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生态旱育秧沼肥不同用量培肥床土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稻生态旱育秧沼肥不同用量培肥苗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沼肥培肥旱育秧苗床,出苗较对照提早2d;出苗率、成秧率平均提高7.4、6.7个百分点;单株绿叶数、白根数、分蘖数平均增加1.43叶、3.62根、1.58个;单株鲜、干重平均提高0.51g和38.7mg,秧苗素质显著提高。大田结果表明:用20kg/m2沼肥培肥苗床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588.9kg/667m2,较对照增产7.07%,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旱育秧苗床培肥时期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旱育秧苗床培肥的最佳方式,结合"低产田水稻栽培增蘖控蘖增产技术研究"项目的实施,组织遵义、道真、正安、习水4县进行旱育秧苗床培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年前稻草培肥的处理A产量最高,为652.31kg/667 m2,其次是播种前7d施腐熟牛厩肥的处理C,为637.6kg/667m2,最低是播种前一月施未腐熟牛厩肥的处理B,为578.6kg/667 m2,处理A比B、C处理分别增产12.7%、2.3%,处理C比处理B增产10.2%,A、C处理均与B处理差异显著性呈极显著,而A、C处理差异不明显,可作为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生态旱育秧沼肥不同用量培肥苗床效果的探讨,培肥苗床结果表明:用沼肥培肥旱育秧苗床,出苗较对照提早1.7d;出苗率、成秧率平均提高7.4,6.7个百分点;单株绿叶数、白根数、分蘖数平均增加1.3叶、4.2根、1.4个;单株鲜、干重平均提高0.51g和38.7mg;随着沼肥用量增加,秧苗素质显著提高。大田结果表明:用10kg/m^2沼肥培肥苗床产量最高,平均单产达502.5kg/667m^2,其次是15kg/m^2平均单产501kg/667m^2。分别较对照增产7.67%和7.44%,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水稻旱育秧沼肥培肥不同用量与培肥时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用20kg/m2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20d培肥床土,从秧苗素质、经济性状、经济产量综合表现最好,单产量高达574.1kg/667m2;其次是用25kg/m2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20d培肥床土,单产566.7kg/667m2,用15kg/m2沼液培肥床土与提前10d培肥表现最差,单产522.2kg/667m2  相似文献   

5.
2004-2005年三穗县开展水稻生态旱育秧重点试验示范,结果初步表明水稻生态旱育秧比常规旱育秧的秧苗白根多、分蘖多、长势好、抗性强、节省化肥,比常规栽培增产节本.为进步搞好试验示范,促进水稻旱育栽培技术和沼肥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根据省农推总站和省能源办的安排,2006年在雪洞镇开展了水稻生态旱育秧沼肥不同用量与培肥时间试验.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沼气池的快速建设,沼气池在农村普及,沼液、沼渣资源十分丰富,沼液中含有大量作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为了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务川县在水稻旱育秧中应用沼肥.为探索水稻旱育秧最佳培肥时间和沼液培肥用量,2006年特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7.
东部平原矿区不同培肥处理对复垦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矿区复垦土地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小区模拟复垦地上进行有机无机配合施肥(FM)、施用有机肥(M)、施用无机肥(F)、种植绿肥(GF)以及不施肥(CK)等5种处理措施,通过3年定位培肥小区试验,研究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肥处理措施下,有机质、N、P、K在土壤中的含量具有分层现象,其在0~20 cm表层(L1)中大于20~40 cm亚表层(L2);从培肥处理对土壤肥力大小影响来看,不同处理间表现为:FM>GF>F>M>CK;从玉米株高、产量等长势来看,不同处理间表现为:FM>F>M>CK,与土壤肥力不同处理间的变化一致。综合分析来看,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对复垦土壤的培肥效果最好,是改良复垦土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改良剂与培肥方式对咸灌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探讨改良剂对咸灌土壤的改良效果,采用咸水灌溉下小麦大田种植试验的方法,通过对不同改良剂与培肥方式结合等10个处理的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施用改良剂与培肥方式对咸灌土壤理化性质、养分状况与小麦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和培肥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大渗透系数和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pH和全盐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而各处理的碱解氮含量低于对照处理;同时可提高小麦产量。因此,在本试验中,T4和T5处理,即改良剂B(醋渣+牛粪+石膏)+有机肥+无机肥和改良剂B+无机肥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使小麦增产的效果最好,可作为充分利用咸水资源和盐渍化土壤改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机插稻育秧床土的培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床土培肥是培育水稻机插秧苗的首要措施。在不同类型床土条件下对培肥水平与床土速效氮磷钾增加的关系及育秧过程中的肥力消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添加速效肥料进行床土培肥,可使床土速效NPK含量迅速增加,速效氮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高培肥处理的增幅大于低培肥处理,丘陵土的增加快于冲积土;速效磷含量随培肥水平的  相似文献   

