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米科技及其在当代畜牧业中的前景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彤  许梓荣 《饲料工业》2003,24(2):49-51
目前,在科技界耳熟能详的纳米技术已成为继互联网、基因等词后人们关注的又一热点。纳米科技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新兴学科领域,它的迅猛发展将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它不仅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发展的推动力,而且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纳米科技的定义及发展过程1.1纳米科技的定义纳米科技中的“纳米”是国际长度单位之一,用nm表示。1nm=10-9m。纳米科技是指在纳米尺度(1nm到100nm之间)上研究物质(包括原子、分子的操纵)的特性和相互…  相似文献   

2.
纳米技术在动物营养中的研究应用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立明  崔立  李杰  徐健雄 《饲料工业》2004,25(10):61-63
1引言纳米技术就是在纳米尺度范围内(1~100nm)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延伸到原子和分子水平,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即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操纵原子、分子的排布,而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新产品。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10-9米。研究表明,纳米材料和  相似文献   

3.
纳米材料由纳米级的粒子组成,介于宏观物质与微观原子和分子的中间区域,具有优良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体积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张中太等,2000).Florence等(1995)认为:营养物质的颗粒大小是影响胃肠道对其吸收的一个关键因素.Jani等(1992)报道,小鼠口服50 nm、500 nm和1 μm 3种不同大小的聚苯乙烯微粒,6h内50 nm粒子出现在淋巴结中并有最大程度的吸收,口服18h后500 nm微粒才在肝和脾中出现,而1 μm粒子只有少量被吸收.Desai(1992)在对小鼠的研究中指出:100nm粒子比其他大粒子的吸收率高10~250倍.另据报道,粒径小于5μm的微粒可通过肺,粒径小于300 nm的微粒可进入血液循环,小于100 nm能进入骨髓.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制备四黄止痢复方中药纳米乳及质量评价.以四黄止痢复方中药的提取物为原料采用低能法制备纳米乳,伪三元相图法筛选处方.结果 表明:筛选本制剂最优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丙三醇∶吐温80∶水为0.5∶1∶2∶10;含药纳米乳的平均粒径值为(45.06±2.47) nm,Zeta电位为-6.11 mV,将纳米乳...  相似文献   

5.
研制复方吡喹酮纳米乳并对其质量、安全性进行评价.将吡喹酮和芬苯达唑以一定的比例与选取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混合制成复方纳米乳,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纳米乳的粒径,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放置观察和以4 000 r/min,离心30 min试验,检测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稳定性.通过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对复方吡喹酮纳米乳进行安全性评价.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的最佳配方是吡喹酮12.0g,芬苯达唑0.4g,乙酸乙酯119.8 g,N,N-二甲基乙酰胺53.9g,乙醇291.7 g,冰醋酸28.3g,吐温-80为230.2 g,二甲基亚砜199.7 g和蒸馏水64.0g组成,总组分为1 000 g;所研制的复方吡喹酮纳米乳澄清透明,稳定性良好;测出的平均粒径为11.2 nm,粒径小于9nm<15%,大于20 nm<2.5%,9 nm~20 nm约占82.5%.复方吡喹酮纳米乳LD50为649.01 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560.09mg/kg~752.04mg/kg,复方吡喹酮纳米乳研制成功,属于低毒药物.  相似文献   

6.
黄文诚 《蜜蜂杂志》2008,28(5):26-28
病毒的个体极其微小.它的计量单位是nm(纳米,1 nm=1×10-9m=1×10-7cm),大多数病毒用放大几万倍到十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相似文献   

7.
纳米硒对昆明系小鼠的急性毒性及蓄积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用昆明系小鼠作为试验动物分别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蓄积毒性试验以评价粒度为100 nm纳米硒的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灌注浓度分别为482.04 mg.kg-1、303.94 mg.kg-1、191.64 mg.kg-11、20.83 mg.kg-1、76.19 mg.kg-1,根据小鼠死亡率确定纳米硒的LD50。在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采用1/5 LD50固定剂量染毒法进行蓄积毒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纳米硒毒性导致小鼠死亡主要集中在灌注后48 h内,一次灌注损伤在灌注后第5天可得到恢复,纳米硒LD50为303.94mg/kg体重(276.75~391.66 mg/kg体重);纳米硒在成年昆明系小鼠体内的蓄积系数K5。  相似文献   

