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粘虫每年4~5月份从南向北迁飞,7~8月份从北向南迁飞途经沁阳,一般为害较轻,并不在沁阳市越冬越夏,从未发生过第二代粘虫为害玉米苗事件。然而,1998年6月第二代粘虫在沁阳大发生。6月1~15日平均灯下诱蛾1233头,峰日在6月11日,诱蛾266头。...  相似文献   

2.
1996年陕西省二代粘虫偏重发生粘虫是一种暴发性害虫,在我省一般年份发生3代。第一代为害小麦,第二代为害玉米、谷子等,第三代仍在秋田为害,以二代为主要为害代,三代在局部地方造成为害。80年代中期以后,粘虫连续多年发生较轻,但1996年其发生明显回升,...  相似文献   

3.
黏虫在昔阳县是间歇性猖獗发生的害虫,主害代为第三代。它来势猛,为害重,严重影响当地主要粮食作物谷子、玉米等的生产。为了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持续有效的治理,我们对黏虫系统测报站昔阳县石坪测报站1968年至今35a的黏虫测报资料进行整理,并结合气象资料等,对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1发生为害主要影响因子分析1)蛾峰次数和蛾峰量是影响发生程度的先决条件。根据黑光灯系统诱测资料,三代黏虫大发生的1973年出现5次蛾峰,高峰日平均1盏黑光灯诱蛾119.8头;1975年出现6次,高峰日平均491.7头;1…  相似文献   

4.
合成性诱剂对粘虫雄蛾的引诱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合成性诱剂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雄蛾的引诱活性。在北京第二代粘虫发生期间的试验表明,顺—11—十六烯醛对粘虫雄蛾有很强的引诱活性。在顺—11—十六烯醛中加入少量顺—11—十六烯醇乙酸酯(1—10%),能显著地提高诱蛾活性。同时表明在日本活性很高的粘虫诱芯(顺—11—十六烯醇乙酸酯及顺—11—十六烯醇比例为8:1或9:1)在中国北方诱到的粘虫雄蛾数量极少。在中国北方第三代粘虫发生期,以顺—11—十六烯醛和顺—11—十六烯醇乙酸酯(9:1或9.5:0.5)为组分的诱芯对粘虫雄蛾也显示了较弱的引诱活性。  相似文献   

5.
凉山州粘虫大发生世代(二代)虫源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凉山州立体气候的特点和粘虫发生为害情况,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诱蛾观察和标记回收试验,初步明确了粘虫大发生世代有本地和外地两种虫源。本地一些低山地区终年都有粘虫存生。海拔1400公尺以下偏东南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粘虫越冬,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区的小春作物上有零星的一代粘虫发生。二代粘虫大发生时,低山的一代粘虫可垂直飞往高山繁殖为害,成为大发生时部分虫源;高山二代粘虫发生为害后,又垂直飞往低山繁殖为害,在州内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互为虫源,辗转为害的小循环。二代成虫大发生时有两个蛾峰,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和交尾情况很不一致。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粘虫大发生时蛾量的大小、时间的早迟,直接与我国东部地区江淮一带一代发生区粘虫的发生为害有密切关系。外来虫源主要来自江淮一带,这是决定大发生世代发生为害程度的主要成分。通过标记回收试验,使这两种虫源都得到了初步证实,从而为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与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稻纵卷叶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历年以三(2)代、五(4)代为主害代,分别危害早稻、晚稻,二(1)代发生较少,少数年份四(3)代发生较重。1998年我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出现一些新特点,现简要分析如下:1发生特点1.1发生期偏早二(1)代二龄幼虫高峰期在5月上旬末.三(2)代二龄幼虫高峰期在6月14~18日,四(3)代盛蛾高峰期在7月5日前后,五(4)代盛蛾高峰期在8月15日~18日,均比历年同代平均提早5~7d。1.2二(1)代、三(2)代发生较重,四(3)代、五(4)代发生偏轻二(1)代发生面积占早稻种植面积的20%,而历年二(1)代少…  相似文献   

7.
1975~1980年在肖山县棉区应用高斯(Gossyplure)性诱剂预测棉红铃虫的发生,并用常规测报方法作比较。第一代红铃虫80%发蛾日,室内蛾峰比高斯诱蛾峰早3~10天,平均6.8天。与棉田百株棉卵高峰比较,室内蛾峰与卵峰相差8~17天,平均13.7天;高斯诱蛾与卵峰相差1~13天,平均6.8天。高斯诱蛾预测更为可靠。第二代查虫花预测50%蛾峰与高斯诱蛾峰相差2~6天,平均4.2天。虫花预测蛾峰与卵峰相差1~6天,平均2天;高斯诱蛾峰与卵峰相差3~7天,平均4.5天。两种预测方法均为可靠。第三代以二代至三代的30天期距预测与高斯诱蛾峰相差1~15天,平均7.3天。期距预测与卵峰相差2~16天,平均6.6天;高斯诱蛾峰与卵峰相差2~8天,平均4.7天。高斯诱蛾要比期距预测更为可靠。六年的二代蛾量(7/21~8/20)与青铃被害率的相关系数为r_(0.1)=0.729<0.75水平;降雨量(7/21~8/15)与青铃被害率的相关系数r_(0.05)=0.811<1-0.8561,达显著水平。根据以上关系,得到二元回归预测式为:Y=46.843+0.0176X_1—0.1235X_2。 x_1为二代蛾量,x_2为降雨量,y为青铃被害率。当y>50为重发年,y<35%为轻发年,y在35%~50%之间为中发年,求得各年的危害率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符合。应用高斯性诱剂诱蛾,越冬代单盆累计蛾量达300头时,棉仓和棉秸堆第一次喷药,此后每七天一次,直至一代蛾羽化末期;第二代150、400、700头;第三代100、250、400头,分别施药,可以提高防效,节约农药。  相似文献   

