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深度的沙埋和种子大小对沙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埋深度对沙蒿的种子萌发率、休眠率、幼苗出土率及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没有沙土覆盖时沙蒿种子即可萌发;0.5~5 cm的浅层沙埋下,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最高,休眠率最低;沙埋深度>5 cm 时,沙蒿的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生物量随沙埋深度增加显著降低,而休眠率却显著升高;沙埋深度为12 cm时,种子不出苗,幼苗也不能存活。种子大小对沙蒿种子萌发率、出苗率、幼苗存活率及休眠率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幼苗生物量大小具有显著影响,在0~12 cm的沙埋深度中,除5 cm和7 cm深度下中粒种子和小粒种子萌发的幼苗的生物量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深度处理时,大粒种子萌发的幼苗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同一沙埋深度下中粒种子萌发的幼苗生物量,后者又显著高于小粒种子萌发幼苗的生物量,因此研究认为,沙蒿种子最适宜沙埋深度为 1~ 3 cm的浅层沙埋。  相似文献   

2.
在摸清线状匍匐茎蔗草田间发生消长动态和分布型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茬口模式、翻耕深度等农艺措施对线状匍匐茎藤草出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状匍匐茎蔗草在水稻播种后即出苗,3个月内持续快速增长,每周平均增加391.57株/m^2;线状匍匐茎藤草在田间呈集群分布;与水稻-麦子-水稻茬口相比,西瓜-麦子-水稻茬口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蔗草发生量85%以上;线状匍匐茎藤草随土层翻耕深度的增加发生数量逐渐减少,使用农机具田间翻耕深度14~16cm较浅耕(8~10cm)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藤草发生量64.4%。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紫藤三叶青快速扦插育苗,采用裂区设计法对影响三叶青扦插成活的插条茎节数、遮阳率等进行研究,比较分析不同处理下三叶青扦插的存活率、新梢长、小叶数、生根数量、块根数等指标,探究紫藤三叶青高效简单的扦插繁殖方法。结果表明,新梢长、小叶数与存活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4 0和0.774 5;插条两个茎节(A2)、遮阳60%(B2)的情况下,存活率(91.33%)、新梢长(16.11 cm)、小叶数(4.3)等性状值均高于其他情况。说明在紫藤三叶青扦插育苗过程中,插条带2个茎节,并做60%的遮阳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沙埋深度对荒漠植物花棒幼苗出土的影响。进行了0,1,2,3和5 cm共5个深度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表明,出苗率与沙埋深度呈显著负相关,且集中在0-2 cm的沙埋深度,3cm沙埋深度只有1苗出土,5 cm沙埋深度没有出苗;随着沙埋深度增加,第一次出苗所需天数增加。花棒幼苗出土的最佳沙埋深度约为1 cm。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西藏地区沙化土地的植被恢复和重建,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0、1、2、3、4和6 cm)对中华羊茅、短芒披碱草、巴青垂穗披碱草、青海冷地早熟禾4种青藏高原草种种子萌发、幼苗出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埋深度对4种草种幼苗出苗率、根长、株高、根冠比以及生物量的分配都有显著影响(P0.05),千粒重大的种子有较高的发芽率.随着沙埋深度增加,中华羊茅、短芒披碱草、巴青垂穗披碱草种子出苗率、根长、株高和地上与地下部分生长量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沙埋深度超过3 cm,青海冷地早熟禾种子不能出苗.对于幼苗出土和生长来说,中华羊茅、短芒披碱草、巴青垂穗披碱草和青海冷地早熟禾的最佳沙埋深度分别为1~3 cm、2~3 cm、1~3 cm和1~3 cm.因此,在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选用质量好且千粒重大的种子,进行1~3 cm的中度沙埋以提高种子出苗率、增大幼苗定植率.  相似文献   

6.
