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混合选择法改良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在我国北方长日照条件下的适应性。经过4轮选择,中群13和中群14两个群体在北京三年试验的平均抽丝日期分别从85.1和86.9天缩短为67.5和68.8天,平均每轮提早4.1和4.5天。散粉日期的变化幅度较小,平均每轮提早2.2和2.3天。由于这两个性状的选择响应有差异,使散粉至抽丝的间隔天数(PSSl)分别从11.2和12.2天缩短为2.4和2.5天,平均海轮缩短2.0和2.3天,大大改善了雌雄协调性。1991年在北京春播,三亚秋播和济南、武功、成都夏播所做的多点联合评价试验表现相同的趋势,两个群体的抽丝日期平均每轮提早2.0和1.6天,PSSI则平均每轮缩短1.11和0.97天。在北京长日照条件下积累的改良效果,在短日照和夏播条件下仍然表现极显著的选择响应。这表明,混合选择法是改良外来玉米种质适应性,提早开花和改善雌雄协调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年两点试验,对4个热带亚热带群体的原始群体C0和经适应性改良后的各轮次群体(C1~C4)开花期性状的选择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点不同轮次多数开花性状差异不显著;在北京点,热带群体POB43和SUWAN-1的抽丝期分别从99.2d和90.7d缩短为79.5d和76.2d,平均每轮提前4.9d和3.6d,散粉期从90.8d和77.8d缩短为76.7d和74.7d,平均每轮提前3.5d和0.8d,抽丝散粉间隔(ASI)分别从8.3d和12.8d缩短为2.8d和3.5d,平均每轮缩短1.4d和2.3d;亚热带群体POB69和POB70的抽丝期分别从78.3d和81.8d缩短为69.2d和69.0d,平均每轮提前2.3d和3.2d,散粉期分别从71.0d和72.5d缩短为67.5d和68.0d,平均每轮提前0.9d和1.1d,抽丝至散粉间隔(ASI)分别从7.3d和9.3d缩短为1.7d和2.7d,平均每轮缩短为1.4d和1.7d。抽丝期和散粉期的选择响应幅度不同,散粉期提前的幅度较小,因而散粉至抽丝间隔(ASI)缩短。开花期性状的选择响应和RD值随改良轮次增加而减少,说明控制双亲授粉的混合选择法有效地改良了供试群体在温带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玉米轮回选择群体的ASI增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子恺 Gomez.  A 《作物学报》1996,22(4):458-464
利用两个群体各二个轮回选择周期的材料,研究了ASI在盖膜与露地以及直播与移栽条件下的反应。结果表明:1.为缩短ASI而实行的轮回选择,可获得显著的选择增益;2.在缩短ASI的同时,散粉期和抽丝期也相应缩短,并且抽丝期缩短更多;3.无论在灌水还是在不分胁迫条件下,直播株的ASI总是极显著地比移栽株短;4.各轮回选择群体的ASI,灌水的都比实行干旱胁迫的缩短。  相似文献   

4.
对中综3号玉米群体格子混合选择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格子混合选择法完成了对中综3号玉米群体6轮的产量性状的选择,兼顾抗性、株型、早熟性等性状。经1995~1996年在北京、安徽、河南2年3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6轮群体子粒产量每hm^2增加了1155kg(24.05%),平均每轮每hm^2增加192.45km(4.01%),与线性回归响应(b=187.8kg)相吻合。子粒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单株穗部性状发生了变化。穗长每轮增加1.8cm(12.7%),每行粒数增加4.1粒(10.9%),千粒重增加27.2g(12.5%),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株高、穗位也有所提高。经6轮选择后,株高增加29.2cm。抗倒性、抗青枯等显著提高,倒伏率从C0的22.7%减少到C6的12.1%,青枯病株率从C0的18.1%减少到C6的9.6%。  相似文献   

5.
田间试验于1994/1995、1995/1996年采用满播小麦、一熟棉花和麦棉两熟不同配置方式4种处理研究了共生期麦棉复合群体作物层温度分布和总积温。结果表明,不同熟制、麦棉复合群体不同配置方式作物层温度垂直和水平方向廓线不同。与一熟棉花相比,共生期52d不同群体近地面作物层日平均温度2a显著低,依次是:满播小麦低7.2和4.6℃d-1、3—1式麦带低5.6和4.1℃d-1、4—2式麦带低5.5和3.4℃d-1、3—1式棉带低2.9和2.9℃d-1,4—2式棉带南行低2.8和2.4℃d-1、4—2式棉带北行低2.6和1.6℃d-1;共生期52d近地面作物层≥15℃积温亏缺顺序是:满播小麦群体(-372.9和-241.2℃·d)>3—1式配置(-231.5和-184.6℃·d)>4—2式配置(-189.2和-128.7℃·d)。不同复合群体温度日较差大小的顺序是:一熟地(20.6℃d-1)>4—2式北行(19.6℃d-1)>4—2式南行(19.1℃d-1)>3—1式(17.9℃d-1)。共生期间温度日较差达到20℃,有利于棉花培育早壮苗,唯4-2式棉带北行棉花趋于一熟棉花。本研究揭示出麦棉复合群体的低热量胁迫  相似文献   