10.
快速生物培肥剂对水稻机插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试验以普通水稻土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水稻机插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水稻土通过快速培肥剂培肥其水稻秧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根系活力、植株的含氮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盐碱土采用快速培肥剂培肥不利于秧苗的生长,表明快速生物培肥剂对水稻秧苗的影响受土壤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耕作和培肥对豫中区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百农矮抗58’为试验材料,在2007-2008年度深耕土壤的基础上,于2008-2009年度研究了深耕(耕深40 cm)和浅耕(耕深20 cm)2种耕作方式和底施专用复合肥(B1)、专用复合肥+鸡粪(B2)及专用复合肥+饼肥(B3)3种培肥模式对豫中区冬小麦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浅耕模式下小麦的株高、群体数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地上部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深耕模式。B3培肥模式下,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植株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较高。浅耕+B3模式下成穗数和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其它模式,产量较高。综上,深耕基础上,浅耕配施复合肥和饼肥是豫中区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不同沼肥配比对切花百合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沼肥是一种优质、全效的有机肥料。为了解不同沼肥配比对切花百合的生长发育、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笔者进行了试验。试验为等N施肥量设计,基肥B设置2个水平、追肥A设置3个水平,共设6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供试切花百合品种为‘索蚌’,沼肥为充分腐熟的沼渣和沼液。结果表明,处理B1A1与处理B2A3(CK)切花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以基施沼渣1.06kg/m2,追施沼液2.7kg/m2的处理B1A1切花百合产量最高,切花16枝/m2;施用沼肥对切花百合地上部分干重、株高、旗叶宽、花苞数量、花苞大小、切花率等方面作用效应明显,能改善和优化植株性状,提高切花品质,以处理B1A1切花百合生物产量、株高、单株花苞数和切花率最优;不同沼渣配比基肥水平下的百合生物量和切花产量为B1>B2,施用沼渣处理的百合生物和切花产量最高;不同沼液配比追肥水平下的切花百合株高和第一朵花苞长度为A1>A2>A3,随着施用沼液量的增加,切花百合株高和第一朵花苞长度随之增大趋势;此结果可为山区切花百合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我国“十五”重点推广的高产高效节本技术,对于防御水稻“两寒”和春早,增产节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展生态旱育秧试验示范,是贵州省旱育稀植推广进一步发展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挖掘水稻早育稀植栽培技术节本增效的潜力,根据省农技总站、省能源办的安排。在雪洞镇界牌村开展了水稻生态旱育秧沼肥培肥不同用量试验。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培肥措施对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改变华北平原传统的施肥方式,同时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闲置浪费的有机肥。试验设在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吴桥试验站,采用华北平原常规的耕作方式,按等氮量施肥的原则,分别对冬小麦进行单施化肥、化肥+秸秆、化肥+有机肥3种不同的培肥处理。研究不同培肥处理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生理特性以及地上部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和叶片SPAD值与叶片全氮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有机肥+化肥和秸秆+化肥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均能改变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地上部分氮含量,且均优于单施化肥的处理,在产量方面,有机肥+化肥与秸秆+化肥的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增产3.63%和2.11%。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不同量级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有机肥不同量级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培肥的影响,在北京房山区布置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试验设置空白对照(CK)、施用0.5倍有机肥(0.5 ON)、常规施肥等氮量的有机肥(ON)、施用1.5倍有机肥(1.5 ON)、施用2倍有机肥(2 ON)、施用3倍有机肥(3 ON)共6个处理。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3倍有机肥(3 ON)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3 ON处理在5年来小麦产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对每hm2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最大。施用有机肥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所有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中以1.5 ON和3 ON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影响最为明显,施用不同量级的有机肥均会增加土壤的微生物碳和脲酶含量,1.5 ON处理对土壤脲酶影响最为显著,3 ON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碳影响最为显著,施用不同量级有机肥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0.01~0.05 mm粒径比例。该研究结果表明,3 ON处理是值得推广的小麦有机肥施用处理。  相似文献   

