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周晓  黄炎  黄金燕  周世强  刘巅 《野生动物》2013,34(2):106-110
大熊猫是濒危的孑遗物种,多数时间独居在深山密林里。由于研究野生大熊猫个体行为极为不易,同时饲养管理实践中发现存在行为多样性降低、行为异常导致繁殖障碍等问题,因此,研究大熊猫个体的行为发育特点对了解和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圈养大熊猫个体在幼仔、亚成体、成体和老年4个阶段的行为发育,涉及的行为类型有取食、声音、刻板行为、运动、玩耍、标记等:总结了饲养管理中影响大熊猫行为发育的因素,主要有来源、断奶方式、圈舍条件、社群交流、营养、管理方式等。采取延长哺乳时间、增加圈舍面积、模拟自然环境等措施有利于大熊猫行为的正常发育;为大熊猫的行为学研究、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武汉动物园于2019年7月引进2只雌性亚成体大熊猫"春俏"和"胖妞"。笔者通过对2只大熊猫的饲养和观察,从圈养环境、饲料使用、卫生消毒、疾病预防、动物丰容、特殊时期的饲养等方面总结了其在武汉地区的饲养需求及饲养管理规律,以期为其它大熊猫饲养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孙翔  邹蓉  曹林  张心宽 《野生动物》2015,(2):224-227
大熊猫"希望"在湖北宜昌儿童公园动物园的引进,在宜昌地区的生活习性、圈养条件、活动规律、食性等做了较为系统的观察,并总结了符合该地区气候特点下的大熊猫饲养管理规律和常见疾病及预防等内容,为其他大熊猫饲养机构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行为训练是针对圈养大熊猫医学检查和繁殖需要进行的,有利于饲养管理和减少应激反应。本文详细记录了大熊猫行为训练的方法、过程及训练目标,把医学检查和繁殖需要分解到具体的目标动作,并规范动作要求(站,坐,趴,躺),从食物和训练技术上严格把关,分析解决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安全有效的训练方法,形成科学规范的大熊猫行为训练程序,为提高繁殖力和医疗检查提供方便条件,达到提高圈养大熊猫生存福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在圈养条件下,饲养管理措施改变引导东北虎的行为表达[1],达到满足饲养管理的需要、促使动物行为定向表达进而提高圈养动物福利.笔者通过小范围圈养东北虎行为表达进行观察建立行为谱,并分析不同的日常管养、丰容设施及行为训练等措施对其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圈养东北虎的行为表达及时间分配受日常管养措施、丰容设施及行为训练等饲养措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探讨1只野生大熊猫和不同年龄段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并鉴定野生大熊猫圈养之后,其粪便中的优势菌群.对来自3个年龄段9只(3只亚成体、3只成年体、3只老年体)圈养大熊猫及1只野生大熊猫圈养前、后的11份粪便细菌的DNA进行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优势菌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只野生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比圈养大熊猫丰富;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成年体>亚成体>老年体;16s rRNA和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的优势菌结果有差异性.结果表明: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易受生长环境、年龄因素的影响;其次, 不同年龄段的圈养大熊猫,其肠道菌群的相似性与年龄因素不相关;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优势菌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圈养山羊是开展肉羊规模化商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一种养羊业技术进步的具体表现。圈养羊不仅可以降低消耗,提高生产力,而且可以减少在放牧中的面污染,改善卫生环境,减少疫病。但山羊一旦圈养,便会发生与放牧时不同的疾病。在《马头山羊饲养与疫病防治技术规范》研制过程中,对圈养山羊疾病综合防制进行了初步探讨与研究。其关键技术措施应当搞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和驱虫,定期防疫注射,防止疫病传播。此外,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运动,加强各类饲草饲料的合理搭配,减少各类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确保山羊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动物圈舍丰容是改善人工圈养条件下动物的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其福利水平的一种动态的工作程序。笔者结合亚成体大熊猫的生活习性,通过对亚成体大熊猫的内、外笼舍进行改造丰容,高度模拟野生自然环境,使其圈养生活环境得以多样化,使亚成体大熊猫表现出更多的自然行为。