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小麦、菠菜、甘薯、大豆四种四收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每亩实现上茬小麦平均产300公斤、菠菜1 500公斤,下茬甘薯2 000公斤、大豆75公斤.此模式适于土壤肥沃、能排灌水的壤土地块种植.  相似文献   

2.
辽阳市属于一季有余,两季不足作物种植区,如果热量资源利用得好,发展两茬生产是有希望的。1978年全市麦茬葵花试种面积90多亩,上茬小麦平均亩产400斤以上,下茬向日葵平均亩产300斤左右;1979年全市麦茬葵花种植面积扩大到8789亩,一般上茬小麦亩产300~400斤,下茬葵花籽亩产200~300斤;1980年全市麦茬葵花发展到15000亩,其中移栽葵花面积6561亩,一般上茬小麦亩产300斤左右,下茬葵花籽亩产200斤以上。由于两茬栽培组合对路,向日葵在我市得到了迅速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甘薯、棉花、夏大豆等晚熟作物的茬口播种小麦,是扩大小麦面积,提高小麦总产的一条成熟经验.但由于这部分麦田错过了播种适期,晚播造成小麦生长发育所需积温不足;加之这些晚茬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较大.致使这部分麦田的小麦前期生长发育不良,成穗率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成为小麦生产中的"低产田".多年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表明,晚茬小麦只要过好种植这一关,仍能达到667米2产500~600千克的产量.总结各地的经验,种好晚茬小麦的关键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石家庄市1955~2012年气象资料分析,明确了年均气温、≥OoC积温呈升高趋势,特别是近20年≥0℃积温升高明显,各季节≥0℃积温增加不均衡,以小麦季(春、秋)增加较多,比常年增加151.9℃,玉米季(夏季)增加较少为58.3℃;近20年该地区小麦冬前10~11月份≥0℃积温比常年增加44.6℃,冬前积温增加不利于其安全越冬,小麦播期应适当做出调整;根据热量资源增加情况与小麦冬前、玉米成熟积温需求,提出应通过小麦-玉米耕作制度优化,重点调整秋季小麦-玉米上下茬热量资源配置,定向减少增量积温资源在小麦上的配置,增加下茬玉米生长季积温资源,使热量资源在小麦一玉米上下茬循环高效利用,实现两季高产。  相似文献   

5.
甘薯试管苗留茬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降低甘薯试管苗的生产成本,对0~4茬甘薯试管苗的生长特性、移栽成活率及结薯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茬甘薯试管苗可作为基础苗被用于试管苗扩繁,亦可移栽入网棚内生产原原种;3~4茬苗虽成苗率低,但结薯习性与对照差异不大,故最好用于网棚移栽.  相似文献   

6.
粉垄耕作后效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耕作方式对下茬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了小麦季粉垄深松对小麦/玉米种植制度下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从耕作制度的改进上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小麦播种季,设旋耕(12~16 cm,CK)、粉垄耕作(FL1:20~30 cm,FL2:30~40 cm)3个处理,夏玉米在小麦收获后机播。结果表明,与旋耕(小麦季)相比,粉垄耕作(小麦季)能增加下茬玉米的株高、穗长、单株干物质质量等生长因子,FL1,FL2处理的株高均极显著(P≤0.01)高于CK,FL1处理的单株干物质质量显著(P≤0.05)高于FL2,CK;粉垄耕作(小麦季)能促进下茬玉米的穗行数、穗粒数、单穗籽粒质量等产量构成因素的增加,其中,FL1,FL2处理的穗行数显著(P≤0.05)高于CK;FL1的果穗质量、百粒质量显著(P≤0.05)高于CK。粉垄耕作(小麦季)能够提高下茬玉米的籽粒产量,其中,FL1处理增产效果显著(P≤0.05),各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大小为:FL1(9 723.3 kg/hm2)FL2(8 720.3 kg/hm2)CK(8 273.7 kg/hm2)。  相似文献   

7.
以常规耕作处理作对照,研究了玉米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和小麦留茬免耕几种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变化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在花后第7天达到最大,峰值在3.4~5.1,且花后各阶段叶面积指数均为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和玉米留茬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44.89%,33.40%,14.58%,产量高低表现为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传统耕作,各处理间差异在0.05水平上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甘薯、大豆、烟草4种作物茬口对植烟土壤养分及烟草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作物茬口的土壤容重以烟草茬较高、玉米茬最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则表现为玉米茬>烟草茬>豆茬、甘薯茬;烟叶产量则以玉米茬、豆茬较高,烟草茬最低;产值则以甘薯茬、豆茬较高,烟草茬最低。因此,豫西烟区以甘薯茬、豆茬作为烟草的前茬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开展了稻茬小麦播种方式试验,通过定株和定点调查,对免耕机械条播、机耕机旋播种、机耕人工浅播下的稻茬小麦分蘖成穗和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探明了不同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了稻茬小麦免耕机械条播技术增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稻茬小麦现已是阜宁县小麦主要种植模式之一,利用中稻收获后的空闲田开沟翻耕或免耕播种一季小麦,对减少冬季耕地撂荒、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促进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做好稻茬田小麦抗逆技术的实践更是迫在眉睫,本文就是对阜宁县稻茬田小麦抗逆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春小麦复种油葵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章吉营乡农业技术推广站针对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气候特点,近几年推广了春小麦下茬复种油葵栽培模式,粮油复种获得了双丰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春小麦下茬复种油葵,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及光热资源,提高了复种指数,还增加了单位面积种植业经济效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小麦复种油葵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春小麦的栽培管理1.1选择品种上茬春小麦选高产、优质品种辽春10。1.2整地做畦,顶凌播种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分析在水稻-小麦轮作模式下,稻作季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及麦作季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对下茬麦田土壤肥力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缓解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供肥、 保肥水平.不同水稻秸秆还田量的效应对比分析明确,在水稻-小麦二熟制条件下,经过两年秸秆全量还田后,水稻秸秆还田1/3(即...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现行耕作制度主要是一季小麦和一季中稻连作,正常年份稻茬麦一般产量3750~4500kg/hm2,水稻一般产量7500~8250kg/hm2.近几年发生面积大,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水稻害虫有稻蓟马、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等.主要病害有: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条纹叶枯病、恶苗病、稻曲病等.  相似文献   

