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12种保存在南宁市金花茶公园基因库内的金花茶组植物进行产花量和产叶量研究,目的是筛选出适合花用、叶用的优良金花茶组植物。根据对12种金花茶组植物的产花量和产叶量进行比较的结果,筛选出产花量较高的花用金花茶有:中东金花茶、防城金花茶、龙州金花茶;筛选出产叶量较高的叶用金花茶有:龙州金花茶、东兴金花茶、防城金花茶、毛籽金花茶、毛瓣金花茶。  相似文献   

2.
用聚丙烯酸胺凝胶盘状电泳技术研究了8种金花茶植物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谱带,并根据蛋白质谱带的相似值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初步探讨了各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防城金花茶与金花茶的亲缘关系最密切;弄岗金花茶与毛籽金花茶、平果金花茶与东兴金花茶两两之间也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毛瓣金花茶与其它7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
介绍金花茶植物的发现、分类、种质资源及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对福州引种金花茶成功例子的分析来说明重庆成功引种金花茶的可能性,进而探讨金花茶在园林中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各地都开始相继引种金花茶,并利用金花茶中提取出来的黄色基因,培育出了很多新品种,让金花茶成为了茶族的新秀。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采用嫁接、扦插的形式帮助金花茶更好地繁殖,在金花茶的栽培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于此,主要分析了金花茶的引种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广西防城港市是珍稀植物金花茶的故乡,对该市金花茶组植物资源全面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市域范围内分布金花茶组植物3种1变种.即金花茶(Camellianitidissima)、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显脉金花茶(C.euphlebia)及长柱金花茶(C.nitidissimavar.10ngistyla);(2)金花茶组植物分布点290个,分布总面积2117.5hm^2,总株数118万株.植株高度级以≤1.0m的株数占优势,各密度级(单位面积株数)面积的大小顺序是散生〉稀疏〉中等〉密集;(3)金花茶组植物主要分布于天然林。剖析了该市金花茶组植物资源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高寒山区野生金花茶原产自我国,其栽培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用途。高寒山区野生金花茶主根发达,须根量较少,因此对栽培技术有着严格要求,而且移植成活率较低,给农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对高寒山区野生金花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还不够成熟,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此,通过在广西天峨县向阳镇林细村罗家坳野生金花茶种植示范基地种植实践,总结了高寒山区野生金花茶的栽培技术要点,提高高寒山区野生金花茶成活率,为广大野生金花茶种植户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用小果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 var.micro-carpa Mo et Huang)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染色体进行组型研究,确认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30。用臂比、相对长度来识别同源染色体对。测量结果表明,小果金花茶有10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m—型),4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型),1对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型),在第14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大随体。此组型与国内外发表的红山茶组某些种的组型相似,唯有随体与次缢痕等情况不同。表明金花茶组与红山茶组之间的杂交是可能获得成功的。金花茶的育种方向应以集红山茶组的其他优点及金花茶的花色为目标,把组间杂交与细胞学研究相结合,以加速金花茶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金花茶在南宁市栽培的物候期,连续3年对南宁市金花茶公园引种的12种金花茶组植物进行物候期调查。结果表明:12种金花茶展叶期大部分集中在春季和冬季。花期除了东兴金花茶、龙州金花茶、毛籽金花茶以外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2月。果熟期除了东兴金花茶和龙州金花茶以外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10月。不同物种的展叶期,花期和果期持续时间差异不大。气温也影响着金花茶的物候期。  相似文献   

9.
