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静水土池塘驯化养殖瓦氏黄颡鱼鱼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安徽省鮠科鱼类良种场(淮南市鱼种场)进行了在静水土池塘用颗粒饲料驯化养殖瓦氏黄颡鱼鱼种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以期为其他养殖者培育瓦氏黄颡鱼鱼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比较分析了2种黄颡鱼高产无公害养殖模式下所取得的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显示,每hm2投放4~5cm黄颡鱼种苗82 500尾,采用主养黄颡鱼、套养主要大宗淡水鱼类(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的混养池塘生产的总商品鱼每hm2的产量比单养池高出26.1%,其中每hm2比单养池多产出大宗淡水鱼3 105kg,而两种模式中每hm2黄颡鱼产量相当,均在7 500kg/hm2以上;在养殖效益方面,单养池的平均利润为71 550元/hm2,混养池的平均利润为91 770元/hm2,混养池比单养池平均高出20 220元/hm2。因此,主养黄颡鱼、套养主要大宗淡水鱼类(草鱼、鳙鱼、鲢鱼和鲫鱼)的混养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黄颡鱼是一种淡水小型底层鱼类,是市场上的畅销水产品,近年来,由于过度的人工捕捞,黄颡鱼的天然资源量已很低,开展人工养殖势在必行。下面介绍黄颡鱼的人工养殖技术。 一、黄颡鱼的苗种培育 1、池塘准备 鱼种培育池每口以0.27hm~2—0.4hm~2为宜,水深1.5m左右。3月底开始清塘消毒,挖去  相似文献   

4.
黄颡鱼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郑善坚 《内陆水产》2001,26(4):39-39
黄颡鱼 (Pelteobagrus fuludraco)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底层小型鱼类,因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少肌间刺而深受消费者青睐。随着市场需求增大,天然资源的下降,人工养殖黄颡鱼前景广阔。我校于 2000年开展池塘养殖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池塘条件 试验选用 2口面积均为 0.2公顷的成鱼池,水深 1.2米,池底淤泥较厚。放养前各用生石灰 300千克化浆泼洒, 7天后灌水。为增加黄颡鱼的栖息空间,在池四周设置扎捆的竹丝,在沿岸浅水带设置水花生等水草,池内设增氧机 1台。 1.2鱼种放养 …  相似文献   

5.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俗称嘎牙子,是常见的底栖杂食性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水体中,因其对环境适应力强、养殖经济效益高而深受养殖者欢迎。吉林省2000年开始黄颡鱼的商品鱼养殖,鱼种来源主要从江、河、湖、库中捞取,由于天然苗种资源不足,致使养殖生产受到制约,养殖面积逐渐减少。为了解决黄颡鱼苗种不足的问题,2001年,我们进行了池塘培育黄颡鱼鱼种试验,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2002年,我们又实施了该项技术的推广,推广面积248.5亩。现根据推广的情况和生产中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将池塘培育黄颡鱼鱼种技术介绍…  相似文献   

6.
黄颡鱼是一种优良的淡水经济鱼类,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为掌握池塘主养黄颡鱼不同放养方式的生产效果,笔者于2008年在沅江市黄茅洲镇金南渔场主持了春季放养隔年鱼种与放养当年夏花鱼种的试验,为养殖户提供参考依据。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瓦氏黄颡鱼夏花集约化、规模化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瓦氏黄颡鱼的夏花培育是指将卵黄苗育成2.5~3.0cm规格苗种的过程,是瓦氏黄颡鱼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成败的关键.目前采用大塘培育瓦氏黄颡鱼夏花成活率低,通常仅30%左右;虽然采用小水体、高密度、全人工投喂浮游动物培育瓦氏黄颡鱼夏花是一种成功的培育方式,但有时受到饵料生物来源限制,影响培育规模和数量,成为制约瓦氏黄颡鱼养殖的主要障碍.2003~2004年,我们在武汉市东西湖基地开展了集约化、规模化培育瓦氏黄颡鱼夏花试验研究.试验突破传统的浮游生物及肥水下池方式,采用水泥池微流水增氧与全价粉状配合饲料饲喂相结合方式,取得平均成活率96.7%,一次批量生产50万尾以上的成果,现将试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颡鱼也称嘎牙子,它肉嫩刺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优鱼类。市场上销售的黄颡鱼主要产自江河、湖泊、泡沼等自然水域,但近些年来由于自然水域捕捞强度过大和水质污染等原因,黄颡鱼资源量日益减少,造成黄颡鱼市场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每公斤售价30—50元,这给黄颡鱼人工养殖带来了机遇。从目前情况看,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刚刚起步,发展黄颡鱼的人工养殖其潜力巨大,黄颡鱼是非常有发展前途的高效名优鱼类品种。 黄颡鱼在黑龙江省的养殖周期一般为三年,第一年进行鱼苗培育,第二年进行鱼种培育,第  相似文献   

9.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俗称嘎鱼、嘎牙子、黄腊丁等,是我国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底栖鱼类。因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鱼类之一。近几年来,随着黄颡商品鱼出口的拉动,黄颡苗种供不应求,由于黄颡鱼种的培育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黄颡秋片鱼种的成活率参差不齐,一些养殖户不了解其培育方法,导致成活率很低,因此有必要对这几年在生产中的养殖实践进行总结,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鱼种池因清塘不彻底,注水或投喂浮萍、水草时掺带进野杂鱼、虾,在鱼种池与家鱼争食耗氧,影响鱼种规格和产量。适量套养黄颡鱼能起着去杂清野的作用,黄颡鱼个体小,生长速度慢于家鱼,对家鱼无危害,但能有效消灭野杂鱼、虾,促进鱼种生长,提高养殖产量。套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套养黄颡鱼必须在夏花鱼苗入塘1个月后投放,投放过早因鱼苗入塘时间短,规格小,会出现黄颡鱼吞食鱼苗现象。2.投放规格要适宜,一般投放黄颡鱼10-20g/尾左右。3.投放数量,每667m2投放黄颡鱼30尾左右。鱼种池套养黄颡鱼,在提高鱼种产量的同时,也能生…  相似文献   