14.
以山东砂姜黑土麦玉两熟制农田为对象,通过对秸秆还田下小麦季长期不同耕作方式(旋耕、少耕、深耕和深松)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其贡献率等相关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周年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全氮含量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耕作方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粒径主要集中在0.25~1 mm范围;与对照(旋耕)相比,长期深耕会显著降低小麦季20~30 cm土层0.25 mm大团聚体含量(-18.1%);长期深松会显著增加玉米季0~20 cm土层0.5~1 mm粒径团聚体含量(+34.48%)。②与对照相比,深耕有利于增加小麦季20~4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中20~30 cm土层2~5 mm、30~40 cm土层0.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显著;而少耕、深松均不同程度地增加玉米季0~3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③与对照相比,深松和少耕分别能显著增加小麦季10~3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和0~20 cm土层0.25~0.5 mm粒径团聚体全氮含量。④无论小麦季还是玉米季,总体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小麦季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仅与团聚体全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而玉米季与团聚体全氮、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正相关,其中除5 mm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外,与其它粒径团聚体全氮、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秸秆还田下小麦季长期深耕虽然能显著增加小麦季深耕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但不利于水稳性大团聚体形成;而深松对浅耕层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小麦播前耕作对后茬玉米季农田团聚体分级强度明显减弱。综合考虑,砂姜黑土麦玉农田应结合小麦季深松进行合理轮耕,以提高土壤各层团聚体的稳定性和有机碳、全氮含量,保障土壤良好耕性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正洋葱-甘薯连作,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而且以洋葱为前茬生产,可充分利用洋葱根系分泌物对某些病虫的驱避或抑制作用,减少后茬甘薯病虫害发生。采用洋葱-甘薯复种连作模式,每667平方米(1亩)洋葱产量在4000千克以上,夏甘薯产量2500~3000千克。二者复种连作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而且利用甘薯及洋葱的早熟性、丰产性  相似文献   

16.
麦稻轮作高产条件下施磷对土壤速效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4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在含磷量较高的土壤条件下(速效磷在25mg*kg-1以上),随着施磷量的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增加,在土壤中有累积现象.后作利用前茬磷肥后效,土壤速效磷有降低趋势.水稻施磷,当季产量具有明显增产效果,而且磷肥残效亦可满足后茬小麦对磷的需求,产量亦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根据施磷后土壤速效磷的变化规律及作物产量结果分析表明,在麦稻轮作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季施P2O590kg*hm-2为宜,小麦季施P2O5135kg*hm-2为宜,每年一次性施磷即可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水稻季施磷可降低磷肥用量,并能保持稻麦两作较高的产量水平;根据北方稻区小麦播种采取带稻撒播而不利施肥的耕作特点,认为水稻季施磷在北方麦稻轮作区是一项有利的、可行的高产低耗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小麦-玉米-甘薯”旱三熟连续3年9茬作物(玉米、甘薯、小麦)施用氯化钾试验结果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增施钾肥和有机肥能提高“麦-玉-薯”旱三熟生产系统的稳定性;作物经济产量随施钾量提高而提高,增施有机肥也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特别是玉米、甘薯的生物产量;在保证无机氮、无机磷供应的前提下,中钾处理增产效果高于低钾加有机肥处理,而低钾处理增产效果又高于有机肥;有机肥及钾肥能显著提高玉米、小麦的粗蛋白含量、穗粒数、千粒重,促进甘薯薯块增大增重。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着施钾量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免耕补充灌溉和传统保墒耕作 3种方法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留茬少耕秸秆覆盖增加了夏闲期农田的蓄水量 ,为旱地小麦播种出苗提供了水分保证。小麦收获时的土壤水分含量 ,0~ 6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6.4mm,免耕补充灌水的为 6.7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1 5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 ;60~ 1 0 0 cm的土壤有效蓄水量传统保墒方法为 3 0 .9mm,免耕补充灌水为 2 0 .3 mm,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为 3 3 .5 mm,也是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方法的蓄水量多。留茬少耕秸秆全程覆盖比传统耕作保墒技术增产 6.7%~ 5 4.8%。留茬少耕秸秆覆盖技术 ,提高了小麦播种时的底墒、灌浆时的土壤水含量 ,是一种有效的蓄水保墒、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熟化配套稻茬麦高畦降渍机械化种植技术,提高稻茬小麦播种质量,开展了不同播种量对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适期适墒条件下,水稻秸秆切碎或粉碎还田高畦播种时的适宜播种量为225~300kg/hm2,在注重提高播种质量前提下,确保一播全苗.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不同前茬作物与小麦轮作的生化关系,以大豆、花生、玉米、甘薯为供试材料,以小麦为受体材料,研究了4种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形态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花生、玉米和甘薯根系分泌物对小麦种子萌发率、胚根长、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4种作物根系分泌物对供试小麦的萌发率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对小麦的胚根长、幼苗株高及根长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且小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整体上随着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小麦幼苗的POD、CAT活性总体上均随着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大豆和甘薯根系分泌物处理下的MDA含量随着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