8.
纳米微乳是粒径介于10~100 nm的特殊乳剂,能够提高易降解物质的生物利用度和对环境的耐受性,具有诸多优点。维生素又是畜禽机体代谢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影响动物健康和生长生产性能。将纳米微乳技术运用到复合维生素生产制作中,弥补了传统工艺生产的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大、吸收率低等缺点。本综述对纳米微乳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制备方法以及纳米微乳维生素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研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9.
纳米科技(Nanotechnology)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它的诞生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分子和原子,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进入一个新时代———纳米科技时代。目前普遍公认的纳米科技的定义是:在纳米尺度(1~100nm)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  相似文献   

10.
纳米技术在畜牧兽医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纳米 (Nanometer)是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 ,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大约是三四个原子的宽度 ,DNA链的直径就是 1个纳米左右。科学界定义 :以 0 .1~ 10 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 ,称为纳米科技。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 ,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纳米生物技术是国际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除医药卫生外 ,在畜牧兽医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明确的产业化前景。1 纳米饲料可利用资源的短缺始终是制约动物饲养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提高营养…  相似文献   

11.
0 引言 纳米(10~9 m)是生活中最常听到却无法具体感知的长度单位,毕竟一根头发均匀等剖成50000根以后的厚度大约为1nm;但在构成世界的原子中,1纳米又是数个原子直径的倍数.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内至少有一个维度处于纳米尺寸(1-100 nm)的粒子.具体按照维数划分,纳米材料可分为零维纳米结构(空间中的三维均...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铈颗粒对大鼠肺组织的毒性效应及对大鼠肺组织 GRP78蛋白表达的影响,将粒径分别为35 nm±3 nm、287 nm±27 nm 的纳米氧化铈颗粒悬液以400 mg/kg 剂量对大鼠灌肺。染毒28 d 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肺组织 GRP78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铈细胞 GRP78蛋白表达均增加(P <0.05),且35 nm±3 nm 组高于287 nm±27 nm 组(P <0.05)。说明不同粒径纳米氧化铈均可引起大鼠肺组织 GRP78蛋白表达增加,且粒径越小,表达越高。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与兽医》2016,(3):106-112
研制复方盐酸萘替芬纳米乳(NTF-CIN-NE),并对其质量和安全性进行考察。筛选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利用伪三元相图法确定纳米乳的最佳配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评价其性质,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考察纳米乳中盐酸萘替芬(NTF)和肉桂醛(CIN)的含量,通过皮肤刺激性试验评价纳米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NTF-CIN-NE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为:w(盐酸萘替芬NTF)=0.72%,w(肉桂醛CIN)=3.62%,w(EL-40)=16.27%,w(1,2-丙二醇)=5.42%,w(蒸馏水)=73.97%。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NTF-CIN-NE乳滴为圆球状,平均粒径为13.35 nm,分别采用双波长差法(λ1=253.2 nm,λ2=323.2 nm)和三波长法(λ1=322.6 nm,λ2=285.6 nm,λ3=254.2 nm)测定NTF-CIN-NE中NTF和CIN的含量,检测方法的专属性好。皮肤刺激性试验表明,该纳米乳对皮肤无刺激性,安全性良好。成功制备出了NTF-CIN-NE,该纳米乳是一种安全稳定的制剂。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多苷纳米乳透皮制剂的抗炎镇痛作用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制备雷公藤多苷纳米乳,并考察其抗炎镇痛效果.方法:制备雷公藤多苷纳米乳,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毛细血管通透性试验、醋酸致扭体试验和热板致痛试验比较雷公藤多苷纳米乳与雷公藤多苷片的抗炎镇痛效果.结果:雷公藤多苷纳米乳外观透明、澄清,平均粒径为71.1±2.9 nm,稳定性良好.与片剂相比,纳米乳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化学物质和温度引起的疼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结论:雷公藤多甘纳米乳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结合纳米技术建立检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O157:H7高灵敏检测技术.[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核心粒径约为10 nm的免疫纳米磁颗粒,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约为20 nm的免疫胶体金.压电免疫传感器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Protein A from Staphylococcus aureus SPA)法将抗体固定于石英晶振上,两种免疫纳米颗粒借助不同的抗体连接于传感器上对检测频率信号进行放大.[结果]SPA在石英晶振上的最佳固定浓度和时间为1.2 mg/mL和40 min,抗体的最佳固定浓度和时间为1.0 mg/mL和60 min.压电免疫传感器通过两种免疫纳米颗粒的放大作用,使其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限从104 cfu/mL提高到101 cfu/mL.[结论]免疫纳米颗粒强化对压电免疫传感器的检测频率信号具有很好的放大效应,可以明显提高其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兽医学报》2017,(3):471-474
根据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E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1对扩增270bp片段的特异性检测引物,将纳米金颗粒添加到PCR反应体系中,同时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高效、灵敏的纳米PCR检测方法。采用该方法灵敏度可达3.26×10~2拷贝/μL,普通PCR方法仅为3.26×10~4拷贝/μL,且与其他病毒没有交叉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该纳米PCR检测方法不仅特异性好,而且其敏感性是普通PCR检测方法的100倍。采用纳米PCR方法和普通PCR方法对临床送检的32份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纳米PCR检出2份阳性样品,普通PCR检测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7.
纳米技术在现代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Nometere)科技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前沿、交叉性兴学科,被公认为21世纪最具有前瞻性的科研领域。其中“纳米”是国际长度单,用nm表示,1nm=10-9m。纳米技术是指在1~100nm的量度范围内研究原子、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技术,物质被用“纳米”技术“细化”之  相似文献   