11.
黄颡鱼鱼种集约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黄颡鱼属底栖性鱼类,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疾病少,经济价值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是盐城地区套养的一个很好品种,但鱼种来源少,主要靠野生,很不稳定。2009进行了黄颡鱼鱼种试养。  相似文献   

12.
正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是指鲈鱼、黄颡鱼和其他鱼类在同一水环境养殖,其中黄颡鱼能吃掉病鱼体表的部分锚头鳋,预防鲈鱼寄生虫病的发生;适量搭配鲢、鳙、团头鲂和罗非鱼等鱼种,可以调节水质,改善鱼类生活环境。混养技术具有生态调节、互利互补及减少鱼病的优点,有利于鲈鱼、黄颡鱼等鱼类生长。因此进行鲈鱼、黄颡鱼池塘混养能减少能耗和渔药使用,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是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3.
黄颡鱼隶属鲶形目,鮠科,黄颡鱼属,又名黄腊丁、昂刺骨,是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底栖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随着消费市场的增长,价格一直较高,养殖效益较好,已成为特种水产养殖的优良品种,但因受苗种资源的限制,规模养殖效益一直不大。为加大黄颡鱼大规格鱼种的市场供给,2010—2011年,笔者进行了大规格鱼种集约化培育生产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黄颡鱼卵黄苗放养密度10万~12万尾/667m2情况下,鱼苗养成大规格鱼种的平均成活率达  相似文献   

14.
年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味道鲜美、经济价值较高的中高档水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格外青睐。特别是黄颡鱼肉质细嫩,含肉率高,营养丰富,在市场上更是受到人们的欢迎。黄颡鱼含肉率67.53%,与鳜鱼、尼罗罗非鱼等名优鱼类相近。黄颡鱼的价格高且平稳,不少养殖户在池塘中套养黄颡鱼,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如:2007年,东河渔场18亩池塘套养黄颡鱼鱼种2000尾,纯获利1360元;梨丰东林渔场12亩池塘套养黄颡鱼鱼种1500尾,纯获利1020元。  相似文献   

15.
黄颡鱼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又名嘎牙子,是我国江河湖泊中的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也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名优水产品。我站于2004年承担了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攻关项目“黄颡鱼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2004年,在肇东市涝洲镇开展了黄颡鱼人工繁育试验,共繁殖黄颡鱼鱼苗133万尾,培育黄颡鱼1龄鱼种70.5万尾。1材料与方法1.1黄颡鱼亲鱼产前培育1.1.1池塘条件及准备池塘面积0.7hm2,池深2.2m,池底平坦,池塘注排水方便。水源为松花江水。2004年4月22日,采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清毒,生石灰用量为1500kg/hm2。清塘消毒后,池塘注水1m深。1.1.2亲鱼放养1.1.2.1亲鱼来源与选…  相似文献   

16.
5种常用渔药对黄颡鱼鱼种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常用水产药物对黄颡鱼鱼种的急性毒性.使用常温静水试验法,探讨了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敌百虫、强氯精、溴氯海因和二氧化氯5种常用药物对黄颡龟鱼种的急性毒性效应,分别在试验24、48、72、96 h后记录黄颡鱼鱼种死亡数和试验药液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表明,5种药物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94、0.65、O.46、0.86、O.51 mg,/L.这5种药物对黄颡鱼毒性依次排序为:强氯精>二氧化氯>敌百虫>溴氯海因>硫酸铜十硫酸亚铁合剂.黄颡鱼鱼种对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溴氯海因、敌百虫、二氧化氯都可按常崩浓度安全使用,强氯精使用浓度应为O.3~O.4 mg/L.该研究为黄颡鱼鱼种的培养过程中合理用约防治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由于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有所滑坡,许多养殖户采取在蟹池套养黄颡鱼等名优鱼类的方法,以求增加经济效益。去年我区水产站大面积推广在河蟹池套养黄颡鱼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有部分养殖户盲目实施套养,导致失败。笔者认为河蟹池套养黄颡鱼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注意以  相似文献   

18.
正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属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黄嘎牙、黄骨鱼,具有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营养高、肉质细嫩、鲜美的优点,近年来,深受居民和养殖户的喜爱。河南省郑州市古荥镇南王庄村一垂钓休闲渔场根据市场需求,2014年在渔场内利用一面积为3 468.4 m~2的池塘开展黄颡鱼鱼种、成鱼池塘轮养试验,在6—12月饲养大规格黄颡鱼鱼种,第2年的1—7月饲养黄颡鱼成鱼。共出塘大规格黄颡鱼鱼种1 426.6 kg,平均出塘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是一种小型优质经济鱼类,以其肉质细嫩、小细刺而受群众喜爱.近年来市场价格较高,开展黄颡鱼池塘养殖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为此,2003年我们在信阳市河区双井乡进行了黄颡鱼池塘精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2口面积共计4.7×667m2的试验塘开展了黄颡鱼冬片鱼种健康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放养2~3cm的黄颡鱼夏花鱼种25000尾,收获黄颡鱼冬片鱼种564.9kg,平均体重23.3g、平均体长11.9cm,成活率95.9%,每667m2平均利润1837.5元,投入产出比为1:1.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