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弯尾姬蜂与菜蛾啮小蜂的种间竞争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室内25℃下,同时让弯尾姬蜂和菜蛾啮小蜂寄生或只让其中一种蜂寄生3龄小菜蛾幼虫,研究了两种寄生蜂间的竞争关系。两种蜂均可产卵寄生已被另一种蜂寄生过的寄主幼虫。当寄主先供弯尾姬蜂寄生,然后于0~4d内再供菜蛾啮小蜂寄生,所育出的蜂几乎全部为弯尾姬蜂。当寄主先供菜蛾啮小蜂寄生,然后再供弯尾姬蜂寄生时,若后者产卵发生在前者产卵后1d内,育出的仍基本上是弯尾姬蜂;随后随时间间隔的延长所育出菜蛾啮小蜂的比例增加,3d以后全部为啮小蜂。结果表明,两种寄生蜂间可以发生直接食物资源竞争,竞争结果依两种蜂的产卵先后顺序及时间间隔长短而异。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寄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单性内寄生蜂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的种内识别与内部竞争,研究测定不同寄主密度对烟蚜茧蜂雌蜂卵的分布影响,以及不同产卵时间间隔对自身和同种寄主识别、种内内部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烟蚜茧蜂在寄主密度为30头以下时,过寄生率高于31.16%;而寄主密度为50头以上时,过寄生率低于6.64%。在24 h以上的产卵时间间隔下,烟蚜茧蜂的自身过寄生率高于37.04%,而同种过寄生率在22.45%~25.93%之间;而且龄期较高的幼虫在种内内部竞争中获胜的概率高于72.00%。表明烟蚜茧蜂在低寄主密度下倾向于过寄生,在高寄主密度下有避免过寄生的趋势;烟蚜茧蜂倾向于自身过寄生,而对同种过寄生表现出一种产卵限制;在烟蚜茧蜂的种内内部竞争中,龄期较高的幼虫一般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是一种世界范围分布、寄主谱很广的内寄生蜂,产卵于低龄寄主幼虫体内,可使寄主幼虫在暴食期前大量死亡,能有效抑制寄主的种群密度。该寄生蜂对多种作物上的鳞翅目害虫种群控制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文对该蜂人工繁育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希望对其繁育与利用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绒茧蜂是多种农林害虫幼虫期的重要天敌,世界记录1300多种。我国大陆记述60种,台湾省27种。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分5个部分,综述了绒茧蜂对寄主的选择、寄主生理反应、环境与绒茧蜂的关系、种间竞争关系、杀虫剂对绒茧蜂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寄生蜂畸形细胞特性及其功能研究的最新进展。一些进化高等的膜翅目内寄生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包裹在胚胎周围的浆膜会随着蜂卵的孵化,以游离的细胞团或单个细胞的形式释放到寄主昆虫的血淋巴中。这些源自浆膜被称作畸形细胞(Teratocyte)的特殊类群,在伴随蜂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身也经历一系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它们主要通过分泌蛋白质或酶类,改变寄主的物质代谢途径等方式为发育中的蜂幼虫提供营养和能量。对寄生蜂重要的调控因子-畸形细胞的特性及与蜂幼虫相互关系的揭示,可以阐明寄生蜂-寄主昆虫协同进化的内在机理,也可为开发害虫生物防治新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25±1)℃,以小菜蛾3龄幼虫为初始寄主,对过寄生后,小菜蛾幼虫内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的种内竞争进行了研究。当2头雌蜂同时寄生(10 min内)同一头寄主,2 d后几乎同时孵化的茧蜂幼虫总有一头1龄幼虫利用发达的角质化上颚攻击同类竞争者。当两次寄生间隔时间为24、48和72 h时,先寄生的茧蜂幼虫分别以86.7%,95.0%和96.9%的比例在发育中占据优势,1龄幼虫使用上颚将后孵化的初孵幼虫杀死,或直接攻击蜂卵致使包囊、黑化的发生,此时物理攻击发挥主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先寄生者释放畸形细胞、水解酶等生理抑制方式完全阻碍后产入的蜂卵的发育。当两次寄生间隔时间长达96或120 h,因寄主已不适合茧蜂的再次产卵寄生,致使过寄生率由100%分别下降为69.4%和60.7%;已发生过寄生的个体中,80.0%以上以先寄生者吐丝、结茧化蛹,后寄生者则伴随被过寄生寄主的死亡而不能完成发育。