不仅可以改善饲养管理水平,还能增加动物观赏性,提高公众的动物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圈养大熊猫肠道内菌群结构,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4只圈养老年大熊猫新鲜粪便中细菌和真菌组成,并对比分析不同年龄大熊猫肠道内的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圈养老年大熊猫粪便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63.98%)、厚壁菌门(35.29%)组成,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46.82%)、担子菌门(2.18%)组成;在属水平上,细菌主要由大肠杆菌属(45.26%)、链球菌属(15.80%)、不动菌属(15.34%)、梭菌属(9.79%)和串珠菌属(5.93%)组成,真菌主要由腐质霉属(19.35%)、德巴利酵母属(15.82%)、镰刀菌属(2.91%)、曲霉菌属(1.51%)组成。不同年龄的大熊猫肠道内菌群组成存在差异,与亚成年、成年大熊猫相比,老年大熊猫肠道内细菌和真菌在门、属水平上组成相似,但细菌变形菌门丰度提高、厚壁菌门丰度降低,不动菌属丰度增加;真菌子囊菌门丰度提高、担子菌门丰度下降,德巴利酵母属丰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圈养大熊猫蠕虫病感染情况,采用饱和硫酸镁离心漂浮法对从四川地区采集的210份圈养大熊猫粪便样品进行了蠕虫虫卵的检测,结果只检出了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虫卵,粪样蛔虫卵阳性率为25.71%(54/210)。在不同饲养单位以及不同月份,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大熊猫西氏贝蛔虫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老年大熊猫肠道菌群的构成,本试验对3只圈养老年大熊猫粪便细菌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 Ⅰ、Msp Ⅰ对其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大熊猫肠道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组成;变形菌门中又以大肠埃希氏菌属为主,其次为假单胞菌属、志贺氏菌属、气单胞菌属;而厚壁菌门中以链球菌属为主,其次为魏斯氏菌属、梭菌属;此外还发现一定比例的未培养细菌.本试验第一次建立了较丰富的老年大熊猫肠道菌群的克隆文库,为分析比较各年龄层大熊猫的肠道菌群结构的异同提供了参照,也为合理饲喂老年大熊猫,保障老年大熊猫的健康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医疗管理培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熊猫的医疗管理培训是培训大熊猫完成一些配合医疗行为的动作,以减少大熊猫的紧张感、降低大熊猫的麻醉风险、增加人员与动物的安全以及增进饲养员与大熊猫之间的感情,并依照大熊猫的特殊习性和能力设计的课程。大熊猫医疗管理培训是以大熊猫医学检查为目的,选择响板作为确认信号,以正面奖赏的方式进行确认训练,抓住培训时机,培训大熊猫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采血、徒手肌肉注射、腹部超声波等医学检查,做到及时性和累积性奖赏,确保人和大熊猫的安全,该培训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选取大熊猫"妙音"发情期及假孕期各6 d,应用瞬间扫描取样法和目标取样法对大熊猫"妙音"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大熊猫"妙音"在发情期间的采食行为、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均为3种主要行为,且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明显要少于正常时期;活动行为明显要多于正常时期,假孕期采食行为和活动行为的时间分配要少于正常时期的采食行为和活动行为,而休息行为则要多于正常时期。发情期和假孕期相比,活动行为和休息行为在时间分配上差异性极其显著。发情期活动行为较多,休息行为较少;假孕期活动行为较少,休息行为较多。通过行为的变化来预判大熊猫是否发情与假孕,进而做下一步的诊断以及修改饲养管理方案,确保大熊猫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焦动物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记录观察3只秦岭亚成体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秦岭佛坪野化培训基地早期适应过程中的行为,依据拟定的行为类型在观察数据中随机筛选出有效记录并进行相关统计,结果表明:3只大熊猫白天的活动时间远远大于其在圈养环境下的活动时间,行为的多样性明显增大,食物期待、刻板行为大大减少;它们对集体的依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小,并且有分开的趋势;3只大熊猫在对环境逐渐熟悉适应之后,休息地点从圈舍周围、栖架向山坡及山坡顶部逐渐转移,各自的休息地点也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圈养条件下小熊猫对人工环境的选择和行为习性,为笼舍的设计和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在春夏两季对圈养的10只小熊猫进行了行为观察。结果表明,与野生小熊猫白天主要以活动行为为主不同,圈养小熊猫白天以睡和卧等安静行为为主(68.32%),对行为发生的地点具有明显的选择性(P〈0.001),而且几乎不受气温和天气的影响(P〉0.05)。自然生长的树为圈养小熊猫的首选地点(53.6%)。小熊猫在地面主要以活动行为为主(83.06%),对笼箱的结构和材料没有明显的选择性(P〉0.05)。因此,圈养小熊猫笼舍内最好能种植树木,而笼箱的结构和材料则依景观的需要进行设置。  相似文献   

16.
