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种修订区域气候模型所生成数据的方法,为作物模型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应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选取徐州、淮安、郑州、潍坊、石家庄5个生态点,利用各地点1960—1993年的历史气象数据,对区域气候模型RegCM3所生成的1994—2010年降雨频率、逐日降雨量、太阳辐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气象要素进行修订。【结果】与修订前的RegCM3数据相比,修订后的RegCM3月平均降雨量、温度、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与实际观测数据更加一致;修订后5个生态点1994—2010年的逐月降雨量、温度、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参数以及逐日降雨量、温度、太阳辐射等数据的概率分布,与实际观测数据更加吻合,尤其是RegCM3生成数据中的极端高温和高频率降水得到了较好的修正,反映降雨频率的连续干旱天数与实测数据也更趋一致。基于修订后RegCM3逐日气象数据在5个生态点的WheatGrow模型模拟产量与实测产量之间的决定系数和标准根均方差分别达0.72和10.5%,比修订前分别增加了0.35、降低8.2%左右。【结论】采用本研究所构建的方法来修订RegCM3生成的未来气象数据,并将修订后的气象数据输入作物模型,可以提高未来情景下作物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传统农田土壤墒情的测量方法,采用C/S架构设计了农田土壤墒情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系统由数据监测中心和多个监测站组成。根据预先规划,监测站部署在具有代表性的农田,通过GPRS无线模块接入VPN网络,建立与监控中心服务器的TCP/IP网络连接,埋在地下的传感器采集温湿度数据,经过数据预处理后,将采集时间、监测站ID和数据打包后发送到数据监测中心的服务器。监测中心服务器是1台安装了数据库和专业管理软件的计算机,负责接收、处理、显示、分析统计和存储来自各监测站的数据。通过对小麦农田3个点的监测试验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能够准确对分布式的农田土壤墒情进行采集和集中管理,并建立了该区域农田土壤墒情与时间的预警模型,为旱情预报工作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CIP数据应用基础上的自动化编目系统模型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使图书编目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我们大胆提出了如果CALIS编目数据和CIP数据共同建立一个联合书目数据库,它将从根本上解决目前CIP数据常常不符合规范的问题。为此我们作了3个模型设计即:CALIS联机合作编目数据和图书在版编目中心数据的共享共建模型设计、个体图书馆进行自动化编目时CIP数据的识别模型设计、CIP数据识别后与预分编书目信息数据库的数据匹配与处理模型设计。  相似文献   

4.
Box-Cox变换在遥感数据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2006年共15景TM数据和2002年的ETM+数据为基础,结合地面542个样地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估计的方法,建立蓄积量与遥感信息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森林蓄积量进行估测。但由于TM1—TM7波段的灰度值和蓄积量值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够明显,通过对参与建模变量进行了Box-Cox变换,建立森林蓄积量反演模型,提高了模型的估测精度,解决了在大尺度范围内利用TM数据对森林蓄积量估测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15个粮食主产市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和评价影响农户参与水利设施建设意愿的因素。运用方差分析法确定六个主要影响因素,用ISM模型有向图描述这六个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层次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现阶段农田水利设施整体状况的评价是直接表象因素,农民年龄、政府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政府制定规章制度以及灌溉水源是否充足是间接中层因素,受旱程度是根源深层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森林资源调查控制总体蓄积,以抽样调查中疏密度≥0.3的地的年龄(A)和蓄积(M)为基础数据,分别树种、类型用多个模型拟合A-M模型,从中选定最优式,供编制现实林分蓄积生长过程表。用二类(小班)调查提供的各树种、类型的各年龄蓄积和相应生长过程中表中后一年的生长率,预测后一年的连年生长量;同时按常规法计算平均生长量,然后按龄级、龄组统计,得各树种、类型及全县的蓄积生长量。现实林分数量成熟龄:杉木15-16年,马尾松28-29年,阔叶树20-21年。所编制的生长过程表,为该县森林资源管理,资源数据更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PyWOFOST作物模型的东北玉米估产及精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合理的作物估产方案,提高作物估产精度。