8.
粘虫是莱西县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多年来已成为小麦的常发性害虫,在水浇丰产田发生尤为严重,影响产量很大。二代粘虫主要为害麦田套种玉米,如防治不好玉米苗则会全部被吃光。为了摸清麦田二代粘虫发生规律,搞好测报,笔者在一代粘虫成虫大发生的年份里对一代蛾嗉囊液的含糖量每年都进行测定,如发现含糖量高,一代蛾则留在当地产卵;如含糖量达6%以下,则一代蛾就会飞走,蛾量再大也不会造成二代幼虫的大发生。笔者从1966年起历年都于一代成虫发蛾盛期在麦田进行观察,发现一代蛾量虽大,二代幼虫密度也不一定准大的规律。 方法是,在黑光灯和杨树枝把中一代粘虫蛾量“激增”(大田小麦灌浆乳熟时期),黄昏时分麦田中有大量粘虫蛾取食时目测1平方米小麦穗部蛾数;再于翌晨取杨树枝把上的粘虫蛾10头取其嗉囊液用日本产补正糖度计,逐头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9.
2019—2020年,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应用远程昆虫性诱测报仪对水稻二化螟开展了监测与预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测报仪监测二化螟发生高峰期明显,发生动态符合当地常年二化螟种群发生规律;成像效果良好,虫体图像完整、特征清晰,易于辨识计数。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越冬代雄蛾主要发生期,2019年、2020年越冬代最高蛾峰日分别为5月11日、5月5日;7月中旬和8月中、下旬分别为第1代、2代雄蛾发生高峰期,其中2020年第1代、2代最高蛾峰日分别为7月11日和8月24日。2019年、2020年人工识图计数准确率分别为97.50%、98.44%,2020年系统自动识别计数准确率为83.59%,系统自动识别计数、人工识图计数与实地核查数据均无显著差异,监测数据可靠,均能有效反映二化螟发生情况。基于越冬代雄蛾第2蛾峰日监测结果结合期距预测法,预测越冬代产卵进度及第1代卵孵化高峰期,预测结果与田间发生实际一致,对第1代卵孵高峰期准确率为100%,预测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0.
旷昌炽 《植物保护》1981,7(2):12-12
我们经过七年系统观测,整理了三代粘虫蛾量、卵量、幼虫密度及有关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认为6月至7月份的东北风,直接影响我地三代粘虫发生量和发生时间。 三代粘虫发生轻重与外地虫源、7月中旬的东北风刮风次数、持续时间及平均风速关系最密切。1979年7月18日连续刮东北风两次,持续6小时,每秒风速5米。据县测报站予报,东北三省二代粘虫已严重发生,于是,我们在7月25日予报:三代粘虫将是  相似文献   

11.
广德县油菜蚜虫发生规律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德县油菜蚜虫发生高峰出现于11月20日至12月20日,为全生育期主峰,大发生年可随冬后气温回升出现第二高峰。两峰与油菜营养生长旺盛期(四至七叶期)、蕾薹期有对应关系。暖冬及早春温暖干旱天气容易导致大发生;低温多雨、田间潮湿、多杂草对蚜虫种群发展不利。有翅蚜数量与蚜虫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是我县水稻上三大害虫之一,常年发生5~6代。其中第一代蛾在4月中、下旬即有始见,但虫量极少,普通年份均未有明显的发生。故该虫全年的主要虫源是来自于第二代的迁入,该代蛾的迁入主峰早的年份可在5月底,迟的年份则可在7月上旬。由于第一代与第二代在发生上缺乏直接的联系,因此第二代的测报上往往就只能依靠逐日田间赶蛾,不能作出提前的预报;无法及时地指导防治,被动性较大,现根据本站1970年至今的有关的测报数据,试运用平稳时间序列法(自回归法)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组成二个预报工具,以对我县稻纵卷叶螟第二代的迁入要素作早期预报,用于指导大田赶蛾等测报工作,试探对迁  相似文献   

