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设计了一种以沉水植物菹草为核心的植物-微生物组合式生态沉床,用以修复处理地表富营养化水体。研究在一个周期(10d)的时间内,植物-微生物组合式生态沉床对富营养化水体中COD、NH+4-N、NO-3-N及TP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在附加水力搅拌下,植物-微生物组合式生态沉床对富营养化水体COD去除速度较快,2d去除率即达到73%,到第6d去除率即可达到80%以上;对TP的去除率在6d后基本稳定为60%左右;对NH+4-N的去除率在2d后基本稳定在40%~50%;NO-3-N的去除率在6d后稳定在60%。可见,该组合沉床可以很好的吸收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和COD,是处理和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坡耕地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同时,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一种耕地类型,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在多年的实践中探寻到植物篱结构能有效改善坡耕地水热条件、加强渗透水流、减少地表径流,从而达到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效果。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植物篱的起源发展,植物篱在国际上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引入贵州,90年代初期植物篱模式在我国开始兴起,90年代后期植物篱的试验研究逐步扩大。国内外学者主要针对植物篱种类、植物篱水土保持生态经济效应、植物篱减蚀机理、植物篱根土复合体固土机理等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最后,对植物篱模式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再生水对园林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无土栽培,研究了再生水对17种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中所含有的植物生长所需的元素大部分可被植物有效吸收,而植物对一些有毒元素的吸收受到抑制;再生水提供的营养元素在短期内还不足以明显促进植物生长量;再生水可促进一些植物开花,使花期提前;与对照自来水相比,Na和Pb元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偏高,可能影响植物正常生长,需要提高对这2种元素的处理程度,以适用于园林植物。  相似文献   

4.
王维 《农业工程》2018,8(4):56-58
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之中,植物配置作为重要的工程部分,需要提高其植物配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兼顾本土植物生长环境的同时也要满足生态园林设计的发展要求,从而帮助生态园林发挥其生态价值与观赏价值。结合植物自身的实际特性,提出了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5.
根系作为重要的吸收器官和代谢器官,其生长状况不仅直接控制着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而且制约着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的好坏。温度是影响烤烟幼苗根系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南方多数烟区育苗阶段早春低温严重,影响着健壮烟苗的培育。为此,选用云烟87(YY87)、Msk326(K326)和云烟85(YY85)等3个品种烤烟幼苗,在5~7℃条件下分别处理2,4及6d,研究烤烟幼苗根系在低温胁迫后的形态及生理生态响应。结果表明:YY87低温胁迫处理不同时间后,SOD,POD,CAT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上升;K326在处理2 d及4 d后,3种酶活力均较对照明显下降;而YY85的SOD酶活性上升,CAT和POD活性则表现下降。就根系活力而言,YY87在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均表现为上升;而K326及YY85则表现为短时间(2d)低温胁迫根系活力受到抑制,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其根系活力又逐渐增强。低温处理2d后,YY87根平均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下降,但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则恢复正常;K326则在低温处理2d后根直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达到最大,其后逐渐降低;YY85则表现根表面积和体积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由此表明,不同品种幼苗根系受到低温胁迫后其根系形态及生理生态指标存在着不同的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6.
不同基质复合植物浮岛净化污染水体的效能和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菖蒲和美人蕉为浮岛的复合植物,组建稻草基质生态浮岛、塑料球形填料基质生态浮岛和纯植物生态浮岛三组平行试样,分别在批式实验和连续流实验下探究其净化污染水体的效能及特性。批式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稻草基质生态浮岛的复合植物株高生长发育最为良好,在去除水体中的NH4+-N,TN和TP方面的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为97.2±0.08%,95.4±0.10%和56.1±0.02%,高于塑料球形填料基质浮岛的96.4±0.06%、53.1±0.21%和53.3±0.01%及纯植物生态浮岛的93.1±0.14%、38.7±0.12%和52.7±0.01%。高锰酸盐指数在水中出现负增长是由于稻草组织细胞中水溶性物质释放导致。连续流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h时,稻草基质生态浮岛净化水中NH4+-N,TN的最终去除率分别为别95.7%和62.3%,优于塑料球形填料基质生态浮岛的94.9%和51.2%。稻草组织细胞中的水溶性物质依然是实验过程中的主要碳源来源。  相似文献   