6.
将2-3片真叶的花培无根苗转入MS+MET3.0mg/L+NAA0.5mg/L+KT0.5mg/L+蔗糖8%的壮苗培养基,4个月后和不加MET的相比植株变矮,分蘖和根系增多,每管苗平均栽1.55丛。秋季,法大气温度(日均温)回升到2-3℃时,揭去塑料膜,自然加倍的植株单株成穗9.1个,结实249.7粒,穗粒数27.4粒,分别是温室自然加倍的3.37,6.05和1.86倍。田间自然加倍和人工加倍相结  相似文献   

7.
不同遗传背景矮败麦发育上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4-1995年通过对转育4代的120个不同遗传背影的矮败麦后代分离出的不育株与散粉株的比较得到如下结果:1.不同遗传背影的不育株与其姊妹散粉体的株高均差异明显,且此差值的大小与散粉株的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遗传背影下散粉株株高的变异九最小,不育株次之,而以散粉株与其姊妹不育株高差值的变异系数最大;2.不育株的抽穗期比其姊妹散粉平均推迟3.4d,d开颖传粉期推迟更多。  相似文献   

8.
张世煌  康继伟 《作物学报》1995,21(5):513-519
在两个源于亚热带的优质蛋白玉米(QPM)群体,中群13和中群14中,对早开花性状进行4轮混合选择,籽 粒产量和植株形态特征发生显著的相关响应。1989至1991年在北京作的4年评价试验中,中群13和中群14平均每轮每亩籽粒产量分别增加41.8(28.7%)和41.5kg(29.0%)。与线性回归响应(b=37.4和40.4kg)相吻合。1991年在北京、济南、武功、成都和海南三亚作的5点联合试验中  相似文献   

9.
株型对玉米群体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王庆成  牛玉贞 《作物学报》1996,22(2):223-227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人工改变株型的方法,比较了原型(平展型)与改型(紧凑型)玉米不同密度的群体光合速率,结果表明,改型群体光合速率比原型平均提高17.2%,籽粒产量增加5.3% ̄8.6%。抽丝期群体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8692)。改型玉米群体内光合有效辐射、CO2浓度分布比原型相对的“均匀”,是群体光合速率较高的重要原因,认为玉米作物的优化群体结构为紧凑型玉米个体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10.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第四次会议审(认)定通过的品种简介(二)5薯类品种5.1冀薯4号甘薯5.1.1品种登记号:GS05001-19925.1.2品种来源:鸡蛋黄×宝石5.1.3特征特性:食用型品种,全生育期125天左右。植株长势中等,分枝中...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分带轮作中影响小麦套作玉米复合产量的带宽、小麦、玉米及窝距4个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型的典型模式为1.50m分带+小麦兴竹-号+玉米黔西4号+玉米窝距20.0cm;(2)粮豆型的典型模式为1.83m分带+毕麦10号+3行黄豆+黔西4号+窝距30.0cm;(3)兼用型为1.67m分带+毕麦10号+2行黄豆(或不种)+黔西4号+窝距23.3cm;(4)试验的最佳模式比其它模式平均每667m2增收粮食87.28kg,变幅为14.31~170.85kg;比其它模式平均增值113.46元/667m2,变幅为7.45~198.25元/667m2,选择最佳模式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5)决定复合产量的关键因子是玉米产量,合理密植是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1993-1994年,自河北省收集了154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5个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 。结果V,1,V3a,V3b,V5,V6,V7,V8,V1+2+9毒性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均在965以上;V17出现频率次之,为51.9%,V2,V4a,V2+6再次之,出现频率分别是25.3%,26.8%和9.1%;再现频率最低的V4b,仅3.9%.在毒性基因组合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V1+V3  相似文献   

13.
取材于有特殊经济价值、常异花授粉作物多花菜豆,研究基因库中种子繁殖更新方法,连续3年,选用4个品种,设25-200株5种不同群体,采用人工授粉等5种授粉方法,以自然条件下风,虫自然传粉为对照。从农艺性状调查染色体观察及同工酶分析方面进行研究。人工授粉后无变异现象,结实率很低,只有2.1%左右,且成本昂贵,群体内昆虫自然传粉结实好,幼苗和籽粒变异率为1.3%和1.2%;单花序或单花套袋自交基本不结实  相似文献   

