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壤侵蚀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环境下4种典型坡面上坡顶、坡肩、坡背、坡脚和坡趾5个不同地形部位137Cs的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用来表征土壤侵蚀程度的137Cs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容重、电导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细菌菌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土壤容重随着137Cs含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土壤电导率、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呈下降趋势,而土壤细菌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土壤侵蚀过程能够直接影响土壤养分在坡面上的空间分布及土壤结构,通过影响土壤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长环境和营养物质的含量,从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作物种间不同的根部隔离处理对线辣椒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有效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栽培的线辣椒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均高于单作栽培。与膜隔处理相比,网隔与无隔处理的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有提高,其中以网隔处理最高。各处理根际土壤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但碱解氮含量表现为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网隔处理中尼龙网减缓了玉米根系对线辣椒根系营养的直接竞争,同时玉米根系根际效应使其根际、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数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主要因子,与土壤酶活性显著相关。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呈极显著相关,有效磷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脲酶活性与有效钾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作物种间不同的根部隔离处理对线辣椒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有效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栽培的线辣椒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均高于单作栽培.与膜隔处理相比,网隔与无隔处理的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有提高,其中以网隔处理最高.各处理根际土壤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但碱解氮含量表现为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网隔处理中尼龙网减缓了玉米根系对线辣椒根系营养的直接竞争,同时玉米根系根际效应使其根际、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土壤微生物主要类群数量是影响土壤酶活性主要因子,与土壤酶活性显著相关.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呈极显著相关,有效磷含量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脲酶活性与有效钾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针对科尔沁沙地土壤质量退化、花生连作障碍问题,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章古台试验站进行田间定位实验,设置玉米(Zea mays L)-花生(Arachis hypogaea)-玉米轮作(L1)、花生-玉米-花生轮作(L2)、玉米连作(YL)和花生连作(HL)4种种植模式,采集0-20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测定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结果表明:L1和L2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群落总丰度、细菌群落丰度、真菌群落丰度、放线菌群落丰度均显著高于YL和HL。主成分分析与冗余分析结果表明,L1和L2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土壤微生物各菌群丰度呈正相关;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量与土壤总PLFA含量正相关。综上,轮作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变化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累积的驱动因素。花生-玉米轮作种植能有效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缓解花生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沙生植物园植被恢复30年的乔木、灌木和草地3种植被群落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比值的影响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可以明显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碳、氮、磷的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以灌木林地为最高,含量为288.35 mg·kg-1,显著高于草地和乔木,分别是乔木林地和草地的3.99和2.10倍;土壤微生物磷在三种植被群落间差异不明显;三种植被群落下土壤微生物碳氮比的高低为乔木林地草地灌木林地,土壤微生物碳磷比表现为草地略高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与土壤养分各指标大多呈现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容重多为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量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连作及灌溉方式对棉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连作年限及灌溉方式条件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荒地相比,棉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增加,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连作2 a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低,分别为16.22±0.77和13.08±0.75 mg/kg,随连作年限的延长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不断增加,到连作15 a时达到最高点,分别为38.67±1.22和23.39±0.65 mg/kg,之后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开始下降;相对于地面沟灌而言,滴灌使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提高;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51,与土壤全氮、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0.854;微生物量氮与土壤全氮、速效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9、0.945,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物有机肥用量对棉花黄萎病防治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施用不同用量生物有机肥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植株干重、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用量的增加,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植株干重和土壤微生物量也在的增加,而土壤微生物数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施用10~20 g/kg生物有机肥处理最大,中、低有机质含量的土壤中施用20~30 g/kg最高。施用生物有机肥能显著降低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且防治效果在21.7%~75.0%之间。其中高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施用20 g/kg防病效果最高,为52.6%;中、低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施用30 g/kg效果最高,分别为75.0%、55.0%。总之,科学合理的施肥,不仅能够更好地使土壤微生物区系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最大程度上降低棉花病情,为棉花生长提供良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套灌区套作小麦/玉米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逐渐下降,在灌浆期降到最低值,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从苗期到拔节期呈上升趋势,拔节期至灌浆期迅速下降,在灌浆期降到最低;玉米带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均呈降-升-降的趋势。小麦带细菌、真菌数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增加后降低,抽穗期数量最多,放线菌数量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玉米带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在灌浆期达到最高。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明显增加了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各施氮处理均达5%显著差异水平,且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也随之先增加后降低,N2水平时土壤养分含量达到最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出现峰值,当施氮水平过高(N3)时,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不再增加反而减少,说明适宜的施氮量(N2)更能促进土壤中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艾比湖湿地不同盐碱环境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艾比湖湿地盐碱化土壤广泛分布,不同的土壤盐碱环境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特征的影响有所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状况反过来又反映了其生存的土壤健康状况。文中初步分析了艾比湖湿地不同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变化的特征,讨论了土壤盐碱化程度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表明:5种不同样地土壤的pH值、含水量和总盐含量状况、各层微生物数量组成存在极大差别,表明该地区0~50 cm深度土壤微环境异质性较高;5个样地中总数最多的是放线菌,其次是细菌,最少的是真菌,三类微生物数量在各层土壤中的分布随土壤总盐含量的升高而减少;总的微生物数量较少,最多的是4号样地各层总和:313.30×102个.g-1,说明该地区土壤的结构、通气性、水分状况、养分状况等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总体来看,在这一地区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总盐含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黄土高原区露天煤矿沙棘混合配置下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本文以准格尔旗黑岱沟露天煤矿人工复垦区为例,对沙棘灌丛、沙棘+3种不同类型植被配置及对照区的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配置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均表现出差异性.