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稻纵卷叶螟是三穗县水稻主要虫害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3300hm2 至4700hm2,损失粮食达80~120万kg,为搞好该虫的治理工作 ,1990年以来该县植保站通过20W黑光灯及糖醋诱集、大田调查、饲育观察等方法 ,基本摸清了其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对策。1发生规律1.1发生世代稻纵卷叶螟在全县每年发生不完全4代 ,第1代(全国第3代 ,类推 ,下同)成虫于每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 ,个别年份5月中旬开始迁入全县 ,5月中旬达迁入高峰 ,卵期为5月中、下旬 ,幼虫期5月下旬至6月下旬 ,蛹期6月中旬至下旬。第2代成虫期…  相似文献   

2.
余庆县地处贵州省东部 ,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 .5万 hm2 。稻纵卷叶螟是其主要害虫之一 ,以 3、 4代为主害代。 2 0 0 0年 ,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 0 .8万hm2 ,成灾 0 .2万 hm2 ,是近几年来的重发年。1 发生特点1 .1 迁入期较晚2 0 0 0年 3月 1日挂排 ,5月 1 1日排下见虫 ,比1 999年晚 8d,比历年晚 2 d。1 .2 第 3代排下诱蛾量大、田间赶蛾虫量小第 3代排下在 5月 2 3~ 2 7日 ,6月 4~ 8日 ,6月 1 2~ 1 9日出现迁入蜂 ,分别诱虫 497头、 881头、1 78头 ;5月总计诱蛾 685头 ,是 1 999年同期的4.42倍 ,6月总计诱蛾 1 1 70头 ,是 1 999年同期的4…  相似文献   

3.
1989─1992年,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为害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发蛾高峰时所处的水稻生育期及田间蛾量的多少关系密切。以往以蛾量来预报其发生程度已不适用,应改为蛾量结合水稻生育期作出预报和决定防治与否。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种群动态和虫源性质,本文通过田间调查、雌蛾卵巢解剖及风场分析,对2010年江苏仪征市单季稻区第3、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和田间种群的虫源性质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3代基本为迁入种群,分别在7月19-22日、26-27日、7月29-8月1日,出现3个明显的迁入峰;第4代为本地繁殖大部分迁出种群,分别在9月4日、7-9日、11日、16-17日、19-21日出现明显的蛾量突减现象.同时对迁飞高度(850 hPa)的高空风向分析表明,在这个区域内的第3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从南方迁入,而第4代发生期间高空盛行偏北风,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成虫向南回迁.第3代发生期间的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对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影响不显著,第3代(主害代)高峰日蛾量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卵量发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最后讨论了近几年稻纵卷叶螟在仪征市发生为害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苹果金纹细蛾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纹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主要以幼虫潜食叶肉,1994年以来在豫西苹果园上升为主要害虫。1996~1998年3a两头大发生,1998年全市发生面积2.67万hm2,为害盛期一般果园虫斑叶率约30%,严重者达70%~80%,一片叶上有数十头幼虫为害,造成果树大量早期落叶,严重影响苹果树势和产量。1 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1.1 发生规律 金纹细蛾在灵宝市1a发生6代。其各代为害盛期分别为越冬代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代5月中旬至5月底,二代6月中旬至6月下旬,三代7月中下旬至7月底,四代8月中下旬至9月上…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是东台市水稻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 ,常年发生 2代 ,四 ( 2 )代为迁入代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迁入 ,五 ( 3)代为主害代 ,8月下旬至 9月上旬迁出 ,一般不发生六 ( 4)代。 1 998~ 1 999年 ,六 ( 4)代稻纵卷叶螟在本市连续 2a大发生 ,每年受害面积 2 .3万hm2 以上 ,未治田块水稻平均产量损失率分别为 1 1 .71 %和1 2 .4 3% ,严重的达 30 %以上。为弄清其原因 ,近两年来 ,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 ,提出了相应测报技术的改进对策。1 材料与方法1 .1 整理害虫测报观测资料 搜集和整理本站 1 990~ 1 999年稻纵卷叶螟系统测报和大面积普…  相似文献   

