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根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我国14所农业高校在1987-1992年间发表的茶学文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农业大学、湖南农学院、安徽农学院三所院校发表的论文数最多,依次为137篇、124篇和89篇。浙江农业大学在茶学研究中的整体力量较强,6年中有60名作者发表了论文;西南农业大学的作者,其个体能力较强,人均论文数名列第一。在论文作者中杨贤强(浙江农业大学)、刘仲华(湖南农学院)、刘祖生(浙江农业大学)发表的论文数最多,依次为13、13、11篇。在研究内容上,我国茶学在这6年间以制茶物理学及化学,茶叶生理、生化及茶树生态为主。我国刊载茶学论文最多的刊物依次为:《茶叶科学》,《福建茶叶》,《茶叶通报》,《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湖南农学院学报》,《茶叶》,《茶叶通讯》,《贵州茶叶》,《茶叶科技》等九种。  相似文献   

2.
正《茶叶学报》是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主管、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茶学类学术期刊。季刊,1960年创刊。主要刊发茶叶科学领域学术和技术研究成果,为茶叶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信息交流平台,服务茶叶科学研究工作与学科发展。适合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叶爱好者阅读参考。《茶叶学报》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0220,国内统一刊号,CN 35-1330/S。本刊已列入:  相似文献   

3.
胡建辉  张新富  王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535-15536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是茶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茶叶标本室建设可有效保证本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结合青岛农业大学“茶学专业茶叶审评标本室建设”项目的实施,介绍了该校茶叶标本室建设概况,并讨论了其在《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唯一的学报类茶学期刊《茶叶科学》1984—1994年共11卷22期发表的233篇论文的主题内容、各单位的发文量、作者队伍状况、合著情况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从一次文献计量学角度,对我国茶学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为茶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国茶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和评价我国茶学类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状况,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CJCR)的数据,统计分析了2007~2012年10种茶学类期刊的来源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即年指标等6项评价指标。结果显示:2007~2012年10种期刊的载文量增加37%,总被引频次增加67%,基金论文比增长51%,平均引文数增加26%,影响因子时高时低、变化不大,即年指标呈现倒U型变化。《茶叶科学》的5项评价指标均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学术影响力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茶叶科学技术》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地位提升最快;《茶业通报》、《广东茶业》、《蚕桑茶叶通讯》3种期刊学术影响力较弱。  相似文献   

6.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前颖  华再欣  夏涛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51-351,353
《茶叶审评与检验》是茶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提高传统的教学效果,分析了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提出《茶叶审评与检验》教学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和评价我国茶学类期刊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状况,依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CJCR)的数据,统计分析了20072012年10种茶学类期刊的来源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即年指标等6项评价指标。结果显示:20072012年10种茶学类期刊的来源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即年指标等6项评价指标。结果显示:20072012年10种期刊的载文量增加37%,总被引频次增加67%,基金论文比增长51%,平均引文数增加26%,影响因子时高时低、变化不大,即年指标呈现倒U型变化。《茶叶科学》的5项评价指标均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学术影响力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茶叶科学技术》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地位提升最快;《茶业通报》、《广东茶业》、《蚕桑茶叶通讯》3种期刊学术影响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1988年2月,国家教委下达了“七·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软科学课题,《教学实验室设计标准与配置方案》二级子课题,我们选定了本院茶学专业教学实验室作为研究对象。经两年的工作,已制定出《茶学专业教学实验室设计与装备标准》方案,于1990年5月由省教委主持通过专家鉴定。 我院茶学专业创办于1956年,师资力量较强,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在教学改革方面,1982年由学院决定成立茶学实验课教研室,设置新的系一级管理的茶学专业教学实验室。教研室根据茶叶生产特点,制定了《茶学专业知识及能力模式图》,  相似文献   

9.
读罢凯亚先生在本刊18期《略论我国现代茶学在理论探索上的贫困现象》文,又接湖州内刊《陆羽茶文化研究》10期上罗家庆先生《茶事思辨》、《茶苑求真》二文。觉得他们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新世纪茶文化传播和导向问题,提出了茶学理论探索中的一种要求。 凯亚先生指出近20年来,不少人对茶学的发掘、阐释、批判、继承上尚有许多不足;二是在我国茶叶生产和贸易上遇到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在专业理论上出现异常的贫困与薄弱。他例举了15个方面的课题至今无人进行专门探索。相反,对许多古代茶事阐释上是各人各说。由此想到他在本刊17…  相似文献   

10.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3):F0002-F0002
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建于1951年2月,是我省专门从事茶学科研、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及生产技术指导的唯一省级研究所。主要从事茶树育种、栽培、植保、茶叶加工、生理生化、新产品开发及茶叶经济等方面研究,以茶叶应用和开发研究为主,同时有重点地开展茶学基础理论研究。我  相似文献   