16.
从玉米田土壤培肥技术现状入手,通过对玉米田秸秆还田培肥技术中不同的技术要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科学施肥的方法,在保证玉米质量的同时,提高整体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的培肥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解决宁南山区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还田的施肥技术难题,以3年灌溉马铃薯加工淀粉废水农田土壤为对象,以青贮玉米为供试作物,利用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淀粉废水灌溉农田的土壤培肥效应和作物产量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不施肥相比,增施化肥或生物有机肥以及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均对青贮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增施生物有机肥提高了0-20cm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20-40cm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了1倍左右,同时也增加了0-60cm剖面土壤碱解氮和全磷累积量,形成了40-60cm土壤速效钾富集区。减施30%化肥配施生物有机肥(30%HF+WF)处理可显著提高0-60cm剖面土壤全氮含量;各施肥处理之间0-60cm剖面土壤全钾含量无显著差异。因此,在3年灌溉马铃薯加工淀粉废水农田土壤条件下种植青贮玉米,不施任何肥料能保证作物产量,但适量增施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培肥和产量效应更好。  相似文献   

18.
以郑单958为盆栽试验材料,设置7个不同比例施肥组合,研究沼肥(沼液、沼渣)与化学肥料配施对盆栽玉米幼苗根系性状,根系活力和地上部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沼肥与化学肥料的配施与单施沼肥或单施化学肥料的方法相比,以A3处理(沼肥∶化学肥料=80%∶20%)配施效果显著,根系总长、表面积、直径、体积和总须根数分别比对照增加26.42%、11.97%、24.24%、24.30%和47.58%,在16d时根系活力达到最大,比对照(A7处理,沼肥∶化学肥料=0%∶0%)高57%。A2处理(沼肥∶化学肥料=60%∶40%)与A4处理(沼肥∶化学肥料=40%∶60%)在玉米幼苗根系活力、根粗、根表面积、叶绿素含量等参数上低于A3处理且差异不显著,但高于其他处理。A1处理(沼肥∶化学肥料=100%∶0%)与A6处理(沼肥∶化学肥料=0%∶100%)在根总长、根直径、根体积、根系活力、叶绿素荧光等参数上差异不显著且低于对照,7个处理相比趋势大体为A3>A2>A4>A5>A7>A1>A6。  相似文献   

19.
基于正交设计的玉米有机无机培肥模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宫亮  邢月华  包红静 《作物杂志》2021,37(1):168-90
为优选有机无机培肥模式,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料秸秆的施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有极显著影响,而无机化肥用量对其影响不显著;秸秆和施氮量对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影响显著;磷肥和钾肥用量分别对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显著,通过因素不同水平的综合平衡分析比较,在辽宁中部玉米主产区采用施氮量180kg/hm2、施磷量90kg/hm2、施钾量120kg/hm2、秸秆还田量6 000kg/hm2的玉米生产和土壤培肥技术模式,可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和增产增效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不同培肥措施对新增耕地养分变化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新增耕地的增产、增收和增效,笔者整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缓控释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于2018—2020年在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新增耕地项目区开展培肥试验,结果表明:2020年不同培肥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增施有机肥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增幅较大;与习惯施肥相比较,配方施肥处理、增施有机肥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均有很好的增产、增收效果,但是综合考虑增施有机肥和应用秸秆还田的成本,应用配方肥并配套秸秆还田技术是提高新增耕地养分和增加农民收益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