7.
2003年6月广东韶关市遭受了历史上少见的第二代稻纵卷叶螟的严重为害,全市早稻种植面积65万亩,受害面积达35万亩,卷叶率一般为30%~50%,严重的达80%~100%,部分剑叶受害,对早稻产量影响较大。现将发生、为害重的原因分析如下:1)虫源迁入早。5月份全省雨日、雨量偏多,西南气流活动频繁,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曲江县5月份雨日达16d,月降水量311mm,较常年同期偏多1成,尤其是5月上、中旬连续近20d的阴雨天气,大气候和田间小气候湿度高,非常有利于本地虫源的繁殖、外地虫源的迁入、产卵、孵化。据田间系统赶蛾调查,5月上旬末至中旬…  相似文献   

8.
一、年发生世代数及世代的划分我县稻纵卷叶螟,以往一贯认为年发生六代。以4月中、下旬出现的蛾子为第一代,5、6、7、8、9月依次为二、三、四、五、六代。几年来观察,实际年发生八代。在3月中、下旬每年有零生蛾子出现,4月上半月,有小批量的迁入蛾,应算作第一代;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还有一批蛾子出现,并能继续产卵孵化成为越冬虫源,应算作第八代。这样正好和全国统一划分的世代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吉安市的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程度首先取决于迁入蛾量,其次是发生期的降雨和温湿度。2008年年初冰冻雪灾对越冬地的稻纵卷叶螟有打击作用,2008-2009年迁入的蛾量大大少于2007年,发生危毒也轻于2007年。另外,水稻主要病虫防治与不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05-2009年稻纵卷叶螟危害水稻平均损失率14.04%,早稻平均15.42%,晚稻平均12.66%,重发时损失率超过20%。  相似文献   

10.
泗洪县地处洪泽湖西岸,常年种植水稻面积5.3万hm2,以单季晚稻种植为主,特别是优质品种武育粳3号种植比例大,占85%以上。水稻三化螟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6a大发生。其主害代第三代为害单季中晚稻,造成白穗,未防治的稻田一般减产8成以上。近6a来,笔者就三化螟严重发生情况下化学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1三化螟的生活习性进一步观察1.1发生时期在泗洪地区三化螟1a发生3代。第一代盛孵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主要为害秧田期水稻;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分蘖期水稻;第三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往往…  相似文献   

11.
福建果树新害虫——桃小食心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福建首次发现桃小食心虫严重蛀害李果,是福建果树害虫新记录。1990-1993年的研究表明,该虫在福建永泰李产区1年主要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冬茧越冬。卵期7.7天;幼虫期长达10个月左右;蛹期13.4天;雌蛾产卵前期4.6天,产卵量81.2粒;雌蛾奉命11.4天,雄蛾9.7天。4月中旬为越冬幼虫出土盛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成虫羽化盛期。5月上中旬为第一代幼虫孵化蛀果盛期。第一代少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受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等因素的影响,稻纵卷叶螟发生数量波动较大。2009年第3代稻纵卷叶螟中等程度发生,是近10a来最轻的,其原因有:残虫密度低;5月下旬至6月中旬第3代发生期间降雨日、降雨量减少,同时频繁出现极端温度;插期一致,桥梁插花田减少;防治适期易于施药防治,科学用药的掌握和重视,防治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稻纵卷叶螟食诱监测效果,于2020年在江苏张家港开展了水稻田稻纵卷叶螟不同监测方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食诱剂诱捕器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成虫具较好的监测效果,诱蛾高峰与灯诱和人工赶蛾结果基本一致,与田间幼虫发生情况相符,其诱蛾量高于性诱剂诱捕器处理。不同监测方法下,六(4)代稻纵卷叶螟成虫诱蛾量均较低,食诱处理未监测到明显的成虫高峰。  相似文献   