7.
<正>基质栽培是用固体基质(介质)固定植物根系,并通过基质吸收营养液和氧的一种无土栽培方式。蔬菜基质栽培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设施农业与露地农业生产争地的矛盾,而且可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实现蔬菜对水分、肥料的高吸收,缩短设施蔬菜生长周期。目前基质栽培技术已在100多个国家广泛应用,基质栽培代表了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北京市设施蔬菜生产取得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山西省新绛县农机技术开发中心研制的DFC-600型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器,通过空间电场作用,达到促生、二氧化碳同补、微量臭氧、高能带电粒子同防效果,调控植物的多种生理活动,有效防治植物缺素症、根系低温吸收障碍;可提高植物耐受连阴天的能力,净化温室空并有效去除雾气;有效预防气传病害,抑根系周围土传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并能预多种植物生理病害;与二氧化碳补充结合用,可促进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性能指标:输入电压AC220V输出电压DC0~70kV功率0.2kW日耗电<0.18kW·h空气病菌去除率>%二氧化碳吸收提速率>%降湿率>%适用面积660m2DFC…  相似文献   

9.
土壤盐渍化严重威胁植物生长。丛枝菌根真菌(AMF)能够寄生在植物根系,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促进植物更好地生长。AMF缓解盐分胁迫的作用十分明显,是改良利用盐碱地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植物是水生态功能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目前,大多学者在水流阻力、流动结构等方面对刚性植物做了大量研究,有较丰富的成果,但不同柔韧度的植物对通过其的水流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文章比较全面的总结柔性植物对水流特性的影响,从水流阻力、流动结构及紊动特性等方面回顾总结了当前含柔性植物水流问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探讨了当前含柔性植物水生态功能系统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从植物对钾的吸收及利用差异、植物对钾吸收效率的遗传特性、植物对钾高效基因型筛选3个方面,探讨植物对钾吸收及利用的研究进展,为充分利用植物对环境的遗传多样性开展钾高效植物基因型筛选、解决我国钾素缺乏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结合某海绵校园重力流生态滤池工程实例,针对重力流生态滤池处理工程中防堵塞管理和植物管理等问题进行概括性地分析探讨;研究发现,采用滤网过滤、厌氧沉淀、混凝沉淀等预处理工艺可有效截流雨水径流中的颗粒污染物;通过机械清除、介质固化、介质覆盖等局部更换介质的方法可较好地解决堵塞问题,实施停床休作与轮作、定期清洗清淤也有利于发挥重力流滤池的正常效能;同时,植物作为重力流生态滤池中净化功能和生态景观最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其具体的选用原则、种植方式及合理密度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进水单元种植驱蚊类植物、中段单元种植抗藻类植物、出水单元种植抗藻和杀菌类植物的配置方案,并给出了一些典型植物的种植密度和日常管理方式等;最终可达到降低生态滤池进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负荷、有效预防生态滤池堵塞、维持生态滤池系统稳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植物、微生物对N去除的贡献及两者联合作用的机理,通过构建室内模拟系统对N在包含植物、微生物的完整生态体系中迁移转化的定量研究进行了拓展,利用Illumina平台高通量测序技术对NH_4~+-N浓度为400 mg/L的微生物、空白组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植物、微生物对NH_4~+-N浓度降低的贡献大小为:植物+微生物植物微生物组,降低量分别为25.01~39.97、11.88~39.96、4.62~8.97 mg,植物+微生物、植物组主要通过反硝化作用和植物吸收去除N,其中反硝化作用贡献最大,为49%~79%,植物吸收占15%~37%;微生物组主要通过反硝化和同化作用来实现,分别为51%~62%、26%~36%。植物+微生物组中植物对N的吸收量均大于植物组,且所有组植物地上部含N量大于根;反硝化作用能力大小:植物+微生物植物微生物组;微生物同化作用利用N能力大小:植物+微生物微生物植物组。在门和属分类水平上,微生物组细菌存在16个门和105个属,优势菌群有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a门,相对丰度分别占细菌群落的70.74%、26.72%,优势属包括Burkholderia、Rhodanobacter和Rhizobium,相对丰度分别为30.78%、23.56%和1.37%,Psedomonas、Bacillus属也被检测到,Rhodanobacter属可在缺氧条件下将NO_3~-、NO_2~-和N_2O还原为N_2,Rhizobium、Psedomonas、Bacillus属具有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组真菌由25个属组成,其中相对丰度分别占群落18.16%、2.83%的优势菌Gibberella、Talaromyces能够进行反硝化作用产生N_2O或NO,Penicillium、Kluyveromyces、Rhizopus、Alternaria、Fusarium等具有产生N_2O能力的菌属也被检测到,微生物对N的去除主要依靠异养硝化和有氧条件下的反硝化。  相似文献   