14.
临蚕2号是固原市农科所1996年从甘肃省临夏州农科所引入,经多年试验、鉴定,2002年2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特征特性幼苗颜色深绿,茎秆绿色,中空四棱状,叶缘齐整,株型直立,生长整齐,株高80~125.2cm,株分枝1~3个,白花结荚果。主茎荚层数3~6层。每层结荚2~4个,荚长7~12.5cm,荚宽2cm左右。每荚4粒左右,株粒数15~63粒,株粒重14.5~81.7g,百粒重100.2~175.5g,白粒,子粒饱满,粒型扁平椭圆,种脐黑色。临蚕2号为半干旱或阴湿区旱地及水…  相似文献   

15.
从陆地棉育种材料中选择4个组合进行分裂交配。每个组合分别按开花早晚、纤维强度和纤维长度3个指标选择极端类型并杂交,经2轮分裂交配后每个组合产生7个群体。1995年对28个群体进行随机区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个组合的平均小区皮棉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组合的纤维品质显著不同。1轮长×短、2轮长×短和2轮强×弱的交配方式产量明显高于基础群体和1轮早×晚群体。不同交配方式纤维品质不存在显著差异。分裂交配导致群体内植株若干性状变异程度增加,但降低另一些性状的变异。分裂交配对性状间相关系数变化的影响同样因组合和群体而异。4个基础群体均表现正相关的性状有单株皮棉与麦克隆值、整齐度与纤维长度、整齐度与麦克隆值及纤维强度与麦克隆值;均表现负相关的性状是纤维长度与整齐度。这些相关性不易通过分裂交配改变,而皮棉产量与纤维强度的遗传负相关却可以通过分裂杂交予以打破  相似文献   

16.
1.缠丝兔(1)腌制选用3月龄~4月龄的健康肥兔,屠宰剥皮后去除内脏,洗净瘀血,沥干;加入干燥的精盐和相应质量分数为0.025%的硝粉和1%的五香粉,混匀后按每只兔体用25g作料的比例,均匀撒在兔肉表面,然后叠放入缸内,腌制4d~5d,第3天时要翻缸1次。(2)配制香料对腌后兔肉要进行涂香。香料为:豆豉500g,酱油150g,白砂糖100g,花椒20g,五香粉20g,芝麻20g,白酒15g,砂仁10g,豆蔻10g,胡椒10g。先把豆豉研磨成糊,再把其他干料研成末加入豆豉糊内,最后加入白糖、酱油、酒等,搅匀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1996-1999年研究与实践,打破常规,开拓思路,在棉花品种、密度、栽培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组合,高密度植棉理论密度为1.5万-2.1万株/666.7m^2(即1亩,下同),采用中棉24等株型相对紧凑的中旱熟品种,在确保全苗的基础上,加强系统调控,科学运筹水肥、化调和整枝技术,协调好棉花群体与个体,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株高控制在60-65cm单株结铃4.5-5.0个,单铃重5g左右,衣分3  相似文献   

18.
戚存扣  仲裕泉 《作物学报》1995,21(6):717-722
从甘蓝型油菜品种“3-63-4-5-1”与埃塞俄比亚芥品种“Dodolla”杂种F1植株开放受粉获得的F2群体中筛选出一株半不育、矮杆、甘蓝型油菜类型植株,经连续4个世代自交、分离鉴定出一个二体附加系“92I1096”。细胞学观察结果,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40,比其母本甘蓝型油菜(2n=38)多两条额外染色体。花粉母细胞(PMCs)减数分裂中期(MI)染色体构型平均为0.47I+19.77Ⅱ,  相似文献   

19.
李亦军  徐春山 《种子》1998,(5):29-31,34
1996年3月在海南研究了4个籼型水稻雄性不育系各5个生茎穗和其5个单株全部穗子逐日开花动态及1天中各时段开花动态,研究表明,四个籼型不育系主茎穗始花1-2天后进入盛花,盛花持续2-3天,单株全部穗子开花2-3天后进行当日开花率达10%以上时期,该时期持续4-5天;在每天开花中,无论主茎穗还是单株全穗子,四个籼型不育系午后花率占多数,始花到终花历时6-8小时,每日盛花高峰在12:00-14:000  相似文献   

20.
1操作方法取红薯嫩叶,去枯杂、霉变、泥沙。清洗干净后,用1%食盐水浸泡10h,然后清洗干净。用1%Na2CO3浸泡8min,捞出后投入到含0.17%小苏打、pH值为8的3%食盐水中,经95~100℃烫漂1~1.5min,迅速冷却。用含0.2%氯化钙的10%食盐水浸渍,保持盐水浓度稳定,每天食盐浓度递增2%,直至食盐浓度达到16%为止,腌渍4~5天,脱盐,清洗,沥干。加配料:八角0.2%、老姜0.4%、丁香0.08%、桂皮0.08%、白胡椒0.05%、小茴香0.1%。经粉碎后装袋,加水煮沸2h,补足水量5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