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陕西省"丹治"一期工程累计治理小流域348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 681 km2,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7.97%提高到79.05%,一期工程项目区年均保土能力达到4 879万t,开展治理的小流域减蚀率达到60%以上,蓄水能力达到43 361万m3,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 846.3 t/(km2.a)降低到816.33 t/(km2.a),整个项目区由中度侵蚀下降为轻度侵蚀,区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水源区水质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防灾减灾能力增强,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介绍了其主要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2.
以黄土缓坡丘陵区的右玉县源子河流域、黄土丘陵阶地区的朔城区峪沟流域、土石山区的山阴县水头沟流域、冲积平原区的怀仁县小峪沟流域为调研对象,利用1∶10 000地形图实地勾绘小班,对不同类型典型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坝地淤积情况、沟道侵蚀状况等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为:土壤侵蚀方式以水蚀和重力侵蚀为主,风蚀为次。源子河流域的荒坡、难利用地面积多,坡度大,治理度为9.60%,土壤侵蚀模数为3 051 t/km2·a;峪沟流域的荒坡、难利用地面积较多,坡度较缓,治理度为17.31%,土壤侵蚀模数为2 871 t/km2·a;水头沟流域的荒坡、难利用地的面积较少,坡度较大,治理度为12.62%,土壤侵蚀模数为2 359 t/km2·a;小峪沟流域荒坡较陡,林草覆盖度高,治理度为16.28%,土壤侵蚀模数为1 865 t/km2·a。  相似文献   

3.
彭阳县属国家西海固地区贫困县之一,全县水土流失面积2 333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92%。从1983年建县到现在,水保生态状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县已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 712 km2,治理程度由建县初期的11.1%提高到现在的73.4%,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6 000 t/(km2.a)下降为2 961 t/(km2.a),有12条小流域通过了水利部、财政部"十百千"联合验收。在介绍具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做法与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干热河谷区的坡耕地试点治理工程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坡改梯措施、水利措施、机耕路、排水措施及沟道治理措施。通过对干热河谷区坡耕地的综合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度达到98%,可实现试点区年减蚀量达1.43万t,年蓄水效益达8.86万m3,流域内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6 500 t/(km2·a)降到500 t/(km2·a),每年增加经济效益达30 420元/hm2。  相似文献   

5.
云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RS与GIS支持下,获取云蒙湖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选用RUSLE模型估算土壤侵蚀量,对云蒙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10年间,土壤年总侵蚀量由647万t降至630万t,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云蒙湖流域耕地土壤侵蚀最为严重,1986年和2010年土壤侵蚀模数高达5 325t/(km2·a)和5 504t/(km2·a),分别占土壤侵蚀总量的85.8%和84.7%;草地是重点治理的另一对象,强度以上等级侵蚀都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40%和44%;随着耕地和草地类型的转入,居民用地侵蚀面积由1986年的1 010hm2增至2010年的2 608hm2,土壤侵蚀总量由5.4万t增至14.2万t,是变化较为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Regionmanager5.5软件,利用"3S"工具,侵蚀分析模块等,通过数据信息的提取,对穆棱市太和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壤侵蚀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土地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合理配置坡面水保措施,规划实施后,预计太和小流域治理程度达到92%,将减少水土流失量达338.3万t,蓄水效益67%,保土效益78.7%,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3600t/(km2.a)降至767t/(km2.a)。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川中丘陵区小流域产沙塘库沉积研究的初步结果。研究表明,南充流溪河流域内平均小流域淤沙模数762t/(km2.a),淤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大而减少的趋势不明显,小流域泥沙输移比显然远高于前人报道的0.10~0.27,土壤侵蚀速率远低于全国第2次遥感普查值3000~5000t/(km2.a)。  相似文献   

