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蚕饲育适温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家蚕饲育的适温问题,以往多数学者是从生理角度去探讨,而从大规模群体饲养中发育整齐度的角度研究得较少,而这正是直接关系到增强体质、提高工效、确保头数的重要关键,可为小蚕集体饲养、大蚕分户饲养打下良好基础。 近年浙江省蚕品种几经更换,而对其饲育的适温问题尚未深入探讨。各地养蚕温度很不一致。本研究从生产实际出发,对现行品种小蚕最适饲育温度,进行了生理指标与生产指标两方面的探讨,以便提出较大规模饲养小蚕时能达到体质强、发育整齐的温度标准,供生产  相似文献   

2.
为了养蚕的规范化,研究了温度对壮蚕的生理及生产效应的影响。结果是:现行春用种杭7×杭8,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四龄期用70—85°F,五龄期用65—80°F,都能使蚕正常的生长发育,并达到一定产量。但要求稳产、高产,优质为目的的养蚕技术,则四、五龄期的饲育温度,均以75°F为中心最适宜。四龄期不同温度饲育,所造成龄期经过时间长短的差别,通过五龄期有自身发育调节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这种差异。补偿作用食桑中大,眠中小。根据不同饲育温度的发育经过时间,用统计分析建立一元曲线回归方程,可以估算出发育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3.
二化性蚕系统的休眠性,受幼虫期温度影响.稚蚕期低温及壮蚕期高温,发现非休眠卵,但一化性及多化性系统比较难受温度影响(诸星1976).惟追究多化性蚕休眠与饲育温度问的关系报告少,不明之点多.过去在蚕丝试验场对6个品种多化性蚕系统进行保存.在其中经验获知:均从第三化期和第四化期如壮蚕低温饲育,则有现休眠卵的倾向.乃经验上得知的,还没有进行控制条件下的饲育试验.  相似文献   

4.
光照与温度对桑蚕932品种发生生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蚕932品种在高温长光照催青的基础上,饲育期采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的试验处理,其结果表明雅蚕期的低温、短光照、壮蚕期的长光照、高温是生种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养蚕生产过程中,通常1~3龄的蚕称小蚕,或称稚蚕。小蚕与大蚕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及饲育技术不同,对气象环境和营养条件的要求也各异,小蚕喜高温、耐高湿、生长快、抗病弱,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差,对桑叶质量要求高。小蚕期是整个蚕期的关健,养好小蚕是获得优质高产蚕茧的基础。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小蚕的饲养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试验利用人工饲料无菌饲育法,添食经表面消毒而无其他微生物污染的纯NPV,算出LD50值,以调查蚕体对NPV感染抵抗性与感染病毒前后饲育温度的关系。明确了接种病毒前,用33℃高温饲养,无论稚蚕期、壮蚕期,对NPV的感染抵抗性都有明显不良影响,而29℃较高温度在稚蚕期无甚影响,而在壮蚕期则有一定的影响。在5龄期经口接种病毒后的饲育温度,对蚕体的感染抵抗性也有影响,但没有接种病毒前的饲育温度影响大。壮蚕期眠中接触高温,次龄蚕对NPV感染抵抗性也会明显降低。另外,4龄起蚕在不同温度下行饥饿处理,其感染抵抗性的变化也随饥饿中温度的增高而增大,温度愈高,愈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7.
针对云南省蚕种催青过程中的气象环境、蚕期卫生消毒防病、饲育环境中的配套设施及饲育操作、小蚕颗粒人工饲料的生产工艺与供应等影响小蚕颗粒人工饲料饲育成绩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包括:建立健全蚕种催青管理制度,不断改善催青硬件条件;增强消毒防病意识,坚持卫生防病制度;改造及改善饲料育环境条件,严格执行饲养操作规程;探索小蚕人工饲料生产的最佳工艺,建立完善饲料生产与供应体系;加快人工饲料饲育技术的研发,提高现行人工饲料品种的适应性。以期为解决小蚕颗粒人工饲料饲养中出现家蚕发育不齐与发病、饵料霉变、小蚕颗粒人工饲料保湿效果差、不同批次小蚕颗粒人工饲料吸水时间及饵料粘黏程度不同、小蚕颗粒人工饲料断供或停产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M30人工饲料对现保存的家蚕种质资源进行人工饲料摄食性、饲育方法、饲育技术流程进行研究,历经3年6代,筛选出了部分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好、健康好养的材料,并通过不同饲育方法对比,形成了一套人工饲料小蚕饲育技术,为今后我省推广人工饲料小蚕育提供品种资源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家蚕低成本稚蚕人工饲料对比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日本SS-2515家蚕低成本稚蚕人工饲料配方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品种及饲育特点,对原配方进行了较大改进,经皓月×菁松 等5个蚕品种试验,新研制的低成本人工饲料,稚蚕各项饲育成绩均比原配方有显著提高,比原配方更适合饲育我国现行品种,而且饲料成型 效果较好,可采用切条饲育法。  相似文献   

