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构建"基础—结构—胁迫—效益"四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南地区土地生态质量进行系统评价,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地生态质量全局Moran系数为0.79,显著性水平为0.01,存在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呈现出聚类分布的特征;土地生态质量低值区集中于主城区,高值区集中于边远农村地区,城乡梯度规律明显。(2)通过Q型层次聚类分析法,对苏南地区土地生态质量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分类,结果显示:土地生态质量与经济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主导的失调发展类、土地生态质量退化主导的失调发展类市县各占总数的33.33%,呈现出数量比例均匀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景观农业理论的综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实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景观农业基本理论出发,运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方法,探讨由单一农田土地整理规划扩展到涵盖农田、ⅱ水系、林地和村庄的区域性综合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的新模式.实证表明,综合了农田系统、水网系统和人居系统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融合了区域内的景观基质、斑块和廊道等要素,保证农业景观单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为土地整理项目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奠定规划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TOPSIS的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TOPSIS法在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适用性,从经济、土地、环境、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TOPSIS法对2003—2014年聊城市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状况进行评价,并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系统衰退阶段(2003—2006年),系统贴近度0.324~0.271;系统恢复和平缓发展阶段(2006—2014年),系统贴近度0.271~0.661;整体上,聊城市2003—2014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是向良好的方向发展的,与综合指数评价结果基本一致;(2)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道路用地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成为制约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结论:改进的TOPSIS方法能够客观反映出聊城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变化状况,适用于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4.
改善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的恢复生态、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渭北西部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为例,对陕西千阳县冉家沟小流域进行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生态类型的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优化及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与规划等。  相似文献   

5.
海湾型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参考.以厦门市1989年,1997年 LandsatTM 影像以及2004年SPOT影像解译数据基本信息源,结合遥感影像和区域特点,确定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建立厦门土地利用数据库,并处理各种属性数据、图形数据等信息.对厦门市过去16 a间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土地利用动态表现为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而村镇及建设用地等持续增大,并趋向集中.目前厦门土地利用类型中以林业和耕地为主,其中同安和翔安区拥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诸如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环境容量降低等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和核心。基于伊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依照规划基期年及末期年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借助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生态风险空间分析方法,测算了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并通过运用ArcGIS 9.3对生态风险进行了系统采样、半变异函数分析及空间插值,研究伊宁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动态演变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伊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全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土地生态风险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生态安全状况由北向南逐渐加重,且高、较高风险区在南部区域呈圆环式蔓延趋势。在未来土地利用变更中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伊宁市河谷构建良好的生态用地格局,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了科学地进行潞安矿区复合土地系统生态环境建设,依据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的自然环境因子以及矿业生产等人为因子的分异性,建立矿区土地系统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生态环境压力分为自然资源压力A_1、资源消耗压力A_2、环境污染压力A_3与生产规模压力A_4共4大类.研究结果表明,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生态环境总压力为中度压力,其中资源消耗压力A_2>环境污染压力A_3>生产规模压力A_4>自然环境压力A_1.由于各不同的土地单元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同,其外在会表现出不同的土地生态功能.因此,将土地系统按照其所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特点分为生产型、保护型、消费型和调合型4种生态功能类型.在GIS平台下通过叠加分析,将潞安矿区划分为土石坡消费区、沉陷地湿地保护区、工矿生态经济调和区、平川耕地生产区4大生态功能区和11琳生态功能类型区,其所占地面积比例分别为6.50%,19.16%,8.77%和65.57%.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生产型和消费型面积过大,而调和型和保护型面积过小,属于一个不合理的利用状态.结合潞安矿区主要环境压力的实际现状,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多维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对矿区土地系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生态安全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和基础,对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探讨,构建了土地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内容和体系,介绍了土地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方法,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土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生态安全维护与管理、土地生态恢复和重建等方面提出了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海  刘长城  陈春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193-196,201
土地生态安全是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缺乏系统、有效的评价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方法探讨了土地生态安全评价问题,提出了土地生态压力指数概念及计算方法,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计算了2006—2010年这一区域的生态足迹、土地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与土地生态压力指数。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土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生态赤字明显,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2) 5 a间研究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极不安全状态;(3)土地生态需求与生态供给矛盾日益突出。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研究表明,采用生态足迹法进行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以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方法研究多倾向于综合研究,而关注某种承载力的评估则少有研究。本研究构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仅侧重于土地资源的供给生态服务价值,以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并参考Costanza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利用面积加权方法计算特定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统计年鉴人口数据,结合年食物消费价值总量需求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量化,最终建立了基于供给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参数及标准。并以云南省为例进行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以期扩展和补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方法。根据研究区特点及研究需要,将土地覆盖/利用类型分为6种类型:农田、林地、草地、湿地、人工表面和未利用地。在收集覆盖云南省全境的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及研究区地形图数据等的基础上,基于分类软件e Cognition 8.7,应用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自动分类方法,得到云南省6大土地覆盖类型的整体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土地资源评估方法能够对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有效量化,综合考虑土地资源供给服务价值和区域人口食物消费,2010年云南省北部的迪庆、怒江和丽江,以及南部人口稀少地区西双版纳、普洱的土地资源状况较为乐观,而其他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等原因,土地资源供给服务价值量相对人口更显不足。本文所构建的基于供给生态服务价值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方法是对承载力相关评估方法的拓展和有益尝试,可为省域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及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土地经济系数的设置意义和确定目标,针对土地经济系数宏观分区计算,分析比较了逐级计算法、相关计算法、区划采样法和统计指标法四种思路及其数学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际计算进行了验证。为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土地经济系数平衡汇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土地经济系数宏观分区计算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了土地经济系数的设置意义和确定目标,针对土地经济系数宏观分区计算,分析比较了逐级计算法、相关计算法、区划采样法和统计指标法四种思路及其数学处理方法,并通过实际计算进行了验证.为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土地经济系数平衡汇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浙江省农用地分等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浙江省农用地的实际特点,在GIS技术的支持下,探索农用地分等因素因子作用分值图的编制及其应用、农用地分等单元的划分方法,以及土地质量综合分值的测算,紧密结合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提出气候生产潜力-总分值的复合分等指数。依据修正后的分等指数,将浙江省农用地划分为20个等别。  相似文献   