以上结果表明,当种内竞争发生时,菜蛾盘绒茧蜂可通过物理攻击和生理抑制两种途径排除同类竞争者,竞争结果主要取决于雌蜂2次寄生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25±1)℃,以小菜蛾3龄幼虫为初始寄主,对过寄生后,小菜蛾幼虫内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的种内竞争进行了研究。当2头雌蜂同时寄生(10 min内)同一头寄主,2 d后几乎同时孵化的茧蜂幼虫总有一头1龄幼虫利用发达的角质化上颚攻击同类竞争者。当两次寄生间隔时间为24、48和72 h时,先寄生的茧蜂幼虫分别以86.7%,95.0%和96.9%的比例在发育中占据优势,1龄幼虫使用上颚将后孵化的初孵幼虫杀死,或直接攻击蜂卵致使包囊、黑化的发生,此时物理攻击发挥主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先寄生者释放畸形细胞、水解酶等生理抑制方式完全阻碍后产入的蜂卵的发育。当两次寄生间隔时间长达96或120 h,因寄主已不适合茧蜂的再次产卵寄生,致使过寄生率由100%分别下降为69.4%和60.7%;已发生过寄生的个体中,80.0%以上以先寄生者吐丝、结茧化蛹,后寄生者则伴随被过寄生寄主的死亡而不能完成发育。以上结果表明,当种内竞争发生时,菜蛾盘绒茧蜂可通过物理攻击和生理抑制两种途径排除同类竞争者,竞争结果主要取决于雌蜂2次寄生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8.
取食对寄生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蜂是调节昆虫种群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对寄主害虫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寄生蜂摄入的营养、寄生蜂的寿命和生殖力以及其对寄主的搜寻效率等。寄生蜂的营养主要来源于幼蜂体内营养积累和成蜂取食两个途径。其中成蜂取食又包括取食寄主和取食非寄主食物两个方面。某些种类的成蜂通过取食寄主来获得生存和生殖所需的营养,但是大部分成蜂需要取食糖类来作为其主要能源,而且糖类对寄生蜂的生存和生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寄生蜂的食物来源、食物营养在寄生蜂体内的分配、取食寄主和非寄主食物对寄生蜂的影响以及寄生蜂在寄主搜寻和非寄主食物搜寻之间的权衡,以期为寄生蜂的饲养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斑痣悬茧蜂对受药寄主幼虫的选择性及其后代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受到杀虫剂亚致死影响的寄主幼虫对寄生蜂的寄主选择及其子代蜂的影响,以容性寄生蜂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为研究对象,以氯氰菊酯亚致死浓度处理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4龄幼虫为寄主幼虫,进行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非选择性试验表明,斑痣悬茧蜂成功寄生(完成化蛹)的概率随受药寄主的体重增大而提高,而且受药寄主有效存活的概率亦随其体重增大而提高;与对照寄主相比,寄生蜂对受药寄主的寄生率降低60.2%、子代蜂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子代蜂体型(用后足胫节长度表示)显著增大。与来自对照寄主的子代蜂相比,来自受药寄主的子代蜂的寄生能力(用寄生率表示)未受影响,但其后代的结茧率降低10%、发育历期显著缩短、体型显著增大,说明羽化蜂的发育适合度得到了提高。选择性试验结果得出不一致的结论,根据对寄生蜂攻击次数的分析,未发现其在对照与受药寄主之间存在显著偏好;但根据第2次攻击的寄主识别期变量进行的风险分析,受药寄主被寄生风险显著低于对照寄主(低59.7%),说明寄生蜂偏好攻击对照寄主幼虫。研究结果说明,斑痣悬茧蜂通过偏好体型较大的寄主幼虫,而减轻了受到杀虫剂亚致死效应的间接不良影响。结果表明该寄生蜂具有鉴别出接受亚致死杀虫剂不久的寄主幼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红侧沟茧蜂成虫日龄及粘虫幼虫龄期对寄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室内研究了不同日龄中红侧沟茧蜂成虫对粘虫幼虫龄期的选择、寄主被寄生时的龄期对寄生蜂幼期发育历期和茧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寄主1~5龄幼虫同时存在时,该蜂可以寄生1—4龄幼虫,不寄生5龄;偏爱寄生2龄和3龄幼虫;对1、2、3和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21、0.31、0.27和0.21;寄主幼虫供寄生后,其寄生率随寄主幼虫供寄生时的龄期增大而下降。寄生于4龄寄主幼虫的蜂,其卵至结茧的历期显著长于寄生于2或3龄寄主幼虫的蜂;寄生4龄寄主幼虫所育出的蜂茧明显重于寄生于2或3龄寄主幼虫所育出的蜂茧。