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选用6种杀菌剂进行草莓灰霉病的防治试验,并分别设1次用药和2次用药处理。试验结果表明,1次用药和2次用药处理,啶酰菌胺和啶菌噁唑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效果均较好,极显著高于其他参试药剂;多菌灵防治草莓灰霉病效果较差,极显著低于其他参试药剂。生产上建议使用啶酰菌胺、啶菌噁唑防治草莓灰霉病,并注意交替用药。同时,田间管理过程中应合理调控大棚温湿度,以减轻草莓灰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防治草莓灰霉病的高效低毒药剂,我们选用2种新型药剂开展了田间药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8%唑醚·啶酰菌WG30 g/667 m2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其药后14 d的防效达57.55%,可在草莓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草莓是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实柔嫩多汁,香甜可口,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在草莓生产中,除栽培管理技术外,病害是影响草莓产量的主要因素.作者在调查上海地区草莓病害种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为害草莓的主要真菌病害草莓灰霉病(Botrytis cimerea),并做了室内及田间药剂防治试验.一、室内试验1.试验目的:探求几种不同浓度的常用农药对灰霉病孢子发芽的抑制作用,为田间药剂防治提  相似文献   

4.
50%嘧菌环胺WDG防治草莓灰霉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霉病是草莓上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是造成烂果的主要原因,一般造成减产10%~30%,重者在50%以上,严重阻碍了草莓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求防治草莓灰霉病理想药剂,控制其危害,我们开展了50%嘧菌环胺WDG防治草莓灰霉病  相似文献   

5.
设施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病条件及症状,通过掌握其发病规律,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包括品种选择、施肥等管理技术,以及药剂防治措施等,对设施草莓灰霉病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氟啶胺和咯菌腈及其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研制新的防治草莓灰霉病药剂配方并明确其田间防效。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氟啶胺、咯菌腈及其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以Wadley法进行增效作用评价,并验证该复配物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氟啶胺和咯菌腈以质量比1∶5、3∶2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增效作用,其增效系数分别为1.82和2.07;氟啶胺和咯菌腈以质量比1∶1、1∶3、2∶3、2∶1、3∶1、4∶1复配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相加作用,但以质量比5∶1复配时,则表现拮抗作用;氟啶胺和咯菌腈以3∶2复配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最高可达91.00%,比使用单一化学药剂效果好,而且比对照药剂高。综上,氟啶胺和咯菌腈及其复配物对草莓均无药害,且对草莓生长无影响;氟啶胺与咯菌腈以3∶2进行复配,可以在草莓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木霉菌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生防菌,为进一步明确该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效果、用药剂量及对草莓的安全性等,在2008年春季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生期,用杭州市农科院生物所提供的木霉菌水溶剂进行小区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对灰霉病的防治试验多见于草莓和番茄,对辣椒苗期灰霉病的防治试验较少。为了更好的开展辣椒越冬育苗工作,我们对6种化学药剂进行了2a的田间药效试验,其结果表明,唑醚·氟酰胺和嘧霉胺+木霉菌两种杀菌剂(组合)的平均防效为95.5%和93.7%,适宜作为防治辣椒苗期灰霉病的推荐药剂。  相似文献   