【方法】本文以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Ensemble Kalman Filter,EnKF)构建的遥感信息-作物模型结合模型(PyWOFOST)为基础,建立了以LAI为结合点,适用于中国东北地区玉米的同化模拟模型,并使用MODIS LAI数据作为外部同化数据进行同化模拟,重点分析了遥感观测(MODIS LAI)和模型参数(出苗-开花期所需积温,TSUM1)的不确定性(即随机误差)对同化模拟结果的影响。最后,利用PyWOFOST模型实现了区域尺度上的玉米估产。【结果】同化外部观测数据后的玉米模拟产量较未同化外部数据的模拟产量有明显改善,20个未受灾害影响的农气站玉米产量同化前的模拟误差及在TSUM1的不确定性为0、10、20、30℃时的同化后模拟误差分别为14.04%、12.71%、11.91%、10.44%及10.48%;同化后的模拟LAI普遍较同化前的模拟LAI更接近实测LAI,更符合玉米LAI的变化趋势;同化前模拟发育期与实测发育期平均绝对误差为3.4 d,而同化后在TSUM1的不确定性为0、10、20、30℃时模拟发育期与实测发育期的平均误差分别为3.5、4.3、5.0、5.5 d。区域尺度上玉米估产结果表明,58.82%的区域玉米估产误差在15%以内,同化产量和统计产量的确定系数为0.806。【结论】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同化遥感信息进行作物估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全天候区域地表蒸散发反演——以黑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蒸散发是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冰雪圈和大气圈中水分循环和能量传输的重要控制因素。为克服区域尺度方法的主观性和站点尺度方法难以反映气象因子空间异质性的局限,文章以中国境内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域,使用2012年6月1日至9月15日的MODIS数据与CLDAS格网气象数据探索区域尺度全天候蒸散发遥感反演。【方法】该文利用逐像元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特征空间方法和Penman-Monteith公式分别估算晴空像元和有云像元的地表蒸散发,实现了区域尺度全天候蒸散发遥感反演。在分析研究区CLDAS气象数据的精度基础之上,利用MODIS数据反演的短波辐射来替代CLDAS气象数据中的短波辐射,作为全天候地表蒸散发的输入参数。最后,利用黑河流域4个不同站点实测的地表蒸散发数据对反演值进行验证。【结果】利用MODIS短波辐射代替CLDAS气象数据中的短波辐射,能够显著提高蒸散发的反演精度,4个站点反演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均方根误差为76.3 W/m2。【结论】利用MODIS数据和CLDAS数据可以获得区域尺度的全天候蒸散发。在缺乏短波辐射数据或短波辐射数据精度较低的情况下,利用MODIS数据反演得到的短波辐射作为蒸散发模型的参数输入,能较大地提高蒸散发的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9.
比较不同数学模型在3个密度试验结果上适用性,寻求玉米产量-密度的最优模型,为深入挖掘3密度试验信息提供理论依据.数据集包括3个密度89个数据集和4个密度128个数据集,均来自中国1950s至2000s六个年代间的玉米密度试验.通过省略次高或者次低密度的方法从4个密度数据集中导出两组3密度伪数据集.拟合的2参数——模型分别为无常数抛物线(PM2)和无常数指数乘积型(EPM2).对于真数据集,以模型是否存在极大值、参数的统计显著性、理论适宜密度是否越界进行逐级筛选淘汰.最终按照AIC准则决选最优模型.对于伪数据集,则分别比较PM2和EPM2与真数据集最优模型的相似程度,相似性大者获胜.在3个密度的真数据集中,符合AIC准则的PM2数据集最多有32个,比EPM2多21个.能够获得最优模型的数据集数目远小于数据集总数目的原因是理论最适密度越界.在3个密度的伪数据集中,PM2的试验最适密度、最高产量分别与真数据集最优模型的差异均最小.玉米3个密度处理试验数据集可以拟合数学模型,且最优模型是PM2,其次为EPM2.这些结果对于深入挖掘利用玉米3个密度试验结果的价值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理事长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他既是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又是组织的核心成员,在这一组织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江西省南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数据,依托胜任力冰山模型,运用行为访谈法,找出理事长胜任力特征要素,构建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胜任力模型,即由知识、技能和素养3个维度15个具体项目构成。构建此模型既能考核理事长工作绩效,又能为带头人人才库构建提供合理可界定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麦棉间套棉田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保护学的观点出发,结合耕作栽培制度和地域特点,地麦棉间套田棉花全生育期主要害虫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棉蚜Aphis gossypii、棉红蜘蛛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和三点盲蝽Adelphocoris fasciaticollis等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面积对比试验,并进行有效选择,编制出以生  相似文献   

12.
