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染色体显微切割和微克隆技术对普通小麦钢82-122(Triticum aestivum 2n=42)染色体长臂1D染色体进行切割和PCR扩增,提出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HMW-GS1)1Dx5亚基基因片段,可为获得新基因特异性探针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制备小扁豆染色体标本观察其核型,结果表明,绿小扁豆和红不扁豆的核型公式均为2n=2x=16=16m+6sm+2st+2st(SAT),两种小扁豆的核型类型都是3B,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组成均为2n=2x=16=4L+6M2+6M1+4S,二者主要在第7号染色体臂比和2号染色体大小方面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原产澳大利亚的稀毛棉(G.pilosum)、皱壳棉(G.costulatum)、杨叶棉(G.populifolium)的核型。稀毛棉的核型公式为2n=2x=26=16m(4sat)+10sm,皱壳棉为2n=2x=26=16m(4sat)+10sm,杨叶棉为2n=2x=26=18m(4sat)+8sm。随体均有两对,一对位于第11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另一对位于第13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平均臂比和长度比分别为稀毛棉1.53和2.51、皱壳棉1.55和2.31、杨叶棉1.49和2.37,其核型均属于Stebbins的2B类型。对称系数稀毛棉为26.04,皱壳棉为27.93,杨叶棉为28.32。三者彼此之间的核型重合率均在90%以上。核型的同质性说明三者在起源上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人工合成的[AG]复合染色体组的异源四倍体与[AD]复合染色体组的陆地棉、海岛棉、夏威夷棉、黄褐棉的种间杂种F1及其亲本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分析,并对三元杂种[A2×G1] ×[AD]1及其亲本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异源四倍体的基因转移到了杂种后代,并得以表达;( 2)三元杂种[A2 × G1] ×[AD]1的核型公式为 2n= 4x= 52= 2M + 44m(SAT)+6sm(SAT),属于1B类型。  相似文献   

5.
杂种小麦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肖凯  张荣铣 《作物学报》1997,23(4):425-431
对化杀型杂种小麦与普通小麦叶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表明,供试杂种小麦上部叶片倒3叶、旗叶一生中比普通小麦对照品种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RuBPcase活性和RuBPoase活性。杂种小麦叶片与对照相比在叶绿素含量缓解(RSP)上优势较小,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和RuBPcase含量则不具有优势。这表明,杂种小麦上部叶一生中光合速率的提高受到RuBPcase含量的影响较小,而在很大程度  相似文献   

6.
小麦×羊草远缘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小麦(TriticumaestivunL)和羊草(LeymuschinensisT.)杂交的受精和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羊草花粉在小麦柱头上萌发较好,花粉管能顺利穿过柱头,进入胚囊。在检查过的310个子房中,17个(5.5%)发生了双受精,产生了胚和胚乳;2个(0.65%)发生了单卵受精,只产生胚而无胚乳;7个(2.26%)发生了单极核受精,只产生胚乳而无胚。小麦×羊草虽然受精率为8.41%,但最后结实率很低,若利用胚培养技术对杂种胚进行早期离体培养,可望提高杂种植株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7.
异源三倍体水稻原生质体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智奇  钟维瑾 《作物学报》1994,20(5):578-581
本试验利用二倍体栽培稻品种8204,染色体组型为AA,2n=24作为母本,四倍体小粒野生稻染色体组型为BBCC,2n=4x=48作父本杂交,获得异源三倍体杂交种,染色体组型为ABC。F1根尖检查,染色体数目为2n=3x=36。用该异源三倍体杂交种的纪穗诱导愈伤组织,经长期继代培养进行原生质体游离,获得了再生植株白化苗。试验结果表明,用琼脂糖包埋法保进原性质体再生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用玉米素,激动素  相似文献   

8.
小麦杂交育种F1组合的量化选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F1组合评选的两种量化方法-最小平方和(LSS)法与最小绝对值和(LSA)法,分别以SS=n∑iWi(F1i-Ii)^2/max(F1i-Ii)^2)和SA=n∑iWi(│F1i-Ii?/max│F1i-Ii│)度量F1组合多个性状表现与育种目标接近程度,SS或SA值越小,则F1组合越好,采用LSS法,LSA法32个小麦高产育种F1组合进行了分析,以F2实际选择情况时验证,结果表明,LS  相似文献   

