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具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和解毒的功效。黄芩是河北省承德市道地大宗中药材,是承德市中药材主栽品种,目前人工栽培面积超过26万亩。针对承德市"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实际情况,为更好地利用荒地、山坡地、退耕还林地种植黄芩,规范黄芩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者通过到基层蹲点和实践操作,总结出黄芩栽培技术。应用该技术进行种植管理,一般亩产黄芩鲜品550~700kg(折晾  相似文献   

2.
陇西县地膜黄芩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中药材种植品种近40种,素有中国药都之美称。黄芩是陇西县道地大宗中药材种植品种之一,年种植面积5.1万亩,干货产量450万t左右。黄芩适应性强,多栽植于干旱或半干旱的山区土壤中。地膜覆盖栽培可以提高黄芩在山区旱地育苗的成活率,保证健壮种苗的培育水平和产量,增加药农经济收入。现将陇西县地膜黄芩育苗技术介绍如下。1选地整地施基肥育苗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  相似文献   

3.
陈孝峰 《农技服务》2006,(12):15-16
中药材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有抗菌消炎、降压利尿、解毒利胆等作用,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产于河北、辽宁、陕西、山东、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黄芩喜温暖,耐严寒,地下部可忍受-30℃的低温;耐旱怕涝,在排水不良或多雨地区种植,生长不良,容易引起烂根。现将其栽  相似文献   

4.
黄芩是延庆区中药材主要种植品种,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4万余亩,带动1.8万余户农民增收致富。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及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延庆区黄芩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正>黄芩属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空心草、黄金茶、山茶根,以根入药,是常用中药材之一,具有抗菌消炎、降压利尿、解毒利胆之功效,可治疗肺热咳嗽、目赤肿痛、湿热黄疸、肝炎等。近年来,临洮县黄芩种植面积达到23 hm2,产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年生黄芩种子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黄芩产量的影响,测定株高、单根鲜重、单茎鲜重、根长、根粗、一级侧根、地下产量等指标,为黄芩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当黄芩种植密度为110 000株/亩时,在单根鲜重、单茎鲜重、根长三个性状上均居首位,地下部分的产量和单根干重也仅次于140 000株/亩,为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7.
繁峙县立足县情,围绕农民增收总目标,重点在“花、白、绿”三色上做文章,大力发展肉牛、奶牛养殖,粉丝、淀粉加工以及以中药材、小杂粮为主的绿色产品加工,让农民鼓起钱袋子。截至目前,该县奶牛养殖达到1167头,肉牛达5万多头,粉丝(淀粉)产值达5000多万元;小杂粮种植达13万亩,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达5.7万亩。2006年,该县农民年人均收入达1989元,今年预计可达2148元。  相似文献   

8.
黄芩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等功效。2018年,在铜川市耀州区文昌村引种300亩黄芩,通过认真研究黄芩不同生长过程中的气象条件利弊影响及性状,总结黄芩引种及生长期气象服务和实际种植情况,整理相关种植管理技术,探讨气象服务思路,为气象服务工作和实际种植提供参考,对本地黄芩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芩是一种常用中药材,耐寒耐旱,适应性广。近年来,襄汾县充分发挥多山地多丘陵的生态地理环境优势,努力打造中药材基地,黄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总产值1,8亿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地处燕山山脉东部,境内所产野生黄芩以“热合黄芩”盛名享誉中药材市场几十年。针对近年来市场需求增加和野生资源减少,野生黄芩供不应求的形势,本县自2001年开始发展黄芩在山坡地的仿野生栽培,取到了较好的效果。据2006年的收获结果,每亩三年生的仿野生栽培黄芩可产干品150kg,产值超过1500元,比种植玉米增收50%以上,同时也有效减少了中耕松土等田间作业造成的山坡地的水土流失。到2006年本县的山坡地仿野生栽培黄芩种植面积已由2001年的不足1000亩发展到超过2.0万亩。现将黄芩山地仿野生栽培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以根入药,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消炎抗癌等作用。近十几年来,由于连年采挖,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蕴藏量锐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开始人工栽培。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种植年限的增加、黄芩生态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黄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是医疗上应用较广泛的中药材。黄芩商品主要靠野生资源,由于盲目采挖,野生资源涉临绝疏,所以开发种植黄芩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中药材种植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药农的青睐,如号称"天下第一药市"的药都河北安国市,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在十几万亩。分析近二十多年的中药材种植市场看,中药材种植方式已有转变,在市场的需求下,中药材总体种植前景依然看好。1种植模式有转变以前中药材多是一家一户分散式种植,现在则有了大面积承包土地,进行了规模化种植。原来少人问津的河滩沙地,现在有药农抢着承包几十亩甚至几百亩,土地租金也从每亩的几百元上涨到千  相似文献   