谷子病虫乌害一直是为害我国谷子生产的重要因素。对2012年谷子生产中病虫鸟害的种类和发生特点进行了调查,并运用Office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谷子主要病害有12种、虫害有14种;总结出谷子病虫鸟害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针对当前生产上主要病、虫、鸟的为害,提出了谷子主要病虫鸟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为谷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1949-2010年河北省谷子、小麦、玉米单产数据和2002年-2009年河北省138个县的谷子、小麦、玉米单产与面积数据为基础,比较分析了谷子单产的时空变化及与小麦、玉米单产的差距。结果表明,从时序上看,河北省谷子单产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定的增长趋势,但增速减缓,与小麦、玉米单产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从空间看,2002-2009年各县的谷子单产总体呈增长态势,差异比较显著。单产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和低平原区,燕山山区和坝上高原区单产较低。谷子单产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谷子由主粮作物变为了调剂粮食作物,播种区域逐步被挤压到丘陵旱地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科技进步水平低、病虫草鸟危害严重等。提高谷子单产水平应加强谷子生产条件的改善,提高谷子科技水平和深加工水平,大力引导小米消费,研制适宜各类消费人群的产品。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转基因抗虫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一整套技术:采用新克黄枯浸种制钵,向苗床土表面喷洒新克黄枯液,用内吸型杀虫剂克百威与菜籽饼、新克黄枯液、锌.硼.钾.钙.氨基酸LD、尿素、磷酸一铵及氯化钾混合制成药肥在棉苗移栽时150 kg/hm2、蕾期1200 kg/hm2、花铃期1650 kg/hm2分3次埋施,现蕾后用助壮素与锌.硼.钾.钙.氨基酸每隔10 d喷雾1次,在花铃期施用棉太金2号,在果枝20层时打顶,10 d后施用棉太金3号,8月下旬~9月中旬用杀虫剂2次喷杀斜纹夜蛾,7月中下旬用草甘膦异丙胺盐3000 mL/hm2喷施1次。在江西永修、彭泽和九江进行了该综合防治技术的大面积示范,示范结果表明:3个示范点基本无棉枯萎病、黄萎病和生理性红叶茎枯病发生,棉害虫极少发生,籽棉产量为5046.0~7696.8 kg/hm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郑杂棉4号套作小麦的双丰技术。[方法]在中牟黄河滩地和须水试验场,以相同面积的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与单茬棉花设置对比试验,麦棉套种按照4-1式种植,并对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与单种棉花的综合表现、产量、经济效益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可减轻病虫为害,利于一播全苗;单种棉花平均产量高于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产量中棉花产量;郑杂棉4号与小麦套作较单茬棉花种植经济效益提高了8 380.5元/hm~2,增益显著。[结论]此套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全年麦棉持续生产,为棉麦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山西省杂粮中的谷子、糜子、荞麦、莜麦、大豆、绿豆、马铃薯、甘薯传统生产过程中的害虫防治现状调查,得出这8种杂粮中常见害虫34种。害虫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同时辅以物理防治与农业防治,极少数的害虫防治中用到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中使用有机磷杀虫剂24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6种,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2种,有机氯杀虫剂4种。以上调查结果与《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对比,得出山西省杂粮传统生产过程中,害虫防治违反《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主要为有机磷杀虫剂。  相似文献   

17.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is a globally important crop that is often damaged by pests and diseases. Current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management is dependent on chemical pesticides. Although chemical pesticides are usually effective,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these pesticides often leads to increased insecticide resistance in the pests, fewer natural enemies, reduced natural control, and a degraded environment. Because of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cotton production, the control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using biological means like intercropping is increasingly receiving attention. Intercropping of cotton with other crops can often boost the total yield and output of the intercropping system and provide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without sacrificing cotton quality. Intercropping also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natural enemies, and reduces the occurrence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by altering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the fields. Cotton-based intercropping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reduc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cotton and grain or other economic crops for arable l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ncrease the populations of natural enemies in cotton fiel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sts and diseases. However, inappropriate intercropping can also increase labor requirements and even result in inadequate control of pests and disease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mechanisms of intercropping for reducing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 as well as on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intercropping systems. The risks and limitations, as well as the study approaches needed and the prospects of intercropping for the control of cotton pests and diseases, are also discussed. This information is intended to aid researchers and growers in designing economically viable and ecologically friendly pest and disea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will reduce the use of chemicals and the cost of cotto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黄淮地区麦棉连作直播种植模式,规定了适于麦棉连作直播模式的小麦种植技术规范,包括规程范围、品种选择、产量目标、播种方式、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棉花接茬播种等技术要素,为黄淮棉区小麦—麦后直播棉花连作种植模式下的小麦栽培管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前生产条件下不同作物施肥效果和肥料贡献率研究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目的】研究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化肥施用对不同作物产量的影响,明确化肥对不同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及肥料的农学利用率现状。【方法】2006年至2008年在湖北省分别布置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的田间肥效试验251、47、62和26个,分析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以及目前不同作物的肥料贡献率和肥料农学利用率现状。【结果】目前农作物平衡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效果显著,但不同作物的施肥效应差异较大。与不施肥相比,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分别平均增产2269、2200、1438和1617kg·hm-2,增产率分别为46.7%、109.8%、173.7%和68.6%;相对应的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29.6%、48.6%、56.2%和38.0%,肥料农学利用率分别为7.2、7.7、4.0和3.0kg·kg-1。【结论】现代作物产量的提高和维持必须依赖肥料的施用,并且应该根据不同作物的施肥效应合理配置肥料资源,同时在保证农作物高产的前提下,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病虫的抗药性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地区农作物病虫害的抗药性日趋突出,尤以麦蚜,棉蚜,菜蚜,小菜蛾,甜菜夜蛾等的抗性更为严重,应建立抗性治理监控体系,开展以科学用药为重点的抗性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