8.
岷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与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5年、2000年遥感土壤侵蚀调查(RS)资料为基础,结合2005年实地调查资料,研究岷江流域土壤侵蚀的演变规律,应用马尔柯夫模型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同时探讨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分区与对策。结果表明:(1)岷江流域土壤侵蚀现状表现为:侵蚀总面积19 907.7 km2,占幅员面积的43.77%;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占侵蚀面积的88.24%;侵蚀等级以中度侵蚀为主,占侵蚀面积的44.07%。与1995年相比,土壤侵蚀面积减少369.6 km2,减少比例为0.81%。计算表明岷江流域2000年土壤侵蚀量为8.94×107t,平均侵蚀模数1 966 t/(km2.a)。(2)应用Markov模型对2005-2025年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的预测结果显示: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将呈逐年减少趋势。到2025年,土壤侵蚀面积将比2000年减少1 452.87 km2;未来20年内土壤侵蚀量每5 a以3.17×107t的速度减少。(3)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应在以全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在科学规划基础上,选择优先治理区和重点治理区,以不同类型的治理工程为主要途径,推动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气候、土壤、植被盖度、DEM、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影像等数据,揭示东北沟流域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变化特点,明确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20年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林地增加,草地、耕地和难利用土地减少,林地和草地之间及其内部转化较为明显;2)土壤侵蚀模数由1990年的5136.13t/(km2·a)减小到2009年的1823.30t/(km2·a),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减弱,土壤侵蚀由轻度侵蚀(32.78%)和中度侵蚀(28.49%)为主减弱到以微度侵蚀(42.16%)和轻度侵蚀(33.25%)为主;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均有大幅度的下降,其差异也比较明显,林地、居住建筑用地的侵蚀强度较小,难利用土地土壤侵蚀强度较大。难利用土地是今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侵蚀产沙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小流域内由于稀土矿产的无序开发,导致河流泥沙严重淤积。通过实测河流淤积泥沙断面,计算出在7 500 m长的河道共淤积泥沙30 193 t,考虑到输移比,整个流域内土壤流失量可达3 500 t/km2,平均侵蚀模数也高达1 150 t/(km2.a)以上,属于中等强度的土壤侵蚀。调查结果发现,河流中淤积的泥沙主要来源于稀土矿开发的尾矿流失;土壤流失量高到99 730 t/km2,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4 000 t/(km2.a)以上,属于极强度的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须加强对稀土矿开发的管理,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将已废弃的稀土尾矿作为治理的重中之重,可有效地降低流域内土壤侵蚀的强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漾濞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分析了漾濞江流域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90-2001年,土壤侵蚀面积从275 867.24 hm2 减小到247 282.09 hm2,总侵蚀模数由1 830.37 t/(km2·a)降低到1729.04 t/(km2·a),总侵蚀量由7 967 560.11 t减少到7 526 463.32 t,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土壤侵蚀治理状况明显好转;1990年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所产生的侵蚀量占到总侵蚀量的75.46%,2001年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所产生的侵蚀量占到研究区总侵蚀量的73.13%,轻度侵蚀和中度侵蚀以及耕地侵蚀控制是整个研究区治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和RUSLE的拉萨河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识别土壤侵蚀关键区域,为开展拉萨河流域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提供依据。研究将修正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与空间信息技术(GIS和RS)相结合,以2010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得到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图,结合流域数字高程模型、土壤类型分布、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多年降雨数据,计算得到RUSLE模型中各因子值的空间分布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栅格计算功能得到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情况。对拉萨河流域土壤侵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土壤侵蚀量为10 006.2万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 076.6t/(km2·a),中度侵蚀面积比例达59.0%,强烈以上侵蚀面积很小,但侵蚀量占比为14.3%,呈大部分区域中度侵蚀、局部区域强烈和轻度侵蚀的特征,中度以上侵蚀分别有24.2%,20.5%和16.8%分布在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和嘉黎县。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与地形、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表现出很大的相关性,坡度每增加1个等级,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增加861.6t/(km2·a),土壤侵蚀面积最大的为坡度15°~25°,其次为25°~35°;裸地、稀疏植被、旱地和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7 949,5 621,2 816,2 505t/(km2·a),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超过50%,其中稀疏植被和裸地均大于70%;植被覆盖度低于10%和10%~30%时,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分别为76.8%和90.5%,植被覆盖度高于60%时,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比例降低到28.3%。流域水土保持本底较好,但土壤侵蚀现状仍不容忽视,应对15°~25°坡度地区重点防治,同时防范陡坡地发生高强度侵蚀;对土壤侵蚀模数高的用地类型采取封育措施,促进自然修复,坡耕地采取增加地表覆盖、保护性耕作和间作套种等措施以提高水土保持功能;防止植被退化,结合综合运用林草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提高植被覆盖度,达到防治土壤侵蚀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从1964年开始,经过34年的不懈努力,庄浪县建成了近百万亩水平梯田,1998年被水利部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实现梯田化县后,庄浪县又把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 008 km2,治理程度达77%,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年可拦截泥沙761万t,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9 100 t/(km2·a)下降到现在的4 200 t/(km2·a),水土保持措施在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庄浪县2012年通过水利部验收成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介绍了庄浪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效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南汀河流域坡面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异特征,为流域水土保持和边疆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运用RS和GIS技术计算南汀河流域1990,2000及2010年3个时段的土壤侵蚀模数。[结果]3个时段内研究区侵蚀模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年均侵蚀模数从24.75t/(hm2·a)升到30.05t/(hm2·a),然后降为25.87t/(hm2·a)。3个时段内,流域内强烈侵蚀及其以上的侵蚀面积仅占总侵蚀面积的19.94%,但对流域总侵蚀量的贡献高达73.56%。1990—2000年,强烈及强烈以下侵蚀面积减少了1 059.85km2,强烈侵蚀以上的侵蚀面积则增加了112.29km2;2000—2010年,微度侵蚀面积有小幅增加,其余侵蚀等级的侵蚀面积都有所下降。当坡度小于20°时,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坡度超过20°后,侵蚀模数有降低的趋势;从海拔上看,高侵蚀模数区域主要位于海拔500~2 000m范围。[结论]流域内的土壤侵蚀治理已初见成效,但在局部地区,土壤侵蚀仍有加剧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了系统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以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为例,在GIS的支持下,运用RUSLE估算了该流域1938-2010年间18个年份的年侵蚀量和侵蚀强度,分析了70多年来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纸坊沟流域的土壤侵蚀随时间呈四次抛物线变化,侵蚀模数由1938年的7 584.39t/(km2·a)猛增到1958年的4万6 392.56 t/( km2 ·a),随后总体呈递减趋势,到2010年侵蚀模数降至5 150.80t/( km2·a).2)1938年中度以下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2.99%;1958-1978年以剧烈侵蚀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67.05%,其中1958年高达78.61%;1978-1998年侵蚀强度有所下降,微度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比例达到29.27%;1999年以来,微度侵蚀面积达到3.85 km2,剧烈侵蚀面积仅占流域总面积的8.96%.经过30多年的综合治理,该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沟谷陡荒坡侵蚀依然严重,是今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侵蚀产沙强度变化及其治理目标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确定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的治理目标,采取"水文—地貌法",利用98个水文站控制区和234个侵蚀产沙单元,在分析其不同治理阶段土壤侵蚀产沙变化特征与减沙幅度,不同侵蚀强度面积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20a黄土高原主要流失区的区域治理目标:土壤流失量控制在3.60×108 t左右,土壤侵蚀模数1 300 t/(km2.a)左右。其中,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为3 000t/(km2.a),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为2 000t/(km2.a),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为2 000t/(km2.a),黄土平岗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风沙黄土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黄土山麓丘陵沟壑区为1 000t/(km2.a),森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为300t/(km2.a),黄土高塬沟壑区为1 500t/(km2.a),黄土残塬沟壑区为3 000t/(km2.a),黄土阶地区为500t/(km2.a),风沙草原区为500t/(km2.a),高原土石山区为100t/(km2.a)。未来20a黄土高原的治理重点区域为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2.20×104 km2)、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1.50×104 km2)、黄土高塬沟壑区(8 600km2)、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4 600km2)。  相似文献   