9.
防治葡萄灰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葡萄灰霉病发病率达30%~50%,一般发病果园减产20%~30%,重者40%以上,是当前制约葡萄生产发展的一大病害.生产上曾一度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葡萄灰霉病,由于产生抗药性,致使防治效果大大降低.为了寻找安全高效的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药剂,笔者几年来对葡萄灰霉病防治和预防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特点及症状表现,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可以为农业生产中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草莓白粉病(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是草莓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专性寄生菌,在大气温度15~22℃或湿度40%~80%条件下,有利于侵染发病和产生分生孢子,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防治草莓白粉病的专用药剂.由于草莓在上海嘉定已有十几年的种植历史,农户一般采用大棚设施连作栽培,草莓白粉病的发生比露地栽培重;再加上连年使用同一药剂粉锈宁进行防治,该病对粉锈宁已产生明显抗性.基于上述原因,作者就几种较新的三唑类杀菌剂进行了防治大棚草莓白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旨在寻求防治草莓白粉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2.
在1975至1976年间,若干果树栽培者反映,他们过去常用的杀真菌剂,对某些真菌病害的防治效力减弱甚至完全失效。这些病害包括:苹果黑星病,桃、李、樱桃的褐腐病,葡萄灰霉病,草莓灰霉病,和柑桔绿霉病。 本文讨论杀真菌剂的抗药性问题,和如何最有效地使用现有的杀菌药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设施草莓栽培面积逐年递增,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由于设施栽培形成的高温多湿小气候,为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灰霉病常造成花及果实的大量腐烂,感病品种病果率可达30%~60%,对草莓的产量、品质影响很大,因此设施草莓灰霉病防治已成为当前草莓病害防治的主要问题。为此,将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及无公害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供参考。1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生1.1发病症状草莓灰霉病以花期侵染为主,病菌侵染花瓣后呈淡褐色病斑,并迅速扩展到全瓣、萼片和幼果,也可侵染叶片。果实(已转白或已着色)  相似文献   

14.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重要病害之一,它发病率高、蔓延讯速,如不及时防治,损失严重。目前在生产上也有不少防治草莓白粉病的药剂,防治效果较好。但在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会出现抗性,防治效果下降。为了选择多种防治白粉病的有效农药,由德国巴斯夫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最新研制的30%翠泽悬浮剂,进行草莓白粉病防治效果试验和使用剂量以及对草莓的安全性等,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李美玲  李勤 《长江蔬菜》2011,(20):67-68
番茄灰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的常见病害,主要侵害果实,损失较大,一般为害造成减产20%~30%,严重的可高达50%以上,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和品质,是需要重点防治的真菌性病害。药剂防治是番茄灰霉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根据当地灰霉病菌的抗药性,选用登记的用于番茄灰霉病防治的药剂,轮换使用,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江苏丘陵地区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Is)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和抗药性分子机制,为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区分计量法和抑制中浓度法测定草莓灰霉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和对药剂的敏感性表型,采用草莓果实离体测定法评估药剂对不同药剂敏感性菌株的防效,通过药剂靶标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抗药性分子机制。【结果】236株草莓灰霉病菌中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呈抗性的菌株有192株,2个药剂呈正交互抗性。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敏感菌株的平均抑菌中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0.269 8和0.055 9 mg·L~(-1)。77个嘧菌酯抗性菌株的EC50值全部大于100 mg·L~(-1),而吡唑醚菌酯抗性菌株的EC50平均值为67.680 7mg·L~(-1)。接种抗性菌株后再防治的试验证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推荐剂量(a.i 166.67 mg·L~(-1))下失去防效;所有抗性菌株的cyt b基因上都只含有G143A点突变,且第143位氨基酸后均不含有内元(Bcbi-143/144);敏感菌株cyt b基因分为2种,47.4%的敏感菌株不含有Bcbi-143/144,而52.6%的敏感菌株含有Bcbi-143/144。【结论】江苏丘陵地区田间草莓灰霉病菌群体中,对QoIs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的种群已成为主导种群,生产中不宜再用该类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所有田间采集灰霉病菌抗性菌株的抗性分子机制均为cyt b基因G143A点突变,未发现其他位点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7.
文章简要介绍了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草莓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红颊’草莓进行大棚栽培时,主要病害有灰霉病、白粉病和炭疽病。以温湿度调控、勤摘老叶与枯病叶、增强植株生长势等农业防治技术和药剂防治相结合,有效可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凯泽对防治葡萄灰霉病有一定效果,以270g凯泽有效成分/hm2的防效较好,同时,试验中未对葡萄产生药害,可作为防治葡萄灰霉病的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20.
蔬菜灰霉病和菌核病菌可危害多种蔬菜,主要有: 番茄、茄子、甜椒、黄瓜、莴笋和生菜。由于灰霉病菌和菌核病菌同属于核盘菌,所以防治用药的种类相似。防治蔬菜灰霉病及菌核病可使用的药剂种类也较多。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