD×DF、DD×FD)为研究对象。在相同养殖条件下,本文对皱纹盘鲍与绿鲍杂交、回交后代的生长、存活差异及相应的优势进行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皱纹盘鲍与绿鲍的杂交效果、准确评价杂种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福建是全国鲍养殖主产区,近年来,随着鲍产业的发展,福建鲍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本文总结了福建鲍的陆基工厂化养殖、浅海养殖、"南北接力"养殖和离岸设施养殖等4种模式,并对4种养殖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改进养殖管理,推动福建鲍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九孔鲍胚胎发育过程及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孔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是杂色鲍(H.diversicolor)的一个亚种,1993年从台湾“亚农中心”引入福建省,杂色鲍在福建省沿海有分布。目前我国人工养鲍北方主要是在大连、青岛一带以养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和日本黑鲍(Hdiscus)为主,东南沿海以养九孔鲍为主。本文介绍了一套行之有效、方法简便、生产上易于采用的九孔鲍工厂化育苗简易方法,以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一、育苗基本东件鲍鱼养殖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九孔鲍育苗养殖场地的选择要特别注意,九孔鲍属我国南方鲍种,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冬季水温不应…  相似文献   

12.
闽南黑鲍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九孔鲍育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量死亡,使南方鲍养殖生产出现了大滑坡。黑鲍(原系皱纹盘鲍和日本盘鲍的杂交后代)壳形略似皱纹盘鲍,但体螺层高低明显,壳孔4~5个与外面相通,是我国鲍中个体较大种类。黑鲍作为新引进的养殖品种,已逐渐在南方的一些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即将开创南方鲍养殖的新局面。本文报道了利用闽南九孔鲍育苗设施、海区渔排和浮筏,进行黑鲍生产性人工苗种培育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RHD鲍育苗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鲍的养殖地区,往往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时间的延长,都曾发生过鲍的病害,而且病害发生时的漫延速度极快、为害程度严重。在中国,自80年代中期开展鲍的人工养殖以后,到90年代初便开始出现鲍的病害。危害严重时,大多数单位育苗和养成失败,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鲍的疾病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有海洋化学、物理、动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多年来鲍的人工育苗中所使用的亲鲍,多采自本地的养殖海区,连续地近缘交配使鲍的种质发生了退化,造成鲍的生长速度迟缓、抗逆性衰退等生物学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是…  相似文献   

14.
张起信  张积伟 《海洋渔业》1995,17(2):80-81,75
工厂化养鲍较筏式养鲍、潮间带蓄水养鲍及海底养鲍等形式相比,存在投资大、成本高、技术含量高、易发病等问题。优点是可以人为调节控制鲍的生态环境、生长好、回捕率高。所以,只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现存问题,工厂化养鲍同样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经济效益。本文是总结了荣成市多年工厂化养鲍的基本经验,并参考有关资料撰写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鲍的养殖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为鲍大规模养殖生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进而掀起了鲍人工养殖的高潮,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的日趋恶化,导致鲍病害频发、种质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16.
张起信  王淑华 《海洋渔业》1994,16(6):269-270,268
<正> 所谓工厂化养鲍是指在傍海处建起的水、气、暖配套的养鲍车间,将鲍苗在室内的养鲍槽中,直接养至成鲍的一种高密度养鲍形式。 工厂化养鲍较筏式养鲍,投资大、成本高、技术含量高,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优点是可人为地控制鲍的生态环境,有效地防除敌害,鲍生长快、成活率和回捕率高。所以,只要认真地研究和解决现在尚存在的问题,工厂化养鲍同样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杂色鲍与九孔鲍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天凤 《南方水产》2006,2(2):64-67
杂色鲍和九孔鲍是我国南方鲍养殖业的主要对象,九孔鲍与杂色鲍的分类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文章综述了我国杂色鲍和九孔鲍在形态学、染色体核型、生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方面种质研究的主要进展,得出二者间差异属于种群差异,台湾的九孔鲍和大陆的杂色鲍的种质差异达不到亚种水平的结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合理引种及保护原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养殖鲍病害及防治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艾红  李永振 《齐鲁渔业》2003,20(5):30-32
鲍为我国八大海珍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我国鲍养殖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在此后的10年间发展迅猛,沿海各地的养鲍业均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据统计,我国鲍产量已由80年代前的不足100t增加到1997年的3 000t,成为世界养鲍大国(张明,1999)。但是随着鲍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及沿海水质的日趋恶化,近年来鲍病频繁发生,导致人工养殖鲍大批死亡,使养殖者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1999年2-5月,福建东山县和广东汕头养殖的杂色鲍发生一种暴发性流行病,多个养殖场全军覆没,损失达数千万元(黄印尧1999,吕军仪1999)。鲍病已对养鲍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皱纹盘鲍、西氏鲍、绿鲍和杂色鲍等4种鲍的核型特征,实验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比较定位了上述4种鲍的45S rDNA位点。皱纹盘鲍中约83%的中期细胞均检出2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13号和16号染色体的长臂端部。西氏鲍中约75%的中期细胞均检出3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端部、14号和17号染色体长臂端部。绿鲍中约85%的中期细胞均检出3对45S rDNA位点,分别位于4号、6号和8号染色体长臂的端部。杂色鲍中约65%的中期细胞均检出3对45S r DNA,位点,分别位于3号、4号和12号染色体短臂的端部。此外,4种鲍均有少数中期相的45S rDNA位点数高于众数,这提示,除了明确的45S rDNA位点外,4种鲍可能均有若干个不稳定的45S rDNA位点。实验结果丰富了鲍细胞遗传学研究资料,同时为鲍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张克烽  王艺磊  张子平 《水产学报》2023,47(9):099101-099101
鲍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低氧胁迫,特别是高温低氧联合胁迫而导致的养殖鲍大规模死亡的现象时常发生,给鲍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成为阻碍鲍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本文从鲍的生长、存活、生理生化指标 (包括心率、代谢、酶的活性、pH等)、免疫机能、胁迫响应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等方面综述了鲍低氧胁迫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鲍的低氧胁迫响应机制、开展鲍耐低氧新品种的选育等提供参考。此外,本文还提出了鲍低氧胁迫的预防调控措施,希望对养殖业者减少因夏季低氧胁迫诱发的养殖鲍大规模死亡而造成的损失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