在摸清线状匍匐茎藨草田间发生消长动态和分布型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茬口模式、翻耕深度等农艺措施对线状匍匐茎藨草出苗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线状匍匐茎藨草在水稻播种后即出苗,3个月内持续快速增长,每周平均增加391.57株/m~2;线状匍匐茎藨草在田间呈集群分布;与水稻-麦子-水稻茬口相比,西瓜-麦子-水稻茬口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藤草发生量85%以上;线状匍匐茎藨草随土层翻耕深度的增加发生数量逐渐减少,使用农机具田间翻耕深度14~16 cm较浅耕(8~10 cm)可减少线状匍匐茎藨草发生量64.4%.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沙埋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影响,本论文通过温室控制实验,对梭梭和驼绒藜出苗与沙埋的关系进行研究.实验进行了0cm、0.5cm、1cm、1.5cm和2cm共5个沙埋深度处理,每个处理做3个重复.结果表明,梭梭和驼绒藜0cm埋深与其它埋深的萌发率差异显著;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梭梭和驼绒藜种子出苗率逐渐降低,没有沙覆盖(0cm埋深)时,梭梭和驼绒藜种子的出苗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0%、90%,沙埋深度为2cm时,梭梭和驼绒藜幼苗不能出土;梭梭和驼绒藜种子在0cm沙埋深度下的出苗速率最大,分别为60%、69.8%.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马铃薯匍匐茎上块茎发生的代谢机理,本试验以不同成熟期(基因型)的品种为材料,测定了匍匐茎生长的最初阶段母块茎中蔗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匍匐茎生长过程中,早熟基因型NP10和中熟基因型NP8块茎蔗糖含量显著高于晚熟基因型87-60(P<0.01),在匍匐茎从0~4 cm的生长过程中母块茎蔗糖含量显著增加;匍匐茎长在4 cm和5 cm时块茎蔗糖含量分别为3.37%和3.55%,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匍匐茎长在达到4 cm后母块茎蔗糖合成趋于平稳。同时,分析了不同成熟期品种匍匐茎生长与母块茎中蔗糖含量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栽种番茄温室内秸秆深还土壤温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温室番茄地温的影响,实现不同土壤深度地温数值模拟,在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50%的情况下,秸秆量设置为1.5×10~4,3.0×10~4和4.5×10~4kg·hm~(-2),利用无线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对番茄生长过程中距垄台表面深度为15,30和45cm处地温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连续使用移动平均法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改进趋势估计,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对地温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深埋秸秆量在不同土壤深度处的地温实测值与模拟值最小误差均为0℃,深埋秸秆量为1.5×10~4kg·hm~(-2),深度为15,30和45cm处地温实测值与模拟值最大误差分别为0.52,0.19和0.10℃;深埋秸秆量为3.0×10~4kg·hm~(-2),深度为15,30和45cm处地温实测值与模拟值最大误差分别为0.65,0.21和0.12℃;深埋秸秆量为4.5×10~4kg·hm~(-2),深度为15,30和45cm处地温实测值与模拟值最大误差分别为0.43,0.20和0.09℃。不同深埋秸秆量、不同土壤深度的地温数值模拟效果均较好。温室番茄生育期内,距垄台表面越深,地温数值模拟效果越好,模型的适用性越强。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秸秆深还温室番茄地温数值模拟方法可以为温室地温调控、温室环境自动控制提供较为精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然湿地人工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漂筏苔草的株高随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从7月开始)。株高的变化在生长后期(9月)极其明显,深水处理(50 cm)的株高(160 cm)远高于其他水分处理,增幅较大;浅水处理(<30 cm)的株高增幅较小;干旱状态(土壤含水量20%)的株高没有增加。漂筏苔草无性株地上茎茎粗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生长季茎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6月份,其次是5月份和7月份,8月份茎粗变化微小(在50 cm淹水状态下)。不同水分状态下茎粗停止增长的时期也有很大差异。