雌蜂日龄增加,寄生能力下降;但雌蜂日龄对寄生蜂子代卵至结茧的历期和茧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derogatae Watanabe是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幼虫期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蜂,对棉大卷叶螟种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人工接虫观察法研究卷叶螟绒茧蜂对棉大卷叶螟幼虫的寄生行为。结果表明,该蜂搜寻寄主的时间平均为2.38 min,处理寄主的时间仅需0.86 min;寄生寄主的最适龄期为寄主2龄幼虫;对1龄幼虫的致死率达32%,但其寄生率仅为16%,其余16%的个体为穿刺致死。饲喂蜂蜜水能显著增加该蜂的产卵量,延长其产卵历期和增强其穿刺能力。寄生蜂的寄生能力与寄主密度的关系呈抛物线型:在寄生蜂均为16头/m~3雌蜂条件下,当寄主密度从80头/m~3增加到320头/m~3时,寄主的被寄生个体数随之增加,但当寄主密度超过320头/m~3后,寄主的被寄生个体数反而随寄主密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日本细毛环腹瘿蜂Leptopilina japonica是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之一, 对斑翅果蝇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为更好地利用日本细毛环腹瘿蜂防控斑翅果蝇, 本研究在室内观察了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行为活动和生长发育特征。采用室内接虫法研究了该蜂对斑翅果蝇2龄幼虫的寄生能力。分别运用Holling Ⅱ型圆盘方程、搜寻效应方程和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分析了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结果表明: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 其拟合方程为:Na=0.70N/(1+0.03N); 寄生效能(a/Th)为15.78; 在一定空间内, 寄生蜂的寄生量随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大, 至寄主密度达25头/罐后寄生量趋于平稳; 寄生蜂的搜寻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减弱; 当斑翅果蝇的密度分别为10、20、30头/罐时寄生蜂自身密度干扰模型分别为E10=0.487 8P-0.871 3; E20=0.442 0P-0.676 8和E30=0.346 2P-0.433 7, 在同一寄主密度下, 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寻找效应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弱。日本细毛环腹瘿蜂对斑翅果蝇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寄生效能, 但寄主密度较大会导致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寄生效能减弱, 随着寄生蜂自身密度的增加, 其种内个体间会出现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3.
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 (Westwood)是一种卵育型抑性单内寄生蜂,可以通过产卵寄生和寄主取食两种方式致死寄主,该蜂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多种斑潜蝇类害虫的优势寄生性天敌.本文综述了国际上其分类地位、分布、寄主种类、寄主取食、繁殖、寿命、性比(尤其是孤雌产雌现象及机理)、控害效果等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并讨论了雌蜂寄主取食行为的营养生理及其面临寄主的产卵行为和寄生行为的“权衡”,以及成虫期的非寄主营养的补充及营养缺失对其生防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草螟科),我国三北地区农业生产重大害虫的天敌资源及其对寄主种群的控制作用,本文对我国草地螟的寄生蜂种类,及其对寄主虫态(龄期)的选择和寄生类型进行了总结。所得的主要结果为:我国已知的草地螟寄生蜂有26属36种。其中属于赤眼蜂科的4种、巨胸小蜂科的1种、茧蜂科的17种和姬蜂科的14种。在这些种类中,有卵期寄生蜂4种,幼虫寄生蜂32种。在幼虫寄生蜂中,有卵-幼虫寄生蜂3种,幼虫-蛹寄生蜂2种。另外,寄生蜂可寄生1~5龄幼虫,但从龄期较低的幼虫开始寄生的种类比从龄期较高开始寄生的多。再加上从1龄开始寄生的部分种类在寄主幼虫发育到5龄时已经成熟,因而可在3龄寄主发现的寄生蜂种类较多,多样性指数也较高。我国草地螟茧中的寄生蜂大多是从幼虫期开始寄生,是否存在从预蛹或蛹期开始寄生的种类尚待明确。最后,这些种类以初寄生、单寄生和内寄生蜂为主,而重寄生、多寄生和外寄生蜂较少,分别为2、4和2种。  相似文献   

15.
