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豆——根瘤菌——菌根真菌联合共生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接种根瘤菌能扩大氮肥来源、接种菌根真菌有助于作物从土壤中吸取更多的磷素,应用这两项生物技术可改善大豆氮磷营养、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是作物走向自身从空中取氮,向土壤索磷的新方向。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土著根瘤菌和菌根真菌,要选择高效根瘤菌和菌根菌与之共生,  相似文献   

2.
大豆开花以前主要是吸收利用土壤氮和肥料氮,开花后则以共生固氮为主,到成熟期共生固氮占总氮量60%以上。不同大豆品种对接种的根瘤菌株表现为不同的选择适应性。接种根瘤菌可提高大豆生物产量、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接种菌根菌可促进磷的吸收,提高植株和籽粒P_2O_5含量及磷肥利用率。中豆19—61A76根瘤菌—G.masseae菌根菌联合共生体最佳,田间共生固氮能力、亩产和蛋白产量分别提高20%、17.8%和33.8%。  相似文献   

3.
从菌根真菌与兰科植物的共生营养关系、兰科植物菌根的营养效应和营养特性三方面对近年来兰科植物菌根营养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兰科植物菌根营养机理、菌根菌剂研制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兰科植物菌根生物资源应用于兰科植物的园艺生产和保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任明兴  骆耀平 《茶叶》2005,31(1):28-31
VA菌根是一类重要的内生菌根,VA菌根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能与茶树根系联合共生。本文综述了茶树VA菌根的形态和解剖特征、VA菌根真菌对茶树的侵染及影响因素及VA菌根对茶树的效应,并展望了VA菌根在茶树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利用石蜡切片扫描电镜观察技术,对三个不同产量的小麦品种灌浆后期旗叶叶片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⑴不同产量小麦旗叶的叶肉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及叶肉细胞的分布情况不同;⑵小麦产量不同,旗叶的叶肉细胞内绿体的大小、数量、分布状况有明显区别;⑶不同产量小麦旗叶叶肉细胞内线粒体数量不同。  相似文献   

6.
利用透射电镜,对向日葵真根侧根及3种类型的不定根进行了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向日葵不定根与其真根侧根在导管类型上是一致的,均为网纹导管;菌根现象普遍存在;不定根维管组织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细胞器优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云南热区澳洲坚果种植区季节性干旱及先天性低有效磷的土壤特征,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接种对具有排根的引种作物-澳洲坚果幼苗磷利用的影响,为外来物种的本地驯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在正常水分与水分胁迫条件下,对盆栽的澳洲坚果幼苗分别接种土著丛枝菌根真菌(native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测定接种不同AMF对澳洲坚果幼苗生长、菌根定殖、酸性磷酸酶活性、柠檬酸分泌及磷素吸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土著AMF(N-AM)处理对澳洲坚果幼苗排根或非排根的侵染率显著高于接种摩西球囊霉(G-AM)处理,正常水分条件下N-AM处理的侵染率最高;两种水分条件下,接种AMF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更高,正常水分处理下达到最大。菌根侵染率与排根产生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水分胁迫显著抑制了植株的排根产生量;与不接种相比,接种处理能显著提高排根产生量。接种AMF后根系对磷素的活化、吸收及转化能力显著升高,表现为接种的澳洲坚果幼苗根系、茎秆和叶片中全磷含量较高,两种水分条件下均表现为N-AM>G-AM>CK;菌根与排根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显著改善了澳洲坚果幼苗根系对磷素的活化和吸收能力,且菌根比排根发挥了更大作用,尤其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两种AMF均能与澳洲坚果幼苗建立共生关系,N-AM处理的幼苗各指标显著优于G-AM处理,可能是由于拥有多样性优势的土著AMF在澳洲坚果幼苗根系中定殖能力较强或是AMF真菌对外来物种澳洲坚果有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8.
VA菌根真菌是麦田土壤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内生真菌,能与小麦等绝大多数农作物根形成共生体系,其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准确鉴定对于VA菌根形成和功能的研究至关重要,新的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是对VA菌根真菌形态学资料强有力的补充.麦田土壤的扰动是影响VA菌根形成和导致真菌变异的一个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9.
VA菌根是麦田土壤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共生菌,其促进作物吸收矿质养分,提高作物抗逆性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识。麦田土壤中,VA菌根真菌形成的菌丝网络系统能稳定土壤结构,通过与作物选择性亲和而对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烟熏、杀菌剂、重新接种、放射性示踪等研究方法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麦田土壤中VA菌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VA菌根是真菌是麦田土壤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内生真菌,能与小麦等绝大多数农作物根形成共生体系,其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准确鉴定对于VA菌根形成和功能的研究至关重要。新的方法和技术应用是对VA菌根真菌形态学资料强有力的补充,麦田土壤的扰动是影响VA菌根形成和导致真菌变异的一个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11.
VA菌根是麦田土壤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共生菌,其促进作物吸收矿质养分,提高作物抗逆性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识。麦田土壤中,VA菌根真菌形成的菌丝网络系统能稳定土壤结构,通过与作物选择性亲和而对群落结构产生影响。烟熏、杀菌剂、重新接种、放射性示踪等研究方法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麦田土壤中VA菌根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6份茶组植物及4份其他山东属植物包括红茶组、油茶组共计30份材料进行了花粉形态及其中6份材料的花粉外壁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其他山茶属植物所具有的花粉粒大、隐沟型萌发孔、外壁表面纹饰光滑、穴大、脊平和外壁内层厚度大等特征均比茶组植物原始,其中红山茶、白毛红山茶和落瓣油茶的表面纹饰与较原始的茶组植物广南茶、圆基茶、老黑菜及属大理茶中的巴达大茶树极为相似,均属穴网状纹饰,因此,茶组植物与其他山茶属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文中还对苦茶的演化位置、较原始的条组植物花粉表面纹饰的类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菌根是植物根系和土壤真菌建立的共生体,是生物界最为广泛的一种互惠共生现象。菌根体系的建立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性,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因此菌根有助于胁迫环境中绿化景观生物群落的建立及稳定,在绿化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菌根在绿化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并探讨了菌根技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酸性赤红壤条件下,通过对大田甘蔗施用不同的化肥量和接种AM菌剂的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水平对甘蔗根系内生真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根系内同时存在两种内生真菌,即丛枝菌根(AM)真菌和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通过对甘蔗根系进行染色观察后发现,凡是施复合肥的处理,在甘蔗根系中除了存在丛枝菌根(AM)真菌,还检测到较多的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的菌丝和微菌核。大田甘蔗施用AM菌剂影响土著AM真菌种群。  相似文献   