13.
张志光 《植物保护》1964,2(6):258-259
广东新兴县,秋季晚稻常受粘虫为害,1955年比较严重,1958、1960、1961年也是猖獗年份,虫口密度每亩达3—10万头。 1.发生世代和时期: 历年来秋季粘虫的发生,包括两个不完整的重叠世代,即第五、六代(代次尚待证实),就其危害性看,第六代是主要的。 (1) 据1958—1962年糖蜜诱测结果(测报站):秋季粘虫蛾始见于9月上旬。早发个体完全可能在10月中旬末完成一代,成为迟熟晚稻后期的威胁。 (2) 从幼虫消长看,1962年9月上、中旬间普通出现粘虫为害,9月21日找到老熟幼虫,第二次幼虫始盛期为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14.
<正>粘虫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大害虫之一,大面积粘虫爆发会造成粮食减产并威胁生产安全。2012年,三代粘虫在华北、东北的成灾面积近467万hm2,损失超过20亿元,引起农业部高度重视。粘虫在湖北省主要发生于小麦种植区,2012年发生面积为8万hm2(次),其次为玉米种植区,发生面积为0.68万hm2(次),水稻及杂粮种植区的发生面积不大,为0.5万hm2(次)左右。田  相似文献   

15.
学术活动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主持的第二次全国小地老虎科研协作会议,于1980年11月与全国粘虫科研协作会议同时召开。 会议交流了一年来协作研究小地老虎的进展。河南、甘肃、山东与气象部门协作,分析了小地老虎越冬代蛾峰在大面积同期“突增”与大气环流的关系。甘肃农科院就1978年省内资料和1979年省内标记回收过境越冬代成虫,分析标放及回收时的风向、风速和气温,绘成时空分布图,计算风向频率。证明越冬代小地老虎成虫在甘肃是由低纬度、低海拔向高纬度高海拔迁飞。 四川凉山州昭觉农科所,于1980年3月19日至4月11日标放了500多头成虫,在距标记地点以东偏北方向490公里的武隆县,于3月27—29日回收到1头标记蛾。  相似文献   

16.
在湖南,根据实地饲养和利用有效积温(张孝羲,1979)推算,小地老虎发生代数,在湘西凤凰为4.3代,湘东长沙为5代,湘南郴州为5.4代。种群的季节消长型为斜坡型,如据常德1977~1984年8年黑光灯诱蛾资料,3,4(越冬代)、6(1代)、7(2代)、8(3代)及9~10(4代)月各月蛾峰日蛾量常年平均值分别为75.3、81.1、101.5、4.0、7.3及7.6头,故以越冬代蛾量最多,共156.4头。越冬代蛾常年有2个明显蛾峰,分别在3月中旬(少数年份在3月下旬)及4月上旬(少数年份在3月底)。湖南每年种植烟草100  相似文献   

17.
寿光县应于鲁中半岛,北纬36度,具有井灌条件,麦田套种玉米长期稳定,适宜粘虫迁入栖息,是二代粘虫常发区,玉米苗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需要准确及时的做好短期预报,达到适时防治。一、发生期的预测预报二代粘虫在我县发生期年度间比较稳定,黑光灯历年诱蛾资料,一代成虫迁入期多在40—50天,蛾盛期(全代蛾量的14%至84%期间)及其高峰期(全代蛾量的50%日期)在6月上中旬,正值小麦生长后期至收获期(表一),发蛾期中前期蛾(麦收前5天之前)在麦田中产卵孵化,为有效蛾;后期蛾(麦收前5天之后)产的卵未经孵化(卵期4—5天)即可  相似文献   

18.
粘虫是暴发性和毁灭性的世界性害虫,预测预报在综合治理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目前对其发生趋势多采用异地预测,只能提前20天左右发报。为了进一步提高粘虫发生趋势预测的时间效应,我们用前兆因子预测结合时间序列分析法,对晋中东山区三代粘虫及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长期趋势预测的统计模型。并作了今后几年三代粘虫的发生趋势预测。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小地老虎与粘虫发蛾期同步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在江苏一带,每年春季都有很大的蛾量出现,与为数极少的越冬虫量很不相符。这批虫源是哪里来的?有人推测是外地迁飞来的,有人则认为是本地越冬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小地老虎在我国不但有种种迁飞的迹象,而且越冬代蛾常与粘虫、(Mythimna separata)同期发生,有明显的同步关系。粘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国内已为研究所证实,因此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同步现象,就能为小地老虎的迁飞提供旁证,有利于搞清越冬代蛾的虫源性质。  相似文献   

20.
金纹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害虫,是苹果园里常见的一种潜叶害虫,近年来金纹细蛾在临汾市为害加剧。苹果树受害后,仅留少数嫩梢和青果,不仅直接影响当年苹果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还影响花芽的分化和形成,使树体衰弱,发生腐烂病。金纹细蛾在临汾市一年发生5代,以蛹在被害落叶中越冬,3月下旬越冬代(第一代)成虫开始出现,4月中旬即有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二代成虫,第三代成虫在7月中下旬发生,第四代成虫在9月中下旬发生,第五代成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