寄主抗药性对菜蛾绒茧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在使用氰戊菊酯的条件下 ,小菜蛾抗药性对菜蛾绒茧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在杀虫剂作用下 ,用抗性寄主饲养的菜蛾绒茧蜂RRC品系对抗性寄主RRP品系幼虫的寄生率达89% ,寄主幼虫死亡率仅 5% ,比RRC对小菜蛾敏感品系SSP幼虫寄生时、或用SSP饲养的菜蛾绒茧蜂SSC品系对SSP寄生时的寄生率显著要高 ,寄主死亡率显著要低。表明杀虫剂存在时 ,寄主抗药性使其具较高存活率而给寄生蜂提供更多的寄主 ,有利于寄生蜂的繁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小菜蛾品系及蛾×蜂互作对供试小菜蛾幼虫的被寄生率及死亡率均有显著影响 ,表明小菜蛾抗性改变了其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研究了3种橘小实蝇幼虫寄生蜂切割潜蝇茧蜂、凡氏费氏茧蜂与长尾全裂茧蜂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当寄生蜂数量相同时,切割潜蝇茧蜂或凡氏费氏茧蜂与长尾全裂茧蜂共同寄生橘小实蝇时,长尾全裂茧蜂的单头平均寄生率均占绝对优势,分别为13.5%、13.1%。寄生蜂数量不同且切割潜蝇茧蜂或凡氏费氏茧蜂的数量为长尾全裂茧蜂的2倍时,长尾全裂茧蜂单头平均寄生率分别为19.7%、18.4%,而切割潜蝇茧蜂和凡氏费氏茧蜂的单头平均寄生率分别为11.3%、9.7%,差异显著。当寄生蜂数量不同且长尾全裂茧蜂是切割潜蝇茧蜂或凡氏费氏茧蜂的2倍时,长尾全裂茧蜂的单头平均寄生率均为19.4%,而切割潜蝇茧蜂和凡氏费氏茧蜂的单头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6%、8.8%,差异显著。长尾全裂茧蜂的寄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种蜂,长尾全裂茧蜂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侧沟茧蜂繁蜂器的研制及操作规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mediator(Haliday)]是寄生棉铃虫等重要害虫的优势种寄生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生防专家的重视。王德安等[1,2]曾就该种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及繁蜂方法进行研究。但对中红侧沟茧蜂的人工大量生产技术尚待继续提高。本文对繁蜂器装置及其操作规程和繁蜂效果进行了研究。1 材料及制作方法繁蜂器的结构见附图。采用医用注射器吸取三氯甲烷液,将透明的聚乙烯薄板粘成40cm×30cm×25cm的箱体,底面开口,以便安放寄主盒;按照箱体底面积的大小,用无色透明聚乙烯薄板制作一个高5cm的寄主盒,在寄主盒的上口边缘处连接1.…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 (Eutanycerus) 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 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寄生蜂寄主选择的化学信息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寄生蜂三级营养关系链中,寄生蜂的行为常常受到其他两营养级的作用。对于寄生蜂而言,成功定位寄主是其发展种群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寄主昆虫的信息化合物和植物的信息化合物或两者的复合信息物质是寄生蜂搜寻寄主的重要线索,发掘这类信息物质并将其应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体系,是当今害虫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化学信息物质在植物—植食性昆虫—寄生蜂三级营养关系中的信息调控及在寄生蜂保护利用中的作用,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阐述了观点。  相似文献   

20.
寄主大小对中红侧沟茧蜂产卵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室内饲养的棉铃虫和中红侧沟茧蜂为材料,研究了寄主大小对中红侧沟茧蜂产卵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成蜂产卵行为对寄主大小有显著的选择性。成功寄生率随寄主体重的增加而降低。寄主体重介于2~6mg时,成功寄生数占总寄生数的54.03%。被茧蜂成功寄生的95.51%为体重小于14mg的寄主幼虫,大于14mg的棉铃虫幼虫不适宜该寄生蜂产卵。对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寄主体重与中红侧沟茧蜂茧重、茧重与成蜂重以及成蜂重与成蜂寿命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寄主体重与中红侧沟茧蜂的卵和幼虫期在0.05水平上存在负相关,而茧期不受寄主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