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创新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因此,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探讨教育创新理念,尤其是探讨我国高等教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中的重中之重。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要人类世代相传。那么,在我们的下一代人心目中是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呢?我们在这里选发了三篇小学生的文章,让读者从中去感受稚嫩心灵对自然界的认识,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基,也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中的重中之重。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要人类世代相传。那么,在我们的下一代人心目中是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呢?我们在这里选发了三篇小学生的文章,让读者从中去感受稚嫩心灵对自然界的认识,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基,也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一──智慧之光王正平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迈向21世纪的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面对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温室效应等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许多中外明智的思想家、科学家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中有一个不约而同的思想摆动──重...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中一直把自然界视为征服的对象,最典型的是所谓“人定胜天”。如果我们仍以对立的方式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必将危及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关系。因此,人类必须从自身与自然生态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立场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确立人与自然协调的伦理尺度,使人类的活动限制在生态许可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全球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和不懈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大重要特征,从理论体系上讲归为两大类,即人与人社会关系内部系统的和谐和人与自然之间外部系统的和谐。内部系统的和谐是通过物质明、政治明、精神明三大建设来实现的;而本质要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人与自然外部系统的和谐需要通过“加强以生态建设为主,推动林业跨越式发展”这一根本性途径来解决。特别是对生态十分脆弱的山西来说,水土流失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65%,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出发论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人类必须确定正确的大自然观,全方位探讨自然的价值.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任意索取、宰割,造成了对大自然的破坏,沙尘暴、水灾、地震、干旱、泥石流等接踵而来。人类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开始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保护湿地,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类尊重自然,自然就会哺养人类。因此,中国古人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而生态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主要渠道。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符合中国国情、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投有良好的生态,就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和谐美好的社会.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森林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更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做好林业工作的意  相似文献   

14.
<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  相似文献   

15.
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只有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生活。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保障,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但是在贵州省息烽县,目前存在着一些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致读者     
一转眼,缀满喜事的2001年就已经向我们告别了。但人们仍然沉浸于成功的种种喜悦中。成功自当品味,但路途仍然遥远。承载了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在迈向中兴的时刻,正面临着前行的辉煌与艰辛。经济仍需大力发展。作为21世纪全球制造中心,中国的资源正处在全面开发的状况。其附带的效应是自然资源的过速消耗。人类发展经济的脚步是不能停止的,但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则需要人类发挥其聪明的才智。惟有解决自然资源的增量问题,才能有效克服人与自然的失衡的矛盾。有专家形象地称之为“加大放水量,增加注水量”,这是蓄水池…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在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中一直把自然界视为征服的对象,最典型的是所谓 “人定胜天”。如果我们仍以对立的方式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必将危及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关系。因此,人类必须从自身与自然生态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立场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确立人与自然协调的伦理尺度,使人类的活动限制在生态许可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部人类进化史,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和谐、相互制约的历史。就人类活动能力和范围而言,已从地表到地壳深部的钻探开发;从浅海到深海的探险;从天空到宇宙的探索;从地球到月球的旅行,等等。就自然界而言,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强,全球气温的逐渐变暖,深层地下的挖掘和水资源的抽取,使地壳的巨烈运动更加频繁,等等。人类伴随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也因人类的盲目行为而使这种和谐遭到破坏,其后果将只能是发展的停滞和倒退,求得重新的和谐。例如,更新世时期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与人类的滥行捕杀有关;撒哈拉沙漠在冰期后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内容。自然教育是围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目标,依托大自然这一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0.
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便不断对大自然进行利用和改造。从原始社会到18世纪,人类基本尊重和顺应自然;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起,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企图以科学控制和征服自然,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二战后各工业国家开始反省,在有节制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环境;20世纪60年代后,“回归大自然”成为欧美国家的流行口号。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化,生态思想相应经历了生态自发、生态失落、生态觉醒、生态自觉四个阶段。我国历史上儒、释、道并行,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均恪守“平行取向”——即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