18.
纳米硒是纳米微量元素在动物营养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纳米红色元素硒是由我国科学家率先研制的以蛋白质为分散剂的硒纳米粒子,粒径小于60nm,是纳米级的单质硒。纳米硒能够提  相似文献   

19.
纳米氧化铜对小白鼠铜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40只20 g左右的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随机分为4组.1组饲喂基础日粮;2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硫酸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3组在基础日粮中以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4组在基础日粮中以纳米氧化铜的形式添加铜10mg/kg.采用全收粪法,研究纳米氧化铜对小白鼠铜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硫酸铜组、氧化铜组、纳米氧化铜组小白鼠铜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4.74%、48.30%、71.88%,纳米氧化铜组铜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硫酸铜组(P<0.05),极显著高于氧化铜组(P<0.01).试验表明,与添加硫酸铜和氧化铜相比,日粮中添加纳米氧化铜能提高小白鼠铜的表观消化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制备恩诺沙星纳米乳并确定其抑菌效果,试验采用低能乳化法中的相转变法制备恩诺沙星纳米乳,对制备的恩诺沙星纳米乳进行了乳液类型的判定、形态观察、粒径分布测定,研究存放时间、存放温度对制备的恩诺沙星纳米乳外观状态及粒径的影响,以及测定恩诺沙星纳米乳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为油相、聚氧乙烯蓖麻油-40 (EL-40)为表面活性剂、乙酸为助表面活性剂,纯化水为水相制备的水包油(O/W)型恩诺沙星纳米乳外观澄清、透明,电镜下观察恩诺沙星纳米乳粒子呈圆球形,分布均匀,不粘连;粒径范围为10~100 nm,粒径大小在纳米乳标准范围内,乳液多分散系数(PDI)为0.192;8 000 r/min离心15 min不分层,乳液性质稳定;10%恩诺沙星纳米乳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3.72,2.71,3.82 cm, 10%恩诺沙星可溶性粉为2.73,1.30,2.84 cm, 10%恩诺沙星溶液为3.55,2.56,3.64 cm; 10%恩诺沙星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抑菌效果较好,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0.062 5μg/mL,对大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