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菜)用淮山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菜)用淮山又名山药,原为多年生野生草本攀缘性作物,主要作药用,经长期人工驯化、选育而成现在的栽培品种,全生育期270天左右。食用部分主要是向地下部伸长膨大的块根,其肉质幼嫩,香甜爽口,具有健脾、助消化、补虚劳、益气、祛痰的功效。食用淮山生长要求土壤疏松、土层深厚湿润,适宜温度20-30℃。淮山怕浸,干旱对生  相似文献   

2.
<正>淮山易种植,营养价值高且药菜兼用,倍受种植者和消费者的喜爱。淮山种植在沙质土壤中产量高,产值大,是农村调整作物布局的一个好项目。但是,淮山在泥质土壤中种植时产量极不稳定,让不少种植户望而却步。笔者通过探索发现,只要对种植方法加以科学改进,淮山在泥质土壤中种植同样可以获得高产。一、选地、整地和选种淮山生长要求温暖、湿润、阳光  相似文献   

3.
红壤稻田菜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用大豆是指采摘新鲜青绿色豆荚取豆粒作为蔬菜食用的一种大豆品种。其营养丰富,内在品质佳,既可鲜食,又可速冻出口创汇。利用部分改制早稻田大力发展菜用大豆生产,可亩产鲜荚750公斤以上,亩产值1500元以上,亩纯收入达1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现将红壤稻田春种菜用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选用良种选用产量潜力大、品质佳、商品性好的优良菜用大豆品种。采用菜、干两用大豆良种更佳,可降低市场风险,若遇上青荚菜豆滞销或积压时,则可收获干豆。现推荐三个品种:1.台湾75。从台湾省引进的菜用大豆专用型品…  相似文献   

4.
菊花菜又名菊花叶、菊花脑,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嫩梢嫩叶供食用,具有浓郁的菊花香味。菊花菜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调中开胃,降血压的功效。菊花菜植株生长旺盛,适应性广,栽培容易,四季均可生长,年产量可达2500-3000kg/667m^2。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是粮、菜兼用的高产作物,其营养丰富,生长期短,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近年来,化州市北部地区充分利用冬闲田种植马铃薯,产品除供应本市食用外,主要销往珠三角及港澳地区,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淮山薯是人民生活中比较受欢迎的美味,它肉质肥厚且香甜可口,营养价值又相当丰富,既能当蔬菜食用,又是比较宝贵的滋养品,即较好的药材,有益气、抗疲劳、助消化的功效,还能用来酿酒,对农民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高经济农作物项目;近几年来,我们研究淮山薯打洞法高产栽培种植技术,改变了以往传统种植栽培技术的费时、费力、且效率、产量还低的情况,本文我们主要从选种、选地、打洞、种植、收获等几大方面探讨论证用打洞栽培技术提高淮山薯产能、产量。  相似文献   

7.
淮山传统栽培方法是块茎生长较深,采收劳动强度大,费时、费工、又费力,且易损伤块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淮山这一特色产业的大面积发展。针对这一情况,使用导管高产栽培技术,即人为地改变淮山块茎垂直向下生长为靠近垄面土层一定斜度定向生长,利用浅土层日夜温差大、土壤疏松、通透性好的优势,使淮山长薯快、收获容易,能在多种类型土壤大面积推广种植,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目的。该技术与传统淮山栽培技术比较,每亩  相似文献   

8.
淮山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山,又名山药.其味性平,有补脾益肾,补中益气之功效,系中药材之王药.既可加工成干片入药,也可作蔬菜食用.淮山较耐贮藏,应市时间长,对调节蔬菜淡季市场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柳城县常年种植淮山面积10000亩左右,一般亩产生薯2000-2500公斤,高产田可达到亩产3000公斤以上,最近市场收购价为1.8-2元/公斤,一般亩产值2600-4500元.根据多年栽培实践总结出高产优质淮山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菜用大豆是中国南方的主要豆类蔬菜之一,春播菜用大豆是其主要栽培类型.苏奎1号是通过自主创新等项目最新选育的夏播菜用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早熟、多抗等优点,适合我省作春播菜用大豆(早毛豆)栽培.介绍了品种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日本大葱是以假茎为主要食用部位的一种蔬菜,适宜于南方种植。平均亩产3000公斤左右。产值5000元左右。其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1.
墨西哥米邦塔食用仙人掌(Opuntia Milpa Alta)是野生品种通过墨西哥农业专家经过多年选种、培育出的以菜用为主,具有多种用途的仙人掌新品种。食用仙人掌为多年生植物,其耐瘠薄、抗干旱,生命力极强,寿命可达20年,收获期至少在10年以上,一次种植,多年受益。在良好的田间管理条件下,每年每亩可产菜片4000kg以上,产种片8000-9000片,产量产值均较高,适合在我中南方高温地区露地栽培,在北方地区由于有冬季越冬问题,所以要在日光温室内进行种植。  相似文献   

