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开始由大田自然保护区向猴猕岭野放海南坡鹿,至2005年止共野放296头。2007年5月,海南林业局组织了海南坡鹿种群全面调查。我们对猴猕岭野放海南坡鹿种群数量与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现场直观点数调查、样方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为海南坡鹿530头,种群年均增长率约21.4%。事实证明了迁地野放坡鹿是成功的,为促进坡鹿种群的进一步发展及栖息质量不断改善,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南坡鹿(Cenvus eldi hainanus)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草地类型是海南坡鹿重要的生境类型,为了弄清楚火烧草地后对海南坡鹿坡鹿栖息地的影响,我们在1~10月份内采用了样地法和样线法分别从坡鹿食物量变化、外来植物覆盖度变化、坡鹿对栖息地选择的变化及其行为变化等情况进行调查,经调查发现海南坡鹿的食物量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内平均每月分别为953.7g/m~2和903.3g/m~2;外来植物的覆盖度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内平均每月分别为12.7%和7.9%;坡鹿对火烧地和非火烧地的选择分别为55.3%和44.7%;坡鹿在火烧地和非火烧地的各种行为比是:采食60.7%和39.3%;运动53.3%和46.7%;休息44.4%和55.6%。  相似文献   

3.
海南坡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田保护区经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海南坡鹿种群取得稳定发展,目前坡鹿种群数量已经发展到300余头,但是影响海南坡鹿的一些因素依然存在。该文从人类活动、坡鹿栖息地、蟒蛇捕食坡鹿、坡鹿遗传多样性及坡鹿的疾病等5个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保护对策,为保护海南坡鹿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使海南坡鹿种群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海南坡鹿是珍稀的热带鹿种,仅分布于我国海南岛,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保护海南坡鹿,对于保护我国鹿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海南坡鹿的起源与进化、栖息地选择、保护与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期为海南坡鹿科学、有效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田自然保护区是海南坡鹿的主要栖息地,由于受自然演替、过度放牧和外来有害植物入侵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护区的海南坡鹿生境质量日益退化,严重威胁海南坡鹿的保护和发展。该文就海南坡鹿生境退化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种植牧草、轮牧放养、耕耙撂荒、人工除杂、火烧更新和镶嵌式分片改造和重建海南坡鹿适宜的生境。  相似文献   

6.
短波     
海南坡鹿摆脱灭种厄运近日,海南省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中心完成对全省海南坡鹿的普查工作,结果证实海南坡鹿适应了野外栖息环境,自然交配、繁殖成功,目前总数量达到1785只,摆脱了物种灭绝的厄运。  相似文献   

7.
1999年广州动物园从海南引进一对海南坡鹿进行饲养和繁殖,至今已繁殖5胎,成活4头,成活率达80%。海南坡鹿在广州地区的发情期为每年12月至翌年3月,发情高峰期为1~2月,妊娠期237—240天。海南坡鹿的精饲料以正大康地公司出口的奶牛D19颗粒料为主,辅以黄豆、苹果、番薯,草料以象草和苜蓿草为主。海南坡鹿引种到广州地区进行繁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南坡鹿资源、保护管理现状的论述,提出海南坡鹿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是一种粗蛋白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的高产优质牧草。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种植,供海南坡鹿食用。文中就184柱花草的种植栽培技术和基于放牧海南坡鹿的管理经验等进行介绍,提出了科学种草、适时放牧、以草定畜、合理安排载畜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保护区基本情况大田珍贵动物保护区是以保护海南坡鹿为主的保护区,总面积为2,533ha,其中灌木林1,265ha,低平草地1,013ha。建立保护区之前,由于只猎不护,以致坡鹿濒于灭绝。到1978年止,仅剩下46头左右。近年来,由于建立了保护区,坡鹿数量有所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年止,大田保护区就有116头左右,比建保护区前约增长了2.5倍。为了探讨保护区植被现状及坡鹿食性问题,笔者曾经先后三次深入保护区进行调  相似文献   