金花茶是世界珍稀观赏树种和种质资源,素有“植物界大熊猫”的美誉,兼具极高的观赏、营养和药用价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金花茶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种苗供给不足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种苗规模化生产的有效途径,是缓解金花茶种苗供给不足问题的关键。文章从外植体的选择和消毒,培养基和生长调节剂、培养条件、生根培养与移栽等方面对金花茶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综述,并探讨了金花茶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该文旨在为金花茶高效组培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箱田金花茶和三岛金花茶这两个越南金花茶物种的形态特征,本文以引种至南宁市金花茶公园国外金花茶物种园的箱田金花茶和三岛金花茶成熟植株为观测对象,对其枝条、叶、 花、 果等重要部位进行了仔细地观测记录.观察发现这两个金花茶物种在形态特征上有共同之处:老叶革质互生,嫩叶紫棕色或紫红色,花黄色,蒴果红褐色或褐绿色,苞片...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油茶果采摘机器人机器视觉的识别率,该文提出了基于偏好人工免疫网络识别的油茶果多特征融合识别方法。在对油茶果图像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提取待识别目标区域的颜色特征、形态特征、纹理特征进行聚类,并提取典型油茶果多特征作为偏好抗体,使多特征参数在偏好免疫算法中进行有效融合。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多特征融合的识别方法对油茶果果实的识别率在晴天时达到了90.15%,阴天时达到了93.90%。而时间复杂度基本不变,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该研究可为下一步油茶果采摘机器人智能采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武小芬  陈亮  齐慧  张勇  周毅吉  邓明  王克勤 《核农学报》2020,34(9):1975-1982
为了提高油菜壳木质纤维素分离效率,本试验以油茶壳为原料,研究不同辐照剂量(0、200、400、600、800 kGy)处理后其粉碎能耗、粒度分布和化学组分的变化,同时开展辐照协同甲酸分离油茶壳木质纤维素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辐照处理后油茶壳粉碎能耗降低,粉碎后细颗粒样品所占比例增加,经400 kGy剂量辐照处理的油茶壳粉碎能耗比对照节约43.59%,800 kGy剂量辐照处理的油茶壳粉碎后粒径<0.075 mm的颗粒占比达到41.38%。辐照处理后油茶壳木质纤维素发生降解,水溶性组分、水溶性单糖、聚糖含量均增加。辐照协同甲酸分离油茶壳纤维素、木质素和木糖的最佳工艺为:辐照剂量400 kGy,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分离获得的油茶壳纤维素、木质素、木糖的提取率分别为89.94%、47.74%和96.37%,纤维素和木质素纯度分别为45.05%和91.92%。本研究结果对油茶壳木质纤维素全组分的高效分离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Oiltea camellia (Camellia oleifera Abel.), an aluminium (Al) hyperaccumulator, grows well on acid soils in tropical or subtropical areas. In this study, the growth of oiltea camellia in response to Al appli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s. The growth of oiltea camellia seedlings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tended to be stimulated by addition of Al. Results of the fiel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oiltea camellia accumulated 11000 mg kg-1 Al in leaves within 10 months, and the average rate of Al accumulation in new leaves was about 1100 mg kg-1 month?1; however, the monthly rate varied and was highest in spring and autumn. The results of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on Al uptake by oiltea camellia seedlings in CaCl2 solutions with various forms of Al showed that large amounts of Al supplied as Al3+ and Al complexes Al-malate (1:1) and Al-F (1:1) were influxed into oiltea camellia roots, whereas Al supplied as Al-citrate (1:1), Al-F (1:6), Al-oxalate (1:3), and Al-oxalate (1:1) complexes exhibited low affnity to oiltea camellia roots. The kinetics of Al3+ cumulative uptake in excised roots and intact plants showed a biphasic pattern, with an initial rapid phase followed by a slow phase. The Al cumulative uptake was una?ected by low temperature, which indicated that Al uptake in oiltea camellia was a passive process. The effcient influx of Al into the roots and the high transport rate in specific seasons were presumed to account for the plentiful Al accumulation in leaves of oiltea camellia.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植保无人机授粉喷施时对油茶坐果率的影响,该文采用大疆T20型无人机开展授粉试验研究。