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缪篆作为一种书体,历来存在争议。对缪篆是汉印文字的专用字体提出质疑,指出盛行于西汉中期的“长贵富”、“天下大明”等铜镜铭文就是标准的缪篆书体。镜铭缪篆在西汉经历了发展、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它与同时期的汉印文字相互影响,对于考察汉代缪篆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汉代,特别是东汉立碑刻文的风气很盛,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汉碑.这些汉碑内容丰富,蕴藏了大量的重要史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就有不少与农业有关的珍贵史料,促进了我们对汉代农业的进一步了解.本文拟利用汉碑中的一些记载,对汉代的重视"时雨"、祈求风调雨顺、兴修水利等思想和作法,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3.
对《三面铜镜铭文释读补正》一文补释有三:(1)镜铭“良居君王”的“良”当释为“所”;(2)镜铭“史□贵富”的“史”应通假为“使”,后一缺字当补为“人”;(3)镜铭“谨金之清,可见信□[诚]的“谨”当释为“玄”,“见”当释为“取”。  相似文献   

4.
汉代文字瓦当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属于一定历史范畴的艺术,文字瓦当中出现农业吉语正是当时社会中重农思想及实践的反映,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汉代社会状况及农业生产习俗,这对于今天的汉代农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是汉代一种内容丰富的艺术形式,其中我们发现了大量的表现当时汉代社会主流思想——儒家伦理思想的刻画内容。这些汉画像石为我们研究汉代儒家伦理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核桃是重要的经济林果及长寿树种之一,在我国资源分布较广且栽培历史悠久,因食用、药用、材用等使用价值高而受到林农青睐。核桃在国外称为“大力士食品”、“营养丰富的坚果”、“益智果”,在国内享有“万岁子”、“长寿果”等美称。其卓著的健脑效果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  相似文献   

7.
汉代出土的铁镰数量较多,种类丰富,遍及全国各地。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方法对汉代出土铁镰的形制进行阐释,提出随着冶铁工艺的进步和简化“锻銎技法”的出现,汉代铁镰发展逐渐定型。此外还分析了汉代铁镰的发展阶段性特征、装柄方式、功能的分化及对汉代农业生产的影响,认为铁镰在汉代应不是作为单一的收割工具,其功能可能产生了分化,不同类型的铁镰可能有不同的最佳使用场景,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8.
《医药星期三》家庭健康系列丛书由《医药星期三》周刊总编朱东担任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医药星期三》创刊以来深受读者欢迎的“家庭妙方”、“名医经验”、“民间绝技”、“名医名方”、“民族医技”、“养生之道”“益寿真经”、“食疗妙方”、“家庭药膳”等名优专栏的文章,内容有全国各省市众多名老中医、中青年中医专家及民间医生的验方、秘方、单方,治疗各种常见及疑难杂症的临床经验,百岁长寿老人的卡传秘诀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长寿时代的来临,为了更好地将长寿资源与乡村振兴策略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长寿村发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深入探讨了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长寿村的振兴策略。结果显示,随着社会对健康长寿价值观的重视,长寿文化成为长寿村独特的吸引力源泉,通过改造传统民宅、推广长寿村居旅游、开发乡村特色产品及构建长寿品牌等,长寿村实现了从贫困村落到经济繁荣村庄的华丽转变。此外,借助“互联网+经济模式”的创新,也为长寿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相似文献   

10.
王玲 《农业考古》2008,(6):230-233
汉代音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其在音乐理论形成、乐器种类、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都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汉画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汉代音乐文化发展、转型做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11.
篆隶是汉字由篆书向隶书演变的过渡字体。镜铭篆隶既表现了秦汉篆隶书体半篆半隶的特点,又运用省略、连笔等方法产生了大量的一字多形的篆隶体。镜铭篆隶一方面表现了隶变的进程,另一方面又滞后于简帛文字和同时期的其它青铜器文字,究其原因是受到了铜镜的工艺性特点与镜铭文字追求装饰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界定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天山以南汉民族物质文化遗产逐类进行了论述,通过例证较详细地分析了南疆(即环塔里木地区)汉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抢救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铭文是特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出现了与铭文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物勒工名。到秦代,国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贯彻,初步形成了秦代的物勒工名制度。这对促进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锦屏县平鳌苗寨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的古老苗寨,寨中流传的民间文学也糅合汉、苗、侗多民族文化元素,却不失自身特色。本文就平鳌苗寨的本土神话与传说故事各选一例,与汉、侗族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5.
会泽地处云南省东北部,在历史上以会泽为中心的东川府铜矿资源丰富,开采、冶铸、京运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堂琅铜洗就已经流布中原。明清时期,东川铜业获得空前发展,远近大量商民聚集会泽,多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共同形成独具特色的铜商文化。它对会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促进了地方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儒家文化加速成为会泽文化的主流,也在会泽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6.
兵团要想更好地发挥屯垦戍边的“三大作用”,就必须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和内部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在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双向教育不对等的情况下,汉民族必须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哲学反思,通过在共同发展经济文化、学校教育、社区文化建设中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来为兵团的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藏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笔者力图在众多私人藏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整体的角度来梳理和分析私人藏书事业的发展脉络,将其划分为启蒙、转型、战乱、停滞和复苏五个阶段来论述,并分析其具有人数多藏量丰富、保守性和地域性强、传递不长、利用范围小、具有个人特点、分布广泛、聚散相依等局限性。但在保存文献、刊刻流布、学术研究、叙录、题跋、校刊补正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推动了早期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对近代图书馆办馆思想的形成、新分类法的制定、以及管理制度的树立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疆维吾尔族教育的发展,既凝聚着本民族的智慧与哲理,又是在汉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演变过程。简言之,南疆维吾尔族教育,以汉文儒学教育、佛教寺院教育、伊斯兰经文教育为源流,在文化融合的广阔背景下持续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李斌 《农业考古》2021,(1):25-33
我国古代先民很早便开始采捕珍珠。先秦以迄西汉中期,出土珍珠的墓葬或规模宏大,或随葬品丰富,反映出这一时期珍珠作为昂贵奢侈品流通的属性。而西汉中晚期以来,尤其是东汉时期,珍珠较多地在中小型墓中出现,表明珍珠的消费群体逐渐扩大。随着岭南珍珠开采和贸易的兴起,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先秦至汉晋时期,珍珠被广泛应用于装饰、丧葬、美容等领域,并被人们赋予一定的文化含义,从而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