10.
该试验对家蚕五龄蚕在不同温度环境里饲养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高温饲育体质较弱,蚕的生长发育快,蚕体轻,产量低;适温体质较强,蚕体重,产量高;低温饲育体质较强,蚕的生长发育慢,蚕体重,产量低。  相似文献   

11.
鲁菁×华阳是一对春用多丝量专养雄蚕的杂交组合.华阳为日系限性卵色性连锁平衡致死系品种,其原蚕饲育需要良好的叶质和环境技术条件:小蚕期饲喂适熟偏嫩新鲜叶,并勤饲薄喂,饲育温度相对偏高0.5~1.0℃;大蚕期需良桑饱食;各龄就眠应及时分批提青和分批饲养管理.鲁菁为中系斑纹限性品种,该品种的生长发育快,原蚕饲育应及时做好眠起处理和充分饱食,3~4龄期间利用限性斑纹去雄留雌,并加强大蚕期的管理:饲喂适熟偏老叶,以避免幼虫过于肥大;严格控制饲育温度,禁止25.0℃以上高温刺激.中、日系原种鲁菁与华阳的收蚁量以3.6~4.0:1为宜,制种时鲁菁雌蛾与华阳雄蛾的比例以2~2.2:1为宜,最大不得超过2.5:1.华阳雄蛾较耐冷藏,可进行当日3交.  相似文献   

12.
夏秋季品种大眠至终熟期间高温(88°F左右)饲育(鉴定)效果,一般长期接触高温对蚕的虫质与茧质的影响是劣性的,接触时间越长,影响也越大;抗高温性能确实是品种的固有性状;大眠至终熟期短期接触高温,对蚕的体质与茧质具有不同程度的良性作用,其中尤以五龄第1、2日高温处理区最为明显。与常温区相比,五龄经过略有缩短、结茧率、虫蛹率稍有提高,全茧量、茧层量有所增加。综合长短期五种高温饲育处理的表现,抗高温鉴定的效果,似以五龄全龄高温饲育为好,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品种固有的抗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13.
小蚕共育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育模式。它不仅能使养蚕高产、稳产、质优、高效,而且还能节省桑叶、节省劳力、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4.
田时铭 《四川蚕业》2002,30(2):32-33
<正>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措施。它不仅是养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一种饲育形式,而且还能节省桑叶和劳力。其主要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5.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育模式。它不仅能使养蚕高产、稳产、质优、高效,而且还能节省桑叶、节省劳力、节省投资。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不同家蚕品种人工饲料育的饲育效果,选择安徽省5个现行蚕品种(菁松×皓月、皖丰×夏晖、华康2号、华康3号、苏豪×钟晔)为试验品种,以人工饲料育适应性品种优食一号为对照种,设置全龄桑叶育(MF)、1—3龄人工饲料育4—5龄桑叶育(AMF)、全龄人工饲料育(AF)3种饲育处理方式,以龄期经过、蚕体重、经济性状与健康性、丝质成绩为指标调查不同家蚕品种不同饲育方式的综合成绩。结果表明,各试验品种AMF组家蚕综合饲育成绩较优秀,与MF组差异较小,而各试验品种AF组综合饲育成绩较差,品比结果表明菁松×皓月综合饲育成绩较优。因此,采用小蚕饲料育、大蚕桑叶育方式饲养优食一号或菁松×皓月可以实现较为理想的饲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我们课题组前一阶段从家蚕sch群体中选育出来的对高温干燥催青条件敏感的sch种为父本,与广东生产品种“新九”相交制成杂种一代,作雄蚕饲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F_1雌性个体在高温干燥催青条件下不孵化,而雄性个体能正常孵化,且雄性个体的幼虫成活率及蛹羽化率相当高,可见高温干燥催青条件对该杂交组合F_1雄性个体的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不良影响极小。该杂交组合的雄蚕饲育比雌雄混养和雌蚕饲育的饲育成绩明显好得多,只要解决了正反交均能控制F_1雌性个体不孵化和提高丝茧经济性状的技术关键问题,在丝茧生产上推广雄蚕饲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陈汉文 《蚕桑通报》2007,38(2):62-63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育模式。它不仅能使养蚕高产、稳产、质优、高效,而且还能节省桑叶、节省劳力、节省投资。笔者根据多年的小蚕共育经验,就如何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的技术措施和要点做一简要介绍,以提高小蚕共育质量和养蚕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陈汉文 《广西蚕业》2007,44(2):43-45
小蚕共育是根据小蚕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将一定数量的小蚕进行集中饲养和管理,以保证小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为大蚕饲育打好基础的一种科学饲育模式。它不仅能使养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而且还能节省桑叶、节省劳力、节省投资成本。笔者根据多年的小蚕共育经验,就如何提高小蚕共育质量的技术措施和要点做一简要介绍,以促进小蚕共育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家蚕人工饲料育用新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是制约人工饲料实用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开发出低成本人工饲料后,经过定向选择育成了适应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西6 x 734”,其原种小蚕人工饲料大蚕桑叶育的饲育成绩与全龄桑叶育相当,且发育整齐,一代杂交种饲育成绩和缫丝成绩均达到桑叶育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