通过设置植保无人机不同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比较分析各试验组的雾滴分布情况,探究植保无人机飞行参数对油茶授粉雾滴分布的影响,以及雾滴分布对油茶坐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树冠层对于植保无人机喷施的雾滴有较强的阻碍作用;植保无人机授粉喷施的雾滴沉积量随着飞行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随着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增加,雾滴沉积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当飞行速度为3m/s、飞行高度为2.5m时,植保无人机授粉效果最好,油茶树上层平均坐果率达到42.67%,油茶树下层平均坐果率为36.00%;油茶坐果率与雾滴沉积量之间呈正相关,斜率K为25.267,修正后的R2为0.806。该研究结果可为植保无人机开展油茶林授粉喷施作业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提高油茶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油茶果脱壳机的设计与工作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改进油茶果脱壳机性能,提高脱壳率、降低茶籽破损率,该文研究了油茶果的物性参数和常用脱壳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采用挤压、搓擦原理,设计了一种脱壳间隙可调节的油茶果脱壳机。选取脱壳电机转速、分离电机转速和脱壳间隙3个因素,以脱壳率和茶籽破损率为指标进行正交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收获的油茶果含水率平均值为60.08%,粒径分布范围为20~50 mm。脱壳间隙对指标的影响最为显著,优化后的脱壳电机转速为125 r/min,分离电机转速343 r/min,脱壳间隙12 mm,此参数条件下脱壳率为96.91%,茶籽破损率为3.38%,处理量可达2 t/h。该研究满足实际生产要求,可为油茶果脱壳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油茶果机械化采摘漏采率高、损伤率大和耗能过大的问题,针对摇枝式油茶果采摘装置,该文通过对油茶果振动脱落过程的分析,建立油茶果振动脱落模型并求解,得出影响油茶果脱落的主要因素为作用在枝条上的外力的振幅、频率、作用时间以和夹持位置,并通过预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摇枝式油茶果采摘装置的作业参数范围及漏采率最低情况下的作业参数组合。利用高速摄像对油茶果振动脱落过程进行记录,然后回放录像并分析,以油茶果脱落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得出采摘效率较高的振动频率、振幅范围为6~10 Hz和20~40 mm,根据平均落果时间范围确定采摘装置的振动作用时间约为4~12 s。根据油茶果在树上的主要分布范围(距离树冠表层260 mm左右),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油茶果采摘试验,得出漏采率最低的作业参数组合为振动夹持位置在距离树梢末端260 mm以内、振动频率10 Hz、振幅20 mm、振动时间8 s,此时油茶果的漏采率为10.87%,花苞损伤率为31.80%。机械夹持方式和铁质的夹持材料对花苞损伤较大,需进一步优化采摘装置作业参数,优化夹持方式和采用柔软的夹持材料,实现油茶果的机械采摘。  相似文献   

17.
缓释肥在茶花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盆栽试验 ,研究了缓释肥对茶花的效应。结果表明 ,缓释肥可明显促进茶花苗木生长 ,与普通肥相比 ,生物量增加 183 %。同时 ,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 ,叶色浓绿 ,鲜艳 ,观赏性和商品价值提高。肥料氮利用率提高 ,施肥后 9个月 ,土壤中仍有较多的氮残留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体外消化对油茶蒲活性成分的影响,本试验以油茶蒲为原料,分析消化前后油茶蒲提取物、水相、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子对接进一步探索油茶蒲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主要活性物质。结果表明,油茶蒲提取物、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为0.27~1.17 μg·mL-1,经体外模拟消化后,IC50上升至0.34~2.36 μg·mL-1,其中乙酸乙酯相的活性最强。油茶蒲提取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体外消化能影响各相萃取物的总酚含量,其中乙酸乙酯相的总酚含量最高(44.49 μg·mL -1)且在体外消化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蒲提取物中有5个化合物与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呈显著相关,其中包括3-O-甲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MEAG)。AutoDock分子对接结果也表明,MEAG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及最佳的结合能(-7.99 kcal·mol-1)和估计抑制常数(1.40 μmol·L -1), 其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与α-葡萄糖苷酶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以及油茶蒲资源利用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油茶籽脱壳机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挤压和碾磨原理以及风筛复合分离原理设计开发出了油茶籽脱壳机。油茶籽含水率和辊筒线速度是影响脱壳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适宜的脱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含水率5%~20%,辊筒线速度8.90~10.00 m/s,在此工艺条件下,油茶籽脱壳率≥98.5%,仁中含壳≤4%、壳中含仁≤1%。油茶籽脱壳机成功投入了生产实践应用,获得了质量优良的油茶籽油和脱壳油茶籽饼粕,提高了油茶籽加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