四川北部的岷山山系是中国野生大熊猫最主要的活动区域。调查表明,四川岷山山系12个县市有森林面积21659.6km^2,其中集体林面积10500km^2;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851824.0hm^2,建有22个保护区,共有528888hm^2的大熊猫栖息地和400只野生大熊猫在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集体林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190064.6hm^2,占大熊猫栖息地的22.3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了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的难度。本文提出了要尽快制定《大熊猫保护法》;协调好跨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置换、赎买、移民搬迁等方式,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要落实相关政策,实施生态补偿;要发动社会力量采取建立保护小区、协议保护等参与大熊猫的保护;林下开发利用要避开大熊猫发情和孕育期,达到既有效保护大熊猫,又使林农生产生活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e giant panda faces severe threats from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isolation. Currently, giant panda populations have been fragmented into 30 habitat patches. The disappearance of isolated small populations and studies on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various populations have shown that small isolated panda populations are at a high risk of dying out completely. Habitat fragmentation has seriously impaired the ability of the giant panda to resist climate changes and other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large‐scale, synchronous bamboo blooming. The Min Mountains have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pandas in China, numbering 581 individuals and accounting for 52% of the total (1114) in China. Geographic isolation means that giant pandas in the Min Mountains are divided into two populations (population A in the north and population B in the south). Population B, which had only 42 individuals in 1989, is severely threatened by high‐density human populations and the loss of genetic diversity. However, we have identified an important corridor connecting the two population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importanc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reestablishing this corridor. Due to the special geographic locations of these two populations (two rivers block the migration of giant pandas between south and north), the corridor is the only passage for giant pandas in the region. Recent studies have also shown an increase of giant panda activity in the area of the corridor. However, vegetation in the corridor has been severely degraded. Bamboo forest must be restored in this area to provide food for the pandas during migration.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must be reduced in order to maintain panda habitat. We believe that a restored corridor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survival of giant pandas in the Min Mountains, especially for population B. Successful re‐establishment of a corridor will be a valuable model for corridor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8.
通过血液生化检测、病理组织学、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4只大熊猫的资料,认为消化吸收障碍是引起大熊猫营养不良综合征的原因;1.5岁之前是大熊猫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频繁排黏液、生长发育与食物转换不协调、致病菌的作用、过敏物质的刺激等均可引起消化道疾病,严重的消化道疾病引起消化吸收障碍,导致营养吸收和消耗负平衡;为适应营养不足,机体减少甲状腺素分泌,表现出低甲状腺素(低T3)综合征;营养不良严重时可导致动物衰竭死亡;通过早期预防,改善发育过程中的精饲料和粗饲料的饲喂方式,可以减少疾病发生。及时治疗,防止出现慢性过程,必要时使用甲状腺素、强的松调整等综合措施,患病动物有望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