12.
水芹的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芹别名楚葵、蜀芹、蕲和紫堇,原产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分布于湖泊、沼泽边缘和溪沟等潮湿地带,以中国栽培最早,面积最大。水芹是苏南地区主要蔬菜,苏州车坊、郭巷为主要产区。水芹亩产一般在4000kg,亩净效益在3500元左右,高产田块亩产可达5000-6000kg,亩净效益可达6000多元。水芹以其嫩茎和叶柄供食用、多作炒菜,其味鲜美并有一种比较温馨的清香。水芹营养价值较高,据分析每100g可食用部分中,含蛋白质0.5g、脂肪0.4g、碳水化合物3.1g、  相似文献   

13.
小豆是我国人们喜爱食用的食用豆新品种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豆类品种之一。江苏常年小豆栽培面积在100万亩左右。为进一步给江苏广大豆农提供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就适合本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小豆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椒样薄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椒样薄荷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对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农艺措施(播期、密度、氮磷钾用量、最佳收获期等)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椒样薄荷精油高产(≥80kg/hm^2)优质的农艺措施优化方案为:播期10月23日-11月7日(即霜降至立冬),密度18.2-27.0万苗/hm^2,施肥量纯氮142.9-180.0kg/hm^2、P2O593.3-139.2kg/hm^2,最佳收获期为主茎10%左右的花蕾开花期。  相似文献   

15.
菜用大豆(Glycine max)是中国南方的主要豆类蔬菜之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豆类蔬菜的喜爱,其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目前南方地区普遍缺少高产、大粒菜用大豆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新大粒1号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选育的夏播菜用大豆新品种,2010年12月通过江苏省鉴定,现就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作一介绍,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 食用仙人掌原产于美洲,是一种新型自然保健蔬菜。它主要分为菜用、果用、饲料用、药用和染料用五大类。菜用仙人掌是指可作蔬菜食用仙人掌,主要食用其嫩茎。其肉质茎片中含有的丰富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远远高于许多农作物;食用清香爽口、口感脆嫩、微酸,风味独特,很受消费者欢迎。以菜用仙人掌(米邦塔)为例,其栽培管理技术如下: 1 特征特性 食用仙人掌属于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植物,肉质常绿灌木,高可达2~3米。茎基部木质化,上部有分枝。叶为手掌状,扁平,长10~40厘米,宽10~20厘米,肉质、绿色,有短刺或无刺。生长期10~  相似文献   

17.
野生苦荬菜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苣荬菜、屈屈菜、苦麻菜,是一种多年生野生药菜兼用作物。主要以其嫩茎叶为食用部分,营养价值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野生苣荬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此我们不断摸索实践,逐步总结出一套野生苣荬菜日光温室栽培经验.使野生苣荬菜在1月25日前后上市.比露地早上市3-4个月.亩产菜芽可达1000-1200kg.大大提高了苣荬菜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8.
王芳 《河南农业》2006,(6):12-12
桑品种育71-1是中国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培育,其树型稍开展,枝条直立较粗壮,皮色青灰,节间较直,冬芽饱满,叶片较大,叶肉厚,属中生中熟品种,发芽率高,生长旺盛,发条力强,叶质优良,抗旱性较强,抗病中等,667m^2产桑叶3000kg左右,比湖桑32增产20%左右。育71-1是近年来商丘市主要推厂品种,并取得较大成功。当年春季利用育71-1速成桑园建园技术栽桑,即可饲养夏秋蚕,第二年就可达到高产,比普通栽植模式达到高产年限缩短1~2年。其主要栽培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9.
淮山机械“打孔+稻草”模式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淮山是贵港市主要种植的高效经济作物之一。贵港市辖区桂平市改变传统挖深沟种植方法,创新淮山机械"打孔+稻草"模式高产栽培技术,种植的淮山粗大圆直,卖相好、产量高、效益好,成为淮山产区农民增收的好门路。总结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优选土壤、推广"早稻+淮山"两季种植模式、严格种子消毒、电钻"打孔+稻草"整地播种、做好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枸杞的价值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枸杞菜是康桥镇主要特种经济作物之一,为促进其推广、种植,笔者主要阐述了枸杞的药用价值、菜用价值、园林价值,以及作为食用蔬菜时的主要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