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富宁县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稻曲病发生严重的情况,采用宜香725、川香优178和冈优881 3个品种开展有机诱导抗病剂“多肽保”诱导抗病效果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多肽保”可使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病率降低31.9%~50.2%;对纹枯病的相对防效达47.41%~76.75%;对稻曲病也有一定的防效.“多肽保”对水稻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和产量的提高作用显著,3个品种产量增长800.4~1 000.5 kg/hm2,增长率为9.64%~ 11.90%.  相似文献   

2.
进行6%低聚糖素水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研究,结果表明:6%低聚糖素水剂对水稻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4 d的防效达81.16%,且对水稻其他病害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可用以替代农民习惯药剂即5%井冈霉素水剂,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大多数的植物防御素对不同的病原菌具有抗菌活性,其中来自苜蓿种子的防御素alfAFP的转基因土豆和番茄已经被证明对病原菌具有强抗病性。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对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三大重要病害的抑制作用,对水稻抗病基因工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试验将alfAFP构建到表达载体pPIC9K上,电转化毕赤酵母(GS115),再进行蛋白质的分泌性诱导表达,最后进行体外重组蛋白对水稻病菌的抑菌活性检测。【结果】通过15%的SDS-PAGE检测,得到大约6.5 kD的重组蛋白。alfAFP融合蛋白对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对纹枯病的作用最为明显。【结论】alfAFP在酵母中成功诱导表达,并对水稻测试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预示着alfAFP防御素基因在水稻抗病基因工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稻麦轮作田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对江苏地区一年两熟耕作田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可以促使小麦纹枯病在早春提早发生,但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则会抑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并且不同还田方式间抑制效果也会产生差异;而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可以显著促进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另外,水稻秸秆长期全量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抑制效果低于小麦秸秆的促进效果,稻麦秸秆均长期全量还田情况下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呈加重趋势。【结论】稻麦秸秆全量还田情况下,要加强小麦纹枯病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5.
我镇是小麦、水稻轮作区,常年的水旱轮作使得我区的一些病害发生日趋严重,特别是小麦纹枯病.纹枯病是小麦、水稻共发病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小麦纹枯病开始在我地发生,由于病情较轻并未引起重视.发展到90年代后,逐年加重,先后在1992年、1993年、1994年、1997年和今春严重发生.今春全乡小麦普遍发生纹枯病,小麦因此减产100万kg,重发生区损失率在15%以上.为此,我们对全乡的小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分析纹枯病区域化发生的原因,为探索对防治纹枯病新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MAPK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信号级联系统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不同抗感纹枯病水平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OsMPKs类基因对水稻纹枯病菌的侵染响应特征,发现供检测的17个OsMPKs基因对纹枯病菌处理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响应,且在抗病、感病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通过茉莉酸、水杨酸和乙烯处理,发现OsMPKs基因至少受到1种激素的诱导表达,且对不同激素的处理响应存在差异。组织表达分析显示,OsMPK3、OsMPK6等6个OsMPKs基因在纹枯病菌主要侵染部位叶鞘和叶片中有较强表达。综合比较不同表达分析结果,发现一些可能参与调控水稻对纹枯病抗性的OsMPKs基因。  相似文献   

7.
由江西田友生化有限公司生产的6%低聚糖素As,是一种新型杀菌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据试验,在纹枯病发病始盛期和高峰期各用药1次,6%低聚糖素AS20g/667m。,药后7d、14d的病指防效都达80%以上,均显著好于4%井冈霉素AAS500mL/667m2药后7d、14d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壳寡糖对水稻纹枯病不同抗性品种几丁质酶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还原糖平均分子量为500、1000、1500、2000、3000的壳寡糖作诱导剂,分别对纹枯病具不同抗性的Lemont、特青以及七苗香等水稻品种苗期及抽穗期进行了几丁质酶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分子量不同的壳寡糖对供试水稻品种叶片几丁质酶的诱导作用不同,分子量为1500的壳寡糖诱导效果最佳,而分子量为500的壳寡糖诱导效果最差.比较苗期及抽穗期诱导速度,苗期快于抽穗期;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不同,其几丁质酶诱导能力也不同,无论是苗期还是抽穗期,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几丁质酶的诱导水平也高.  相似文献   

9.
壳寡糖对水稻纹枯病不同抗性品种几丁质酶诱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到还原糖平均分子量为500、1000、1500、2000、3000的壳寡糖作诱导剂,分别对纹枯病具不同抗性的Lemont、特青以及七苗香等水稻品种苗期及抽穗期进行了几丁质酶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分子量不同的壳寡糖对供试水稻品种叶片几丁质酶的诱导作用不同,分子量为1500的壳寡糖诱导效果最佳,而分子量为500的壳寡糖诱导效果最差。比较苗期及抽穗期诱导速度,苗期快于抽穗期;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不同,其几丁质酶诱导能力也不同,无论是苗期还是抽穗期,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几丁质酶的诱导水平也高。  相似文献   

10.
在水稻成株期,分别喷施苯丙噻二唑、壳寡糖、水杨酸、K2HPO4等4种不同浓度的诱导因子,测定水稻对纹枯病的诱导抗病性.结果表明:苯丙噻二唑和壳寡糖均可诱导水稻对纹枯病产生一定的抗病性,且相对防效均在51.33%以上,其中以0.75 mmol/L苯丙噻二唑+50μg/mL壳寡糖浓度诱导抗病性效果最为显著;水杨酸和K2HPO4对水稻虽然也可以产生一定的诱导抗性,但效果较差,如果浓度使用不当易对植株造成伤害,故不适合作诱导因子使用.处理后第3天至第5天,苯丙噻二唑和壳寡糖引发的诱导抗病性程度最强,并且这种抗病性至少可持续13d.经2种诱导因子(苯丙噻二唑、壳寡糖)处理的水稻籽粒千粒重与清水对照处理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接种纹枯病菌的2个处理(诱导-接种、CK-接种)的水稻籽粒千粒重低于未接种的2个处理,但是经过诱导-接种处理的水稻的千粒重高于CK-接种处理.通过测量不同处理的水稻的千粒重可进一步证明苯丙噻二唑和壳寡糖对水稻抗纹枯病有一定的诱导抗病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