土壤养分含量大致顺序为:沙棘+羊草>沙棘>杨树+柳树+沙棘>杨+沙棘;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之间某些因子呈显著相关关系,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宁夏引黄灌区盐化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化的进一步发展,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常规土壤化学性质测定方法,对宁夏惠农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微生物区系及其动态变化,土壤化学性质、养分含量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盐渍化土壤区域,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增加,土壤pH和碱化度以轻度盐渍化土壤最高,且20~40 cm土层高于0~20 cm。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养分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为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加重,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即轻度>中度>重度,且0~20 cm土层显著高于20~40 cm。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在不同采样时间上表现为6月>8月>9月。土壤微生物区系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相关关系明显,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除与土壤全钾含量之间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或P<0.01)。因此,土壤微生物区系可以作为评价盐化土壤质量恢复及演变过程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内蒙古西部为研究区,按35种土壤亚类共采集103份土样,测定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理化特性,并分析了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平均数量分别为515.67×104、145.61×104、1.62×104cfu·g-1。土壤理化特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呈中性到碱性;土壤含水量很低,其中96.1%的土壤含水量15%;土壤养分含量普遍很低。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pH、含水量、碱解氮、速效钾均体现出相关性;土壤碱解氮是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直接作用因子,而土壤pH、速效钾主要是通过其他环境因子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说明内蒙古西部地区土壤偏碱性,其含水量、养分含量偏低是造成该地区土壤微生物数量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青枯病植物疫苗对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FJAT-1458作为青枯病植物疫苗菌株对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接种处理后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PLFAs组成、含量、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接种菌株FJAT-1458后,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可分为减少型、无变化型和增加型。进一步分析表明,菌株FJAT-1458能促进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总量和真菌总量的增加,增加幅度分别为5.98%~47.36%、2.07%~58.07%和5.65%~74.42%,对放线菌生长起到先抑制后促进作用。此外,接种菌株FJAT-1458后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增加,21 d增加量最高(13.32%)。聚类分析表明,菌株FJAT-1458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均划分为3个群落类型(兰氏距离分别为3.28和4.62),但它们各自群落组成及特征不同;同时主成分分析也将2种处理划分在2个不同类群中。上述结果说明菌株FJAT-1458处理能明显改变番茄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其多样性,从而提高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土壤抑制病害能力。  相似文献   

14.
新疆吐鲁番盆地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新疆极端干旱、高温、土壤盐碱含量高的吐鲁番盆地的微生物生态分布及特殊种群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促生菌剂对甘薯生长及栽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苏薯16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4种不同促生菌剂材料对甘薯生长及栽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促生菌剂都可显著提升甘薯蔓长、单株结薯数、SPAD、Pn等参数,并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量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同时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比。其中,胶冻样芽孢杆菌处理效果最好,较对照CK处理,甘薯蔓长、单株结薯数、SPAD、Pn等参数分别增加29.7%、67.7%、9.7%、25.7%;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为19.1%;土壤磷酸酶活性增幅为32.1%;土壤放线菌及微生物量氮增幅分别为48.0%、184.1%;土壤真菌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比降幅分别为32.3%、63.8%。通过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出胶冻样芽孢杆菌处理对甘薯栽培土壤的肥力水平促进效果最好。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甘薯栽培土壤的高效利用及化肥的减量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天然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结合室内测定分析的方法,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天然植被恢复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的变化规律,探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含量较农田均显著提高,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在0~10 cm土层随恢复年限呈增加趋势,植被类型中乔木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大,乔木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大。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其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量碳在0~10 cm土层呈正相关关系,在10~20 cm呈负相关关系;不同恢复类型的植被,其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量碳的关系与不同恢复年限的草地正好相反,其在0~10 cm土层负相关,在10~20 cm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含量;植被恢复类型和年限对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有机质的关系影响不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对麦-豆轮作次序下不同耕作措施间的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土壤微生物商在各个序列中变化并对土壤各级有机碳库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轮作次序下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与传统耕作不覆盖相比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库含量的提高,同时各处理表层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层次并且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递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活性有机碳较大程度上依赖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同时也说明易氧化碳与微生物都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土壤中活性较高部分的有机碳含量.不同耕作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商均表现为NTS、NT、TS处理大于T处理,和不同耕作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相较于其它处理免耕秸秆覆盖的土壤微生物商在各个序列中变化最明显,说明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和土壤有机质的累积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8.
对库布齐沙地柠条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状况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柠条土壤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分布趋势均为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流沙,且以表层(0-10cm)最高,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柠条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的贡献率分别为1.55%-4.73%,5.61%-13.39%,微生物量碳氮比为3.10-7.22;微生物量碳氮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大田试验,利用微生物肥料替代部分化肥,研究其对玉米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不施肥),85%化肥+菌肥显著提高玉米在收获期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使株高、地上生物量、百粒重、穗重分别达到358.32cm、1019.63g、39.68g、369.50g;使玉米的经济产量提高21.6%;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提高了40%、18.5%;同时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达到2.6×10~6cfu/g和1.4×10~6cfu/g。微生物肥料替代15%化肥对玉米的生长及土壤影响与当地最佳施肥水平无显著差异,即利用微生物肥料替代15%部分化肥是可行的,同时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  相似文献   

20.
子午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与有机酸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子午岭次生林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农田、草本、乔木、灌木、弃耕地五种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微生物量与有机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变化趋势是:农田>草本>乔木>弃耕地>灌木,从乔木到农田微生物生物量N、P基本上呈下降趋势。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酸变化基本趋势为:弃耕地<灌木<草本<农田<乔木。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微生量C、P与该土壤有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微生物N与该土壤有机酸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