同株漂筏苔草地上茎茎粗变化为茎基部变化较大,中部较稳定一致,靠近生长点的1~2节茎粗又变小。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底质掩埋对人工恢复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影响,研究了塘泥和河沙掩埋0、1、3、5 cm深度下苦草种子的成苗状况和苦草幼苗的存活状况.结果表明,掩埋深度增加会显著降低种子的成苗率、幼苗的存活率、植株的株高和干重,其中掩埋深度达5 cm时,苦草种子不能成苗,幼苗不能存活,与无掩埋相比,掩埋1 cm和3 cm处理中,幼苗存活率的下降幅度显著低于种子成苗率,且掩埋1 cm处理的幼苗存活率下降不显著,掩埋3 cm处理的河沙组种子的成苗率和幼苗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塘泥组;无掩埋、掩埋1 cm和掩埋3 cm处理中,塘泥组苦草的平均株高、株均干重和根冠比均显著大于河沙组.表明底质掩埋对苦草种子成苗的影响大于对幼苗存活的影响;塘泥比河沙更有利于苦草的生长,但掩埋深度较大时,塘泥对种子成苗率和幼苗存活率的影响比河沙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埋藏深度对茶树修剪物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的影响,为茶树修剪物还田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个埋藏深度处理,包括表层覆盖(T1)、埋藏10 cm (T2)和埋藏20 cm (T3)。采用尼龙网袋法,在盆钵中进行周年腐解试验,评估不同埋藏深度对茶树修剪物腐解率及养分归还特征的影响。【结果】埋藏20 cm处理下,茎腐解最快,周年腐解率为45.99%;埋藏10 cm处理下,叶和茎叶混合腐解最快,周年腐解率分别为58.79%和51.89%。周年腐解后,茎、叶的养分富集系数差异明显,叶与茎叶混合的养分富集系数则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表层覆盖处理下,茎中氮和磷的富集系数分别增至1.46和1.36,叶中钾的富集系数降至0.64;埋藏10 cm处理下,茎中钾的富集系数降至0.23,叶中磷的富集系数增至1.41,碳和氮的富集系数下降为0.81和0.80,钾仅为0.22;埋藏20 cm处理下,茎中氮的富集系数增至1.30,钾降至0.27,叶中碳、氮和钾的富集系数分别降为0.77、0.88和0.24。养分释放率方面,埋藏10 cm处理下,碳和氮养分释放较快,叶的碳、氮释放率分别为66.7%和67.1%,显著高于茎的碳、氮释放率(P<0.05,下同);埋藏20 cm处理下,茎的磷释放率为50.7%,高于叶的磷释放率(48.6%);钾的养分释放率受还田方式影响较大,叶在埋藏10 cm处理下钾的养分释放率为90.6%,显著高于表层覆盖处理(62.5%)。【结论】深埋会促进茶树修剪物茎叶的腐解,叶的腐解速率更高;深埋可提高修剪物碳氮磷钾养分释放,其中钾元素释放最快,氮和磷较缓慢。在实际生产中可将茶树修剪物茎叶混合后深埋至10~20 cm耕层进行还田,以改良茶园土壤。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对稻秆内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和春季田间出土行为的影响,在2010年3月至6月、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2011年3月至6月设置秸秆春耕还田和秋播还田试验,均设集中掩埋深度5 cm、20 cm、35 cm、50 cm 4个处理,以常规覆盖还田为对照。结果表明:秸秆掩埋还田深度与二化螟越冬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掩埋越深二化螟存活率越低,还田深度超过20 cm时,幼虫死亡率达60%以上,秸秆春耕还田二化螟越冬存活率比秋播还田低。秸秆掩埋还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出土历期最长达85 d(2010年秸秆秋播还田),最短是没有幼虫出土(2011年秸秆春耕还田)。秸秆掩埋还田幼虫出土高峰主要集中在5∶00~7∶00和20∶00~22∶00,而秸秆覆盖还田幼虫出土高峰主要集中在12∶00~14∶00。以上结果说明秸秆集中掩埋还田深度影响二化螟越冬幼虫存活率和其春季田间出土行为。  相似文献   

14.
余永富  杨亚琴  潘成坤  谢镇国  余德会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623-11625,11737
[目的]研究石松人工栽培方法.[方法]进行遮阴措施与栽培密度双因素交叉的栽培试验,遮阴措施设置不遮阴、盖遮阴网2水平,栽培密度设15 cm×15 cm、20 cm×20 cm、30 cm×30 cm 3水平,测定栽培成活率及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1年生植株茎平均生长长度18.3 cm,第2年生长迅速,茎枝生长长度达186.2 ~205.3 cm;盖遮阴网和不遮阴2种栽培措施,前者明显提高栽培成活率和植株茎枝生长长度;15 cm×15 cm、20 cm×20 cm、30 cm×30 cm 3种栽培密度比较,第3者茎枝生长长度(205.3 cm)明显大于第1者茎枝生长长度(186.2 cm),第3者与第2者茎枝生长长度(201.6 cm)差异不明显.[结论]石松栽培需要适当遮阴,栽培2年可采收利用鲜切枝,栽培株行距为20 cm×20 cm的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15.