11.
离开坝王岭,在距东方县美丽的滨海县城仅二十余公里的公路东南侧,有一片热带干旱稀树草原。只见平野低丘,灌草茂盛;常绿乔木,杂生其间。偶有涓涓小溪和浅水池塘另星分布。平心而论,这里的自然条件不见优越,景色亦毫无动人之处。然而当你了解到此地恰恰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海南坡鹿的产地,就不能不对之刮目相看了! 坡鹿在我国的17种鹿科动物中,是最珍贵的一种。它与大熊猫、长臂猿同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而种群数量则大大少于大熊猫。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潜力,是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促进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采用美国土地管理局的风景资源管理系统和中国山岳观赏旅游地评价因子模型树,从风景质量、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背景3个方面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良好的风景质量、区位条件和区域经济背景,开展生态旅游的潜力较大。文章还对降低或减少生态旅游对海南坡鹿等野生动物的干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76年成立以来,除了每年进行的海南坡鹿专项调查以外,没有开展过该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工作。由海南省林业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海南师范学院等单位及有关保护区组成的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队,于1997年6月和11月对大田保护区进行了重点地区专项调查,现将调查的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1997~2001年,对甘什保护区半散放坡鹿的食性进行野外观察,记录到坡鹿采食植物共有64科、175属、233种。并对采食植物的区系及坡鹿对植物的喜食程度进行分析,为坡鹿迁地保护选择栖息生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坡鹿,一种仅生活在我国海南岛、和大熊猫一样珍贵的热带濒危鹿种,上世纪70年代曾一度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几代护鹿人历经30年的艰苦努力,硬把一个仅存26只的极度濒危物种从灭绝线上拉了回来。  相似文献   

16.
2017年,通过采集浙江淳安1只救助死亡的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个体进行全基因组DNA提取,使用二代测序及重头组装技术,首次开展海南鳽基因组测序组装,并将其与鹈形目Pelecaniformes中的白鹭Egretta garzetta、朱鹮Nipponia nippon、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这四种鸟类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组装测得海南鳽的全基因组,获得基因组大小为1.14 Gbp,重叠群N50指标为77.8 kbp,大片段N50指标为1.95 Mbp,这些指标说明海南鳽基因组大小符合预期,组装质量较为理想;(2)对该个体全基因组从头测序,获得72 Gbp的碱基数据得到约56X测序深度;(3)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海南鳽与白鹭、朱鹮的系统关系更为接近,与卷羽鹈鹕、普通鸬鹚的进化关系较远;(4)在基因的适应性方面,海南鳽享有大量特有的基因,同时与其他夜行性鸟类一样,在感官、神经及昼夜节律调节上与其他昼行性鸟类有较大的分化。本研究从遗传上初步证实海南鳽是一种演化上非常特化的夜行性鸟...  相似文献   

17.
今年8月,林业部全国人工造林检查团对科右前旗1987年春季造林进行了检查。从检查结果上看,前旗造林的特点是国营造林好于乡村造林,工程造林好于一般造林。该旗核实上报自治区的造林面积与部检核实面积的比值为92%。其中,国营造林面积比值为98.9%,乡村造林为82.7%;工程造林为100%,一般造林为83.5%。综合各乡(场)  相似文献   

18.
麦生乐 《广东园林》1999,(3):9-10,14
三亚市位于海南岛最南端,是我国最南的城市。地处北纬18°09'~18°37',面临南海。市区南部有一座山岬既伸入南海,其峰又回头,在中国传统山水艺术中,称之为“子山回头”。地名称鹿回头。 一、古老的传说与相地 在鹿回头,流传着一个古老、美妙的传说:在古代,有一位黎族青年猎手,从五指山区追逐一只坡鹿,一直追到南海之滨的这座小山尽头处,山下是茫茫大海,坡鹿无法再跑,就在猎手弯弓搭箭之际,坡鹿在猛一回头的瞬间化为仙女,两人终成眷属,在此耕织繁衍。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鹿回头” 的传说。对于三亚这座人文景观欠丰的新兴城市来说,是塑造人文景观难能可贵之题材。而鹿回头山岬正是无可争议的最佳选点。此山  相似文献   

19.
海南是中国的热带岛屿省份,沿海城市气候、地理环境特殊,受台风影响较大。为了建设适合海南沿海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植物的观赏性、植物对环境适应性、绿化安全性、经济成本4个标准层的19个指标构建海南沿海城市道路绿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对指标重要程度排序后计算的权重值分析,在选择的19个指标中,影响海南沿海道路绿化适宜性的重要程度排序为:抗风性=抗病虫害>枝下高对行车的视线安全影响>耐干旱>树枝断裂对行人的威胁=中央绿化带的防眩功能>色调>耐水湿>管护成本>冠形>耐温性>异态>苗木成活率>绿化带出入口的植物配置形式>耐盐碱>高矮>果实坠落对行人的威胁>苗木价格>热带植物的气根、寄生、附生、老茎生花景观;结果经讨论,各项指标的选取及重要程度的排序对海南沿海城市的道路绿化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以1996—2005年观测数据为基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分析环境因子对海南粗榧种群内的海南粗榧植株各林龄存活率、幼苗高度增加比、幼苗高度增加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年最高温度对各种群海南粗榧幼苗的存活率影响最大,年最低温度对各种群海南粗榧幼苗的植株高度年增加值影响最大,而土壤的厚度及湿度严重影响了海南粗榧幼苗的生长。因此,在保护海南粗榧野生种群的生长过程中,应注意其生长环境(主要是温度及土壤)对植株的影响,以便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并改善植株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