17.
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损失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小流域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损失量的定量研究可为南水北调水源区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依据.该文在地理信息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支持下,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估算了丹江鹦鹉沟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损失量,并进行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结果表明,流域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40 t/km2,侵蚀强度为中度.其中强度侵蚀以上的土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24.1%,侵蚀量为4573.0 t,却占年侵蚀总量的84.8%,其主要是坡度较大的坡耕地,是流域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量差异较大,林地、草地和农地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509.7、1511.8和4606.5 t/km2.林草地年侵蚀量较小,农地土壤侵蚀量占流域总侵蚀量的95.3%.坡度每增加5°,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模数增加量比坡长每增加5 m的增加量要大1~2倍.研究区表土流失造成的全氮、全磷和有机质损失量分别为3.81、3.52和101.45 t,其中农地的养分损失量最为严重.流域泥沙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年均流失模数分别为1.01、0.75和38.43 t/(km2×a).该研究可为水源区水土流失和非点源污染治理以及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综合应用137Cs和210Pb技术和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Chinese soil loss equation)进行三峡库区腹地工农沟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定量评价研究,尝试基于核素示踪技术计算的土壤侵蚀模数评估CSLE在库区林地小流域的估算效果。结果表明:(1)借助210PbexCRS计年模式获得了工农沟塘库沉积柱芯不同质量深度的沉积年代,与137Cs 1963年断代结果相比基本一致,定年结果可靠;(2)基于核素示踪技术(137Cs和210Pb)计算的小流域2002—2014年土壤侵蚀模数为269.09t/(km2·a),侵蚀强度属于微度侵蚀,年土壤侵蚀量为22.87t/a;(3)依据CSLE和考虑沟蚀因子的CSLE估算的小流域2002—2014年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256.07t/(km2·a)和317.53t/(km2·a),年土壤侵蚀量分别为21.77t/a和26.99t/a;(4)与核素计算的结果相比,CSLE和考虑沟蚀因子的CSLE的估算精度均≥80%,说明采用CSLE估算库区林地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结果合理。  相似文献   

19.
1988年会理县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县后,至2008年,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73.33 km2,土壤侵蚀模数由5 138 t/(km2.a)减少到4 849 t/(km2.a),涌现出一些示范作用强的治理典型,以粮食、烤烟、石榴和畜牧业为主要支柱的农村经济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介绍了具体的做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土壤侵蚀一直是我国开展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RUSLE模型分析了凉山州孙水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强度的特征,定量评价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孙水河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954.32 t/(km~2·a),土壤侵蚀严重区域主要集中于孙水河干流及其支流沿岸;坡耕地和中覆盖草地是流域内主要侵蚀土地利用类型;海拔2 000~3 000 m流域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超过2 000 t/(km~2·a);当坡度低于25°时,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15°~25°是该流域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带。研究成果可服务于凉山州孙水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