14.
对化州市14a(1996-2009年)来第7代稻纵卷叶螟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通径分析确认:降雨强度是影响第7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降雨量和雨日对第7代稻纵卷叶螟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不大,但通过降雨强度将产生较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型,预测的准确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蓝妮春 《广西植保》2005,18(4):14-16
稻纵卷叶螟是崇左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量主要取决于当年迁入虫源量的多少、迁入后的气候条件、水稻生育期以及上代的残留基数.2004年由于气候等因素影响,造成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暴发为害,其严重程度为近年来所罕见.为此,根据田间虫情及苗情调查结果,认真分析其大发生特点及原因,探索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对今后的测报及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浙北桐乡地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本文对浙北桐乡地区2007—2018年的稻纵卷叶螟灯诱和大田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各代次的发生期和发生程度。其中,7月上旬的四(2)代迁入峰是迁入当地的主要虫源,是影响全年主害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五(3)和六(4)代大田蛾量(y_1和y_2)与四(2)代迁入虫源(灯下蛾量x)具较好的线性相关性。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_1=4.96x+64.08(R2=0.650 7, p=0.001 5)和y_2=8.28x+950(R~2=0.858 7,P=0.000 2)。  相似文献   

17.
思南县塘头坝区在20世纪60年代实行双季稻种植制度 ,单、双季稻混栽 ,1年内的水稻种植期延长 ,在水稻品种、水肥管理等方面不断加以改进 ,稻飞虱及其天敌与之相互适应 ,协同进化 ,形成其固有的规律性及复杂性。在此就1973年至1999年对稻飞虱的系统监测资料进行初步分析。1主要发生高峰1.1第1次高峰稻飞虱迁入后 ,5月份以前主要迁入早、中稻秧田和返青期本田 ,迁入量少且不适宜其产卵、孵化 ,5月中旬开始发生若虫 ,5月25日到6月15日 ,于早稻田及部分早栽中稻田发生第1次若虫突增 ,形成第1次高峰。平均百丛虫量为…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在万州地区主要是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年发生5~6代。由于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发生为害具有迁飞性、暴发性、分布不均衡性、隐蔽性等特点,给测报和防治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为此,笔者自1991年以来对稻飞虱发生监测与为害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1发生监测技术白背飞虱与褐飞虱越冬北界分别为26°N、25°N(杜正文1991)。经研究,这两种飞虱均不能在万州越冬,而是每年4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东南亚和我国华南等地随短程西南气流迁入。稻飞虱发生程度,主要决定其迁入时间的早迟、有效迁入量的大小和迁入范围的宽窄,其次才…  相似文献   

19.
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 251万kg,仍损失323万kg.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6年晚、与历年接近,第二代、第三代迁入峰次多,第三代迁入主峰期田间成虫量大,第四代补充迁入大.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田问虫量三代重于四代,后期第五代发生程度中等,重于2006年和历年.6月5日田间成虫量是预报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6月下旬第三代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第四代补充迁入虫量是预报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7月下旬白背飞虱田间成虫量多少决定第五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20.
稻纵卷叶螟是我县水稻上三大害虫之一,常年发生5~6代。其中第一代蛾在4月中、下旬即有始见,但虫量极少,普通年份均未有明显的发生。故该虫全年的主要虫源是来自于第二代的迁入,该代蛾的迁入主峰早的年份可在5月底,迟的年份则可在7月上旬。由于第一代与第二代在发生上缺乏直接的联系,因此第二代的测报上往往就只能依靠逐日田间赶蛾,不能作出提前的预报;无法及时地指导防治,被动性较大,现根据本站1970年至今的有关的测报数据,试运用平稳时间序列法(自回归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组成二个预报工具,以对我县稻纵卷叶螟第二代的迁入要素作早期预报,用于指导大田赶蛾等测报工作,试探对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