14.
Land evaluation is a critical step in land‐use planning. Although many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since the formulation of the FAO framework for land evaluation, several of the mor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still remain in widespread use but have not been adequately evaluated. Contrary to more recent land evaluation systems, which need considerable data, these systems only require basic soil and landscape information to provide a general view of land suitability for major types of land use. As the FAO initially presented its qualitative framework for land‐use planning, based on two previous methods developed in Iran and Brazil, in this study we assessed the reliability and accuracy of a traditional land evaluation method used in Iran, called land classification for irrigation (LCI), comparing its results with several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actual yield valu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though simpler than more recently developed methods, LCI provided reliable land suitability classes and also showed good relationships both with other methods analysed and with actual yields. Comparisons betwee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produced similar results for common crops (a barley–alfalfa–wheat–fallow rotation). However, these methods performed differently for opportunist crops (such as alfalfa) that are more dependent on income and market conditions than on land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work, we also suggest that using the FAO method to indicate LCI subclasses could help users or managers to recognize limitations for land‐use planning.  相似文献   

15.
石漠化土地利用成因分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黄平县2004年的石漠化和土地利用数据,定量研究黄平县各区不同等级石漠化土地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规律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石漠化发生率。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石漠化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存在着相关性,石漠化土地中以灌木林地、低覆盖度草地、未利用地、山区旱地、石质旱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占较大比例;轻度石漠化土地中以稀疏草坡和中密度草坡为主,中度石漠化土地以未利用地和低、中覆盖度草坡和石质旱地为主,强度石漠化土地以石质旱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但这种空间关联因区域而异。进而对轻度、中度和强度石漠化作出了按发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因此,黄平县及其ⅠⅤ区轻度、中度和强度石漠化的恢复治理也应以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为重点。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开发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旨在对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农用地分等的科学化和自动化水平。该文运用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机技术,利用MapObjects和Visual C++,研制开发了江西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LandFD)。通过在江西省分宜县农用地分等中的应用表明,该系统符合规程要求,运行可靠,可以大大提高农地分等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省级农用地样地法分等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设计了省级样地法分等方案,其核心是分等单元自然质量分的计算,特点在于“土地剖面”的构建。应用该方法对重庆市农用地分等的五个试点区县进行了等别划分,共将研究区划分十二个等别。利用1034个调查样点单元的标准粮产量(y)及与之对应的自然质量分(x)进行线性拟合,判定系数R2=0.67。结果表明,样地法分等结果较好的反映了农用地的作物生产水平,该方法可以应用到其它同类区域。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用地分等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耕地综合质量评价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该文从耕地生态管护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实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融合。基于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农用地分等的理论和方法,该文提出了耕地综合质量评估技术,即在农用地分等所建立的等级体系基础上,引入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系数概念,进一步利用该系数对农用地利用等指数进行修订,得到耕地综合评价指数,并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作了实证研究。根据洛阳市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与原农用地利用等别相比,无污染的耕地综合等别保持不变,有污染倾向的耕地综合等别有所下降,存在污染的耕地等别降为末等。这些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管理、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将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陆春锋  李爱军  周生路 《土壤》2005,37(2):176-181
目前我国基本上采用因素法进行农用地定级,而作为重要方法之一的修正法则应用很少。本文以宜兴市为例,对修正法农用地定级技术路线、指标控制区划分、单元划分、修正因素选取和量化、定级指数计算、级别划分的方法和改进进行探讨,并与因素法比较。结果表明:修正法和因素法的方法原理大致相似,但修正法在分等基础上进行,是对分等结果的细化和深化,可大大缩减工作量,而且其定级结果具有很好的横向可比性。  相似文献   

20.
蔡恩香  周学武  金贵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2):147-150,157
耕地质量更新主要是对耕地质量发生变化的耕地进行重新赋值和等别计算。通过对土地整理项目区的耕地的质量变化进行研究,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对土地整理项目区耕地的质量更新进行了探讨,即在等别更新过程中不仅对耕地的分等因素进行了修正,而且根据土地整理后耕地的实际生产情况对耕地的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进行了更新。结果显示:在所选取9个样点中,耕地的自然质量等提高0.53至0.89个等别;利用等和经济提升更加明显,其中8号样点的利用等提高了1.07个等别,经济等提高了1.12个等别,提升最低的3号样点的利用等和经济等也分别提高了0.61,0.49个等别,反映了土地整理对耕地质量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