14.
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滇池外海环湖湿地是滇池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区域经济生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滇池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滇池供水功能发生转变,湖滨湿地生态补水量逐渐增加。采用FAO-56单作物系数法模拟了湿地典型植物实际蒸散量,基于水量平衡原理确定湿地典型植物用水定额,研究了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滇池外海环湖湿地典型湿生植物实际蒸散发量为838~1 471mm/a,生态景观树木实际蒸散发量为561~774mm/a;湿地典型植物用水定额年际间变化率为-40%~40%,年内分布趋势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枯期11月—次年5月;滇池外海环湖湿地生态需水量为1 381~2 791万m3/a,其中枯期生态需水量占全年需水量的68.6%~79.4%。  相似文献   

15.
针对西丽水库的水量及库容、水库水质及入库水质、面源、底泥和库区植被现状,分析水库主要存在问题,构建漫流湿地、氧化塘、缓冲库、生态草沟、植物浮岛,通过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截留、吸收,可使入库水质得到净化,改善水库水质。通过本实验工程的实施形成一套可供深圳市水库水生态修复参照的技术体系,为大规模实施相关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园林景观有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植物造景是能最直接表现园林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手段,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植物造景的内容和艺术特征,分析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并论述植物造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艺术手法,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日光温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产环境,室内CO2浓度小于外界空气浓度,而经国内外大量科学试验表明,只有当植物需要吸收CO2的最佳浓度为空气浓度的3~5倍,才能达到饱和点,而且植物的产量会随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常年施放CO2的日光温室,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人工补充CO2的办法中,最科学的就是利用二氧化碳发生器,通过化学反应产生出CO2,并经管道输送给植物。这样做,不仅省时、省工、省钱,而且所施的CO2气肥比较均匀,利于作物吸收。在使用CO2发生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将各连接部位封闭严密,避免泄漏。②操作时要注意安全,特别…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园林四大构成要素是筑山、理水、建筑与植物,植物独占其一。在园林植物中存在许多有毒景观植物,伴随着园林植物设计理念的快速发展,应当提高对有毒植物的认识,分析其利弊,有选择地配置这些景观植物。文章讨论了有毒景观植物的危害与价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有毒植物的生态功能和观赏特性,让人们科学认识、正确使用这些园林植物,做到为园林造景,为生态服务。  相似文献   

19.
杜娟 《农业工程》2020,10(3):106-111
戈壁与沙漠同属于荒漠土地类型,其植物生长互相交叉。为揭示戈壁植物与沙漠植物的差异,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运用戈壁调查资料和沙漠调查资料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戈壁分布的有15个科47种,其中以藜科、蒺藜科、豆科和菊科较多。典型戈壁植物主要有红砂、骆驼刺、戈壁藜、珍珠猪毛菜、松叶猪毛菜和膜果麻黄等。戈壁植物与沙漠植物的区别:典型戈壁植物的垂直根系十分发达,水平根系相对较弱,且一般不具备根蘖能力;典型沙漠植物的水平根系十分发达,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根蘖能力,且喜欢风蚀沙埋,沙埋后能产生不定根,风蚀的根茎可产生枝叶。该文不仅为研究荒漠植物的土壤生态类型和植物的迁地保护以及引种驯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而且在荒漠植被保护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萌 《湖南农机》2016,(3):159-160
城市公园建设的过程中,公园植物配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园的观赏效果和景观效益,因此,公园植物配置和生态规划成为了公园建设的重点工作,在公园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并严格遵守生态规则。文章主要分析了公园植物配置的方法,以及公园植物生态规划的具体对策,论述了城市公园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使用何种植物栽植和布置的方法,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公园植物配置和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