15.
前言 关于茶树插穗的发根过程,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插穗的愈伤组织形成和发根部位,本研究用扫描电镜对插穗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分析,试图为了解插穗发根的基本规律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对大麦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耐盐性不同的大麦品种 (系 )、杂种后代盐胁迫下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结果表明 :经盐胁迫处理后 ,在电子显微镜下耐盐品种 CM72的叶片细胞仍保持其完整性 ,超微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而盐敏感品种 Prato的叶片细胞的膜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膜系统紊乱 ;叶绿体被膜部分断裂 ,不连续 ,外形轮廓发生变化 ,内部片层排列方向发生改变 ,并发生轻微膨胀 ,基粒数目减少 ,线粒体外膜模糊 ,内部嵴发育延迟 ;细胞质膜向内发生波折折叠 ,具有轻微的质壁分离现象的发生。耐盐品种 CM72与盐敏感品种 Prato的杂种 F1代的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伤害程度比耐盐品种 CM72大 ,而比盐敏感品种 Prato小。从而说明 ,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与耐盐性存在一定负相关性 ,细胞超微结构可作为耐盐性鉴定的细胞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AM)真菌与甘蔗根系的共生关系,分析了有6年宿根年限的甘蔗根系及根际土壤中AM真菌的种群结构.采集其根系及根际土壤,利用Nested PCR技术对AM真菌的18S rDNA区域进行特异性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表明:甘蔗根系和根际土壤中表现出不同的DGGE指纹图谱特征,说明两者的AM真菌种群结构差异明显,根系中有6种不同的AM菌群.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与间作种植模式对红壤上间作大豆磷素吸收利用及生长的影响,通过三室隔网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分室磷[不添加磷(P0)、有机磷(OP50)添加和根室不接种(NM)、根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M)]对大豆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OP50处理下,无论何种种植模式,不接种处理下根长均显著高于接种处理,无论接种与否,单作处理下大豆根长均高于间作处理。在OP50处理下,接种GM处理地上部分生物量均明显高于不接种处理,在P0处理下地上部分生物量具有相同趋势。间作处理下,分室添加磷与不添加磷时,GM处理的植株生物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27.52%和48.76%。单作处理下,分室添加磷与不添加磷时,GM处理的植株生物量较NM处理分别提高了28.49%和27.65%。大豆植株根系磷含量在单作-GM-OP50组合处理下最高。在接种GM处理下,无论是否添加磷,间作大豆根系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因此,综合菌根侵染率、生物量、磷含量以及磷吸收效率等指标,接种GM和分室添加50 mg·kg-1有机磷处理能更有效地促进间作大豆的生长及磷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对大豆根瘤菌多样性的影响,通过nif H-PCR-DGGE技术对不同土壤改良处理条件下大豆根瘤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壤改良处理的DGGE图谱条带数目不等,位置各异,说明梅州离子型稀土矿废弃地大豆的根瘤菌群落结构受改良措施的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可塑造性。其中T4处理(有机肥+生物炭+钝化剂)的条带数最多,多样性指数最高,说明该处理对增加大豆根瘤菌的多样性效果最好,可作为以后土壤改良的参考依据。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个处理可分为4个类群,CK单独为一个类群,T1(有机肥)、T2(有机肥+生物炭)为一个类群,T4(有机肥+生物炭+钝化剂)和T5(有机肥+菌剂+蚯蚓)为一个类群,T3(有机肥+钝化剂)和T6(有机肥+菌剂+蚯蚓+生物炭+钝化剂)为一个类群。生物炭与钝化剂组合处理、菌剂与蚯蚓的组合处理对增加大豆根瘤内根瘤菌的多样性效果较显著。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在梅州黄畲地区稀土采矿迹地,大豆主要与慢生根瘤菌属菌株共生结瘤,也可与中华根瘤菌属菌株共生。大豆根瘤内根瘤菌的多样性与土壤镉含量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氮、磷等营养指标之间为负相关关系,说明根瘤菌可能在提高大豆耐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释茶刺蛾雌雄蛾对茶树挥发物电生理反应的差异性,对其触角和触角感器进行扫描电镜观察,茶刺蛾雌雄蛾触角表面一共发现了8种类型的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B(o|¨)hm氏鬃毛、鳞形感器、叉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叉形感器只在雌蛾触角中发现,其它6种感器在雌雄两性触角上的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区别。本研究为雌雄触角形态的二型性提供了超微结构水平上的证据。毛型感器的数量在雌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这可能是茶刺蛾雌雄个体对茶树相关的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的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