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是藜科沙蓬属1年生沙生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主要沙漠和沙地中。为了解沙埋对沙米生长、存活和光合蒸腾特性影响,2010-2011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不同沙埋深度下沙米幼苗高度、存活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沙米具有极强的耐沙埋能力。埋深为株高25%时,沙米幼苗存活率和株高显著增加,埋深为株高50%-100%时,其株高和存活率虽有下降,但与非沙埋对照差异不显著。当沙埋深度超过株高后,其株高和存活率急剧下降,但沙埋达到株高266%时仍然有部分幼苗存活。沙埋第5天,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沙米幼苗的光合速率缓慢下降,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波动式变化。随着沙埋时间的延长,和对照相比,沙米幼苗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随沙埋深度增加而大幅度下降,但水分利用效率仍呈波动式变化。沙埋第15天时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非沙埋对照下降了86.7%、89.0%、90.0%和4.2%。相关分析表明,沙米幼苗的存活率和高生长与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沙埋胁迫下沙米幼苗存活率下降和生长抑制不仅源于沙埋造成幼苗顶土困难和光合面积减少,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黑果枸杞、沙冬青、沙蒿、霸王4种荒漠植物的种子生理特征以及沙埋深度(0、1、2、3、4、5 cm)对4种荒漠植物种子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积较大的沙冬青和霸王种子萌发率与其重量、含水量、形状及活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体积较小的黑果枸杞、沙蒿萌发率与种子重量、含水量、形状之间为正相关关系,与种子活性负相关。随着沙埋深度增加,4种植物种子出苗率下降、首次出苗时间延迟,茎高、绝对株高和根长及根冠比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幼苗生长方面,黑果枸杞和沙蒿分别适宜于1~2、0~1 cm的浅层沙埋,均在沙埋深度5 cm时种子几乎不萌发;沙冬青、霸王则适宜于3~4 cm较深层沙埋,在沙埋0 cm时均不萌发。此外,在荒漠区采用这4种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时,除考虑种子自身性状外,还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沙埋、降雨等条件,以提高出苗率、增大幼苗定植率。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青藏铁路沙区植物白刺、油蒿、沙棘对不同播种深度的生长反应。结果表明:在播种2a和3a时,3种沙漠植物的成活率、植株高度和冠幅都随播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油蒿在播种深度为6cm时的成活率最高,白刺在播种深度为2cm时植株高度最大,白刺的冠幅在播种深度为4cm时达到最大值。沙棘的植株高度和冠幅在播种深度为4cm时达到最大值。播种深度对白刺、沙棘和油蒿的存活和生长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青藏铁路沙区植被的人工恢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沙埋对西鄂尔多斯高原灌木群落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鄂尔多斯高原集中分布了很多珍稀濒危灌木物种,近年来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沙埋,为了揭示沙埋对该区灌木群落的影响,采用2006年西鄂尔多斯高原干旱荒漠灌木群落的空间点格局调查数据,运用基于最近邻体距离的空间格局指数F函数、G函数和J函数,研究了不同沙埋程度干扰下灌木群落的结构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沙埋是该区不耐沙灌木消亡的重要影响因素,随地表覆沙厚度的增加,群落内不耐沙灌木的数量逐渐减少;对于耐沙灌木,浅层的覆沙有利于其更新生长,而当覆沙厚度超过一定值时,这种正向作用转为负向作用,导致耐沙灌木由数量上的增加转为减少;不耐沙灌木和耐沙灌木在不同沙埋强度的影响下,在小尺度上都表现为显著的随机分布,而二者之间在浅层的沙埋干扰下,在小尺度上有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覆沙厚度达12cm时,群落内灌木分布极稀疏,也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沙埋导致群落内物种单一且有老龄化现象,更新困难,是群落退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氮肥对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对热研6号珊状臂形草分蘖枝、茎长和干物率均有显著影响。N3(尿素用量为0.9g/盆)和N4处理(尿素用量为1.2g/盆)的分蘖枝增加最快为0.46枝/盆·d,N3处理的茎伸长生长速率最快为0.82cm/d,N2处理(尿素用量为0.6g/盆)的干物率最高为41.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