11.
《西南农业学报》2006,19(4):F0002-F0002
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建于1951年2月,是我省专门从事茶学科研、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及生产技术指导的唯一省级研究所。主要从事茶树育种、栽培、植保、茶叶加工、生理生化、新产品开发及茶叶经济等方面研究,以茶叶应用和开发研究为主,同时有重点地开展茶学基础理论研究。我  相似文献   

12.
《种茶法》是清代著名农学家江志伊撰写的全面反映和总结清代茶叶种植技术的书,在中国茶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清代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通过对《种茶法》中种茶技术等内容以及清代茶业种植技术的介绍,以期引起茶文化研究者对清代茶叶种植技术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日本鹿儿岛县立农业大学茶叶考察团一行13人,在系主任濑负东三夫教授率领下,1998年11月9日上午,与我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进行了友好交流,并参观了中国茶叶博物馆。鹿儿岛县立农业大学茶学系成立于1981年,是目前日本为数不多的茶学系之一。主要是培养茶叶生产种植专业户的后代。濑广东三夫教授说:“通过这次访问,以寻求指导学生面向21世纪的茶叶栽培和管理经验。虽然茶学系有了一些教学经验,但也有不足之处,因此带学生来海外考察。”濑户东三夫教授和他的学生对中国茶叶的流通方式、茶叶的价格、乌龙茶在中国的销量…  相似文献   

14.
朱先明,1923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51年7月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系,并留校任教.1956年2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7月~1958年9月在农学系作物栽培教研组任助教、讲师.茶叶专业成立后,到园艺系茶叶教研组工作,任副教授、教授.历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茶叶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经济建设促进会农林组组长,以及湖南省科委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朱先明教授四十年如一日辛勤执教,先后为茶学本科生及研究生讲授《制茶学》、《茶用香  相似文献   

15.
陈椽教授工作简略陈椽教授,安徽农业大学一级教授,著名的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世界农业科技名人,是创建“制茶学“、“茶树栽培学”、“茶叶检验学”、“茶史学”和“茶业经济学”五大学科的奠基人,亦是我国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的创始人,长期致力于茶学教...  相似文献   

16.
刘祖生 《农业考古》2003,(2):185-185
各位领导、各位茶友 ,您们好 !今天 ,海内外茶人代表在陆羽的第二故乡湖州欢聚一堂 ,隆重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其意义十分重大 ,对继续弘扬陆羽精神 ,促进茶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 ,请允许我代表浙江省茶叶学会代表团全体成员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预祝这次纪念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茶圣陆羽是世界茶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茶经》的出版 ,标志着古代茶学的创立。《茶经》涉及茶的起源、形态、生态、栽培、加工、品质以及茶史、茶区、茶事等 ,内容极其丰富 ,是涵盖茶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古代茶学百科全书。自…  相似文献   

17.
陈椽是中国著名茶学家、世界农业科技名人,对安徽茶叶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数十年中,改革茶叶科技,推进安徽名优茶发展,为安徽恢复多种历史名茶、创制一批现代名茶;在教坛与茶区生产第一线,为安徽茶叶科技的持续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几度撰著《安徽茶经》,总结茶叶科技实践,形成茶叶科技理论,赋予《安徽茶经》重要的学术史价值。陈椽为茶叶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光辉典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陶德臣 《农业考古》2000,(4):298-302
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中国当代茶学泰斗陈椽先生所著《中国茶叶外销史》一书(以下简称《外销史》),早于1993年由台湾碧山岩出版社出版。承蒙江西上饶茶厂吕维新先生鼎力帮助,1997年夏天我从他那里借到了这本书,立即予以全书复印、装订珍藏起来。这部著作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有系统的记录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史实的著作。该书运用丰富的资料、数字、统计表格和图片,翔实充分阐述中国茶叶外销的轨迹,并揭露隐藏在茶业贸易背后鲜为人知的种种其他目的,加以批判、针砭得失,提供足以为茶业今后发展的殷鉴,同时,也为研究茶业历史的学者…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消费的转变,高效生态茶业成为了现代茶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介绍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茶学领域的应用,以推动茶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42年,中国茶叶研究所由浙江衢州的万川,迁址至福建崇安的赤石企山茶场。在当时战事紧张、条件艰苦、经费短缺等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吴觉农带领蒋芸生、叶元鼎、王泽农、庄晚芳等一批茶学家,同心同德,任劳任怨地在崇安赤石开展了茶树良种繁育、茶叶机械加工和制茶化学等研究工作;同时还编辑出版了《武夷通讯》、《茶业研究》等茶叶学术期刊,本文对《茶业研究》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