9.
2,4-D丁酯对离体条件下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sorokinana)的影响Effectof2,4-DAonWheatRootRotFungusinVitro马桂珍,杨文兰,暴增海,白翠玲(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农学系,昌黎066600)除草...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桑属植物5个种32个品种的染色体倍数性,发现宽城10号等9个品种为三倍体(2n=3x=42),其余为二倍体(2n=2x=28)。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丰抗13缺体系和双单体系研究孙荣锦杨之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北京100081)1丰抗13缺体系小麦染色体组成是2n=6x=42,小麦缺体是2n-2=40,即缺少了某对染色体的单株,称缺体株。它的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是20″即20个二价体...  相似文献   

12.
用基因枪将除草剂Basta抗性基因与小麦HMW谷蛋白亚基基因导入小麦获得转基因植株DevelopmentofTransgenicWheatbyBiolisticBombardmetTransferringBastaResistanceGeneandN...  相似文献   

13.
12057小麦品种单体系统的培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小麦12057品种单体系统是以阿勃单体为受体,采用连续回交获得的。外型与正常12057品种(2n=21"=42)相似,经细胞学鉴定21个单体核型为2n-1=20″+1′=41。以中国春双端体(2n=20"+t")系统进行测交,测交子代2n-1株的核型为20″+t′,证明12057品种单体系列没有发生单体变迁,转育正确  相似文献   

14.
苹果(MalusdomesticaBorkh)试管苗在MS附加0.5mg/lBA、0.2mg/lIAA、0.5%甘露醇、30g/l蔗糖和5g/l琼脂的培养基上,在4℃黑暗条件下连续保存12个月,其存活率达87%,并且保持其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小麦白粉病的新抗源普通小麦-簇毛麦易位系小麦白粉病(Eryslphigramintcf.sp.tritici)是世界各产麦区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南北麦区都有发生,并日趋严重。近期我国小麦生产上所用品种的白粉病抗源主要来自黑麦,即小麦-黑麦1B/1R...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结果表明,用20-140mg/L的苄基腺嘌呤(BA)喷施小麦幼苗2天后,体内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比对照提高10.78-64.71%,其正相关系数是r=0.9839,其直线回归方程是Y=0.1007+0.00048X。用20-140mg/L的BA喷施小麦2天后,体内过氧化氢酶活性比对照提高13.62-24.27%,正相关r=0.9015,20-100mg/L的BA处理2天后,蛋白质含量升高14.6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胜国 《华北农学报》1996,11(3):133-134
河北省小麦品种抗白粉病鉴定和利用IdentificationandApplicationofWheatVarietiesResistancetoPowderyMildewinHebeiProvince八十年代初期小麦白粉病在河北省就有发生,近年来日趋...  相似文献   

18.
桔梗根际线虫种类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安徽省毫州市采集根际土样50份,经分离鉴定,确认植物寄生线虫Neopsilenchus、Basiria(B.kaslmirensis、B.parvamphidia)、Hoplolaimus、Scutell-onema(S.braydsandrassy)、Meloidogyne(M.incognita)、Nethotylenchus(N.antricolus)、Paratylenchus、Aphl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作母本,与中2、中5及中1001等八倍体小偃麦杂交,获得的杂种F1植株除4D缺体×中5育性极低外,其余组合略低于普通小麦×八倍体小偃麦的自交结实率。杂种F1体细胞2n=48。4D缺体×中2的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的平均构型为18.81(15-22)Ⅱ+0.57(0-3)Ⅲ+0.11(0-2)Ⅳ+8.23(6-10)Ⅰ。观察结果同时表明:(1)单价体的分布在每个PMC中以8为众数;(2)单价体之中的两个在多数的PNCs中能形成次级联合配对,说明4D与4E染色体具有部分同源关系;(3)杂种F1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多价体的出现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中E染色体组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相似文献   

20.
药用作物掌叶半夏组织培养及药物成份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朱宝成  梁玉玲 《作物学报》1995,21(4):475-478
药用作物掌叶半夏(PinelliapedatisectaSchott)的种子在附加2,4-D0.5-6.0mg/L+BA0.5mg/L的MS或B5培养基上均能诱导出大量愈伤组织,但2,4-D的浓度变化对愈伤组织的形成和生长无明显影响,且无分化现象。愈伤组织生长快,分散性好,适于悬浮培养。种子在附加NAA0.1-4.0mg/L+BA0.5mg/L的MS培养基上均能形成愈伤组织并分化出根和芽,随NA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