14.
黄芩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以根入药,是我国常用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消炎抗癌等作用。近十几年来,由于连年采挖,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蕴藏量锐减,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开始人工栽培。随着种植规模的逐渐扩大、种植年限的增加、黄芩生态环境的改变,黄芩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黄芩的品质,成为黄芩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现将黄芩主要病虫害种类及综合防治措施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探究种苗分级栽培和有机肥使用对黄芩产量及品级的影响,为黄芩高产绿色栽培提供参考。试验结果显示:与不分级相比,选择种植一级苗、二级苗的黄芩产量和一等品产出率显著提高,其中种植一级苗的黄芩根长和根直径综合表现最佳。亩施有机肥为200 kg时黄芩产量最高,为357.96 kg/亩,且根长和根直径长度增长最显著;亩施有机肥240 kg时,黄芩一等品产出率最高,为82.63%。综合比较种苗分级栽培和施用有机肥后黄芩的产量和品级,建议本地黄芩移栽时尽量选择一级苗或二级苗,并亩施有机肥200~240 kg。  相似文献   

16.
正康保县制定了《康保县关于支持退耕种草培育特色产业的政策措施》,集中流转土地48万亩实施退耕种草项目。同时,积极引进多家企业投资种植中药材17万亩,涉及7个乡镇95个村。其中种植当年生水飞蓟6.5万亩,多年生柴胡、防风、知母、赤芍、黄芪等10.5万亩,各种中药材长势良好,中药材种植成为康保县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科学规划、稳步扩模。2021年,康保县聘请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高标准编制《康保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在2020年7家种植主体的基础上,今年又引进了5家市场主体,全县种植主体增加到12家,全县在12个乡镇中药材种植面积稳步发展到30万亩。  相似文献   

17.
<正> 一、黄芩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药。有效成分为黄芩甙、黄芩素、汗黄芩甙、汉黄芩素。 黄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需求数量很大,是全国中药材特大品种之一,是清热泻火、消炎镇痛的主要药材品种。目前黄芩的应用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需求量也随之急剧增加。 我国黄芩的商品主要来源于野生资源,家种黄芩虽然成功,但因种子采收量小、栽培技术要求高,家种黄芩种植面积一直不大。野生黄芩经过长期的掠夺性  相似文献   

18.
正桔梗为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以根入药,有润肺祛痰、消毒排脓的功效。近年来,陕西省商洛市大力发展药畜菌茶"4+X"特色产业,紧密围绕建基地、抓加工、促营销、创品牌的思路,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2019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08.5万亩,总产量75.9万t,总产值37.6亿元,其中:桔梗常年种植面积约27万亩,平均亩产350 kg、亩产值4 200元。随着规模化种植年限的延长,桔梗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为此,作者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总结出商洛市桔梗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山茶根,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之功效,主治发烧、咳嗽、胎动不安等疾病,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黄芩喜温暖、耐  相似文献   

20.
黄芩是我国常用大宗药材,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从种子的选择、选地与整地、种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加工以及贮藏等方面阐述黄芩种植各个环节中的技术要领,旨在为黄芩种植户种植高品质黄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